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學看電視相親節目的特點和影響

時間:2022-11-16 08:48:06

導語:傳播學看電視相親節目的特點和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傳播學看電視相親節目的特點和影響

[摘要]當前,電視相親節目呈現出豐富的媒介文化特性,具有市場性和商業性、開放性和包容性、繼承性和發展性;同時,電視相親節目還具有較強的視覺文化表象性,對電視受眾的媒介素養產生一定影響。《緣來非誠勿擾》是一檔經典電視相親節目,文章從傳播學角度為電視媒介文化研究提供一個研究思路和理論視野。

[關鍵詞]媒介文化;視覺文化;媒介素養

近幾年,《緣來非誠勿擾》等電視相親節目引起了社會和輿論的廣泛關注,不少研究者以電視相親節目為著眼點,從很多角度分析了《緣來非誠勿擾》等電視節目成功的原因以及引發社會爭議性問題的負面影響。筆者試從媒介文化的角度入手,分析以《緣來非誠勿擾》為例的電視相親節目在發展過程中呈現的媒介文化特性、視覺文化特點以及對電視受眾的媒介文化素養的影響

一、電視相親節目的媒介文化特性

電視相親節目所表現的媒介文化具有顯著的特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市場性與商業性。當前,電視相親節目爭相開播,無疑是受經濟效益的驅動,在商業效益和收視率的驅動下,電視相親節目通過制造話題將節目推向市場。《緣來非誠勿擾》的節目制作初期就是通過制造“拜金”“奇葩”等能引起社會轟動的話題引起受眾的關注。對于《緣來非誠勿擾》等電視相親節目來說,俊男美女吸引著受眾樂此不疲地收看,一些話題人物越是引起爭議,受眾的關注度就越高。另一方面,在開放的社會中,借助電視等公共媒體,人人都有機會展現自己,參與節目的嘉賓則希望借助平臺增加曝光率,達到一夜成名的目的。第二,開放性和包容性。電視相親節目借助電視這個公共空間,將原本具有隱私性質的婚戀交友呈現在公眾視野。電視相親節目將私人生活放置在電視媒介平臺傳播,充分體現了私人空間與公共空間的融合,表現了媒介文化的融合性。以前人們只是對于明星的私人生活感興趣,到了現代媒介社會,信息傳播的速度越來越快,人們溝通的渠道也越來越多。利用網絡、電視等電子媒介交友、尋找真愛的人也越來越多。人們把自己的生活照片放到網上,或者參加電視征婚活動,通過借助媒介的力量讓自己結識到更多的人,或者依靠媒介強大的傳播范圍得到更多人的關注。第三,傳承性和發展性。著名學者麥克盧漢曾說過,媒介改變了人的存在方式。在媒介社會中,媒介不再是抽象的、觀念性的東西了,而是具體的,有一定文化的傳承、斷裂和轉型。在現代傳播技術不斷發展的情況下,新的信息(方式)代替舊的,影響社會交往方式的改變,這是媒介的進步與發展所帶來的代替性和變化性。其一,媒介產生前,人的生活方式帶有自然形態,穿衣服是為了遮體,吃飯是為了避免饑餓,戴手表是為了掌握時間。而現在,服飾產生了一定的符號性和精神意義,追逐名牌的現象表現出媒介文化給予大眾產生的精神追求。其二,媒介改變了人的感覺方式以及對待世界的方式。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們對于真實世界的看法大都被媒介營造的生態氛圍所影響。其三,媒介世界改變了人的審美觀念,譬如傳統的文字審美,其深層的意蘊以及本質的內容需要經過思考才能體會,而電視圖像使得抽象的意境變得具體化。從《緣來非誠勿擾》的電視節目當中,可以看到電視節目方式有對傳統的繼承,也有對傳統的沖擊。對傳統的繼承主要表現在內容上,例如女嘉賓十項基本資料里面,考察的都是傳統觀念中保留下來的一些擇偶標準,比如家庭背景、是否愿意跟公婆一起住、做家務的能力,等等。對傳統的沖擊主要表現在,電視相親節目改變了婚姻文化的傳播形態,傳統的媒妁之言是一對一進行的,并且是私下里進行的,而現在卻是一對多的選擇。婚姻觀和愛情觀利用大眾媒介公開進行表露,媒介改變了我們傳統的交往方式,電視相親節目可以讓之前素不相識的人在十分鐘的時間內實現快速交往。

