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文化傳播

時間:2022-03-11 03:10:00

導語:企業文化傳播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企業文化傳播

一、企業文化的內外傳播

1、企業文化的外傳播

根據組織傳播理論,組織環境是組織生存的土壤,與組織產生與發展有這樣或那樣關系的各種聯系。它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幫助組織發展壯大,順利地實現組織目標;另一方面,也會阻礙組織目標的完成,成為制約組織擴展的主要力量。環境是組織存在的基礎,沒有適當的環境支持,組織便不復存在,更無所謂發展。在組織與環境之間約束和適應利用的辯證關系中,傳播始終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正是傳播行為把組織與組織之間聯系起來,通過組織邊界把環境資源輸入組織之中,又把組織信息與產品傳遞給消費對象,從而對環境發揮作用。因而,對外傳播是組織的本性和必需。

企業這一特殊組織,需要進行對外傳播活動,其中企業文化傳播是其重要的內容。全面、準確地對外展示、傳播本企業的文化,最終在社會公眾心目中留下一個美好印象,塑造兼具文明度、知名度和美譽度于一體的企業形象,對企業發展至關重要。根據格魯尼哥和亨特于1984年推出的新的環境劃分模式:按組織面對的“公眾”類型,把組織環境分為四大部分即職能部門、功能部門、規范部門和擴散部門。而一個企業的文化的對外傳播對象就是這些部門,如作為職能部門工商、稅務、公安等的各級政府部門;作為功能部門的供應商、顧客、人才中心、銀行等;規范部門的貿易協會、專業協會、競爭者等;擴散部門的社區和一般公眾。企業將自己的企業文化向這些部門傳播,讓最具評價力的社會公眾來充分認識自己的文化,并塑造良好的公共形象,推進企業發展。因此,企業出于自身的發展目的而主動保持并推進與外部環境的種種聯系,其中企業文化的全方位對外傳播是促使企業與其他組織間關系及行為的協調,從而保證企業具有良好的運作環境。

2、企業文化的內傳播

如果我們把企業中所有的管理要素都籠統地視為文化信息的話,企業文化傳播普遍存在于企業活動的各個方面,它既是企業活動的具體形式,也是企業行為實在的內容。企業的決策、計劃、執行、監督等所有管理活動,都離不開文化信息傳播,文化信息的傳播內容、傳播模式、傳播手段、傳播速度、傳播頻率的選擇,影響企業管理活動的直接結果,也決定了企業生存及發展的狀況。因此,企業文化傳播活動功能發揮的程度,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企業生命力之所在。作為企業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綜合體的企業文化必須通過在全企業范圍內進行傳播來發揮它的振興、導向、協調、凝聚、美化和育人功能。

首先,任何一個企業的職工、管理者和股東,都具有雙重身份。一方面,他們是本企業文化活動的主體,其自身的言論與行動,會對企業文化的客觀形象作出貢獻或產生損害;另一方面,他們也會像局外人那樣,對本企業文化加以反映、認識和評價,并得出本企業的形象究竟如何的結論。這個結論就是他們頭腦中形成的關于本企業文化的主觀印象。這種印象首先是由企業文化的客觀形象所決定的,但卻不是由它唯一決定的,人的認識水平、價值觀念和特殊需求也參與決定。一般說來,企業內部的每一個職工、管理者和股東,對于本企業都有一個理想的企業形象要求,在進行對本企業文化的評價時,他們會將認識到的企業文化的客觀形象同自己的理想企業形象進行對比,并做出本單位的企業形象是好或是壞的判斷。這種情況下,就需要通過全方位的傳播讓他們去更精確的了解、認識客觀企業形象甚至按照他們的理想企業形象進一步改善本企業形象。因為,作為企業文化系統所有要素綜合表現的企業形象的評價,盡管最主要是由企業之外的社會公眾來作出,但是企業形象歸根到底是由企業之內的全體職工塑造出來的,主動權仍然掌握在企業職工手里,他們通過實實在在的工作而創造出來的客觀企業形象,在任何情況下都是評價的客觀基礎。所以,我們在探討企業文化的主要傳播對象時,應首先以企業中的全體員工為一級傳播客體。

