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傳播學下學生線上學習問題與對策

時間:2022-11-23 09:57:03

導語:教育傳播學下學生線上學習問題與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育傳播學下學生線上學習問題與對策

【摘要】從教育傳播學的角度看,教學是一種信息交流的活動,混合式學習中學生線上學習是一種“人-機”的傳播模式,學生需要依賴于數字電子媒介的幫助來實現其學習目標。高職學生在進行混合式線上學習時,因學習的媒介、信息的載體與以往的傳統學習模式不同,出現了以下問題:有效運用數字電子媒介工具的能力欠佳影響教育信息的接收、教育資源過度圖片化視頻化減弱學生的理性思考能力、在線網絡個體學習方式影響學習效果。針對以上問題,教師應了解現代數字電子媒介的特點,從學生的媒介素養的提高、教學資源的優化、學習氛圍的營造方面去促成學生進行有效地線上學習,最終達到教育“肓人”的目的。

【關鍵詞】教育傳播學;高職;混合式學習;線上學習

從教育傳播學的角度看,混合式學習中的線上學習是一種基于網絡學習平臺的信息交流活動,教育者按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把合適的信息內容通過有效的媒體通道傳送給特定的學習者[1],學習者通過電子設備如智能手機接收學習信息,換句話說,線上學習是一種“人-機”的傳播模式。在這種“人-機”傳播模式中,學習者需要依賴于數字電子媒介的幫助來實現其學習目標,學習的媒介、信息的載體與以往的傳統學習模式不同,因而學習的過程中也出現了與傳統學習模式不同的問題,要想提高混合式學習的效果,就要注意并采取有效措施解決這些問題。

1高職學生線上學習存在的問題

1.1有效運用數字電子媒介工具的能力欠佳影響教育信息的接收

人類社會的發展,需要把前輩積累的知識、經驗、教訓不斷地傳遞給后一代,不管是口語傳播時代還是文字傳播時代,傳播的效果一定程度上依賴于學習者的學習能力,也就是使用媒介的能力,口耳相傳時代需要學習者擁有良好的表達能力及記憶力,文字傳播時代需要學習者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學習者個人能力的差距導致媒介使用水平有高低之分,學習的效果也就不同。網絡的普及使得教育傳播從電子媒介時代過渡到數字電子媒介時代,數字電子媒介能打開人的多種感覺通道,視覺、聽覺、觸覺并用,理論上這要比以往傳播時代的學習效果會更好,但是數字電子媒介只是學習的工具,如果學習者能有效地運用它,它就可以發揮積極的作用,反之則會影響學習的效果。數字電子媒介可以讓學習者主動接收教育信息,選擇自己喜歡的內容與形式,決定接收的時間和順序,然而這種主動接收會產生以下問題:其一,很多高職學生不能很好地支配時間難以做到真正的在線自主學習。真正的自主學習要求學習者能把學習的需要內化為一種行為的驅動力,它是學習者本人帶著獲取知識、提高能力的強烈意識去克服身上的惰性的一種行為狀態[2]。然而目前許多高職學生在中學時就養成了被動學習的習慣,不能馬上適應自主學習的要求[3],在進行混合式線上學習時,還是存在急功近利的想法,如為獲取在線時長而無效地刷課,或者迫于老師的要求才去完成學習任務,因而學習的效果不佳。其二,多數在線學習者自控力不強,難以完全接收有效教育信息。借助于數字電子媒介,各種媒體被不斷地豐富與擴充,傳播的內容形式多種多樣,然而傳播的主要功能除了教育,還有溝通、協調和娛樂[4]5,教育信息、娛樂信息與溝通信息共存于數字電子媒介之中,智能化的數字電子媒介還會根據人群畫像準確持續推送讓人感興趣的信息,人們會被動地接收密集的信息。網絡時代,人們的娛樂與社交溝通需求被無限制地滿足與擴大,自控力欠佳的高職學生在線學習時會被輕松愜意的娛樂或溝通信息所干擾,很難靜下心來學習[5]。

