大眾傳媒現狀分析
時間:2022-03-29 10:32:00
導語:大眾傳媒現狀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回顧中國傳媒產業近兩年的發展之路,產業內部各行業的產值規模、增幅以及組成結構都發生著迅速變化。作為社會信息傳播的媒介,傳媒業涵蓋了信息生產、加工、傳播和基礎等領域,具有典型的信息服務業的特征;同時,傳媒的信源(即各媒體所傳播的內容),具有強烈的文化、人文特征,使得傳媒業也屬于文化事業的一部分。因此,可以將傳媒業歸為信息服務業與文化產業交叉的一個邊緣性產業。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傳媒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無論是報刊、雜志、還是廣播、電視,我國傳媒業改革的力度與深度都是以往任何年代所不可比擬的。國內四大媒體報紙、雜志,電視、廣播的發展非常迅速。各類報紙、雜志的種類繁多,發行量迅速擴大。電視臺和廣播電臺的數量也增長很快,受眾人數急劇上升。據最新統計數據,2002年全國共出版期刊9029種,平均每個期刊每期發行量為2萬份左右,報紙2137種,平均每份報紙每期發行量為9萬份左右。電視節目套數2058套(同期美國只有850個頻道),電視人口覆蓋率達92%,電視受眾11億多;廣播節目套數1933套,人口覆蓋率為90%以上;戶外廣告媒體數量更是超過140多萬個。據2004年1月15日CNNIC第十三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在宏觀上各項數據均保持快速增長的速度,到2003年年底,我國網民數達到了7950萬,上網計算機達到3089萬臺,網絡國際出口帶寬總數達到27216M,CN下注冊的域名數、網站數分別達到34萬和59.6萬。互聯網已經發展成為中國影響最廣、增長最快、市場潛力最大的產業之一,正在以超出人們想象的深度和廣度迅速的發展。這組數字說明,我國已經建立了一個由報刊、廣播、電視和互聯網組成的巨大的大眾傳媒信息網。作為這些媒體的主要收入的廣告收入也有大幅度的提高,2002年,大眾媒介的廣告經營實現了21世紀以來的全面快速增長。各類媒介廣告增長率均接近或超過20%。據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統計,電視廣告營業額達到231.03億元,增長28.8%,占營業總額的25.58%;報紙廣告營業額達到188.48億元,增長19.52%,占總營業額的20.87%;廣播廣告營業額達到21.90億元,增長19.80%,占營業總額的2.42%;雜志廣告營業額達到15.21億元,增長28.25%,占營業總額的1.68%。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我國傳媒業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傳媒產業已經初具規模,并正在成為一個冉冉升起的朝陽產業。從發展的角度看,傳媒產業將是經濟效益顯著并最具成長性的產業之一。
在中國,傳媒產業發展環境逐步優化,平面媒體政策相對寬松、廣電媒體市場準入大門漸啟、市場拓新先機開始顯現、科技含量不斷提高,傳媒業正呈現出強勁的產業化發展趨勢,傳媒產業雛形已經形成,并且傳媒業的快速發展帶動或促進了相關行業的發展。從傳媒資本的角度看,中國傳媒的市場化改革的進程在明顯加快,而且國家的有關政策也開始松動,由原來的嚴格控制到現在的限制性進入。
中國電視、互聯網、手機用戶、網民數量已經是全球第一,廣告收入增長迅猛,媒體是增長最快的消費品。但人均廣告支出只有美國的2%到3%,前景看好。中國新媒體用戶大多小于三十歲,其中四分之一具有大學本科以上學歷。新媒體上市公司是傳統媒體的二到三倍。2007年中國網絡廣告市場規模已經超過100億元人民幣,年度增幅更是達到75%。中國網絡廣告市場展示出令人期待的高速增長勢頭。未來的三到五年,是中國新媒體迅猛發展時期。
最近20多年來,中國大眾傳媒形態變化巨大,市場引導、商業取向、消費主導傾向明顯,都市生活、財經、文化娛樂類傳媒發展迅猛,政治意識形態嚴重泛化的局面大為改觀。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隨著中國社會日益全方位地融入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潮流并與之深刻互動,中國大眾傳媒產業和消費有力促動著中國大眾傳媒體制變革。迄今,中國大眾傳媒體制變動仍以原有體制內變革為主。當代中國大眾傳媒體制內變革以“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籌資方式社會化與市場化、逐項審批的中外合資合作、傳媒集團化等方式為主要特點。隨著中國進入WTO,2000年至2002年間,中國大眾傳媒領域經歷了一定的徘徊。制播分離一度終止,跨媒體、跨行業、跨地區、跨國傳媒投融資遭遇清理,有限的對外合作合資項目受到嚴控。我國傳媒產業未來必將高歌猛進。
