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傳播學體系建構與路徑

時間:2022-01-10 09:58:25

導語:新聞傳播學體系建構與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聞傳播學體系建構與路徑

一、“雙師型”師資隊伍指標體系構建

對“雙師型”師資隊伍的評估,需要科學而統一的考察標準,本文這套指標體系既是對現有相關研究成果的總結,又是對“雙師型”教師行業現狀的考量。此課題邀請了20位業界及學界知名人士對指標體系進行了設定,通過多輪德爾菲法最終確定了指標體系。接著再次運用德爾菲法,收集了60位(其中20位新聞學專業教師,20位媒體從業人員,20位新聞學專業學生)調查對象對指標體系中不同指標重要性的評分,通過5輪德爾菲法的反復考量使指標體系權重的確定更加系統與科學。通過APH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檢驗,采用OLS模型的運算,得出每一個指標權重,最終將新聞傳播學“雙師型”師資隊伍指標體系設為4個一級指標,10個二級指標,20個三級指標。

二、新聞傳播學“雙師型”師資隊伍指標解析

依據新聞傳播學“雙師型”師資隊伍評價指標體系,綜合“職業背景”、“教學實踐”、“教學研究”、“‘雙師型’師資隊伍構成”四項評估指標的分析結果,考察我國高校新聞傳播學“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的基本狀況和整體表現。(一)對新聞傳播學“雙師型”教師職業背景的解析。在一級指標權重的確立中,職業背景排名第一,占0.4,在職業背景中,受訪者更看重的是“業界”經歷,即是否在媒體工作或者曾經在媒體工作過,這一部分受訪者更看重的是教師的媒體工作經歷。受訪者普遍認為只要教師在媒體有一定的工作經歷并不特別在意其新聞行業的職稱,媒體工作經歷的權重值占0.77而新聞行業職稱僅占0.23。在職業背景中,教學經歷的分值達到0.8,居于三級指標之首,這說明了受訪者更看重的是教師的教學經歷。新聞傳播學“雙師型”教師首先應該具有一定時期的教學經歷,其次還要具有一定時期的媒體從業經歷,這兩項指標在“雙師型”教師“職業背景”中占據重要位置。對于“雙師型”的教師,我國高校存在著一定認識偏差,這些偏差多停留在對“雙證”的認識上,認為只要考取了該專業的行業資格證書就是“雙師型”教師。這就導致了一些教師一味的追求考證,而沒有進行深入的實踐教學研究和探討,沒有真正達到應用技術和創新實踐的能力。使得教師與企業實踐相脫節,造成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的下滑,因此,“重證書、輕能力”的現狀必須得以改善。(如圖二)(二)對新聞傳播學“雙師型”教師教學實踐的解析。教學實踐在一級指標中排名第二,重要程度僅次于“職業背景”。在教學實踐中,課堂教學權重占0.67,實踐教學占0.33。受訪者一致認為“雙師型”教師課堂教學能力是教學實踐的重要內容。“主講專業課程”(0.78)、“實驗教學”(0.77)以及“實踐教學項目”(0.7)這三項指標的權重不相上下。因此,對于“雙師型”教師的評定更多的應考慮其“雙素質”,即教師既要有新聞理論教學素質和科研能力又要具備新聞實踐教學素質和一定的技術應用能力,兩者缺一不可,既不能“重教學輕實踐”也不能“重實踐輕教學”。(三)對新聞傳播學“雙師型”教師教學研究的解析。在“教學研究”三級指標中,“實踐教學項目”穩居第一(0.77)遠遠超過(0.3)。在我國高校轉型的發展中,教師的實踐能力相對薄弱,有一部分教師是高校畢業的學生,沒有企業實踐經歷,因此在以知識為導向的課堂上傳授實踐經驗,難度比較大,困難比較多。調查顯示受訪者更多關心的是“實踐能力”而不是單純發表的論文數。(四)新聞傳播學“雙師型”師資隊伍構成的解析。對于“雙師型”師資隊伍構成中“職稱組成結構”、“學歷組成結構”、“骨干教師組成結構”數值較平均。“職稱組成結構”中,受訪者認為“職稱的組成”和“學歷的組成”占有重要比重。在二級指標“骨干教師組成結構”中的三級指標“校級學科帶頭人比例”和“擔任專業課教師比例”權重值最高,分別為0.72和0.71。在我國“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主要包括5個方面;第一,職稱組成的結構,即師資隊伍中副教授以上職稱的教師比例,這個比例既包括在師資隊伍里的比例又包括師生的比例。第二,教師擔任專業課和專業基礎課的“雙師型”教師在師資隊伍中的比例,第三,學歷的組成結構,即師資隊伍中各年齡段碩士及以上學位的老師所占比重是否符合我國高等教育發展規劃。第四,骨干教師組成結構,即在“雙師型”師資隊伍里有多少人已是或者能培養成省市校級學科帶頭人或者省市校級骨干教師。調查結果與此相符,受訪者既看重職稱組成結構、學歷組成結構又看重骨干教師組成結構。

