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級融媒體如何服務群眾
時間:2022-08-26 08:29:25
導語:縣級融媒體如何服務群眾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整合媒體資源、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是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的內在要求。平湖市整合報紙、廣電、兩微一端等媒體資源,通過頂層設計、要素保障、政策扶持“三到位”,成為首家紅船旁的縣級融媒體中心,各項工作已經或正在從物理相加轉向化學相融。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的目的是要更好地引導群眾、服務群眾,從這個意義上講,如何從素質、特質、品質“三個維度”,探索融合專能與全能、流量與能量、創優與創收“三對關系”,是縣級融媒體中心必須要面對的一個課題。
媒體融合最終是人的融合。全媒型人才、專家型記者是適應時代傳播的需要,更是黨媒牢牢掌握輿論主動權和話語權的需要。而人的素質是媒體融合發展的核心和基礎,人的素質決定融合的進度、深度和黏合度。說到媒體融合,首先跳入思維的可能就是全媒體,而說到全媒體,又常常被解讀為全媒體記者。全媒體和全媒體記者并不是一個相等的概念,彼此既包含又獨立。包含之處在于,通過資源有效整合,一家主流新聞媒體可以擁有報紙、廣播、電視、網站、微端等形態的媒體傳播平臺,從物理上達到全媒體的狀態。而為全媒體提供內容生產和服務的人力資源,則成為全媒體記者,也可以說成“在全媒體工作的記者”。獨立之處在于,任何形態的媒體平臺,都有自身的個性,而這種特有的個性又有著完全不同的表達方式和路徑,每個平臺的定位、受眾和傳播都是相對獨立和有差異的。新聞信息在全媒體后臺是開放的,而各平臺新聞產品的生產流水線又是相對封閉的,在這種狀態下,無論是記者個體還是單位媒體,都顯得比較獨立。這就面臨一個專能和全能的現實問題。媒體融合,理想的狀態就是能夠擁有一支全能型的隊伍,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全媒體記者。但是骨感的現實往往把豐滿的理想打回原形,畢竟新聞傳媒是一項相對專業的工作,需要相對專業的技能。一個“全媒體記者”可以學會甚至能夠做到采訪、寫稿、拍攝、制作一肩挑,但這個記者在采訪、寫稿、拍攝、制作等方面都做得很專業、很有水平,這既不現實,也不可能,能跑個“量”,很難跑出“質”。有能力的人,也不一定有精力;而有精力的人卻不一定擁有能力。即便有,縣級媒體也很難留住這樣的全才。平湖市傳媒中心在成立之初就明晰思路,在培養全能型全媒體記者的同時,更注重專家型記者隊伍的建設。事實上,受眾需要的也是各平臺專業的產品,只有將每一種媒介形態都做出專業水平、做出特色,才能顯現出全媒體產品的與眾不同和全媒體記者的專業力量。全媒體,當然要“全”,但最終打動用戶靠的還是“專”。媒體融合發展要以“先進技術為支撐、內容建設為根本”。“內容為王”仍是融媒體建設的關鍵,而內容的生產必須依賴于專家型的記者隊伍。平湖市傳媒中心在人的融合過程中,不是一刀切,而是根據各崗位的特點和平臺的優勢,穩固專業力量,集中優勢兵力,做出特色。以報紙為例,權威、深度、綜述、評論等報道是其優勢所在,因此把原有相對專業、擅長寫深度報道和重要時政報道的骨干固定下來,提出更專業的要求,做出更好的新聞產品。媒體越是向深度融合發展,越是需要職業的細分,在文字、視頻、技術等方面,都需要專業、獨到的人才來實現深度融合的目標。由此可見,媒體的融合對人力素質的要求更高了,在專能和全能的關系處理上,應結合實際,在現有媒體平臺和人力素質框架內,盡可能地保持專業隊伍的體量,發揮專業人員的作用,在條件成熟時逐步向全媒體過渡。當然,專能并不是一個泛濫的概念,在融媒體語境下,專能也是相對的,這個相對就是在專業隊伍基本固定的情況下,有些人力資源和新聞資源可以全媒體共享。平湖市傳媒中心成立之前,報紙、廣電等傳統媒體采訪一線的記者已經從“朋友圈”的傳播層面,盡可能地分享信息和稿件內容。在傳媒中心成立之后,這種共享、共融從體制機制層面上將變得更加規范,也能夠提升全媒體記者的專業素質和職業素養。
特質維度:把握好流量與能量的關系,增強服務群眾的合力
