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文化傳播策略分析

時間:2022-09-23 09:08:42

導語:紅色文化傳播策略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紅色文化傳播策略分析

[摘要]武漢紅色文化資源豐富,但在傳播中存在著傳播主體單一、傳播意識不足、傳播內容模式化、傳播效果不佳等問題。應培育多元傳播主體,深化傳播內容,創新傳播載體和傳播方式,讓武漢紅色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揚。

[關鍵詞]紅色文化;傳播;社會化

一、武漢紅色文化資源情況

文化作為一個復合的整體,從形態上大致可以分為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等。紅色文化的“紅色”代表著中國共產黨頑強拼搏、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生生不息的精神,紅色文化最根本的特征是革命性、實踐性、創新性,也體現出善于學習的包容性、與時俱進的時代性等特點。作為“辛亥革命打響第一槍”的革命首義之地,武漢見證了無數愛國志士的革命探索,在這些志士仁人的偉大革命實踐中形成了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武漢紅色文化是一種區域性文化,擁有豐富的物質形態,有著一大批文化載體。如八七會議舊址、武昌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等。同時,武漢紅色文化還擁有豐富的精神形態,具體表現為愛國愛鄉、迎難而上、敢為天下先的紅色革命精神。

1.武漢紅色文化實體資源

武漢被稱為“九省通衢”之地,有著悠久的文化底蘊,它見證了中國共產黨在“白色恐怖”下的成長,見證了“武漢會戰”等革命活動,在這里,打響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槍,爆發了震驚中外的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運動,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留下了大量具有獨特歷史痕跡的紅色文化資源。武漢紅色物質文化主要表現為遺物、遺址、遺跡等實體性的存在物,如革命遺址、革命英雄舊居、英烈紀念場所及陵園等。武漢紅色革命遺址眾多,如中共“五大”會址、中共機關舊址、八路軍駐武漢辦事處、武漢農講所、二七紀念館等,諸多的紀念館與陳列室都展示有大量的紅色遺物。除此之外,、、向警予、宋慶齡、李先念、等老一輩革命家都在武漢留下了奮斗的足跡。

2.武漢紅色文化精神資源

武漢的紅色文化源于荊楚歷史文化。荊楚文化中“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歷史故事,體現了楚人自強不息、鐵骨錚錚的堅韌品格;武漢還有著濃厚的碼頭文化,武漢是中國少有的因商業而興起的城市,因通航、通行、通商催生的碼頭文化滋養了武漢人吃苦耐勞、講義氣、重規矩的特性;武漢更是苦戰清軍的首義之都,是艱苦卓絕的抗日主戰場。武漢文化多元而博大。武漢雖歷經滄桑,卻仍銳意革新,敢為人先,追求卓越。世代傳衍的愛國愛鄉和源遠流長的創新精神始終推動著武漢紅色文化振興發展,弘揚著敢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漢城市精神。其內核是武漢人民勇于斗爭、求真務實、敢于創新、兼收并蓄、永不言棄、團結一心的精神品格。

二、武漢紅色文化傳播優勢

1.武漢有豐富的紅色資源

武漢是紅色沃土,紅色遺址、遺跡和紅色文物極為豐富。公共紅色文化服務設施,如革命博物館、紅色紀念館、黨史館眾多,還有各類黨史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都面向公眾免費開放。這些場館與基地中的“人、物、事”,都在無聲敘說著那一段段蕩氣回腸的歷史。如武昌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紀念館中有著夏明翰烈士使用過的蚊帳,武漢中共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中有著任作民曾使用的皮箱、的舊圍巾、陳潭秋用過的茶壺等,這些展出的物件讓英雄人物鮮活起來,讓受眾對他們頑強拼搏、不怕犧牲、艱苦奮斗、敢為人先等先進精神有更直觀的認識,對于“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能有更深刻的領悟。武漢紅色資源給后來者以豐富的滋養。在黨史學習教育中,用好紅色資源對賡續紅色血脈,傳承紅色基因,堅持初心使命與推進自我革命有著重要作用,對紅色資源的留存、整理和開發、利用、傳播是當前研究的重要課題。