其次,人們往往通過企業文化的外顯部分,即一切能表現企業文化的某種特質的物質形態或動作方式來理解企業文化的內涵。外顯部分是企業文化的最直接的外在體現,它容易觀察,但有時其代表的意義卻不易確切定義,即某種現象究竟代表哪種文化內容和意義,觀察者的理解是不會完全相同的,描述和解說上總是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差異,有時甚至會得出相反的意義。一個企業的價值觀念、精神境界和理想追求是企業文化系統中的種子要素或稱為中心要素。企業本身并無價值觀,而是企業成員的價值觀。人人都有基本的價值觀,它通過個體行為及態度意向表現出來。當絕大多數成員的價值觀呈現大致趨同化狀態時,便使企業行為方式帶有了共同特質,企業文化在價值觀層面上達成了共識。多數情況下,企業員工的價值觀是不一致的,這使企業形成了許多“次文化”。按照帕特納姆和普勒1987年對沖突的解釋,目標的不一致或人們觀念不同造成的理解認識的偏異,總是導致沖突的根源。因此,企業文化內部傳播的意義還在于通過各種手段和方式,在企業全體員工中加強、深化交流和溝通,形成對企業物質文化、制度及行為方式、企業精神和價值觀的共識,以減少甚至消除企業內部沖突和分歧,從而便于以整合和一體化的風貌對外展示企業形象。

二、企業文化內傳播中的主客體二重性。

傳播者本身即使首先應該是接受者,然后才是傳播者。只有當傳播者接受了企業文化的實質性內容,對企業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及其相應的體系又全面的認同和準確的把握時,才能夠在企業內部像普通的員工進行傳播。從這個意義上說,企業文化的內傳播者,主要指創業者、管理層人員、負責企業文化的宣傳部門等必須首先自己接受本企業的文化,成為本企業價值觀的忠實信徒,是本企業精神的踐行者,然后才有資格去向普通員工傳播本企業的文化,向下灌輸企業價值觀和企業精神,才能夠準確地傳播本企業文化。

其次,企業的普通職工在企業文化的傳播中同樣要充當兩種角色,企業文化是體現在企業人活動的方方面面的一種看不見而又具有強大影響的力量,即使普通員工,他們能否正確理解本企業文化的實質性內容,作為一個很好的文化接受者,全面而有較為深刻地認識本企業的文化,并在自己日常的生產或工作實踐中去不斷地強化傳播,直接關系到企業文化的傳播效果,職工與職工之間的互動認同和相互傳播過程中,一方面作為企業文化的接受者,另一方面又作為反復傳播強化的基層實踐者,具有雙重身份,體現內傳播的主客體二重性。

另外,企業文化傳播中尤其要注意意見領袖的作用。傳播學認為,在信息傳播中,信息輸出不是全部直達普通受傳者,往往是通過意見領袖來傳播的,意見領袖(opinionleader)又叫輿論領袖,是在信息傳遞和人際互動過程中少數具有影響力、活動力,既非選舉產生又無名號的人。這些人是大眾傳播中的評介員、轉達者,是組織傳播中的閘門、濾網,是人際溝通中的“小廣播”或“大喇叭”。企業文化在內傳播中一定要重視意見領袖作為傳播者與普通員工之間中介人的特殊力量。企業文化的內傳播要求創業者、管理層人員、負責企業文化的宣傳部門等就必須首先向意見領袖正確傳遞本企業的以價值觀、企業精神、理想追求為核心、包括企業制度、習俗及體現企業理念的一切物質要素在內的綜合企業文化,并將他們自身的價值觀念、行為規范和個人利益統一、同化到整個企業中來。這樣,才能使得意見領袖在攝入信息時,消除錯誤、歪曲式的理解;并最大限度地減少他們傳播和擴散小道消息和流言蜚語的可能性,切實發揮好其積極進步的網絡紐帶作用。意見領袖作為傳播客體的特殊之處就在于他們在接受到信息后,會對這部分信息予以加工,進行再傳播和再擴散。這時,意見領袖們就成為了企業文化傳播的主體,發揮著傳播主體的作用??/P>

三、企業文化外傳播中的主客體二重性。

傳播理論認為,傳播可分為四大類,即個人傳播、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大眾傳播,企業文化在對外傳播時尤其要善于借助以大眾媒體為依托的大眾傳播的巨大力量來取得更好的效果。

