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災害事件的網絡傳播對策探究論文

時間:2022-01-03 11:44:00

導語:地震災害事件的網絡傳播對策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地震災害事件的網絡傳播對策探究論文

論文摘要:今年一系列突發事件考量了我們媒體的應急反應能力,本文通過對當前國內最大的綜合型人文虛擬社區“天涯社區”的文本分析,探究在突發事件發生和進展過程中,虛擬社區采用何種傳播模式實現其社會功能,并進一步探討虛擬社區功能在當代社會的轉型。

論文關鍵詞:地震網絡社區社會道德構建

從年初怒虐南方各省的暴雪,到5月的漢川8.0級大地震,這一系列突發事件的發生令人措手不及,在神州大地上不斷的震鳴回響。災難中信息的撲朔萬變和生命的瞬息即逝對媒體報道的及時和準確性提出了苛刻的要求,令人欣慰的是,我們的媒體在此次地震突發事件中的表現可圈可點。回頭看,正是在這次災難中,傳統媒體與新媒體默契的完成了一次業界合作,網絡的力量通過自身傳播信息迅捷,和傳受者互動性強的特征得到了彰顯。

一、網絡社區的興起及天涯社區的強盛

國內外學者在兩個層面上闡述“網絡社區”的含義,即網絡社區一方面是指“網絡建設者利用網絡為網民提供的網上交往空間”,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虛擬社區”或“網上社區”;另一方面則是指建有網絡信息系統的居民生活社區,即有社區網絡依附其上的網絡化社區。人們賦予網絡社區這個雙重含義的主要目的在干闡釋未來網絡社會的機理,即網上交往的空間(網上社區)再加上它為之依托的現實生活空間(網絡化社區),構成未來全新的社會生活環境模式。

社區在網絡交往中逐漸擔當起重任,社區的出現對網絡社會的形態功能活整合具有以下幾點作用:

(1)明確界限的作用。

在社會學傳統的概念解釋中,社區是有著一定地理界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此外社會群體或組織也以其成員的身份界限為基本特點。無論是對于社區還是對于群體,界限的意義在于使其成員明確自已的身份歸屬,從而產生對所屬群體的歸屬意識,產生群體凝聚力。“網上社區”具有同樣的性質和目的。

(2)為網民提供特定的活動空間。

屬于同一站點的網民聚集在相同的網絡空間,感知著共同的信息,分享著共同的資源,彼此間發生各種各樣的互動。這一切使得他們成為體驗共同生活的特殊群體,而讓這個群體明確自己的歸屬,忠誠地做這個集體的一員。這是經營者的期望,“社區”概念的提出則有助于這一期望的達成。

(3)倡導親和的作用。

社區概念的首創者騰尼斯認為,社區一詞表示由具有共同習俗、價值觀的同質人口所組成的、本社區成員關系密切、守望相助、富有人情味但與世隔絕和排外的社會關系的團體。

“網絡社區”一經被推出,就有著對網民的親和與吸引的作用。

“天涯社區”()創辦于1999年3月,其主要受眾人群受教育水平較高,職業分布涵蓋教師、醫生、律師、企事業公司員工、學生等。據艾瑞市場咨詢網民連續用戶行為研究系統iUserTracke:最新數據顯示,2007年4月網絡社區類網站覆蓋了8753.9萬中國網民。按照網絡社區類網站覆蓋人數來看,天涯虛擬社區為2402.1萬人。

二、地展事件中夭涯社區策劃及活動案例分析

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墳川發生8.0級地震,牽動了千千萬萬中華兒女的心,媒體的反應極為迅速。首先是Facebook下屬的Twitte:上最先傳遞出地震的信息,之后中央臺反應靈敏,CCTV-9在地震半小時內召開新聞會。百度搜索“墳川地震”已達16萬篇,Google為64萬余篇。在電視、報紙、以門戶網站重點置于救災宣傳,滾動更新時,社區將重心放在交流互助上,搭建互動平臺,通過互聯網大家從不同的網站看到了這次重大事件的進展,通過網絡及時表達著我們對于墳川地震的關注和緊急捐贈。

天涯社區中有關地震的發帖和救災呼吁從5月12日下午就緊鑼密鼓的開始了:

1、交互信息,緩解災難中人的情緒—

第一時間發出網絡調查收集信息,提供最新動態數據,安撫人心;提供有關災區如何改進救助方式的意見,宣傳各種防震知識。

此時天涯社區頭條是“你那里“震”了嗎?”在通信、交通等基本設施幾近中斷的情況下,身處災區的網民變成了新聞記者,網絡社區成了人們了解災情的主要媒介之一。

在改川地震發生的第一時間,天涯就讓廣大網友報出自己所在地方是否發生了地震、地震情況如何,搶在傳統媒體之前讓大家了解了此次地震的影響和情況。在地震發生之后,廣大網友在“天涯雜談”等論壇版塊上自己了解的地震消息和拍攝的照片,讓網民及早的了解地震和救災狀況。

中國人喜歡聚在一起討論問題,作為社區就是網絡討論聚集地,通過不同網站的BBS、群組、貼吧、圈子等方式,人們傳遞著這次事件的信息、交流著對地震發生的應變,并消除了很多人之前不正確的看法。

