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與新聞傳播學的關系
時間:2022-09-11 10:58:31
導語:文學與新聞傳播學的關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現當代文學以及新聞傳播學兩大學科與社會現實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從某種意義上講,現當代文學是對社會現實內容的反映,而新聞傳播學則是對社會現實內容的傳播。本文結合1917年后現當代文學誕生的文學背景和媒介環境,從社會現實的角度入手,探析現當代文學與新聞傳播學兩大方面的雙向互動關系。
[關鍵詞]現當代文學;新聞傳播;媒體;媒介;出版
現當代文學與新聞傳播學具有同源性
從發展的根本角度來看,文學類與新聞傳播類存在著共同的淵源,可以說二者是社會現實河流中的兩條巨大分流。在經過漫長的流淌后必然會出現交流現象。同時,對社會現實的發展也起著不可小視的作用。二者都是對現實世界的反映。文學類是通過文字內容的形式來反映現實世界,新聞傳播類是通過媒介傳播的形式來反映現實世界,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有著相互促進的作用。自現當代文學誕生以來,單憑作者間小范圍的交流已不能夠滿足社會對于文學的需求,即使在當時社會環境并不寬松的情況下,“五四”時期報刊業、出版業的快速發展,以及出版發行的高效運作,有力地支撐著作者的個體創作,極大地推動了文學的發展,使得文學作品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公共性產品。進一步擴大了社會現實的影響范疇,使得人與人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交流更加和諧。從另一個角度看,隨著現當代文學的進一步發展,以及文學作品數量的激增,文字內容的呈現不僅僅滿足于個人筆下的需求,更多是希望將自己的作品得到推廣傳播,讓社會大眾所熟知,從而激發他們創作更多能為社會大眾所認可的文學佳作,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媒介行業的發展。可是說,現當代文學與新聞傳播學均屬于作者和讀者間交流和溝通的范疇。正是因為媒體的傳播,使得文學能永葆生機活力,同時,也因為文學的創作和發展,使得媒體的生命意義趨于完整。
現當代文學與新聞傳播學具有現實性
現當代文學和社會傳播學可以說是社會現實的一面鏡子,二者真實地反映社會現實。1911年辛亥革命后,隨著的出現,開啟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新征程,以“民主”和“科學”為核心的新民主主義思潮充斥在社會的每一個角落。當時的許多作者,如胡適等人,都是受到新民主主義思潮的影響,在“愛國”“進步”“民主”“科學”風氣的影響下,通過詩歌、戲劇、小說、散文等不同的文學形式,來描述社會事件和社會生活,在社會現實的基礎上進行文學創作。同時,社會大眾成為傳播社會信息的主體部分,隨著社會風氣的改變,新聞報道也跟隨新民主主義思潮的步伐,向社會大眾報道他們所需要、所關心的信息。總體來說,二者都能直接反映社會現實、揭露社會問題,都能感染社會風氣。無論是現當代文學還是新聞傳播學,都是一定社會現實的反映。簡單區分社會現實,大致可以分為社會意識形態和社會物質形態。無論是社會意識形態還是社會物質形態,都是對一定的社會存在的反映,文學和新聞歸根結底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的反映,但都與社會物質形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文學作品和新聞報道都是由文學意識形態和新聞意識形態演化為社會物質形態,讓社會大眾以“實物”的形式來接觸社會信息。具體來說,文學作品的產生與發展,新聞報道的撰寫和傳播,都來源于現實生活,與同時期現實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文學作品和新聞報道密切關注著社會現實的變化和發展,讓社會大眾通過“物化”的形式來體驗“形化”。隨著新文化運動以及新思潮文學革命的不斷興起,使得當時的報刊業發生了突破性進展,最具代表性的是《新青年》,這本雜志可以說是當時各類作家發揮其文學創造力的重要陣地。