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地方傳媒教育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15 09:13:00

導語:我國地方傳媒教育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地方傳媒教育研究論文

關鍵詞:香港傳媒教育

當今世界的年輕人與地球村連接的管道可謂豐富多樣,年輕人用在與傳媒互動上的時間也越來越多。英國的一項調查顯示青少年每日與傳媒接觸的時間達5小時左右(Livingstone&Bovill,1999);美國的研究者也有類似的發現(McBrien,1999)。Livingstone和Bovill在2001年的一項針對十二個國家的研究中發現這些國家年輕人日常生活的意義和實踐都受到傳媒的深刻影響。加拿大教師聯盟的一項名為“孩子們看傳媒”的研究對近六千名3至10年級的兒童和青少年進行了調查,發現75%的年輕人一項主要的娛樂活動是看電視,60%的3至8年級的男孩幾乎每天都玩電子游戲,33%的三年級女孩每日都玩互動游戲,49%的七至十年級學生使用線上通訊軟體(Filion,2003)。據一期聚焦于技術對下一代影響的《新聞周刊》報導,一項世界范圍內的調查顯示年輕人大部分的休閑時間都用在與媒體的接觸之中。

在香港,青年事務委員會1998年的一項調查發現大多數受訪者認為電視是一個綜合性的媒體,具有娛樂性,資訊性,教育性,可信性,并深受年輕人的喜愛(Leung,1999,p.7)。年輕人平均每個平日有3.9個小時的休閑時間,大多數都用在看電視上。近來,互聯網的吸引力也逐漸顯現,年輕人越來越多地利用網路進行交流,娛樂,和資訊獲取。

由于大眾傳媒在青少年的生活中占據如此重要的地位,它對學生們思考世界的方式也有著深遠的影響。因此,傳媒教育這門新課程開始受到了推崇。世界上有很多國家都已成功實施了傳媒教育(Bazalgetteetal.,1990),有些國家將其劃入普及教育的范圍,開設單獨的傳媒教育課或將其實施于整個課程中。在亞洲,傳媒教育的接受度已有所提高,尤其在香港已有越來越多的學校以校園廣播站和電視臺的形式來開展傳媒教育的課外活動。

教育改革中的傳媒教育

在過去十年間,教育改革成為了世界范圍內的大趨勢。這些改革和資訊和媒體技術在學校中的廣泛應用一道,大力推動了香港傳媒教育的發展。

教育改革在香港

從教育委員會的報告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教改的動機是要幫助香港應對當今世界所經歷的史無前例的變化(EducationCommission,1999)。除了對倫理,智識,社交技能,美學鑒賞等素質的傳統強調,人們還希望香港的學校能培養出新一代的具有自學,獨立思考和探索新領域能力的學生,使他們能夠學會作自由民主的社會中的合格公民。筆者認為,傳媒教育在這些目標的實現中能起到以下重要的作用:

傳媒意識

在1999年出版的名為《21世紀教育藍圖》的諮詢文件中,諸如“以學生為中心”,“自學”,“學習動機”等詞頻繁地出現。該檔還質疑傳媒是否意識到它們對年輕人價值觀的形成和語言的學習有著深遠的影響,以及傳媒是否應向公眾宣傳資訊以幫助年輕人樹立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區分對錯并拓寬視野(EducationCommission,1999,p.28)。檔為傳媒教育設立了基調,使其致力于幫助學生通過對日常媒體訊息進行批判性的分析從而提高邏輯和創造性思維能力。傳媒教育的本質即以學生為中心,學生對喜歡的內容自然更有興趣去學。此外,學生還能在日后通過校園報紙,廣播和電視等管道參與到媒體產品的制作過程中去。

關鍵學習領域與新高中課程

香港教育改革之后出版了《香港學校課程的整體檢視:改革建議》(CurriculumDevelopmentCouncil,1999)(下文中簡稱“《檢視》”)。《檢視》一文強調對課程進行有力的改革以幫助學生應對“21世紀變化和互相依賴的世界”。