據天涯社區CEO邢明介紹,地震以后,天涯社區的訪問量增加了至少一倍,天涯已經成為廣大網友了解地震救災情況重要平臺。

2、引入新技術,開放信息平臺,使信息共享專業化,發起民間救助。

天涯將原來“天涯互助”的欄目改為“墳川地震”,并放到了非常顯眼的位置,鼓勵網友在其中進行互助。已有很多網友通過天涯進行組織,并進人墳川災區作為救災志愿者。

同時,天涯來吧及時推出了“墳川地震災區物資及志愿人員信息平臺”。“天涯來吧地震救災平臺”是谷歌和天涯聯合幫助漢川地震災區人民重建家園的一個開放信息交換平臺。該平臺于5月22日凌晨緊急推出“救災物資開放平臺”的第一個版本,同時每天進行更新和完善。

平臺已收集、歸類和顯示各種救災信息1000余條,包括物資需求、志愿者及救災人員、尋親信息等等。全世界所有關注改川地震災區重建的人們都可以利用這個平臺進行查詢和使用:災區一線的各種團體,例如政府、電視臺、電臺、紅十字會、醫院、查詢電話114等,可通過這個平臺/更新各種求救信息,同時也可查看各種幫助救援信息;各救災捐贈團體和志愿者可通過這個平臺/更新各種幫助救援信息,同時也可查看各種救助信息;廣大網民也可通過這個開放平臺和查看各種救助信息,幫助災區重建。

3、開展公關策劃,動員傳統媒體組織募捐,舉辦販災晚會籌集善款.

5月13日上午,天涯社區天涯雜談、海南發展欄目等出現了一個帖子,帖子中,天涯社區一海南在線聯動慈善機構和網絡媒體(淘寶網、李連杰壹基金計劃、搜狐、網易、雅虎等)開啟救助活動,同時聯動電視媒體、群眾團體開啟活動,號召關注災情、援助災辱、為積極支援抗震救災,發起對地震災區人孩子們的關愛,5月17號晚19點30分天涯社區參與協辦海南省大型抗震救災義演募捐文藝晚會。晚會現場、分會場的企業和個人共為災區募得9021萬元捐款。

天涯社區天涯音樂頻道()則發起“心系5·12地震”天涯原創祈福歌曲征集,鼓勵網絡樂人把原創作品或原創音樂發表到“天涯殘歌臺”,并附上祝福語,當原創音樂作品達到一定程度后,將進行義演募捐,優秀作品將由原單行道樂隊吉他手青蛙等北京的樂手組織義演進行募捐。

此外,天涯還最先與壹基金合作開通快速捐款通道,鼓勵網友募捐。

以上三類傳播手段都是在其基本功能上延展出的,傳播的方式可能并未發生太大變化,只是在論壇原有職能基礎上,進行些許的延伸和內容的替換,然而傳播功能中社會構建這一塊卻被強有力的喚醒,網絡社區通過對自身的構建呼醒民眾的同情心和道德感,同時這也是對社區自身精神內核的一種超越性構建。

三、總結

"5·12墳川大地震”作為一個社會性的事件,從傳統媒體到網絡媒體都用不同的方式和語序對事件作出反應以實現各類話語建構,這值得我們去進行另一番嚴謹而深入的開掘。

現代社會人的感知有時是麻木的,云南的一個殘疾兒童的身世,可能并不會有對普通人有太大的觸動,因為不幸的人處處皆有。然而社區就是這樣一個地方,通過言傳、身教來感染你,喚醒普通民眾的公義良知,起到道德示范的作用。天涯社區通過所有上述傳播策略,完成了對社會道德的建構。

當今我國正處在經濟轉型和文化重構的重要歷史時期,包羅萬象的網絡文化也在深刻地反映這一社會現實,呈現出多元化價值觀的融合與沖突,同時,網絡在成為廣受推崇的傳播工具同時也暴霓出不少弊端,暴露了主體意識過分強化,社會逾德感減退的問題。面對諸種道德失范行為,在網絡中,如何提升國民文化價值觀念、倡導精神文明,一直為人們所關注。我國的傳統文化倡導“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干人”、“以德為本”、“待人以誠”,這種文化內涵所滋養的道德觀、價值觀,所崇尚的謙謙君子之風,有助于人們自我約束力的培養,促進社會使命感和責任心的養成,維護社會的和諧與安定。

道德的情感需要操練,需要實際行動。人們在地震災難中進行著真正的、實在的道德實踐,不論是救災現場緊張的搜救、轉移、安置、治療和撫慰,還是網絡社區的募捐、自發支援、以及全國性的默哀,都是切切實實的傳遞愛的行動。愛是交流、分享和行動,這正暗合了網絡社區傳播特性中互動參與的價值內涵。在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中,愛通過網絡強有力的傳播似乎直抵人的內心深籠,成為無言的道德命令。

在這個意義上說,這場不幸又是民族精神成長的幸運,是檢驗網絡社區社會道德建設性的契機,真善美那么自然地流露出來,爆發出強音,使人們感受到平時所難以感受的美好和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