2.武漢紅色文化傳播主體是英雄的人民

2.1有能潛心研究紅色文化的專家學者

武漢是英雄的城市,歷史上從來沒有被艱難險阻壓垮過。武漢人民骨子里有著不屈與創新的基因。武漢擁有百余所高校,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專家學者云集,在革命歷史資源文獻整理與調查方面有較多積累。武漢在整合多方力量,進一步挖掘紅色文化資源,加強口述歷史資料的搶救工作,編寫黨史正本、專門史、編年史,進行紅色文化專題研究方面都是大有可為的。我們要進一步抓緊深入開展紅色文化傳播與傳承方面的研究,準確記載、反映、宣傳和普及紅色文化和黨的革命歷史,為紅色文化傳播貢獻力量。在紅色文化理論研究中,要發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和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的導向作用,力爭推出高質量研究成果。專家學者有較高的理論素養,在進行紅色文化的研究中應具備高度的政治鑒別力和政治敏銳性,在研究中應加強傳播意識,確保紅色文化傳播沿著正確的政治方向進行,厘清受眾的矛盾或模糊的思想認識,引導受眾積極向上。

2.2有將紅色精神外化的廣大志愿者

武漢有著英雄的人民,對紅色文化懷有深厚的感情。據報載,武漢在全國志愿信息系統注冊的志愿者總人數超過189萬人,平均每6個武漢人中就有1名志愿者,涌現出了一大批道德模范。如武漢紅色街區都府堤社區就活躍著一群“紅巷爺爺”,由退休老黨員組成,他們熱心社區事務、對紅色文化有著真情實感,樂于傳播紅色文化。他們將風土人情、歷史常識融入日常生活故事中,挖掘紅色歷史故事,給游客進行義務講解,傳播武漢歷史文化。在他們的感召與帶動下,越來越多的武漢人將紅色精神化為行動力,自發為社區辦實事、解難題、打造和諧家園。這些志愿者們有著強大的自我效能感。他們以人文關懷為引領,尊重個體尊嚴、肯定個人價值,以積極、自信、有為的紅色精神力量感染傳播受眾,在紅色文化教育實踐中起到重要作用。他們是紅色文化的傳播主體,同時又在不斷擴大紅色文化傳播隊伍。他們注重傳播的交互性,即傳受雙方的情感共通、彼此理解、平等互動。他們用行動加強了主體間性,把傳播受體轉化為了傳播主體,擴大了紅色文化輻射范圍,將符合受眾情感和價值的內容融入傳播,以情動人、以情感人,使受眾感受到紅色文化的魅力與內在的精神價值,從而提升紅色文化的傳播效果。

三、武漢紅色文化傳播對策

當前武漢紅色文化傳播中存在主體單一、傳播內容有效性不高、傳播平臺影響力不大、傳播方式創新性不足等問題,我們要深入挖掘、利用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

1.對紅色資源實行綜合開發整合

紅色文化資源的優化整合是紅色文化傳播的必由之路。要擴大武漢紅色文化的影響力,必須對紅色文化資源進行相關分析,對各要素進行綜合平衡的組合。具體來說,對紅色文化要不斷挖掘內涵,提高其品位,應在講好紅色故事、增強文化內涵的基礎上,創新紅色文化發展形式、促進紅色文化業態融合。

