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互動平臺輔助傳播學教學的實踐

時間:2022-07-18 11:10:50

導語:微博互動平臺輔助傳播學教學的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微博互動平臺輔助傳播學教學的實踐

摘要:微博教學平臺突破傳統課堂時空局限,以開放、平等、分享的理念代替原有的集中化、權威化、單向化教學方式。在師生交往互動中,共同建立起符合教學大綱、適合學生接受水平,兼具理論知識與實踐素材的互動平臺,并有效納入學生評價考核體系。

關鍵詞:微博;互動;新媒體教學

在日益發展的新媒體環境下,傳播學專業擔負著培養適應社會高速發展,善用新媒體平臺的實踐型、應用型、技術型人才的教學任務。然而傳統課堂中理論知識傳授和課堂教學案例互動,屬于線性傳播范疇,在有限的課堂空間及教學課時中,很難有效地加強學生的參與度與動手實踐能力。在新媒體技術迅猛發展的教育背景下,涌現出一大批有代表性的新媒體平臺,比如視頻網絡、博客、搜索引擎等,特別是新興社交媒體代表——微博,更是得到迅猛發展。它憑借著較高的信息到達率、分享率,更是容易被青年學子喜愛與接受,成為重要的學習和生活信息源,因此依托于微博平臺,以傳遞知識為主旨的公共賬號大量涌現。但是這些公共賬號目前尚存在三種主要問題。一是大多較為分散,缺乏有機、系統的整合,不便于學生搜索與關注。首先表現為主體分散,各種名稱的研究所、高校學院、考研機構等賬號主體紛繁復雜;其次表現為信息側重點分散:理論知識與實務素材相互混雜;再次表現為信息階段與層次分散:基礎知識與高階提升內容共處,知識難易程度跨度大。二是賬號權威程度與信息制作水平參差不齊,難免出現信息誤導,干擾實際教學實踐。三是關注公共賬號的學生層次尚未完全普及。由于這些內容與休閑、娛樂信息共處同一媒介空間,關注者大多局限于求知欲較強的學生,而對于普通學生而言,其信息的競爭優勢無法與娛樂信息相比,如果未納入課程計劃,則在某種意義上造成資源浪費。本文旨在解決上述問題,通過日常教學思索與實踐,在師生交往互動中,共同建立起適合教學大綱、教學進度和學生接受水平、兼具理論知識與實踐素材的微博教學平臺,并納入學生評價考核體系。從而有效延展傳統課堂邊際,加強學生專業學習參與度與實踐能力。

一、微博平臺在教學中的應用樣態

(一)作為信息平臺

微博作為信息平臺,可應用于日常教學管理與專業信息拓展中。第一,用于課業進度及教學安排:諸如告知需要預習章節、復習要點、課堂提問題目及課后作業等;第二,用于專業比賽信息:諸如大學生廣告大賽、“星火杯”學術科技競賽、“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各類攝影大賽等;第三,用于新聞傳媒行業的最新動態、大事件等。

(二)作為教學工具

所謂“教學工具”是指在一定程度上借助微博完成教學任務或達到教育目的、完善教學程序。目前新浪微博的應用程序有微盤、圖讀微博、微博投票、微博會議室、微博讀書會、翻譯工具等,實現免費存儲、信息檢索、數據互動、在線閱讀、表達意見等。

二、微博平臺在教學中的實踐類型

本文以傳播學專業核心課程——《新媒體概論》課程為例進行梳理。該課程通常開設在大一第一學期,著重講授新媒體業態及其傳播、發展規律,引導學生初涉專業領域,認知傳媒行業。由于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前,課業壓力繁重、課余生活單調,新媒體接觸經驗十分有限,大部分局限在基本網絡應用范圍內,如QQ聊天、百度搜索、觀看視頻等,與課程要求存在著較大的認知斷裂。伴隨著課程進度的推進,在與學生的互動過程中,筆者逐步探索出3種微博教學平臺實踐類型,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上述缺陷。

(一)“素材——討論——總結”的專題教學

此種實踐類型歷經拋出素材——引發爭論——歸納總結幾個環節。教師針對教學大綱中的重點、難點設置專題,精選一個典型案例素材推送至微博平臺,引發學生關注、爭議,再通過有意識地引導使學生盡可能做到觀點集中,思路清晰,最終通過歸納總結達成意見的基本一致。比如在講授“新媒體新聞UGC形式”(用戶自創內容)這一專題時,首先要讓學生對UGC形式建立感性認識,接下來讓學生了解UGC的優勢及可能帶來的信息虛假弊端。在課程設計中,教師先借助微博平臺,推送BBC新聞生產著名案例——2012年敘利亞假視頻的及新聞處理技巧。上傳了一段敘利亞政府軍用暴力對待無辜群眾的視頻讓學生觀看,很快就有同學對這段視頻的真實性提出質疑,并和認為視頻真實的同學展開熱烈討論。討論過后教師公布結果:此為反對黨在其個人社交媒體中上傳的視頻(此做法為典型的UGC形式),該視頻發出后被轉載到世界最大的視頻網站YouTube,而后迅速被全球各大媒體包括英國BBC、中國日報網站等轉載,引發全球輿論對政府軍的聲討。但是隨后該段視頻又被證明是人為擺拍的虛假視頻,是敘利亞政府反對派利用社交媒體進行的一次政治陰謀。緊接著教師了幾家主流媒體在轉載該視頻的第一時間的報道截圖,有的單純描述視頻內容,聲討暴力行為,有的則在報道中注明“該視頻在社交網絡廣泛流傳,至發稿之日無法證實其真實性,請觀眾自行斟酌”字樣,體現了媒體的謹慎與權威性。通過對比,學生了解了作為傳媒人判斷新媒體新聞真實性的重要性。其后,教師又提出兩個問題,請大家思考哪些因素會導致新媒體新聞的虛假性以及如何通過技術及管理角度辨別虛假新聞?促使學生在尋找答案時又在微博平臺中找到了新的虛假UGC案例。

