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傳播下新聞傳播倫理教育研究

時間:2022-04-25 11:52:02

導語:危機傳播下新聞傳播倫理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危機傳播下新聞傳播倫理教育研究

摘要:新聞傳播倫理教育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聞傳媒人的內涵基礎,也是構建健康有序的輿論環境的關鍵環節。本文從新聞傳播倫理教育的角度,對2020年肺炎疫情報道進行反思,以期更好地促進新聞傳播倫理教育研究和人才培養機制的完善。

關鍵詞:疫情報道;新聞傳播;倫理教育

新聞傳播倫理是指“在新聞傳播的過程中,其主體和客體在所有環節中,所需要遵守的一系列倫理道德規范,同時還包括主客體在承擔其角色職責時,應該要具備的道德,包括道德觀念、道德修養”[1]。長期以來,我國新聞傳媒人才培養偏重實用性、實踐性,新聞傳播倫理教育應有的基礎性教育作用沒有得到有效發揮。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教育迫切需要加強新聞傳播倫理教育,從頂層設計上不斷完善新聞傳媒人才培養體制機制。

一、“流量為先”對新聞傳播倫理的傾軋

新媒體的快速發展為新聞傳媒業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同時也給我國新聞傳媒人才培養帶來新的挑戰:一方面,媒體形態的多樣化和平臺的泛化帶來新的人才需求;另一方面,各類媒體平臺“博出位”、制造“轟動性”新聞的現象不斷出現,這些問題在肺炎疫情的危機傳播中表現尤為突出,“標題黨”“帶節奏”、捕風捉影、斷章取義、不良內容和虛假信息等新聞傳播倫理失范問題時有發生,損害了正常的新聞輿論生態,對社會穩定造成不利影響。

(一)缺乏調研,編審不嚴謹

某媒體“中成藥雙黃連口服液可抑制病毒”的消息,一夜之間全民瘋搶雙黃連口服液;不久,各大媒體又疾呼“抑制”不等于預防和治療,不要搶購、自行服用藥物。某媒體官微“武漢雪地上寫巨幅中國加油”的新聞,后經證實是一張出自山東壽光的“加油”圖片,卻被改為武漢小區,地點和攝影者都被篡改。作為專業新聞媒體,為搶占先機,信息未經核實就刊登或轉發,甚至不顧職業操守抄襲篡改新聞,形成輿論反轉,嚴重損害了媒體的公信力,引發不必要的社會恐慌。

(二)挑戰常識,“低級紅”頻現

某報紙頭版文章中出現“20天雙胞胎問‘媽媽干嘛去了’”的表述,隨后該媒體向公眾致歉,但這樣的低級錯誤立即遭到網民“拜托媒體長點心”等諸多調侃。某地方電視臺新聞欄目報道:護士妻子奔赴抗疫一線,植物人丈夫“好像知道妻子在做一件偉大的事,提起她就會露出笑容”。這些用自身想象力、主觀臆測代替客觀事實的報道挑戰著公眾的常識和底線,脫離實際,嚴重損害了新聞的真實性,產生了負面影響。

(三)渲染過度,缺乏人文關懷

抗疫期間,“剃發出征”“孕期、哺乳期爭著去前線”“生理期堅持不下去休息”引發熱議,這種“鼓勵犧牲”式的疫情報道使原本充滿正能量的事件出現價值扭曲。醫護人員奔赴前線抗疫的行為本身就足夠偉大,不需要用過度煽情方式來渲染氣氛。新聞報道需尊重和愛護醫護人員,不應為渲染與疫情戰斗的意志而進行過度的情感消費,“搏出位”、制造“轟動性”,使新聞報道失去人文關懷。

二、新聞傳播倫理教育的問題與反思

新聞傳播倫理教育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聞傳媒人的內涵基礎,也是構建健康有序的輿論環境的關鍵環節。移動化、微傳播、人人參與的互聯網新媒體傳播新形態,使新聞傳播倫理遭遇新挑戰,也對當前我國新聞傳播倫理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新聞傳播倫理教育基礎性作用未引起足夠的重視

傳媒業發達的國家歷來對新聞倫理道德教育非常重視。相比而言,我國的新聞傳播倫理教育發展緩慢,新聞傳媒人才培養存在較強的功利實用主義傾向,在課程設置上偏重新聞傳播業務,在德育方面偏重馬列主義基礎理論及思想政治教育。近年來新聞倫理學相關教材、專著相繼出版,相關新聞職業道德課程陸續開設,但新聞倫理學的學科地位依然不高。在互聯網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當下,傳播平臺泛化給新聞信息生產和傳播的規范性帶來巨大挑戰,職業新聞傳媒人應樹立新聞傳播規范的“燈塔”和“標桿”。因此,不斷加強專業教育中的新聞傳播倫理教育課程建設,優化人才培養目標、學分設置,完善師資隊伍建設,提升并強化新聞傳播倫理教育的學科地位和作用十分必要。

