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信息傳播功能與規律透視論文

時間:2022-12-29 03:29:00

導語:食品安全信息傳播功能與規律透視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食品安全信息傳播功能與規律透視論文

論文摘要】食品安全與人民群眾的利益乃至生命關系密切,涉及社會安定、國家形象和國際關系。文章認為,食品安全信息報道是媒體社會監測功能的重要內容,并探討了食品安全信息傳播的基本規律。

【論文關鍵詞】食品安全;新聞信息;傳播功能和技巧

2008年的世界糧荒引起了不少國家經濟政策和舉措的變化,韓國的牛肉風波導致政治風波。在國內,“大頭娃娃”劣質奶粉事件過后,三鹿奶粉造成的“結石寶寶”又一次揪人心肺……

近年來,國內外因食品安全引發的事件對消費者生活、心理都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因此一次又一次成為輿論的熱點和焦點,甚至成為涉及國家制度、國際關系的重要問題。任何政府和媒體,不能不面對這個問題,新聞與傳播的理論研究也無法回避這個課題。

一、食品安全情況信息傳播的特點

食品安全信息的流通一般具有下列特點:

1、影響面廣,可控性差。“民以食為天”,不論社會地位高低,還是家境貧富,沒有一個人能離開食品。而且食品品種多、情況復雜,信息特別具體,也變化無窮,所以這方面的信息一旦有什么變動,傳播起來就會好比大水泛濫、大火蔓延,不可等閑視之。

2、食品安全情況與人民群眾的利益乃至生命關系特別密切。什么食品有毒,什么食品會致病,什么食品吃了發胖,什么食品該怎么吃、怎么保藏……都是人們最關心的問題。一旦出現誤傳、謠言,其社會反響特別大,直接影響到了千百萬人的日常行動、經濟生活和生產就業。

3、涉及社會安定、國家形象、國際關系。正由于食品安全隋況影響廣泛,涉及人民群眾的利益乃至生命,所以這一類負面信息的傳播速度特別快,往往會搞得滿城風雨,人人自危,影響到社會人心的安定;由于當今世界經濟趨于一體化,各國食品進出口頻繁,一旦出現食品安全的不良信息和負面信息傳播,必然影響到出口國的國家形象和與進口國的關系。韓國人因害怕進口美國牛肉會傳染“瘋牛病”而示威游行,反對進口美國牛肉,就是典型事例。

因此,媒體重視食品安全信息的報道,科學、準確傳播信息,也是媒體應履行的社會責任。

二、食品安全信息報道是媒體社會監測功能的重要內容

新聞媒體具有監測社會的功能,既然食品安全信息傳播與社會生活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那么,媒體在這方面也就應該有所作為。

1、宏觀上的監測。就一國、一地的總體而言,媒體對政府及有關部門的針對保證食品安全的措施、制度以及相應關系的信息進行傳播,并解讀相關政策,其中,也包括對一些觀念、理念的傳播和一些思潮、民意的反映和分析。如2007年7月27日新華社播發《簽署國務院令加強食品安全監管特別規定》,傳達了宏觀信息:地方政府不履行產品安全監管法定義務將被問責;7種違法行為將受處罰;食品等監管部門的4項職權;任何人有權舉報食品安全違法行為。新華社2007年817日又播發了國務院新聞辦發表的《中國食品安全狀況》白皮書,指出中國食品質量總體水平穩步提高,食品安全狀況不斷改善。同時發表記者述評,指出某些國家炒作中國食品安全意在制造貿易壁壘。這些都是通過新聞媒體的報道反映我國食品安全方面的狀況及相關的政策。

媒體不僅可以報道宏觀事實信息,而且可用評論、講座等方式,對食品安全問題作全方位的觀察和分析與監督。如文匯報2007年7月30日發表的文章《解決食品安全問題需要多重努力》,幫助讀者對食品安全問題做了全面分析和深度解讀,有利于決策部門和廣大讀者從容應對食品安全中可能發生的問題。