(二)實戰演練教學

微博是真實的媒介環境,讓學生真刀真槍在微博中感知新媒體事件與聲音,可以突破課本案例局限,活化所學理論。在新媒體課程中,有重要一章為“新媒體輿論”。教師先在課堂中以教材案例“正龍拍虎”來講解網絡輿論特征、生成機制、傳播路徑等內容。接下來讓學生回歸到真實的輿論場中學做“輿情分析師”,精選出自2003至今發生的8個重要輿情事件,諸如孫志剛案與中國收容遣散制度的改革、藥家鑫案、躲貓貓事件、郭美美事件等,此8個事件均為網絡輿論發力中國社會輿論場、引發現實變革的重要節點。教師要求同學們在微博中進行輿情信息搜集、判斷輿情發展節點、梳理輿情生成與傳播路徑、總結輿論在事件中發揮的正向與負向功能,并將8個事件的輿情分析制作成PPT形式,以小組的形式在課堂中做10-15分鐘展示。由此形成了一個課堂——微博——課堂的循環過程,讓學生在掌握教材內容,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提升學習熱情與實戰能力。

(三)思辨批判探討教學

思辨批判探討教學是教師把具有爭議的命題以及對該命題的思考角度、解決方法,預先在課堂上通過教材講解給學生,然后有意設置出命題的正反兩方,讓學生在微博中參與討論、爭辯,最終形成對該命題較為準確、全面的認知。比如講到新媒體“失范行為與管理”時,教師設置了“網絡推手”與“人肉搜索”兩個議題,先在課堂中對于兩個議題的內涵、生成原因和技術路徑通過典型案例進行講解。然后設置了兩個命題:“網絡推手行為是正常公關經營手段還是擾亂網絡秩序行為?”“人肉搜索是正義伸張還是網絡暴力?”鼓勵學生在微博中進行討論并試著做出評價。同學們在課下利用網絡平臺,不斷搜集出新的案例,通過分享與相互啟發,基本達成共識,即這兩個命題的核心在于其界限的劃分與界定,并對其界限的劃分提出一系列的條件限定與規范方法。在教學環節的最后,教師要求每位同學結合課堂內容和微博討論體會,寫出一篇1500字左右的小論文作為課程作業上交,促使學生再一次對課堂知識學習和微博討論過程做以書面梳理,加深對課程的理解。

三、微博平臺在教學中的評價體系建設

微博平臺實現了師生即時互動,但也應該注意到微博本身也有其碎片化、零散化的傳播特性,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微博功效是微博輔助教學開展中的難點。微博互動平臺應從制度管理、成績評估角度切入,健全微博參與在教學中的考核與評價機制,搭建好網絡與現實課堂的橋梁,從而保證微博輔助教學的有效開展。評價體系建設具體分為三個方面:第一,提出底線要求:學生應將教學微博賬號設為“特別關注”,只要在手機聯網的情況下,就可以收到系統推送和提示信息,以此確保不會將教學信息淹沒在微博賬號其他的碎片化信息之中。使用過程中學生應實名發言、注重文明用語,不發垃圾信息,一旦發現則被警告批評。第二,在微博輔助教學開展過程中,及時發現一些參與積極并較為細心的學生,讓他們成為微博賬號的管理員,輔助教師信息,承擔微博版務的日常維護工作,刪除廣告信息的惡意粉絲、對微博評論及時歸類提取等。對于學生管理員,在平時成績中予以適當加分。第三,將微博輔助教學中的內容與部分課堂展示、課后作業結合起來,使之成為專業學習的重要陣地和必要環節。如前文提及的輿情事件分析、PPT展示及新媒體失范行為作業,如果學生不完成微博學習討論的步驟,作業成績會受到大幅度影響,從而實現了課堂——微博——課堂的有效循環。

四、結語

通過《新媒體概論》課程微博互動輔助教學的實踐,增強了學生專業學習能力與興趣,幫助大一新生邁開進入專業門檻的艱難第一步。在其他傳播學專業課程中,微博互動輔助教學也具備一定的可推廣性。隨著課程深入,微博輔助教學還可以應用于諸如《廣播電視新聞學》《企業形象與品牌傳播》《傳媒業概論》等多門課程。這些課程均具有信息量大、涉獵面廣的特點,尤其是《傳媒業概論》課程涉及國內外媒介環境及部分媒介經營管理內容,與學生媒介經驗相隔較遠,理解掌握起來更是困難,借助微博互動教學可以有效彌補缺陷。目前微博教學平臺的建設時間還較為短暫,尚處于起步和摸索階段,很多方面還有待完善。需要強調的是,微博互動是專業學習有力的新型輔助手段,但是切不可喧賓奪主,不可取代課堂教學的重要位置。在強調課堂教學主體地位的前提下,微博互動輔助教學可以拓展傳統課堂邊際,成為聚合、分享專業信息,鍛煉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平臺。

作者:吳越 李明德 單位:西安交通大學

參考文獻:

①李明德,龐瑞,付曉慶.新聞傳播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問題思考[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

②劉運來.大數據時代下高校新聞傳播學教育變革的思考[J].新聞知識,2013(12)

③胡正榮.新聞傳播教育的特色化生存[EB/OL].

④胡正榮.全媒體時代的復合教育[J].新聞大學,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