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學下京劇翻譯傳播研究
時間:2022-07-23 09:54:13
導語:傳播學下京劇翻譯傳播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國對外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文化交流與輸出方面還有極大的提升空間。中國京劇作為優秀的中華文化使者,在國際上所發揮的文化傳播作用不容忽視。京劇被翻譯成各種形式的英文文本,海外觀眾通過京劇譯文了解京劇這一舞臺藝術的內涵,但目前京劇翻譯依然存在著重翻譯輕載體的問題。京劇譯文需要適當的載體,將正確的文化內涵傳遞給觀眾。本文通過將傳播學理論與翻譯實踐相結合,探究對京劇進行翻譯并推廣的可行性,同時對譯文以何種形式傳播進行思考。
關鍵詞:傳播;京劇翻譯;舞臺;受眾;載體
隨著全球化不斷加深,中國國際地位也隨之提升。在推進“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我國更加注重文化交流與輸出的重要性。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亟待繼承與創新,以此提升中華文化的軟實力。京劇作為當下優秀中華文化輸出的代表藝術,具有較為深厚的傳播基礎,圍繞京劇翻譯方法的研究也層出不窮。然而,在洞察觀眾需求的原則上,京劇譯文在舞臺上的傳播載體也不容忽視。祝一舒(2108a)指出:翻譯,作為一項跨文化的交流活動,譯者所承擔的歷史使命就是促進世界文化的發展。譯文通過配合對應受眾與恰當載體進行傳播,才能夠激發除專業觀眾外非專業觀眾對中華文化的興趣,提升文化軟實力的同時為傳統藝術注入生命力。擁有強大的文化軟實力,有助于我國在世界上擁有更大的話語權(陳仲偉,王富銀2018,李擎,2018)。
一、京劇翻譯傳播的可行性
1.傳播基礎。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一舞臺藝術已由單純的表演藝術,轉變為具有豐富中華文化內涵的綜合藝術形式。它不僅在中國有著重要地位,隨著全球化程度不斷加深,在世界不同民族與地區的影響力也在不斷加強。京劇作為當代“國粹”的代表之一,有著較豐富的對外傳播經驗。“從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于1919年、1924年的訪日演出,到1930年、1935年先后訪問美國和蘇聯,再到程硯秋1932年的訪歐活動”(孫萍,2015),老一輩京劇表演藝術家在早期進行出訪,為京劇奠定了可觀的海外受眾基礎。但是,隨著傳播程度的不斷加深,文化、語言等因素成為京劇進一步傳播的障礙。一些學者意識到京劇翻譯的必要性,并進行了相關研究。在20世紀30年代,熊式一教授的《王寶川》譯本促進了京劇在海外更為廣泛的傳播(馬會娟,2017)。這一實踐的成功,說明海外受眾確實具有京劇翻譯的需求,也從側面說明了京劇翻譯傳播的可行性。2.基于“5W”模式的京劇翻譯。拉斯韋爾(2012)曾提出“5W”模式的傳播學理論:誰(Who),說什么(SaysWhat),通過什么渠道(InWhichChannel),對誰(To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whateffects)。在這一理論的基礎上,布雷多克又對“5W”模式進行補充,加入“傳播的目的是什么(Why)”以及“在什么場合下進行(Where)”兩個要素,成為“7W”模式。以這一模式作為理論基礎,則可將譯者、京劇演員以及所有參與京劇傳播這一活動的人員作為傳播者。京劇的唱詞以及唱詞中的文化負載詞翻譯,為翻譯中所要傳播的信息。傳播媒介為舞臺、字幕以及表演所需的配器,傳播受眾為外國觀眾。取得的傳播效果是指傳播者通過想要傳播的信息,對受眾產生了何種影響,同時是否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他們的認知或是行為。這一過程的最終效果取決于該過程前的其他部分,應與“傳播的目的是什么”這一環節進行對比。在京劇傳播的過程中,傳播者的目的應是令外國觀眾最大程度地了解唱詞及其文化內涵。最終讓觀眾們能夠站在藝術的角度上更深入地了解中華文化,從而提升中華文化整體的影響力。傳播目的是傳播者對一個傳播過程的完美預想,不應與傳播所“取得的效果”混為一談。此外,因為京劇是一種具有時效性的舞臺藝術,京劇翻譯的最終落腳點應為演出的劇場,故此處研究的傳播場合為劇場舞臺。