隨著最近教育改革的展開,課程空間也經歷了顯著的變化。改革引進了新的關鍵學習領域以代替傳統的固定科目,其中一個關鍵學習領域是“個人,社會和人文教育”。傳媒教育作為一個較新穎的,以前從未在教育局官方指引中涉及的概念,在此處被描述為跨學科課程中的一個關鍵要素。這表明決策者對傳媒教育的關注有了顯著的提升:傳媒教育終于提上官方議程了。

在對高中教育學術結構的檢視完成之后(EducationandManpowerBranch,2005),學生將能目睹到新的科目重組,其中通識教育將于2009年正式成為一門核心科目,而“香港大眾傳媒”也將成為選修課。傳媒教育者應可以采用傳媒教育的方法來進行這門選修課及其他相關課程的教學。

從理論到實踐--改造傳媒教育

為了更好地理解香港傳媒教育的實施情況,學界進行了多項研究,結果發現多年來傳媒教育有著顯著的進步。例如,Chau(1998)在一項針對教師對傳媒教育的理解的調查中發現多數受訪者不清楚“傳媒教育”的含義,很多人還將其誤解為利用大眾傳媒輔助教學。1999年Lee的一項研究也顯示,盡管很多學校都強調傳媒教育的必要性,很少學校能著實將傳媒教育作為一項課內或課外活動來實施。如今的情況大不相同了。2001年的一項調查發現不少學校都稱已通過某種方式開展了傳媒教育(HongKongAssociationofMediaEducation,2001)。近期Cheung(2004)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進行了一項研究,致力于讓人們更好地了解傳媒教育在香港學校中的實施方式和作為課程改革關鍵實施者的教師們的感受。研究結果十分樂觀:很多學校都稱已在課程中實施了傳媒教育,主要的實施途徑包括開設傳媒課程和開展媒體制作活動兩種方式。

傳媒教育:免疫或啟力

當傳媒取代學校成為學生的第一課堂的時候,我們應該怎樣應對呢?越來越多的教育家認為傳媒教育企圖通過鼓勵學生批判地審視大眾媒體從而使學校能夠重獲影響力(Lee,1997)。不過傳媒教育的方法并不止一種,且每種背后都有著不同的邏輯。許多評論家指責現在的學校無法與大千世界的多樣性,感性和戲劇性相競爭。與不斷變化的傳媒相比,學校確實更具“本質同一性(Henryetal.,1988,p.60)”。學校通常認為現實社會的價值觀與正統的學習理念格格不入。很多時候,傳媒教育被用作免疫工具,預防學生被傳媒訊息過度影響,幫助他們對媒體說不。

在香港,研究者于1998年9月至1999年7月間進行了一項調查,結果發現受訪的教師和校長們普遍認為傳媒與教育是競爭的關系,并認為自己有義務抵御大眾傳媒的負面影響。在討論傳媒教育時出現了兩種觀點,一類受訪者認為傳媒教育是通過傳媒的教育,并認為應該制作更多的媒體節目來實現“好”的教育目的;另一類受訪者則將傳媒教育視作關于傳媒的教育,他們認為這樣的教育應該給與學生分辨對錯的能力。這些研究結果表明受訪者對“傳媒教育”概念的理解還只是處于一個相對模糊的階段。

筆者經常受到不同國家的學校邀請進行教師培訓,與工作坊的學生交流,以傳媒教育的名義告訴他們媒體的種種邪惡。這些學校往往對傳媒教育有著(如果不存偏見,至少也)很局限的理解。通過筆者的講解,學校們認識到傳媒教育在課程改革中的作用,尤其是在幫助學生獲取改革所建議的通用技能中的促進作用。事實上,傳媒教育是啟力學生的很好的途徑。在資訊爆炸的今天,學校有責任幫助學生應對公眾空間內的大量資訊。傳媒教育課程幫助學生建造知識,培養全球視角以應對21世紀不斷變化和互相依賴的世界,獲得當下教育理念所指定的終身學習技能(享受學習,提升交流能力和創造力,培養具邏輯,批判和分析能力的頭腦)。在香港,傳媒教育已成為項目式學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幫助學生獲得通用技能并更深刻地理解媒體訊息。此外,媒體制作的過程也促進了學生的創造力(下文將討論到這一點)。