人們按照傳播媒介方式的不同,把大眾媒體的發展劃分為4個不同的階段--紙媒介的傳統報紙、電波為媒介的廣播、基于電視圖像傳輸的電視分別被稱為第一、第二和第三媒體,而伴隨INTERNET的迅速發展,新興的基于互聯網傳輸的媒體稱為網絡媒體即第四媒體(俗稱電子報紙)正在蓬勃興起。

統計顯示,因特網發展的速度超過了它以前的所有其他技術。前三類媒體盡管受到新興媒體的巨大沖擊,但仍保持有一定的長處。如印刷媒體除信息容量大外,還可長期保存、隨時取閱;廣播媒體適應了不同文化程度的聽眾,易于溝通;影視媒體傳播范圍廣闊,尤其能產生潛移默化的傳播效果。我們之所以強調互動媒體的作用,是因為以電腦、多媒體、信息高速公路為主體的信息“生力軍”,有著集報紙、廣播、電視等大眾媒介的優點于一身的高度綜合性。專家說,任何信息一旦進入互聯網,幾乎就可以同時被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網民在自己的電腦屏幕上看到和隨機音箱中聽到。互聯網是唯一全球性媒體,而傳統媒體包括電視在內則由于種種局限(包括運營成本、意識形態等)而不能輕易跨越地域的限制。所以,企業文化在對外傳播中,除了要繼續利用傳統媒體的既有優勢外,更要注意跟上時代步伐,在今天的互聯網時代里借助網絡的無窮力量實現傳播目的。

大眾媒體中的職業傳播者主要進行采、寫、編、傳等活動,其中“采”是第一位的,如果企業經營活動中沒有很好的素材資料,編寫出來的東西必然缺乏生命力,索然無味,也就無所謂傳于不傳了,因為效果已可想而知。同理,依靠四大媒體的專職傳播者來傳播企業文化,必須先向他們進行一次傳播,使其頭腦中對本企業的文化有一個完整、準確的定位,這樣他們才能綜合運用各種傳播手段、技巧、謀略來和企業配合搞好企業形象的充分展示。企業文化最常用的外傳播手段主要是廣告。企業支付一定的費用,利用電視、電影、廣播等媒體、圖書雜志的封面或插頁、或通過影星、歌星的表演、精美的畫面、藝術的語言、生動的文字等來宣傳企業文化,只有先使廣告商真正理解本企業文化的精髓,才能把這種對提高企業知名度作用最為顯著的廣告活動,做得有聲有色。

另外,世界上眾多企業運用企業形象識別系統CIS(已經從CorporateIdentitySystem發展到了CorporateImageSystem)來傳播企業文化和形象,其中精髓應該是企業的理念識別,這也是企業文化的核心實質。那么,在委托設計師進行設計時,必須首先讓設計咨詢機構,充分領會本企業的文化實質后,才能夠在設計中體現其內在本質性的理念,設計成果才有文化底蘊,在這一傳播過程中,設計咨詢機構充當了企業文化的接受者角色。當他將這一文化融入到了設計中去的時候,他又充當了傳播者的角色。

網絡時代,企業可以開辦一個企業自己的網站或宣傳企業的主頁,便于受眾的全面查閱和了解。根據傳播學中的守門人理論,在大眾傳媒中,存在著能決定什么性質的信息可以被傳播、傳播多少以及怎樣傳播的人或機構的把關者,即守門人。而守門人實際上是一個集選擇性接受者和傳播者于一身的二重角色。首先,他應是一位接受者。這時,他完全以普通受眾的心態和眼光來看待和審視這些未正式進入傳播渠道的消息資料,然后,他將選擇企業文化中的內容,向外傳播,擔任傳播者的角色。

普通社會大眾,在接受某企業文化的以后,也會充當傳播者,向更廣泛的領域和更廣泛的大眾進行傳播,他們不僅僅是企業文化外傳播的受眾,從某種程度上講,普通社會大眾的口碑,最具有傳播性。企業人或與企業具有商務合作關系的媒體為企業所作的企業文化外傳播,始終擺脫不了令人置疑的低可信度,只有第三方的普通社會大眾的話反而具有可信性。不僅如此,他具有傳播面廣,傳播時間持久的特性。企業必須正確對待普通大眾的傳播力量,正確引導,及時糾偏不正確的傳播內容,極力維護企業文化在公眾中的正面形象。