三、新聞傳播學“雙師型”師資隊伍發展路徑

(一)高校應該建立新聞傳播學“雙師型”教師考核激勵機制。既要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又要完善考核管理體制,通過定期考核、職稱評定、進修訪學、輪崗實踐等方式鼓勵“雙師型”教師轉型發展,要讓老師們意識到緊迫感和危機感,而不能簡單的通過文件和制度來定性“雙師型”教師。與此同時,高校應該注重新聞學教師專業化發展,要引進新媒體技術運用人才,充分起到學科帶頭人的示范作用。另外,還要設立專項培養基金,全力支持教師到專業培訓機構或者知名媒體進行針對性的學習和實訓,定期選派教師到國內外知名高校參加新聞學教學研討會,為需要提高新聞學教學知識水平的老師提供指導和幫助,為需要到媒體進行實訓、鍛煉的老師提供平臺。(二)新聞傳播學“雙師型”教師應是全能型教師。首先應該具有較強的教書育人能力。既具有新聞傳播學專業基礎知識,又能掌握教學規律,遵守教學規范,還能關注新聞行業的技術更新、市場需求,并通過相關需求調整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其次,應該具有較強的實踐應用能力,能夠組織指導學生開展社會調查、社會實踐、進行全媒體的采、寫、編、評等。第三、具有較強的科研和技術創新能力,能夠將研究成果用于實踐教學,提高學生們的社會服務能力。最后,“雙師型”教師還應該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和品質,要熱愛這份事業,并始終保持著激情,要愛崗敬業,關心學生發展等。(三)引進項目,多元化提升教師能力。首先,教師可以承接媒體或者傳媒公司的項目。以破解傳媒行業瓶頸為目的,開展實踐研究,促進媒體轉型發展升級,從而提高教師的創新能力。其次,可以組建工作室或者工作坊開展社會服務。通過聘請新媒體行業高技能人才參與其中,通過融媒體或者數據的挖掘實踐,與媒體技術平臺協作,完成融媒體新聞的采寫。(四)新聞傳播學“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應全方位多渠道。新聞傳播學“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其實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教師個體的建設,一方面是教師隊伍的建設。整體的新聞傳播學“雙師型”師資隊伍應該由校內新聞學專職教師和校外聘請的具有豐富經驗的媒體人組成。學校可以面向社會引進高素質記者、編輯人才,聘請成功的媒體老板擔任兼職教師,建設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教師隊伍。

參考文獻:

1.王瑞云.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思考[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7(03).

2.景晶.應用型人才培養理念下行政管理專業“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實踐探索[J].高教學刊,2017(09).

3.左端紅.論地方本科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J].繼續教育研究,2017(06).

4.胡益龍,李晚芳.轉型背景下本科學院“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研究[J].湖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17(02).

5.劉耀輝,于芳,段盛.地方高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思考[J].大學教育,2017(8).

6.王少娜,董瑞,謝暉,賈賢杰.德爾菲法及其構建指標體系的應用進展[J].蚌埠醫學院學報,2016(5).

7.吳健輝.國外高校"雙師型"教師培養的經驗及啟示[J].教育理論研究,2010(2).

作者:孫玉鳳 毛蓉 單位:武昌首義學院新聞與法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