學生媒體制作

在21世紀的知識獲取過程中,通過實踐學習是一個重要的方面。學校必須鼓勵學生在一個深入,有意義的層面上對學習進行探索。媒體制作為學生在探索中學習提供了一個的有利的平臺。Frechette(2002)指出媒體制作的重要性:

就像學生必須不光會讀還要會寫一樣,教師必須讓學生不僅僅能解構媒介文本,更能從自己的角度和觀點出發“制作”媒介文本(當然也要意識到這些觀點的部分主觀性)(p.114)。

其他傳媒教育者認為媒體制作是一種值得向往的傳媒教育形式(Buckinghametal.,1995;Eiermann,1997;Hobbs,2004).

媒體制作是與《聯合國傳媒教育宣言》的精神完全一致的(OCR,2005,p.8):

學校與家庭共同肩負著幫助年輕人學會在充滿圖像,文字和聲音的世界中生存的責任。兒童和成年人必須擁有在所有這三種符號系統中讀寫的能力。[我們需要]培養學生的知識,技能和觀念,從而鼓勵學生的批判意識[...]還應包括分析傳媒產品,使用傳媒進行創造性的表達,和對現有的媒介管道的有效使用和參與。

在澳大利亞,Quin(2003)指出媒體制作自70年代媒介研究起步以來就一直是一個關鍵的元素。英國的資格評估與認證聯合會(AQA)以及牛津,劍橋以及皇家藝術學會的考試大綱也都包含了對媒體制作的考察:

制作的目的是讓應試者在媒體制作過程中展示自己對技術的知識和理解,從而將理論付諸實踐;以及使應試者參與到具創造性,培養想象力和美學鑒賞的活動中去。

香港的很多教育者都清楚媒體制作在幫助學生理解媒體文本的建構性中起到的關鍵作用。在過去,由于設備昂貴,技術復雜,學生很難參與到媒體制作活動中。今天的情形已經大不相同了:隨著當代大眾傳播和資訊技術的發展,設備的功能愈加復雜,但越來越容易操作,造價也降低到了學校能夠接受的水準。在幫助學生既享受媒介,又同時認識到媒體文本的建造方式和目標受眾的過程中,媒體制作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

在香港,除了將傳媒教育作為課程的一部分進行教授,一些學校還在傳媒教育課中開展了媒體制作活動。這其中的原因有多種:1997年底的亞洲金融危機以及技術的進步使香港人越發意識到了創造力的重要性。媒體制作能夠給學生帶來作品完成時的喜悅和滿足感。除此以外,近期的課程改革強調了專案式學習的重要性,新的評判標準部分涉及到對學生創造力的評估,而媒體制作的用處就在此顯現出來了。此外,傳統的教師灌輸知識的教學模式已經不復存在,如今的手持數碼相機,坐在控制室操縱面板的學生感覺自己能主宰所學的內容。此外,擺脫了教學大綱的局限,學生們可以自行探索學習的機會。突破機構的“傳媒與資訊素養教育專案(MILE)”的結果證實了這一點(LeeandMok,2003)。

有些學校在需要更新公眾宣布系統(曾經用于校長辦公室向各個教室宣布公告)時,選擇申請“品質教育基金”而不是用自己的資金。當這些學校獲得資助時,媒體制作也就很順利自然地進入到教學過程中。此外,有些教師將媒體制作視為一種能讓學生更直接地接觸了解傳媒的方式。

傳媒教育中的合作關系

傳媒教育還吸引了許多教育界之外的團體的興趣,如本地的青年和社區專案。事實上,其他國家的經驗表明傳媒教育的發展和實施離不開一個強有力的合作關系。例如,美國的修女托曼創立的“傳媒教育中心()”一直在領導著美國的傳媒教育運動。在歐洲,Mediamanual.atzu組織每年舉辦競賽,將獎項頒發給歐洲的學校中最好,最具創新性的傳媒教育課程。