二、電視相親節目的視覺文化特性

視覺文化是以圖像為構成元素,以視知覺可以感知的樣式為外在表現形態的文化。不同國家所創造出的文字往往是不同的,但是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語言習慣之間的人們需要交流,就需要共通的意義空間。文字是不能用視知覺直接感知的,文字既是交流的平臺,又是溝通的障礙。圖像可以突破這個障礙,視覺文化可以促進全球化。在一些傳播范圍內,視覺文化可以起到文字所不能起到的作用。比如,對于男廁、女廁的標注,直接標注中文,外國人也許并不理解,用煙斗和高跟鞋圖像標注,意思就能一目了然。再如,中國大眾對美國的了解,比起直接閱讀有關的美國書籍,更多的是通過電視、電影來了解美國文化。視覺文化的傳播已經在我們的生活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緣來非誠勿擾》等電視相親節目,以視覺文化的載體———電視為平臺,通過形象性的視覺沖擊、直觀的感受引起了受眾的快速注意。(一)視覺文化具有的特性。1.視覺文化的類象性。視覺文化是具有類象性的,“類”是指大工業生產模式,即復制性。電視熒屏總是在不停地制造流行風尚,在電子媒介出現之后,模仿之風盛行。各類電視選秀節目各領風騷兩三年之后,電視上的各種古裝劇、穿越劇也一涌而上,這類節目只要是在最初獲得了收視率,此類跟風的節目就會層出不窮。哪類電視節目模式關注度高,就一涌而上的翻拍制作,這其中也包括了一些拙劣的模仿。近年來紅火的電視相親節目,在節目的復制性上,表現出兩個弱點:一是模仿成風,創新不足;二是肆意炒作,引發爭議。這種復制是“新瓶裝舊酒”式的模仿,其內部結構幾乎一成不變,變的只是它的細枝末節。2.視覺文化的映象性。這里包括了視覺文化的虛擬性、游戲性、娛樂性。電視等電子媒介中呈現出的并不是真正的生活,而是生活的替代品。媒介反映的事實不是真正的事實,而是影像構造的事實。人們常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在各種信息充斥屏幕的今天,眼見真的為實嗎?早在20世紀20年代傳播學者李普曼曾在他的《公眾輿論》一書中,提到了擬態環境問題。郭慶光在《傳播學教程》論及:“我們所說的由大眾傳播活動形成的信息環境,并不是客觀環境的鏡子式再現,而是大眾傳播媒介通過對新聞和信息的選擇、加工和報道,重新加以結構化以后向人們所提示的環境。”[1]而傳播媒介大多具有特定的傾向性,因而擬態環境并不是客觀環境的再現,只是一種象征性的環境。《緣來非誠勿擾》中的視頻是呈現出的影像文化,現實生活中他是不是這樣一個人很值得商榷。在《緣來非誠勿擾》中,每一位男嘉賓上臺都會播放關于他的VCR,在場的女嘉賓及電視機前的受眾都是通過電視臺拍攝的這三段視頻來了解男嘉賓的職業、戀愛經歷以及擇偶觀。這三段視頻拍什么,怎么拍,對于男嘉賓是否能得到女嘉賓的青睞有著一定關聯。拍攝出來的視頻都是精心挑選出來的事實,雖說不是假,但是經過了把關人的挑選。在視頻中,我們更多時候看到的是男嘉賓在生活當中優秀的一面,對于他生活中的不良習慣等很少提及。因此,我們很難通過三段視頻就能客觀地對一個人有完整地評價。另外,僅根據VCR的拍攝并不能全部了解到真實情況,很多隱含在真實背后的事實并未顯現。一個人的生活背景、成長經歷并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說清楚的,也不是通過一兩個一分鐘的視頻就能描述完全的。2010年5月3日第23期《緣來非誠勿擾》,從VCR中得知,有一名外籍男嘉賓平日喜歡收集廢品,變廢為寶,他房間里的窗簾、小床皆為自己用廢品改裝。這種環保的行為,并沒有贏得臺上女嘉賓的歡心,在第三段短片播放完畢(即介紹完他喜歡撿拾廢品做成自己可利用的東西之后),場上24盞燈全部熄滅了。后來經過主持人的詢問,大家才了解這位喜好“撿垃圾”的外籍男嘉賓的父親是銀行家,母親是藝術家,家里并不缺錢花,他的做法只是想保護環境、保護地球。因此,被外在的表象所迷惑,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視頻中給我們呈現的只是事物的一部分(他拾垃圾變廢為寶),但是,事實背后的本質(他致力于環保,愿意幫助地球變得更好)卻不能通過視頻一一展示。關于背景的介紹、深度的闡釋等這些,是視覺文化的弱項,需要語言等其他方式去彌補。因此,在方寸的熒幕中,我們見到的只是事實的某一部分。3.視覺文化的幻象性。視覺文化具有表演性、儀式性、公眾性等特點。視覺文化的表演性,如脫口秀節目,由談話性向娛樂性轉變,電視相親節目也是一樣,大家身著禮服,出現在眾人視野,上演多人選擇一人,或者一人挑選多人的表演。視覺文化的公眾性,體現在閱讀習慣的改變上。