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學教材內容重復分析論文

時間:2022-02-11 02:35:00

導語:新聞學教材內容重復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聞學教材內容重復分析論文

一、現象

隨著1997年新聞學由二級學科升為一級學科,并改名為新聞傳播學以后,新聞學的學科地位有了很大提高。現在全國各大院校基本上都開設了新聞專業,許多還創辦了新聞系或新聞學院,新聞教育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對新聞教育質量起著重要作用的新聞學教材如雨后春筍般出現,這些教材為新聞教學提供了極大便利,有力地促進了新聞教學質量的提高。

但是筆者遺憾地發現,在新聞學教材存在課程內容部分重復的現象。現以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新聞學權威出版社的教材為例,統計如下(表中劃√說明該教材包含相應內容):

由上可知,在同一出版社的系列教材中都或多或少存在重復現象。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1世紀新聞傳播學系列教材中,關于“真實性原則”這一內容《新聞理論教程》和《新聞寫作教程》都有專節涉及。《新聞理論教程》在第六章第一節占25頁的篇幅,《新聞寫作教程》在第二章新聞寫作真實性原則中占17頁篇幅。關于“新聞工作者道德/修養”的內容,復旦大學出版社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中的《中國新聞采訪寫作教程》第十四章記者修養占29頁篇幅,《新聞學概論》(第二版)第十四章新聞從業人員的專業理念、職業道德的修養占17頁篇幅。其他諸如新聞價值、新聞政策等內容也出現不同課程類似的重復情況(見上表)。

同時,不同出版社的不同課程也存在課程內容部分重復現象。如“真實性原則”這一內容,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的《新聞理論教程》、復旦大學出版社的《新聞寫作教程》和《當代新聞采訪》、高等教育出版社《新聞學導論(修訂版)》和《新聞理論教程》課程均有專節涉及。當然,其他出版社這種教材存在課程內容部分重復現象也很普遍,在此不再贅述。

二、原因

1課程邊界和名稱缺乏統一規定

新聞學的傳統課程有新聞采訪學、新聞評論學、新聞寫作、新聞理論、新聞編輯學、新聞事業史等。一般來說,新聞學所設各門課程都有各自相對的獨立性,各門課程界限雖然不能說涇渭分明,但還是各有疆界。如新聞采訪課程主要是一門應用學科,既有采訪原理,也有在原理指導下如何采訪的實踐內容;新聞理論教程主要是關于新聞的基本概念、原理及新聞事業運行規律等內容。但由于課程邊界缺乏統一規定,各門課程之間的界限模糊,容易出現課程內容部分重復現象。同時,由于某些課程名稱不確定,也容易造成課程內容部分重復的現象。例如新聞采訪、新聞寫作課程,單獨開設還是合二為一名為新聞采寫課程。自然會影響教材內容的編寫。隨著時代的發展,新聞學日益成為顯學,邊緣新聞學也隨之興起,新聞傳播學、新聞法規與道德、新聞心理學等一些交叉課程也逐漸成為新聞院校的常設課程,這些課程的出現更進一步加劇了課程之間邊界的模糊度。

2編寫者的求全心理

一般來說,任何一本教材都有它或長或短的使用壽命,即使是經典教材也不例外。尤其是在信息更新迅速的當代,教材的及時更新和換代不可避免。但要在各門課程教材種類繁多的基礎上重新編寫教材。另辟蹊徑。確實有一定的難度和挑戰性。因此,有些編寫者就試圖在“異”和“全”上尋求突破,但也因此走入教材編寫的誤區。在求“異”心理驅使下,導致教材和學術專著不分。在求“全”心理驅使下,把本屬于其他課程的內容也囊括其中,使該門課程內容龐雜,無所不包,如同大雜燴,人為導致內容重復情況的發生。如新聞價值、真實性原則、新聞工作者道德/修養等內容,很明顯屬于新聞學概論的內容,但有些編寫者在新聞采訪學課程教材中也將其納入其中。當然,這些內容在采訪學教材中不是不能提,但設專章專節花費大量篇幅進行闡述實屬不妥。