1.2教育資源過度圖片化視頻化會減弱學生的理性思考能力

學習的過程就是教育信息在教師與學生之間傳播的過程,“教育者把信息編碼,通過某種媒體傳播出去;受教育者收到受噪聲干擾的信號,經過譯碼了解信息的意義,并且產生一定的效果和反饋。”[4]22學習者要把接收到的信號轉換為相應能理解的符號,并形成自己的知識結構與體系,也就是說教育傳播中所使用的符號要能讓學生愿意接收、容易理解。當今時代,學生讀取信息的方式發生了變化,傳統的讀文方式受到沖擊,媒體內容從嚴謹的、抽象的文字變成了直觀的、易理解與易沉浸的圖文視頻。傳播學的奠基人之一馬歇爾·麥克盧漢(MarshallMcluhan)認為“一切媒介均是感官的延伸”[6],媒介延伸了人體的器官,文字、印刷術延伸了我們的視覺,電子媒介使得人類的感官和神經系統得到延伸。借助于網絡與數字電子媒介,人們的感官和神經系統得到“放縱”,相應的大腦邏輯思維能力受到影響。線上學習平臺一般會設置大量的視頻動畫,這樣學生在線學習時可以得到仿真的情景體驗,產生強烈的情緒反應,學習的熱情上漲,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會讓學生得到的情感體驗多于理性思考,高職學生普遍邏輯思維偏弱、形象思維偏強,如果線上學習資源不合理配置可能會影響高職學生知識的掌握與能力的提高。

1.3在線網絡個體學習方式影響學習效果

線上學習雖然可以突破時空限制,但學生進行線上學習時常是獨立地在場,而非線下學習時與其他同伴一起出現于教室場景中,缺少一定的學習氛圍。但是,學習的過程不僅僅是接收信息的過程,同伴之間的影響、教師的“言傳身教”也很重要,人是情感動物,需要情感的交流。學生作為教學傳播的主體之一,他們是教育信息的接收者與反饋者,線上學習主要看到的是以文字、圖片、視頻等方式存在的信息,學生不能與同學相伴,不能與教師面對面溝通,接收不到來自同學及老師的口頭語言與非言語符號,尤其是非言語符號,如老師鼓勵的眼神、表揚的手勢、興奮的語調,也就難以激發學生相應的情感體驗,降低其學習的興趣與效果?!敖逃^程不僅是一個傳遞與交換教育信息的過程,而且是一個受教育者全面發展的過程?!薄敖逃齻鞑ヒ笫軅髡哌M行創造性的學習,通過教育傳播,使受教育者在德、智、體、美等方面都得到發展,使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都得到提高?!盵4]22就目前來看,網絡在線學習雖然打破了時空界限,但減少了與他人的直接交流,思想的火花情感的交流還是需要人際間的碰撞才容易產生,更何況高職學生還處于世界觀價值觀初建的階段,更需要同伴的幫助與教師的引導。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AlbertBandura)提出的社會學習理論重視人的行為和環境的相互作用,他認為人的多數行為是通過觀察別人的行為和行為的結果而學得的,尤其是受到榜樣的影響[7]。線上學習中,電子媒介把學習者與他人隔離開,成為孤立的學習個體,學習者不能觀察其他同學的行為,也難受到榜樣的影響,就像沒有行為參照物一樣,自我行為就難以調節,只能按自己的節奏學習,學習的持久性與有效性就難以達到要求,自身全面發展的需要也較難得到滿足。

2有效開展混合式線上學習的建議

2.1開展線上學習前要注意提高學生的媒介素養

網絡信息化時代,大學生需要具備一定的信息獲取、整合、轉化、應用的能力。盡管現在的高職學生人手一部手機,但學生對于利用電腦手機等電子設備收集信息進行學習的意識不強,相關的網絡學習的方法也沒有掌握,因而建議開設相關的現代媒介素養課程或設置相關授課內容[8]。在具體操作時,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要提高學生對網絡在線學習重要性的認識,讓他們明白開展網絡教學是必然的趨勢,明確自己在網絡學習中的位置;其次,培養學生的媒介素養的能力。讓學生正確客觀認識現代數字電子媒介帶來的變化,會判斷信息的有用度與可信度,會利用網絡搜集篩選有用的信息,理性接受有效與合適的信息,不會被無用信息所消費[9];再次,要把媒介素養培養與專業課程學習相結合,混合式學習平臺上的資源雖然已經進行了一定的專業的整理與設計,但不同課程的欄目設計不一樣,使用的方法與要求也不一樣,教師應結合自己所教的課程及學習平臺的特點,給學生進行有針對性信息素養方法的培訓,讓學生更好更快地適應現代網絡信息社會。