二、譯文傳播所面臨的問題
1.文本載體差異。隨著京劇翻譯研究的推廣,一些地方劇種的翻譯也被列入翻譯研究中。但拋開文化差異與劇目種類,戲曲最終呈現場所是舞臺。翻譯方法研究與京劇欣賞相關著作的問世,雖然豐富了海外受眾欣賞京劇的渠道,但譯文文本最終該如何在劇場呈現的研究亟待完善。孫萍(2015)提出了“兩條腿走路”的觀點。其關注點在如何完整翻譯戲文與京劇文化知識,通過結合多媒體為外國受眾構建一個完整的京劇欣賞體系。但是,觀眾能夠切身體會京劇的地點是劇場,而不是過度依賴程式化的書籍。“場景傳播實質上就是特定情境下的個性化傳播和精準服務。‘場景’傳播的目的是不同情景下信息和服務的配適”(梁旭艷,2018)。如上文所述,京劇是一種具有時效性的舞臺藝術。如果將京劇翻譯與傳播作為一個過程,那么“演員與觀眾同在劇場”可作為傳播的特定情境。唱詞譯文作為傳遞的信息,需要一個合適的傳播途徑。因此,如何在劇場中呈現譯文文本、如何解決載體限制與文本內容的沖突,是當下應思考的問題。字幕形式作為文本載體,在外國音樂劇、歌劇與話劇等舞大眾文藝臺藝術傳入我國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呂鵬(2018)指出文本語言還需與其他非文本要素相互配合,環境的不同將會制約語言的選擇,因此語言也需要相應的調整。因海外劇場大多未配備字幕,此處以國內劇院所配備字幕屏為樣本。中國多數劇院都為觀眾提供了觀看字幕的電子屏幕,但這一文本載體具有不可忽視的局限性。以江蘇大劇院與北京天橋藝術中心為例,字幕屏幕多置于偏離舞臺處。觀眾需要快速閱讀字幕再轉回舞臺,故冗長的譯文會加大觀眾欣賞劇目的負擔。屏幕上字幕大多為2-3行,每行約為5-6個詞語。字數限定增加了翻譯難度,也限定了文化詞的翻譯水平。觀眾的理解如果因為字幕傳播發生偏差,反應速度將會下降。觀眾體驗感變差,阻礙京劇譯文的信息傳播通道,影響傳播效果。2.受眾背景差異。將京劇譯文作為一個文本,那么讀者就是擁有不同文化水平的海外觀眾。“任何一種譯語文本都會有專業和非專業兩種讀者”(趙聯斌,2019),這些京劇海外觀眾也可分為專業與非專業兩種。專業觀眾是指具備相對深厚的京劇文化知識基礎,能夠通過譯文知曉理解劇目所表達的文化內涵。這類觀眾具備將京劇看作整體,具有站在研究視角欣賞京劇的能力,他們注重文本中所承載的文化內涵。而非專業讀者多停留在欣賞譯文文本層面,譯文的準確性是面對此類受眾時應注意的。“場景傳播的本質就是對特定場景中用戶需要的洞察及滿足”(梁旭艷,2018),針對上文中對受眾的分析,考慮京劇對外傳播中,非專業觀眾為主要受眾。應該以他們的接受能力為準,洞察他們對文本內容的需求,以此為前提對文本進行翻譯。在翻譯的過程中,找出中外文化存在差異,盡可能使譯文與受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程度相匹配。一些成語典故、文化常識的翻譯程度,將極大影響譯文最終呈現的效果。如果過度加入文化內容,則譯文過長,將會降低觀眾在劇場中藝術欣賞的流暢度。如果譯文過短,便無法將唱詞中承載的內涵較為完整地傳達給觀眾,甚至會造成傳遞信息的缺失,導致誤解。非專業觀眾初期欣賞京劇可能是單純對中國文化感到好奇,或是被傳統觀念上的“東方神秘感”所吸引。要真正引起這類觀眾的文化共鳴,需要盡量減少不同語言與文化上的交流不暢。使其能夠理解戲文含義,從而激發對京劇的興趣,最終用藝術的眼光去欣賞京劇。
三、翻譯文本呈現