1.1深入推進文化部門結構改革,形成紅色文化大資源庫

紅色文化的傳播離不開政府力量,相關文化和宣傳部門應摸清紅色文化資源的存量、分布,并對其進行分級評估,在此基礎上,將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科技館、美術館等與紅色文化資源結合起來,做好可開發利用和可行性分析,進行統一的規劃和管理,形成武漢紅色文化大資源庫。政府各部門應明確職責、進行合理分工,共同協作,做好武漢紅色文化傳播工作。1.2以紅色文化主題活動為線索進行資源整合武漢紅色景點分布比較零散,對此,武漢采取多種措施對紅色資源進行整合,如開通了愛國主義教育公交專線408路,銜接其武漢市區中共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江漢關博物館、八七會議會址紀念館、二七革命紀念館等10個紅色遺址和場館,司機對線路途經的紅色遺址、展館的相關情況爛熟于心,必要時還能兼任紅色文化講解員。武漢整合了全市145處重要紅色遺存,《武漢紅色旅游手繪地圖》,以“偉人足跡”為主題,串聯了東湖賓館梅嶺、同志舊居、中共“五大”會址、武昌農民運動講習所、黃鶴樓、長江大橋橋頭堡、武漢橫渡長江博物館、武漢防汛紀念碑、八七會議會址紀念館,帶領大家重溫“同志的武漢時光”,讓受眾接受紅色文化的洗禮。在建黨100周年之際,武漢地鐵還開通了“初心號”紅色專列,在6節車廂中,用一系列珍貴的歷史照片和精當洗練的文字回顧了中共歷次代表大會的相關史實,圖文并茂地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在武漢的百年光輝歷程,可謂是一座“移動的紅色博物館”,乘客們在此感受建黨百年風華、尋找武漢紅色記憶,傳播受眾極廣。在地鐵上的“點贊紅色群聊”中,乘客們對國、對黨、對鄉的真摯情感得到了盡情抒發。武漢市還正式《紅色文化地圖》,以“紅色印跡”和“百年輝煌”為主題,融敘事與寫意為一體,在空間和時間維度上,展示了武漢走過的風雨歷程。

1.3整合各種顏色資源,讓紅色文化更具生命力

紅色旅游是紅色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為擴大紅色文化的影響力,紅色文化應與自然風光、民俗文化相結合,將紅色、綠色等有機結合,擴大紅色文化的影響力。武漢姚家山新四軍新五師司政機關舊址群的開發是一個成功的案例。作為武漢市革命文物建筑中保存較完好的近現代革命文物建筑群,姚家山革命舊址群將綠色與紅色完美融合,使姚家山以新四軍第五師歷史陳列館為代表的紅色景點成為代表性的紅色旅游和學習教育的標桿。

2.紅色文化傳播要有溫度、有深度、接地氣

2.1紅色文化要分層次傳播

紅色文化要進行大眾化傳播,要努力實現紅色文化的傳播內容與人民意志的融合,滿足人民群眾不同層次的需求。紅色文化大眾化傳播規律要求傳播的層次性,既要著力發展面向廣大民眾的以革命遺址、紀念館等為載體的實體層紅色文化,更要構建精神層面上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紅色文化,這是其核心所在。在紅色文化的傳播中,物質與精神兩者并重。分析受眾,進行精準傳播,目的就在于讓更多的人認識紅色文化,感受紅色文化所蘊含的精神和信仰的力量,并在實際的生活中予以傳承和踐行。

2.2紅色文化要進行有溫度的傳播

紅色文化傳播和闡釋是在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上,尋找能打動受眾的表達方式。這也意味著紅色文化的傳播要講好紅色故事,要加強傳播的感染力和生命力,而不是單純強調思想宣傳、嚴謹的敘事和邏輯。在以人民為中心的原則下,紅色文化的傳播必須講好有中國味道的中國故事,尋找紅色文化與外來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最佳契合點,堅持回應人民群眾關心的各種問題,讓廣大群眾喜聞樂見,聽起來入耳,看起來入眼,讀起來入心,這才是有溫度的紅色文化傳播。傳統武漢紅色文化傳播多為物質形態,以圖書、報刊等文字形式為載體,屬于顯性的紅色政治教育,較為生硬,而紀錄片、影視劇等具有較強畫面感的隱性教育形式較少,缺少了一些溫度。電視、電影等是大眾喜聞樂見的傳播媒介,時代需要具有紅色文化底蘊的精品節目,較之顯性的宣講而言,這種形式的傳播更具有感召力和創新性,能讓紅色文化傳承更好地走進大眾。近期熱播的革命歷史題材影片《覺醒年代》依托史實,客觀呈現歷史人物,不拔高也不貶低,讓課本上的名字變得有血有肉,可親可感,可謂是“有溫度傳播”的成功典范。