少數熱心人的推動也許能促進傳媒教育初始階段的發展,但進一步的發展必須依賴他方的支持。因此,傳媒教育在兩方面的合作關系都是十分值得關注的。

香港傳媒教育的歷史相對較短,它并非始于自上而下頒發的課程指引和教材套,而是一直在受到來自不同背景的,關心年輕人教育和成長的人士的推動。下面即是幾個例子:

香港傳媒教育協會(HKAME)成立于2000年,致力于推動和發展香港的傳媒教育,提升年輕人傳媒素養水準。協會經常受中小學的邀請在教師培訓課程上發言或擔任傳媒教育專案的顧問。2001年,課程發展處委托香港大學的在職教師教育課程和HKAME一起為中學教師主辦了一系列的培訓課程。

香港教育城(EDCity)是由“品質教育基金”2000年資助設立的一項大型教育基礎設施。在當前教育改革對項目式學習進行強調的背景下,香港教育城發現傳媒教育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開展專案式學習的場所。該組織致力于推動資訊與傳媒素養,即體驗,解讀/分析,和制作媒體作品的能力。通過使用數位技術,學生可以增強自身的語言,寫作,交流和批判性思維能力。另外,教師還可利用數字媒體和互聯網開展有效的教學活動。為了實現這一目標,2003年教育城專門設立了傳媒校園頻道,通過網頁,論壇等途徑教授學生關于傳媒的知識。此外,教育城還設立了一個傳媒教育資源中心,為教師提供高品質的教學資源。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是一個為香港社區提供社會服務的組織。當90年代末期傳媒環境惡化的時候,該組織感到擔憂,聘請了一名傳媒教育總監來處理傳媒教育的事務。該組織2000年獲得資助用于開展一個傳媒教育的專案,該專案由兩部分組成:

1.在35所小學設立了“起立,展示,談話”項目,用于介紹傳媒意識的概念

2.在8所學校開設了“傳媒教育工作坊”,給學生提供在實踐中學習的機會。通過參與校際戲劇演出活動,學生們學會了分享各自在傳媒及其影響問題上的看法。

2003年,該組織繼續在多所小學開展了傳媒教育工作坊的活動,并出版了《把傳媒帶入課室——傳媒教育教案及經驗分享》一書。

明光社成立于1997年,致力于通過符合基督教信念的研究,教育,傳媒觀察和服務活動以關愛社會,服務社區。該組織的傳媒教育活動非常顯著,包括為學校和教堂提供講座,制作教材套,出版書籍和相關材料,組織傳媒教育營,以及為青年工作者提供培訓課程等等。該組織設立的傳媒教育資源中心也向公眾開放。2001年,該組織指派了一名傳媒教育總監,負責處理組織在傳媒教育方面的事務。該組織成功獲得了多方面的資金贊助其傳媒教育活動。將來該組織將針對目標家長進行更多的努力。

突破機構也是一個基督教組織,已有三十余年服務香港年輕人的歷史。傳媒教育一直受到這個組織的關注。2000年,突破機構得到資金,開設了針對教師,學生和家長的傳媒與資訊素養教育課程(MILE)專案。突破機構在傳媒教育方面的努力有目共睹,該組織將繼續通過開設討論組,制作教材套,出版書籍和相關材料,組織傳媒教育營,以及為青年工作者提供培訓課程等方式推動傳媒教育的發展。

香港電臺(RTHK)是香港的政府電臺,致力于通過多媒體節目為公眾提供資訊,教育和娛樂內容。該電臺曾獲得教育局的資助,分別在2000年和2002年制作了兩期傳媒教育的電視節目。

傳媒教育政策進展

當少數熱心者當初開始試圖推廣傳媒教育的時候,他們得到了很多中小學的積極回應。不久之后,許多學校都稱自己聽說過傳媒教育,甚至有的學校已通過某些方式開展了傳媒教育——有的只是在早晨集會的演講中,有的在課外活動中(通常是以學生媒體制作的形式),有的則是將傳媒教育作為課程的一部分進行實施。但是,只要傳媒教育還沒有正式成為課程的一部分,徹底實施傳媒教育的前景還是非常黯淡。