近年來,隨著網絡、手機等新興媒體的發展,一種新的社會輿論形態開始出現,有人將其稱為“人人都是報道者”的時代。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互聯網的論壇、博客、播客(視頻分享)等成為消息的渠道。
索引擎、聚合站點、網絡論壇、博客、播客、手機、移動多媒體,乃至新近出現的微型博客,極大地豐富了人們收發信息、溝通交流的方式和手段。
新媒體的產生都會給傳媒業帶來很多問題,但是各個媒體模式都會有其發展的形勢,用復旦大學李良榮教授的說法是:“即使受新媒體沖擊,但報紙不會消亡,未來各媒體形態并存,只是生存之法不同而已。他預言未來媒體的走向:報紙精英化,電視娛樂化,廣播進一步小眾化,網絡找到其盈利模式,手機成為最好的信息平臺。”“進入信息時代,信息已不再稀缺,思想變為稀缺資源,未來的報紙將不再以動態信息為主,而是對信息進行加工,作深度解讀,縮短讀者與真相的距離,走近精英。報紙生來為新聞,電視生來為娛樂,,沒有好的娛樂節目,未來的電視媒體將難以為繼。廣播應在小眾化的現有模式下進一步進行受眾細分”。而對于新媒體,今后將成為動態新聞的重要平臺。手機終端,則被李良榮稱為“最有前途的多媒體平臺。
數字媒體技術推動了媒介融合,進而提出了制度融合的需求。新媒體定位不夠清晰、用戶認可度不高、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發揮,需要廣電數字化需要政策的支持與制度的創新。我國傳媒面臨的問題是內容單一但卻渠道多元,保證資源的合理分布與公平利用,信息傳播的多樣性,保護受眾的公共利益就很重要了。新媒體不僅是一種技術生產力,還是一種文化生產力。它在發展中必定與生產關系不出現適應—不適應—再適應的過程,從而推動國家傳媒產業的向前發展。現階段新興媒體與傳統媒體相比,互聯網的信息具有虛擬、海量、快速等特點。在不明真假的情況下,互聯網博客、播客和論壇更像是傳統媒體的消息源。因此,要在這些浩如煙海的信息里,識別信息的真假,還是要靠傳媒人如記者等,通過他們的采訪對消息源進行進行嚴謹而細致的核實,并以專業報道者的角度在最短時間里還原事實全貌,就顯得非常重要了。這就對當代的傳媒人的能力有所考驗了。所以我們要積極推進新聞記者的職業化和準入制度,加強新聞培訓力度,提升記者的職業水準,同時積極維護廣大記者正當的采訪權益。然而現階段我國家的記者一方面在一系列國際國內重大事件報道中,不僅擔當了信息傳播者,更是社會責任的踐行者,他們及時全面地寫出發出報道、忠誠勤勉地恪守職業精神,向全國人民交出了一份份滿意的答卷;另一方面也有些媒體媒體炮制虛假新聞、追求商業利益最大化的行為,必然誤導群眾,敗壞社會風氣。群眾耳濡目染,不將公正客觀為思想方針,不以誠實守信為道德準則,弄虛作假蔚然成風,謀求自身利益不擇手段,長久下去,這個社會風氣敗壞、道德淪喪,國家的強大與進步將成空談、民族的發展與未來毫無光明。真正的記者就要入范長江所說“我想世界上很少有像新聞記者這樣有更多誘惑與壓迫的——一個稍有能力的記者,在他的旁邊一方面擺著優越的現實政治地位、社會虛榮、金錢與物質享受、溫柔美麗的女人,這些力量誘惑他出賣貞操、放棄認識、歪曲真理;另一方面擺著誹謗、誣蔑、冷眼、貧困、軟禁、殺頭,這些力量強迫他顛倒事實、出賣靈魂。”“新聞記者要能堅持這真理的火炬,在夾攻中奮斗,特別是在時局艱難的時候,新聞記者要能堅持真理,本著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實在非常重要。”我們要培養出這樣的傳媒人,不可能從一方面能做得到的,既要靠媒體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自律,同時需要新聞事業從業規范的約束、相關法律法規的監督等他律。嚴懲這樣的虛假報道、讓炮制假新聞的媒體及相關人員付出沉重代價,為后來者敲響警鐘:虛假新聞,禁止涉足!同時我們要提升國人的媒介素養,媒介素養就是指如何來有效地選擇、利用、鑒別媒介的一些基本知識、技能和素質,使外在的豐富性的內容為我所用,而有效地鑒別和拒絕那些跟自己的旨趣不和或者虛假的那些內容,。現代人的媒介素養應該跟他的法制素養、道德素養、科技素養一樣,成為現代人的基本的社會素養。那么,如果在這方面有所提升的話,我們的困擾就會少一些,我們就能夠更好的享用現代傳媒發展所帶來的豐富性的好處了。
在我國進入WTO之后,我國媒體接觸越來越多的國外媒體,從外媒那里可以學到不少經驗和技術,又在中央重視傳媒產業發展的同時,我國傳媒產業未來幾年必將高歌猛進。
- 上一篇:醫院行政管理獎罰現狀調研
- 下一篇:縣級領導干部述廉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