3.紅色文化傳播載體與傳播形式多樣化

3.1創新媒體傳播

傳統媒體主要包括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媒體。常見的如經典紅色文學作品《紅巖》《紅日》《青春之歌》,紅色影視作品《鐵道游擊隊》《洪湖赤衛隊》等,這些曾經影響過幾代人的成長。隨著時代的發展,互聯網等新興媒體在傳播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我們要將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結合起來。如總書記所說:“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不是取代關系,而是迭代關系;不是誰主誰次,而是此長彼長;不是誰強誰弱,而是優勢互補。”武漢紅色文化傳播在創新媒體上已做出了許多有益探索,如充分利用互聯網,根據自身特色,在微信、微博等新興媒體上推介武漢各種紅色紀念館、紅色博物館,武漢校園紅色教育資源圖譜,在各類短視頻平臺上開通紅色文化專欄,如B站(嗶哩嗶哩)上的“云講國寶”等。這些創新方式讓紅色文化活起來、動起來了,使得受眾對紅色人物和紅色事件的感受更直接、更強烈,引導受眾沉浸其中,獲得對紅色文化更深刻的體驗。這些創新也用活了紅色文化資源,讓文明城市的底色更足。

3.2發揮全媒體優勢

要利用好、發揚好、傳承好武漢紅色文化,就必須在傳播過程中緊跟時代步伐,消融媒體界限,發揮全媒體的優勢。全效媒體強調進行全方位、多層次、融合型的信息生產、傳播、應用。如通過智能數據庫和各種互動反饋平臺,網上網下相結合、共同推動“同頻共振”,開設“紅色黨史”專欄,從單向傳—受傳播轉為雙向互動。及時了解、掌握、分類、歸納不同受眾對武漢紅色文化信息的需求與評價,并及時地進行輿論疏通和引導;另一方面把“本本主義”轉化為“實踐主義”,對武漢紅色文化的傳播,要主動適應實踐發展和受眾需要,讓各類受眾都能聽得懂、記得住、用得上。

3.3開發紅色文創產品

文創產品是文化傳播的有效載體。在全媒體時代下,可以以“網紅式”營銷為手段,以市場化運作為規則,進行文創開發與營銷,通過挖掘文化資源,打造爆款IP,推出貼合現代生活需求的文創產品,使之成為切實有效的文化傳播途徑。相比國外而言,我國文化產業對于衍生品的開發意識不夠,技術也有所欠缺。現有的紅色文化產品雖然多,但挖掘程度不深、加工方式粗劣、包裝沒有特色等,阻礙了武漢紅色文化的傳播通道。前段時間,武漢“黃鶴樓”網紅雪糕走紅網絡,給紅色文化文創產品的開發提供了好的思路。我們應該以優秀的紅色文創產品為抓手,實現紅色文化遺產的活化、做好網紅IP產品的孵化,實現紅色文化的多維度、深廣度、高質量傳播,提升紅色文化的傳播力。紅色資源中的紅色記憶,是火熱革命歷史的再現,是傳統文化的積淀,也是人類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繼承紅色文化,不只是緬懷先烈,更要教育后人,指導實踐,發揮紅色文化的深厚力量。敢為人先的武漢,一定能實現紅色文化創新發展,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不斷向前。

參考文獻

[1]王小亮.試論武漢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及其當代價值[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3).

[2]劉珊珊.紅色文化大眾化傳播的著力點[J].中國社會科學報,2021(4).

[3]趙雄燕.延安紅色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延安:延安大學,2014.

[4]王振.以文化人過程中的協同問題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10).

[5]郭幼為.“四史”教育: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引擎[J].公安教育,2021(4).

作者:羅麗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