學校的課程表已經十分擁擠,許多學科爭搶課程空間。除了傳媒教育以外,個人與社會教育,環境教育,公民教育等都對有限的課程空間有著迫切的需求(Cheung,1999)。在這種情形下,應該有一項政策來明確每個學科在課程中的位置。傳媒教育的繼續發展不能再只靠少數熱心人的推動了。草根運動應上升成為官方議程的一部分,有關部門應通過仔細的審視來決定是否應承認傳媒教育在課程中的地位。

教師培訓

有些學校希望能夠在課程中實施傳媒教育,但在尋找合適的教師時遇到了困難。早在80年代,教師培訓就被認作是傳媒教育發展中的一個關鍵因素。Hart與Hicks(2002)最近的研究發現經過合格的傳媒教育培訓的教師能夠為教學方法帶來改善,并普遍對自己的工作更具自信。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定期開設傳媒教育教師培訓的課程。但18小時的培訓課程所能做的僅僅是給參與者一個泛泛的介紹,讓他們接觸一些不同的媒體形式,并給他們一些在學校中開展傳媒教育的工具而已。2001年香港傳媒協會組織開設了另一期教師培訓課程。所有這些對于課程革新來說還遠遠不夠。在英國,教師能有機會參與多種傳媒教育培訓課程,包括傳媒教育的職業發展課程(一年的全職班和兩年的兼職班)以及媒介研究的夏季會議等。在這樣的背景下,香港傳媒教育的教師培訓環節還有許多改善的空間。

傳媒教育資源

雖然香港的教師對傳媒教育的擁護程度很高,他們經常缺乏必要的教學資源,無法有效地開展教學工作。由于傳媒教育還不是一門正式意義上的科目,教學資源十分匱乏。前文提到了一些青年組織和受資助的組織制作的教材套,以及香港電臺制作的兩期傳媒教育節目。有些教師能自己制作教學材料,但多數人沒有時間。更糟的是,傳媒教育的特性決定了它的教學內容總是在經歷日新月異的變化。如果你要教授傳媒教育這門課,你必須每年修改你在教學中所使用的例子,即使你所教授的主題沒有變化。今年流行的內容明年往往就會過時。這就像一場沒有盡頭的競賽:資源是有限的,教師們雖然盡職盡責,但很難找到合適的教學材料。

結論

關于傳媒教育的討論近年在國際和香港本地都有上升的趨勢。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在課程中實施傳媒教育,各種針對傳媒教育不同方面的研究活動也正在展開。

本文概述了香港傳媒教育發展歷程中的眾多主題和議題。課程改革為傳媒教育的進入提供了有利的平臺;傳媒教育的進一步發展則得益于多方的合作。雖然如此,如果傳媒教育要成為一個更普遍的運動,更多的協作是必須的。傳媒教育的繼續推廣取決于多個因素,包括(但不限于)教師的支援,教師培訓,資源的提供,及一個最重要的因素:一個能夠確立傳媒教育在課程中的地位的綜合教育政策。

[參考文獻]

Bazalgette,C.,Bevort,E.,&Savino,J.(1990).Newdirections:mediaeducationworldwide.London,BFI.

Breakthrough(2003).(inChinese)CrisisoftheInternetonyouth.HongKong:BreakthroughPress.

Buckingham,D.,Grahame,J.&Sefton-Green,J.(1995).Makingmedia:practicalproductioninmediaeducation.U.K.,EnglishandMediaCentre.

ChauW.N.(1998).TheinvestigationofthereasonsandlimitationsinimplementingmediaeducationatjuniorsecondarylevelinHongKong.UnpublishedB.ED.dissertation.HongKong:UniversityofHongKong.

Cheung,C.K.(1999).TheintroductionofpersonalandsocialeducationinsecondaryschoolsinHongKong.PastoralCareinEducation,17(2),23-26.

Cheung,C.K.(2004).MediaeducationinHongKongschools:possibilitiesandchallenges.EducationalStudies,30(1),33-52.

Cheung,C.K.(2005).TheRelevanceofMediaEducationinPrimarySchoolsinHongKongintheAgeofNewMedia–acasestudy,EducationalStudies,31(4),pp.361-374.