在印刷時代有很強的私人性質,因為大家都是自己閱讀,但是到了傳媒時代,就帶有公共性質或者公眾性質。公眾性在相親類電視節目中的表現為談戀愛是私人空間,電視是公共空間。從媒介文化的意義來講,電視相親節目的意義在于把個人性、私密性的行為放在了公共視野之下,這是很大的改變。電子媒介促進了個人私密空間的公開化,給我們帶來對傳統的新聞傳播觀念的審視,即媒介文化使人喪失個性和私人空間。(二)視覺文化需要注意的重要因素。1.衣著服飾是難以磨滅的第一印象。穿衣打扮原本是個人的事情,但是在視覺文化中,不管是主持人的服裝抑或是男女嘉賓的服裝,得體大方顯得十分重要。電視屬于視聽兼備的媒介,除了外貌能給人帶來第一印象,服裝的搭配與選擇也可顯現一個人的品位或者職業特性。在電視熒幕上,主持人的衣著就是一種符號、象征。在《緣來非誠勿擾》中,主持人的服裝一般都比較正式,西裝、襯衣或者襯衣配上小馬甲。相比起主持人,每一期嘉賓老師的服裝相對而言就隨意一些,他們可以穿T恤,感覺熱的時候可以將長袖襯衣挽到手肘以上。但是站在臺上的主持人,即使穿著長袖,也不可能把袖子卷起來。女嘉賓對自己的服裝打扮也頗費心思,禮服、民族服飾等齊齊上陣,并且配上與衣服相稱的發型。在一個公共的開放視野中,衣著也打上了文化烙印,選擇與自己職業身份相稱的衣服,才能獲得尊重。2.姿態行為能增強有聲語言的傳播效果。媒介文化的表現形態主要有:塑造媒介形象(或媒介人物)、組織社會活動(特別是媒介事件)、形成輿論熱點、打造文化現象。在媒介社會中,一個人的行為、動作、姿態都可能隨時隨地接受公眾的點評,姿態、行為的展現在視覺文化中起到重要作用。在視覺文化中,這些無聲的語言往往附屬在有聲語言中,卻比有聲語言更加具有說服力,傳達的信息也更為準確、真實。受眾可以根據現場人物的姿態動作,判斷他們的立場、態度、心情。以《緣來非誠勿擾》為例,一位嚼著口香糖上場相親的男嘉賓就讓在場女嘉賓對其行為產生非議。3.語言表達是大眾傳媒時代的輿論表達和輿論引導媒介文化屬大眾文化范疇,是大眾文化與大眾媒體結合的產物。媒介文化是受大眾傳播媒介的影響,特別是電子媒介的影響,而產生的一種文化形態。大眾媒介發展到一定程度,社會大眾才能參與進來,促進了大眾文化的發展,形成社會文化之一。經過大眾傳媒的傳播,一些語言很可能形成社會輿論,或者敏感地反映著社會帶有爭議性質的問題。媒介文化引發的是一種社會思潮。當電視相親節目中臺上女嘉賓喊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寧可坐在寶馬車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車里笑”,這些語言由于是通過電視這個大眾媒介傳播出來,因此容易引發社會的極大關注及爭議。一句話引得社會對拜金主義、物質為上理念的重新審視,可見電視的影響力。在電視傳播出這一語句之后,網絡等電子媒體將事件一次次地放大及擴張,使得社會對其的爭議越來越大,議論此事件的人越來越多。人們爭相發表自己的看法,參與到這一次事件引發的討論中來。(三)視覺文化由理性走向感性。視覺文化產生的基礎是媒介中各種感覺要素的增多。視覺成為媒介文化的中心后,文化脫離了以語言為主的理性形態,轉變為以圖像或者影像為中心的感性形態。從思維角度看,影像帶給我們的是感性,它傳達一種情緒,制造一種氣氛,使得受眾容易在這種氛圍中理解事物。電視相親節目也是如此,視頻中播放的影像,很容易感染現場的女嘉賓與電視機前的觀眾。比如,一位男嘉賓靠著自己艱辛的努力從事著微不足道的工作,但是仍然相信生活、熱愛生活,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現場就會被一種情緒所籠罩。有些女嘉賓可能透過男嘉賓,找到了自己曾經艱苦生活的影子,容易受到感染。一旦節目中出現這種奮斗的故事,臺上的女嘉賓很多就當場流下眼淚。當她們的情緒被感染的時候,就很難作出跟平常一樣的準確判斷。《緣來非誠勿擾》是一檔電視相親節目,來這里的女嘉賓的主要任務是尋找自己的真愛。在來節目之前,女嘉賓可能有很多擇偶的標準,但是在情緒或者氛圍的感染下,可能她們心中的標準就會在那一刻消失,即使男嘉賓不符合她們以前心中的標準,女嘉賓也可能因為同情或者受到共鳴而留下她們那盞燈。至于到了臺下之后兩人是否真的合適,女嘉賓是否愿意跟男嘉賓一起奮斗,一起開始艱辛而又瑣碎的生活,也許就不一定了。畢竟同情不是愛情,產生共鳴也不一定會產生感情。又比如說,當場上來了一位事業有成的男嘉賓時,女嘉賓很多時候就會被男嘉賓的翩翩風度所感染,當視頻中播放出男嘉賓開著豪車住著豪宅并擁有一定的資產與事業,他們去過很多國家有過很多經歷時,女嘉賓可能也會產生一種仰慕與欽羨。這時候,很多女嘉賓就會紛紛表達自己的愛意。對于營造出來的這種事業有成的氣息,即使女嘉賓之前心目中有著某些限制,如對方不能大自己幾歲,但是在這時候,這個標準可能會降低,也可能會妥協。