2、微觀的監測,指對食品安全中一事一物的反映報道和解讀分析。食品安全涉及千百萬人的切身利益,媒體對食品安全中的一事一物都應該予以監測,既不能缺位、失語,更不能跟風炒作,推波助瀾,對社會和民眾不負責任。這方面,2007年海南香蕉致癌事件為我們提供了極為深刻的教訓。3月13日,廣東某報發表題為《廣東香蕉染“蕉癌”瀕臨滅絕》一文,之后,其他一些報紙和網站跟風炒作“毒水果”消息,使謠言迅速傳播蔓延開來。這些錯誤信息使海南香蕉售價迅即從每公斤3元猛降至3角,每天出島香蕉由原來的7000~10000噸減少到3000多噸,海南香蕉每天損失1400萬元。香蕉價格暴跌10多天后,有關部門和媒體才出來辟謠。正確信息傳播的失語和滯后,給蕉農的生產和生活造成了極大災難,影響到社會安定。

綜上所述,媒體在履行對食品安全的監測中,既要重視從宏觀上監測,也要從微觀上加強監測,并做到及時、準確、科學。

三、食品安全信息傳播的基本規律

1、有關食品安全信息的傳播,既理直氣壯地宣傳總體

形勢的好轉,又要實事求是地點明問題的存在與形勢嚴峻的一面。兩者不可偏廢。媒體要積極宣傳我國從中央到地方政府及有關部門十分重視食品安全問題,不斷對食品安全進行專項整治,對突發事故和事件做到及時妥善處理,有關法制、法規和制度建設獲得前所未有的進展,食品安全形勢總體好轉,社會主義制度從根本上保證了人民大眾放心進食和幸福快樂生活。媒體也必須同時向民眾講明,我國是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在保障食品安全上難免有這樣或那樣的疏漏、缺失和失誤;何況現在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市場機制和法制尚不健全,食品企業的生產或加工水平、科技水平參差不齊,有的企業為追求利潤而違背職業道德制造假冒偽劣食品時有發生,食品生產、流通過程中的一些深層次問題還會不斷暴露,目前正處于食品安全風險高發期和矛盾凸顯期。

當前食品安全領域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

(1)初級農產品源頭污染仍然較重。產地環境污染、污水澆灌、濫用甚至違禁使用高毒農藥、飼養禽畜濫用飼料添加劑、非法使用生長激素及“瘦肉精”(鹽酸克倫特羅)的情況還不同程度的存在。

(2)食品生產加工領域假冒偽劣問題比較突出。用非食品原料加工食品、濫用或超量使用增白劑、保鮮劑、食用色素等加工食品的現象時有發生。

(3)食品流通環節經營秩序有待進一步規范。為數不少的食品經營企業小而亂,溯源管理難度較大,存在部分經營者銷售假冒偽劣食品、變質食品現象。

(4)食品安全事故(事件)時有發生。如近年來發生的阜陽劣質奶粉事件、廣東散裝假酒事件、二氧化硫超標黃花菜事件、蘇丹紅辣椒事件、多寶魚檢出禁用漁藥事件、河北“紅心”鴨蛋事件、上海群體性“瘦肉精”中毒事件等,引起社會普遍關注,嚴重影響了公眾消費信心,在國際社會中也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影響我國的出口貿易和國際聲譽。媒體在食品安全信息傳播中,應自覺地、理性地把握形勢大局,引領人民群眾正確認識、對待和努力改善食品安全問題。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思維方式和報道方法,或者只見森林、不見樹木的思維方式和報道方法,都無助于媒體正確監測食品安全。既要講政治,又要講科學,其最終標準是實事求是。

2、食品安全信息傳播要及時、真實。

2007年上半年,國務院專門責成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會同農業、衛生、工商、質檢、國務院新聞辦等相關部門,討論制定我國食品安全新聞制度。什么,誰來,什么時候,由信息制度進行確定,確定之后,基本原則是每兩周一次食品安全信息。這無疑有利于媒體及時傳播食品安全的權威信息。

對于食品安全信息的傳播,不僅媒體要及時、負責、把關,政府、企業也有責任及時作出決策和措施。2007年吳儀在全國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專項整治第三次現場會議上講話指出:“各地、各部門都要提高跟媒體打交道的本領,對不實報道要快速回應,及時澄清,以正視聽。”信息傳播的迅速及時必須是以真實準確為原則,媒體要防止和避免求快而輕率未經核實的信息。