有關戲曲翻譯的研究多聚集在文本翻譯方法上,劉飛鵬、彭瓊、劉明錄的《基于傳播學視角的桂劇翻譯研究》中提出“譯者應主要采用歸化的策略,使傳播信道保持暢通,受眾得以即時理解劇情”(劉飛鵬,彭瓊,劉明,2019)。李勝玉(2018)歸化策略正是將源語言中體現出的語言與文化轉換為目標語受眾熟悉和欣賞的內容,從而達到宣傳推廣的目的。隨著中國對外交流的增多,對翻譯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葛莎莎,祁文慧,2108),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楊喜剛,2018)。金瑞,邵華(2018)指出譯者必須充分認識文化之間的差異。祝一舒(2107)譯學研究必然與文化研究緊密聯系在一起。文學翻譯離不開“文字”,關鍵在于要突破文本的“字面”束縛,以文學翻譯的藝術性為衡量標準(祝一舒,2108b)。周潤秋(2018)形象的指出戲要吸引觀眾,就不能演給自己看。京劇譯文的文本呈現方式可分為字幕與完整的京劇譯本兩類。結合上文所論述的受眾差異,唱詞翻譯應以目的語觀眾為準。譯文以舞臺為落點,時效性更強的字幕是更加理想的呈現形式。鑒于上文所述字幕的不足,譯文應避免過于繁復。翻譯時應將“達意”為目標,減少信息的傳播阻礙。以程派名劇《鎖麟囊》中唱詞為例:(1)吉日良辰當歡笑,為何鮫珠化淚拋?此句中“吉日良辰”指代出嫁的日子,而“鮫珠”化用了鮫人眼淚可變為珍珠的傳說,都具有中國文化內涵。在完整的譯本體系中,此類具有文化內涵的詞可作出詳細解釋。但字幕翻譯應以精確表達原詞義為主,故譯為:“Whydoesshecryonsuchanauspiciousday?”原文中“當歡笑”與“化淚拋”具有比較含義,關鍵是體現“喜”與“悲”的沖突。譯文以“cry”與“auspicious”作為轉折,可凸顯薛湘靈心中的疑惑,并呈現趙守貞處境的悲涼。(2)我正不足她正少,她為饑寒我為嬌。該句選自程硯秋版《鎖麟囊》,“不足”一詞今也有“富足”一說。“不足”一詞應出自《紅樓夢》第一回“富者又懷不足之心”。該詞與第一幕中薛湘靈挑選嫁妝照應,具有“不知滿足”的含義,與“少”形成對比。相比起“富足”,“不足”更具有文化內涵,語義也更為豐滿。同時,也不難看出后文中“饑寒”與前文“少”對應,“不足”與“嬌”對應,具有較完整的對比意義。以字幕為落點,該句譯為:“Iamdiscontentatwhatshelacks.”原文前后兩部分所表達意思基本一致,故將二者化為一句。“discontent”表現薛湘靈的“不足”與“嬌”,她不知滿足的東西恰好是趙守貞所缺少的。該句若按照原文對仗結構翻譯,則會導致目的語的充分累贅。(3)漂母飯信非為報也。“漂母飯信”所指的是史書《史記》中記錄的一則典故:淮陰侯韓信靠在淮河濱垂釣為生,卻難以過活。一名漂洗絲絮的大娘可憐他,常分飯給他。在韓信允諾日后答謝大娘后,她生氣地說自己是出于憐憫之心幫助他,并非為了他的回報。這句念白出現于薛湘靈將鎖麟囊贈與趙守貞之后,意在借漂母飯信卻不求回報委婉表達自己善心所至、無需回報的想法。本句可對典故進行適當詮釋,在典故內涵的基礎上表達不求回報的含義:“ThewashwomanwasnotforanyrewardwhenshefedHanxin.”
四、結論
京劇具備較為堅實的傳播基礎,具有翻譯與對外傳播的文化價值。京劇譯文的內容應以受眾為主,同時考慮受眾的欣賞水平。文本呈現方面,舞臺藝術最終應回歸劇場,字幕的呈現形式應納入京劇翻譯的思考之中。字幕的內容需要考慮的是意義的完整性與載體的適配性,而不是盲目追求對仗和文化元素的翻譯。將劇目作為完整體系的譯本應置于字幕譯制之后,觀眾在讀懂劇目含義的前提下,才能激發對京劇文化的興趣。也只有在受眾主觀上認可這一文化,才能促進京劇藝術在海外的傳播,從而使海外受眾熟悉中華文化,提升中國的文化軟實力。
作者:胥南星 吳赟 楊喜剛 單位:南京林業大學外國語學院
- 上一篇:傳播學圖像及圖像時代特征研究
- 下一篇:Q方法在傳播學的應用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