(二)公眾新聞傳播倫理素養亟待提升

傳統新聞傳播教育通常將倫理教育界定為專業教育,其主體假設及相關內容都是新聞傳播的職業工作者,而參與新聞信息傳播的其他人群并不在教育范圍內。這樣的教育理念已經明顯不適合新媒體時代的傳播要求,在媒體平臺上非職業新聞傳媒人也會參與新聞信息的生產與傳播,因此也應提升新聞傳播倫理素養。肺炎疫情防控中的輿情應對與信息治理問題帶來了新的課題和啟示,即新聞傳播倫理教育不僅是新聞傳媒專業教育的核心內容之一,也是社會信息治理的重要內容,應全面加強新聞傳播倫理教育,職業工作者與非職業工作者都應接受新聞傳播倫理教育,接受新聞傳播倫理的約束。尤其是在課程設置上,應加強新聞傳播倫理教育的通識課程教學,從更廣的范圍加大媒介素質教育力度。

(三)新聞傳播倫理課程改革任重道遠

課程質量是人才培養的關鍵,教學內容是課程質量的重要保證。在教學內容上,當前我國高校新聞倫理教育主要是道德規范、法律規章、馬列主義基礎理論教育,而與職業操守、職業信仰關系最緊密的新聞傳播道德教育卻未被放到重要的位置上。在教學方法上以老師講授為主,學生的自主學習不足,將知識內化為信念的過程斷檔。新時代我國新聞傳媒教育應更加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和人格品質,涵養人文精神。在具體的教學中,要著力將新聞傳媒行業標準與新聞采編內容標準對接,將新聞職業內容標準與專業課程內容標準對接,將工作過程要求與教學過程要求對接,開展項目式、案例式、情景式、參與式、探究式、任務驅動式范式教學,以學生為中心,客觀認識各類新聞傳播失范問題,系統理解新聞傳播法律法規和職業道德,從源頭上把握好新聞信息采訪、編輯、過程中的行為尺度,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懂得作為一名新聞傳媒人的社會責任。

三、新聞傳播倫理的價值回歸與重塑

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教書育人,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的高素質新聞傳媒人才,是新時代新聞傳播教育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基本要求。我國新聞傳播倫理教育要貫徹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堅持黨性原則、真實性原則、以人為本原則,重塑新聞傳媒人和公眾的新聞傳播價值理念,培養合格的新聞傳媒人才。

(一)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

在聲音多元的今天,作為黨的喉舌,黨的新聞隊伍更要堅定不移地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牢記黨的新聞宗旨,傳遞黨的聲音,謳歌時代和人民,以新聞人的職業精神、自律意識、專業水準和公信力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正如著名記者穆青所說:“作為黨的新聞工作者,要關心大局,把握大局,時刻把黨的事業、國家的前途、人民的疾苦放在心上。”[2]堅定的黨性和深厚的人民情懷是穆青新聞精神之魂。新聞傳播倫理教育必須旗幟鮮明地堅持黨性原則,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初心,使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新聞專業主義精神、新聞傳播倫理教育真正“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培養合格的新聞傳媒人才。

(二)堅持新聞專業主義精神

新聞專業主義主要包括新聞專業知識技能、專業精神與道德自覺。新的傳播模態層出不窮,新聞信息傳播呈現出更加智能、海量、互動和高速的突出特征,傳播者和受眾之間的界限更加模糊,“全民記者”積極參與信息的和傳播,在這個時代大眾更需要準確、完整、專業的新聞信息。真實是新聞的生命,維護新聞的真實性、客觀性就是維護新聞工作者的職業尊嚴,也是構建和諧健康的輿論環境的基礎。面對紛繁復雜的國內外環境,我國新聞傳播倫理教育要堅定地培養具有堅持真理和實事求是的品格、高超的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維、執著的調查求證意識的新聞傳媒人才,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練就過硬的政治素質和專業本領,更好地滿足公眾的多元化信息需求,推動社會發展進步。

(三)堅持以人為本的價值核心

新聞傳播倫理教育緊隨新聞傳媒和信息社會的發展而變化,但新聞傳播以人為本的價值核心依然不變。“新聞傳播活動產生于人的需要,滲透在人的一切活動中,其目的在于服務人的交往,滿足人的需要,為了增進人類的幸福,促進所有人的全面發展,最終目的是為了讓人們生活得幸福。”[3]新聞傳播倫理教育應置于生活大背景下,堅持以人為中心,關心關注人的生存發展,發揮新聞媒體的社會監測、輿論監督功能,講好中國故事,講好人的故事。只有深入群眾、深入實際、深入生活,才能寫出具有深度、廣度和溫度的新聞報道;只有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初心,才能有效避免不良內容和虛假信息等新聞倫理失范問題。

四、結語

新媒體時代,新聞傳媒影響著人們的價值判斷和行為取向。從傳統的“搶新聞”,專注于信息,到新聞編輯,專注于信息把關,新聞工作者要扮演好新聞傳播“把關人”的角色。全面系統的新聞傳播倫理教育是培養合格的新聞傳媒人才的必要環節,更是新媒體時代傳媒法治建設的有力補充,因此重視和加強新聞傳播倫理教育,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將有力推進新聞傳播教學改革,對于加強正確的新聞輿論引導和創新完善危機傳播視域下的信息治理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薛聰明.淺談泛傳播時代的新聞傳播倫理道德構建[J].今傳媒,2014(09):170-171.

[2]佚名.當代新聞工作者的楷模——穆青[N].新華每日電訊,2004-02-23.

[3]羅彬.論新聞職業道德規范的內生性[J].國際新聞界,2012(08):39-42.

作者:李正麗 單位:四川電影電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