3、信息傳播要準確、科學、全面,不要聽風就是雨。

媒體報道食品安全事件的內容、程度、范圍、原因等,要嚴格忠于事實,多聽取有關專家的意見和判斷,所做的結論要依據檢測部門的科學分析,做到用事實說話,用科學說理,服人。切忌沒有獨立思考和判斷,偏聽偏信事件相關領導的介紹,或輕信外電信息或網絡信息,跟風炒作。2005年媒體關于國產啤酒含有致病成分甲醛的報道,從一家媒體小報的報道到互聯網紛紛轉載,繼而全國媒體跟進,引起軒然大波,最后虛驚一場,是個極好的教訓。更不能為了媒體的發行量、收視率、收聽率而疏于核實,爭先恐后地犯錯誤。利益驅動、商業化運作的報道思想和作風,必須杜絕。2007年8月12日,北京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審理了“紙餡包子”虛假新聞炮制者訾北佳涉嫌損害商品名譽案。法院認定,訾北佳故意捏造事實,編造虛假新聞,并隱瞞事實真相,使虛假節目《紙做的包子》得以播出,損害了特定食品行業商品的聲譽,已構成損害商品聲譽罪。這個教訓,應永遠記取。

4、要追蹤事實真相,弄清來龍去脈,分清責任。

食品安全因素涉及面很廣,可能涉及生產者、監管部門,可能涉及食品購銷調存諸多環節,也可能涉及食用者的使用、保藏方面存在的問題。所以,當記者接觸到有關食品安全問題的線索和局部情況時,切不可輕下結論,而要進一步做好深入細致地調查研究,了解相關各方反映的情況和意見,多方位、多角度的觀察和思考,抓住主要矛盾,抓住要害和實質,然后才能采寫出正確的、恰當的報道。

5、要注意反映事物的變化,不要報道時過境遷、明日黃花之類的信息。

食品安全類信息會直接引發人們的行動、左右人們的心態,因而不能作隨意性的預測、推想。

由于食品的種類繁多,影響其質量的因素又多,因此對食品安全要隨時隨地進行監測,媒體也要此時此地依據事實進行及時報道,正確引導人們的食品消費行為。

6、要注意報道的適時、適量和分寸。

對于海南香蕉問題,初期媒體大量報道因滯銷香蕉爛在地頭、喂豬等現象,推動了香蕉“爛市”的形成。而之后“辟謠”信息鋪天蓋地的傳播,雖是正面信息,但卻讓更多的人聚焦這一食品安全問題,心理上更加不安全起來。因為受眾的心理,有時會從反面來觀察、思考媒體傳播的信息。

由此可見,由于食品安全信息傳播涉及千百萬人的身體健康乃至生命,所以媒體傳播內容、方式、語言的分寸感顯得特別重要,要講得有“度”、有“據”(根據)、有理、有情。并且要注意協調政府、商家和大眾的關系,發揮媒體危機預警、信息溝通、輿論引導的功能。從而既實現大眾的知情權,又達到多方面互相理解、諒解,共同面對困難,解決問題的作用。否則,稍有偏頗、偏離,就容易滋生矛盾,制造摩擦,影響社會、民眾的安定、和諧。

7、要注意傳播有關食品安全方面的科學知識。

對于廣大民眾由于缺少相關知識而對食品安全問題產生的疑慮、恐慌和混亂,新聞傳媒準確的信息傳播和科學知識傳播相結合,能糾正人們的不正確認識,安定人心,合理消費。如,針對人們普遍認為食品添加劑不利健康的認識,有篇報道指出,新修訂的《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中,22類、1812種食品添加劑被納入國家允許使用名單中,并明確了使用原則和范圍。新標準指出,食品添加劑是指為改善食品品質和色、香、味,以及為防腐和加工工藝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學合成物質或者天然物質。在4種情況下,生產企業可以使用食品添加劑,包括:保持食品本身的營養價值;作為某些特殊膳食用食品的必要配料成分;提高食品的質量和穩定性;便于食品的生產、加工、包裝、運輸或者貯藏。這類報道增加了人們的科學知識,正確認識食品添加劑的作用及使用的范圍,避免了一些商家以食品“不含添加劑”的錯誤宣傳來誤導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