Chu,S.C.D.(2003).Discipliningmedia:Theencountersbetweentheculturesofmediaandschool.Doctoralthesis.FacultyofEducation,UniversityofHongKong.

CurriculumDevelopmentCouncil.(1999).AholisticreviewofHongKongschoolcurriculum:proposedreforms.HongKong:GovernmentPrinter.

Duncan,Barry.(1988,1986).MassMediaandPopularCulture.HarcourtBraceJancovich.Toronto.

EducationandManpowerBranch(2005).Thenewacademicstructureforseniorsecondaryeducationandhighereducation–actionplanforinvestinginthefutureofHongKong.HongKong:GovernmentPrinter.

EducationCommission(1999).Educationblueprintforthe21stcentury:reviewofacademicsystem.HongKong:Governmentprinter.

Eiermann,P.N.(1997).Ateacher’spostmodernguidetoethicsinthevideoproductionlaboratory.JournalofResearchonComputinginEducation,29(3),215-225.

Filion,F(2003).Kidstakeonmedia.Horizons,Fall,17-21.

Frechette,D.(2002).Developingmedialiteracyincyberspace:pedagogyandcriticallearningforthetwenty-first-centuryclassroom.Westport,Conn:Praeger.

Guterl,F.(2003)Toomuchinformation?Newsweek1stSeptember2003.

Hart,A.&Hicks,A.(2002).TeachingmediaintheEnglishcurriculum.U.K.:TrenthamBooksLimited.

Henry,M.,Knight,J.,Lingard,R.&Taylor,S.(1988).Understandingschooling:anintroductorysociologyofAustralianeducation.London:Routledge.

Hobbs,R.(2004).Areviewofschool-basedinitiativesinmedialiteracyeducation.AmericanBehavioralScientist,48(1),42-59.

HongKongAssociationofMediaEducation(2001).(inChinese)AsurveyonmediaeducationinHongKongschools.Unpublishedreport.HongKong:HKAME.

Lee,A.Y.L.(1997).Legitimatingmediaeducation:Fromsocialmovementtotheformationofanewsocialcurriculum.Doctoralthesis.DepartmentofEducationalStudies:UniversityofBritishColumbia.

Lee,A.Y.L.andMok,E.(2003)Cultivatingcriticalyoungmindsinpost-colonialHongKong:CasestudiesofmediaeducationPaperpresentedatthe53rdannualconferenceofthe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Association,SanDiego,USA,May26.

Lee,W.O.(1999).Controversiesofciviceducationinpoliticaltransition:HongKong,inJ.Torney-Purta,J.Schwille&J.A.Amadeo(Eds.).Civiceducationacrosscountries:twenty-fournationalcasestudiesfromtheIEAciviceducationproject.Amsterdam,TheNetherlands:InternationalAssociationfortheEvaluationofEducationalAchievement,313-340.

Leung,G.L.K.(1999).Studyontheinfluenceofmediaonyouth.HongKong:CommissiononYouth.

Livingstone,S.&Bovill,M.(1999).Youngpeople,newmedia:finalreportoftheproject‘Children,youngpeopleandthechangingmediaenvironment’.London:LondonSchoolofEconomicsandPoliticalScience.

Livingstone,S.&Bovill,M.(2001).Childrenandtheirchangingmediaenvironment–aEuropeancomparativestudy.LEACommunicationSeries.USA:NewJersey.p>Masterman,L.(1992).Adistinctivemodeofenquiry:towardscriticalautonomy,inM.Alvardo&O.Boyd-Barrett(Eds.).Mediaeducation:anintroduction.London:BFI,102-103.

McBrien,J.L.(1999).Newtexts,newtools:anargumentformedialiteracy,EducationalLeadership,57(2),76-79.

OCR.(2005).Oxford,CambridgeandRSAexaminationsinmediastudies.RetrievedMay15,2006from.uk

Pungente,J.(2000).Thesecondspring:MediaeducationinCanada''''ssecondaryschools.CanadianJournalofEducationalCommunication,22(1),47-60.

Quin,R.(2003).Agenealogyofmediastudies.AustralianEducationalResearcher,30(1),1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