三、電視相親節目對媒介素養的影響

張開所著的《媒介素養概論》中提到:“事實上媒介現實在急劇地無限擴大,媒介世界五彩繽紛、千變萬化,媒介信息的狂轟濫炸是不由我們思考和分析的,因此慢慢地人們不自覺地失去了對真實現實的清醒認識,就成為媒介的盲從。”[2]弗洛姆在他的作品《在幻想鎖鏈的彼岸》中提到過,現代人生活在充斥著各種各樣意識形態的世界中,“所有這些運輸系統通過父母、學校、教會、電影、電視、報紙從人的童年時就強加給人們,它們控制著人們的頭腦,似乎這是人們自己思考或觀察的結果”[3]。傳統的審美是非功利的,是一種精神的享受。審美是對自己親身經歷的事的回味與升華,相親類電視節目的受眾群體比較廣泛,愛情與婚姻本就是人類永恒的話題。基于“使用與滿足”理論,可以認清為什么這些節目能夠取得一定的收視率。按照“使用與滿足”理論研究的成果,電視受眾成員被看作是有著特定“需求”的個人,他們的媒介接觸過程被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動機來“使用”媒介,從而使這些需求得到“滿足”的過程。著名傳播學者丹尼斯•麥奎爾針對電視媒介,總結了電視節目提供“滿足”的四種基本類型,即心緒轉換效用、人際關系效用、自我確認效用和環境監測效用。從這幾點出發可以發現,電視相親節目能夠提供消遣、娛樂,幫助人們減壓,帶來情緒上的解放感;可以在“擬態”和現實的人際關系建立中,滿足人們對社會互動的需求,可以在跟周圍的人討論和交流時找到共同的話題;可以為觀眾提供自我評價的參考框架,并在此基礎上協調自己的觀念和行為;可以獲得與自己生活相關的信息。對于受眾來講,媒介強大的影響力也使得他們很可能分不清現實世界與媒介所構建世界之間的區別。在以電視為載體的傳播中,電視節目當中隱藏的一些價值觀、婚姻觀和物質觀是以一種軟性、隱蔽的方式來傳達的,有時候電視受眾受到了影響,但是自己卻并不能感知。透過鏡頭看見內涵需要條件。當我們在觀看電視節目的時候,存在觀看的條件與局限,即需要借助媒體輔助觀看。因此,媒介素養是所有人都需要后天培養的文化素質,尤其是在這個信息社會、媒介社會當中,養成良好的媒介素養,能讓我們避免成為媒介的附庸以及依賴媒介的“土豆人”“容器人”。總之,電視相親節目是當代媒介文化特別是視覺文化興起的一種新的文化現象,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和特點,為信息化條件下的受眾增添了新的視覺享受。盡管存在一些爭議,但我們還是必須從傳媒學的角度加強研究、挖掘和推動,減少其負面影響,增加其正能量,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

作者:熊湘漪 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參考文獻]

[1]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127.

[2]張開.媒介素養概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3.

[3]弗洛姆.在幻想鎖鏈的彼岸[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