四、企業文化內外傳播中主客體的轉化。

企業文化是以價值觀為核心的關于企業整體狀況的綜合信息,它表現為企業獨特的行為方式。作為企業成員不僅要知曉角色信息,也要熟悉企業文化,只有達到文化層面的認同,個體才能融入群體之中,成為企業的“真正”一員。應該說,這一群體同化過程無時無刻不存在信息傳播活動,沒有傳播,同化是難以實現的。企業中也存在著群體同化過程,具體表現為通過企業文化的傳播,使全體員工共享企業的價值觀、企業精神、經營理念,共同遵循企業規章制度,共創企業獨特的物質、精神風貌。因而,企業員工首先是以企業文化內傳播客體的身份而存在的。

同時,企業員工也是企業文化外傳播的主體之一。這是因為,企業文化外傳播的第一類社會公眾對象可以說是顧客,而顧客與企業發生關系,是通過兩種形式來實現的,一是使用該企業的產品或享受該企業提供的服務,二是與該企業的職工進行直接或間接的聯系。簡而言之,一是借助于企業的物,二是借助于企業的人。顧客評價企業的依據,一是產品和服務的質量,二是職工對待顧客的態度。質量越高,態度越好,顧客頭腦中所留下的企業形象就越好。由于一個企業的產品和服務都是由企業中的“人”創造和提供的,因而,企業員工理所當然成為本企業文化向外傳播的一個窗口,只是他們中有的可能并沒有意識到自身的這種角色。實際上,除了在直接與外界打交道的崗位上工作的職工、英雄模范人物、企業知名人士以外,其他普通職工的一言一行也同樣會參與企業文化的傳播。企業職工身上普遍存在的文明、道德等素養,和牢固樹立的服務、質量、顧客、競爭和創新等意識,構成了企業文化系統中的品質化要素。由于品質化要素被喻為企業文化的血肉,因此,企業全體職工即人的因素在展現和傳播企業文化時顯得至關重要。每個職工的素質及其外觀,實際上都會影響到公眾對其所在企業的評價。所以,企業中的每一位員工都應強化自己也是“企業文化傳播主體”的意識,并在日常工作和行為表現上注意要符合企業規范,不至于給企業形象抹黑。

系統理論告訴我們,企業是開放的系統,它與環境處于經常的輸入——輸出關系中。邊界延伸者便是這種關系的中介者,直接承擔了企業與環境的傳播活動。邊界延伸者主要是指企業中那些在與環境聯系中一定程度上代表企業某種形象并發揮連接或擴大企業影響的部門及其組成人員。他們具體負責從環境中獲取資源和能量,又把企業產品推向環境,使企業獲取利益。邊界延伸者的另一個重要作用便是代表企業向環境輸出信息以影響公眾輿論和行為。這些延伸者如公關人員、接待人員、服務人員等實際充當了企業某一方面的形象代表,而企業領導者則是企業整體形象的全權代表,其言談舉止、行為態度都會引起公眾對該企業本身的理解。這種公眾形象又使人們直接聯系到企業的產品、工作和策略,從而在文化層面建立起對企業的全面認識。好的企業文化可以給企業帶來巨大收益并抑制競爭對手的活力,而不良的企業文化將阻礙公眾對企業的認同,從而使企業的發展處于極其不利的境地。

很顯然,企業組織中的很多部門和成員都不同程度地扮演著延伸者的角色,這樣才能使企業與環境的聯系得以保持并處于經常狀態。如營銷和采購、市場部門和廣告部門、公關部門、招聘部門、傳播顧問和解說者、接待部門等,他們通過接受環境的反饋了解企業行為缺陷,為企業調整提供政策咨詢。另外,值得指出的是,從一定意義上說,企業中設立的所有部門及全體成員都具有邊界延伸者的意義,而且延伸者的作用發揮也并非只通過業務行為加以表現,它實際上集中在幾乎所有的企業組織行為之中。

從以上分析來看,其文化傳播不單純是傳播與接受的關系,而是具有交替互換的多種主客體的傳播與接受的關系,主客體二重性是十分明顯的企業文化傳播屬性。

參考資料:

(1)《企業文化學》羅長海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2)、《傳播學導論》邵培仁著,浙江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3)《跨文化傳播》劉雙,于文秀著,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組織傳播》教軍章,劉雙著,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