三、弊端

1影響課程設置的純正性

如果允許內容雜糅不清、邊界不明的教材存在,長此以往,課程的純正性顯然會受到質疑。課程建設和發展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同時也會影響新聞傳播學的學科形象,至少是學科不成熟的表現。

2引發教學內容重復

現在新聞院校在選擇教材時。自主性很強,往往由各高校教師根據教學需要自由選擇教材。一般來說,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新聞學教材的權威出版社的人選幾率較高,其他出版社的教材也因多種原因被不同新聞院校采用。如果采用教材中存在課程內容重復情況,由不同教師主講的課程就會出現同一內容被重復講授的情況,盡管各人講授同一內容時不完全一致,但作為課時量固定的各門課程來說,無疑是浪費時間,最終造成教學資源浪費,學生在學習時,發現教材之間重復雷同,也會牢騷滿腹,易引發學生不滿情緒。即使有教師一人主講數門課程,在講授時,能適當地做出調整,避免重復講授情況發生。但畢竟是權宜之計。如果教師選定了教材,卻不按選定教材授課,另起爐灶,按教師個人的體例進行講授,那么,教材就形同虛設,與其他課程內容“撞車”的情況也無法完全避免。因此,教材內容如果出現部分重復,教師在選擇教材、備課時。就會無所適從,加大了教學難度。

3加劇教材普遍過厚的現狀。

一般來說,教材編寫以簡明為上,“理想的教材似乎應該在20萬字以下”。但時下的新聞教材,存在一種普遍過厚的狀況,少則三四十萬,多則60多萬字,而且有越寫越厚的趨勢。一些教材編寫者甚至以厚為榮。“從原來的十八章擴充到十九章”、“經過修訂的第二版,共40余萬字,是第一版20萬字的一倍以上”。而課程部分內容重復現象在一定程度上進一步加劇了教材普遍過厚的現狀,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在某種程度上,這就使教材定價提高,學生教材費用增加,同時學習負擔加重。

四、措施

1建立科學合理的教材質量評價體系

現在教材質量評價體系并不健全。教材質量的高低主要由出版社的權威性、編者知名度或行政部門的級別來決定。盡管權威出版社、知名度高的編者水平一般來說略勝一籌,但也難免千慮一失。近年來國家教育主管部門雖不再明令統編教材和使用統編教材,但由于這些統編教材在編寫之前事先就被貼上了高質的標簽。許多學校在教學實際中仍然對統編教材推崇有加。將“教育部推薦教材”、“國家級重點教材”、“面向21世紀教材”、“‘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奉為圭臬。而筆者認為,教材優秀與否,應該由市場來選擇,使用教材的一線教師、學生最有發言權。諸如課程內容存在部分重復現象的問題經過教學實踐檢驗才有可能避免。因此,將一線教師、學生的反饋意見納入教材質量評價體系很有必要。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建立科學合理的教材質量評價體系。

2編著者應增強教材的統籌規劃意識

高校教材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它涉及到政府、學校、教師、出版社等多個環節。現在教材的編寫,形式多樣,有自編、合編或統編等多種。然而自編教材很少有長遠規劃和完善機制。合編或統編主要由主編牽頭組織和分工,邀請本校(單位)或其他高校(單位)教師合作,形成“拼盤”式教材,盡管也召開協商會,但關注更多地是各課程的結構框架、體例以及風格的盡量統一。如果編寫者分布不同省份,就只能通過電話或者網絡聯系,各課程撰寫者處于事實上的各自為政的狀態。因此,教材編寫者特別是系列教材的編寫者應增強統籌規劃意識,在制定編寫大綱和具體編寫過程中應有必要的集體研究、集體討論和集體審定,在關注其他方面也要兼顧課程的純正性,避免內容交叉重復現象的出現。

摘要近年來,一些新聞(傳播)學教材存在課程內容部分重復現象,影響了課程設置的純正性、誘發教學內容重復、加劇教材普遍過厚的現狀、導致教材成本過大的現狀。因此,建立科學合理的教材質量評價體系、編寫者增強統籌規劃意識,以避免新聞學教材的內容交叉重復。

關鍵詞新聞學教材課程內容重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