魯迅、胡適、等,都在文學刊物上發表自己的文學作品,或在報刊上發表自己關于新思潮、新文學的評論,將自己的文學作品或思想見解在社會大眾間進行廣泛傳播。文學作品及見解是作者反映社會現實、宣揚社會理論的重要陣地,新聞傳播是人們謀求發展、了解社會信息的重要方式。人們進行社會現實活動時,往往要受到不同社會元素的制約,文學作品在某種意義上屬于收集和創作信息的范疇,而新聞傳播在某種意義上是編輯和傳播信息的范疇,二者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對社會信息的處理,存在著相互承接的關系。通過對信息的收集、創作、編輯、傳播,使得社會大眾能夠深入地了解社會,提高人們的精神物質生活水平,促進人類社會的發展。
現當代文學與新聞傳播學具有差異性
無論從創作角度還是從反映事實角度來看,文學與傳播學都存在較大的差異性。例如,宣揚個性、自由、啟蒙,主張用白話開展一場文學革命的新詩《長詩集》,大量使用白話文,其目的就是讓作者的文學作品以及文學觀點和見解能與社會大眾群體產生共鳴,使文學作品能夠在社會大眾群體中廣泛傳播,如果忽略了當時社會大眾對于文學作品的理解能力,采用舊文學的概念和手法,那么無論是對文學事業,還是對新聞傳播事業,無疑都是一種巨大的沖擊。再以魯迅先生為例,其小說有著“表現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別”的特點,他將文學作品的接收群體進行細化,從而達到了“因人而定”的理想效果。此外,其作品還具有獨特的結構模式(即為“示眾模式”和“歸鄉模式”),這種獨特的模式能夠與社會大眾群體進行有效溝通和互動,使作者能夠有效地了解受眾,受眾也能夠進一步通過心靈撼動,從而產生購買行為去支持作者。他在作品中廣泛運用第一人稱“我”和心理描寫,拉近了與社會大眾的距離,使得文學作品不再是冷冰冰的紙張,而是把社會大眾置身于作者的境地,讓讀者感受到作者的心境與情感。此外,魯迅先生還著意渲染氛圍和廣泛使用橫截面的取材,注重通過心靈塑造的方式與讀者進行互動,并從橫向的角度挖掘讀者的心理。新聞傳播學注重對社會現實準確性的反映,新聞傳播以真實信息為依據進行撰寫和報道,強調信息的傳播性和快捷性,新聞傳播報道中雖然也會運用一些文學創作手法,但是并不意味著新聞報道就可以將新聞作品進行主觀臆斷的修改,而是要在新聞事實的基礎上進行創作手法的運用,新聞傳播語言要注重簡單直白,短小精悍,內容涉及廣泛,真實反映社會現實。比如,五四時期的報刊以當時的社會環境為依托,以真實的社會事件為題材,使得社會大眾能夠廣泛地了解社會信息。因此,文學是作者根據自己的心靈感受,對社會現實情況進行再加工,是對真實性的再造;新聞強調的是對社會現實直接、準確、完整的表述,不能有絲毫偏差,是對真實性的再現,脫離真實性的新聞可以說是毫無意義的信息。
綜上所述,即使現當代文學和新聞傳播學在創作角度以及事實反映角度上存在差異,但歸根結底,二者都是對社會現實的反映,在反映社會現實的基礎上,二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傳統媒體對文學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報刊將社會大眾作為主要傳播群體,面向社會大眾傳播具有通俗性、廣泛性、大眾性特點的信息,讓文學作品創作語言能夠與社會大眾的文化品位相契合。尤其在新民主主義思潮時期,白話文代替了文言文,文學創作也開始從社會大眾生活中選取素材,文學創作也開始向通俗化和大眾化方向發展,保證文學作品的可閱讀性、可接受性和可欣賞性,使人們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素質有了很大的提高。利用報刊出版等傳播手段,使現當代文學作品成為社會發展的主要內容,新聞傳播媒介成為促進社會發展的有效載體。
參考文獻
[1]周大勇,王秀艷.新聞文學化:從歷史到當下傳播走向的審視[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2011(02).
[2]徐新軍.新媒體環境下文學與新聞傳播互動新現象研究[J].傳媒閱評,2017(01).
作者:王智 單位:遼寧師范大學
- 上一篇:傳播學微信公眾號文本解讀
- 下一篇:傳播學下《小豬佩奇》營銷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