2.2制作教學資源時要注意根據需要采用不同的形式呈現

網絡時代,高職學生喜歡教學資源能以多元化的方式呈現,所以教師應該掌握一定的信息處理與編輯技術,以便讓學習平臺上能以多種形式或載體呈現學習內容,避免單一。同時還要注意教學資源中不能過于依賴視頻資源,一方面因為視頻類資源的學習情況不好反饋也不好考核,一般的學習平臺只能記錄學生在線觀看視頻的時長,純粹視頻的點擊時長不能反饋出學生學習的真實情況;另一方面,單一的視頻難以展示所有的知識點?!懊襟w越貼近生活,其信息就越具說服力。因此,說服力從大到小排列應該是:現場、錄像、錄音和文字。然而文字形式的信息通常其理解和回憶的效果最好”,“難度較大的信息以文字方式呈現時的確最具說服力,而簡單的信息則以錄像呈現時效果最佳?!盵10],淺顯內容以視頻方式最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難度大的知識點只依靠視頻就難以達到效果,所以在進行混合學習平臺的教學資源建設中要綜合考慮各種教學媒體的比例,避免學生對知識表面片面的感受,引導學生進行一定深度的思考,促成其更好地吸引學習信息并內化成自身知識結構體系的一部分。

2.3設計學習平臺時要注意營造學習的氛圍

混合式學習平臺以學習為目的,不是社交平臺,相應的社交功能受限,一定程序也會影響學習氛圍。為了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其一,塑造網絡教師形象,如教師盡可能多在教學視頻當中出鏡,表達方式上盡可能地使用第一人稱與學生對話,注意非言語的表達方式,設計好面部表情與手勢,這樣親和的教師網絡形象有助于使學生產生一種直接的親近感。另外,學生線上學習完成的任務或發出的信息,教師要及時點評反饋,讓學生感受到他人的關注與肯定。其二,教師可以利用網絡學習平臺現有的技術條件建立虛擬社區,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讓組員間充分溝通,提升網絡學習的氛圍感。同時,把學生完成得較好的作品展示在網上,讓學生相互學習提高,感受榜樣的力量。通過以上措施一定程度上讓學生在線上學習時能感受到教師與同學們的情感反饋,彌補網絡學習帶來的情感交流缺失的不足。

3總結

教育傳播是一種特殊的傳播活動,它以培養人才為目的。互聯網的發展引發了教育傳播的變革,教育傳播的信息變為傳統的模擬信息與數字化信息共存模式,師生間的溝通模式也相應地發生了一定的變化,教師從“把關人”變成了引導者,學生的主體地位突出,教育傳播的方式不再是單一的師生間的單向傳遞,教育信息的載體與通道也變得多樣化,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展混合式學習時,教師應該了解現代數字電子媒介的特點,學習多媒體技術,重視學生個體特點與學習習慣,根據他們的特點進行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學習任務的設計,同時也要注意整個社會環境的影響因素,這樣才能較好地促成學生進行有效的線上學習,達到教育“肓人”的目的。

參考文獻

[1]何克抗.從BIendingLearning看教育技術理論的新發展(上)[J].電化教育研究,2004(3):1-6.

[2]張欣然.“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探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7):144-146.

[3]龐捷敏.誰來學和怎么學:聚焦高職擴招生源的學習心理[J].未來與發展,2021(5):26-29.

[4]南國農.教育傳播學[M].北京:高等教育版社,2005.

[5]瑪格麗特·馬特林.認知心理學:理論、研究和應用[M].李永娜,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9:33-34.

[6]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M].何道寬,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9:34.

[7]鮑文麗.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對成人教育發展啟示[J].中國成人教育,2017(4):15-17.

[8]韓玉,黃易,潘夢雪.大數據時代大學生信息素養培育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6):59-61.

[9]袁軍.媒介素養教育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46-54.

[10]戴維·邁爾斯.社會心理學[M].侯玉波,樂國安,張智勇,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5:195.

作者:黃穎 單位:廣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財經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