縣級融媒體中心的黨媒屬性是天然特質。黨媒姓黨,主流輿論既要有超級流量,更要有超級能量,這個能量是滿滿的正能量,為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服務。好不好看,是受眾對媒體內容的評價;看不看好,則是各界對媒體建設的評價。媒體融合,應當用正能量來升騰流量,以流量來打造正能量“爆款”。在大量關于傳播的概念里,有一種聲音叫“好看”,認為只要好看就有流量,但是對于好看,要有清楚的邊界和明晰的界定。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自覺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自覺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加強道德品質修養,堅決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用健康向上的文藝作品和做人處事陶冶情操、啟迪心智、引領風尚。”新聞作品的好看也要堅持這個標準。正能量的產品,需要帶流量的傳播。以報紙和電視為例,作為黨的輿論主陣地,近幾年從形式和內容上都在快速轉型,特別是內容生產上,唱響好聲音,講出好故事,傳播正能量,這已經成為共識。借媒體融合的契機,平湖市傳媒中心的《嘉興日報·平湖版》和廣播電視新聞頻道也做了重大改版,原來“新、奇、特”的缺乏“營養”的社會新聞全部下架,大量的版面留給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策劃推出了《70年·70字》《我的“糧”心》《走讀長三角對標一體化》等大量深度報道、主題報道,依托新媒體平臺進行有力傳播,讓有能量的內容贏得更多流量,輻射更多受眾。既做好有深度的報道,又做精有溫度的新聞。報紙、電視的更多筆墨和鏡頭用來講述主題故事和好人好事,宣傳黨委政府的惠民政策、民生實事。借助新媒體平臺,這類主題突出的正能量報道得到廣泛傳播和受眾認可。比如推出的《一件羽絨服,溫暖一座城》系列報道,借助新媒體渠道,做成了有傳播力、影響力、引導力的全媒體產品。《一個女孩和她的35個兵“爸爸”》被人民日報公眾號轉發,瞬間就獲得10萬+閱讀量。很多得到人民日報、新華網和省級主流媒體公眾號轉發傳播的內容,都是正能量題材。“要扎實抓好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更好引導群眾、服務群眾。”落實總書記的這一要求,就是要堅定地遵循“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的宣傳方針。在媒體融合的過程中,要始終堅守底線,不斷壯大主流輿論宣傳,引導群眾,服務群眾,傳播好正能量。要著眼于精品力作,著力于正面宣傳,為“移動優先”提供更多高質量、正能量、有營養的新聞產品。
品質維度:把握好創優與創收的關系,激發服務群眾的活力
新聞人經常說一句話:新聞立起來,經營強起來。內容創優是為了活著,經營創收是為了活好。在融媒體語境下,內容創優和經營創收,歸根結底仍是對品質的追求。新聞立起來,就是做優新聞作品,增強媒體的宣傳活力;經營強起來,就是通過廣告增收來增強媒體的競爭活力。優秀的新聞品質能夠帶來豐厚的經營回報。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的廣告市場最初的原生態結構已經被徹底顛覆,企業和商戶為塑造形象和推銷產品而爭上版面的廣告幾乎銷聲匿跡,一度賴以生存的房地產營銷廣告也被自媒體掠走大塊份額。但是市場在關閉一扇窗的同時,也打開了另外一扇門:新聞+服務。隨著政府部門對自身工作宣傳需求的增長,平湖市傳媒中心憑借黨報和廣播電視長期積淀形成的品牌信譽、人才隊伍和專業化、本土化等優勢,做強報紙電視平臺,廣泛開展部門宣傳合作。因為政府部門和鎮、街道看重的是報紙等傳統媒體的品質所在,即四個方面品質優勢:一是策劃優勢。媒體有強大的新聞策劃能力,根據服務對象的需求,能夠策劃推出不同的新聞產品,開展個性化宣傳。二是資源優勢。作為主流媒體,掌握著主題報道的脈搏,國家關注什么,群眾關心什么,媒體人“春江水暖鴨先知”,推出的產品更加精準。媒體寫的,就是受眾需要的。三是采寫優勢。很多部門緊扣大局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在宣傳上往往“茶壺里的水餃——倒不出來”,而注入媒體的采寫力量,就能夠生產出成熟的新聞產品。四是集合優勢。文字呈現在版面上,既有新聞屬性,又有資料屬性,可以年度集合,裝訂成冊,方便服務對象收集瀏覽。另外,報紙的新聞內容首先是緊扣中心制造影響力;其次是黏住讀者擴大影響力;再次是培育品牌提升引導力。因此,“新聞+服務”模式的應運而生,也是紙媒在媒介傳播格局巨變下搶抓機遇、快速轉型的必然選擇。新聞與服務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新聞產品有了持續的影響力和傳播力,必然會增強平臺的權威性和品牌價值。而有了權威和品牌價值的平臺,在服務政務客戶時就叫得響、有吸引力。反過來,有了優質的政務客戶源,就會有高質量、高盈利的廣告營收,為媒體注入活力。新聞+服務這個模式,說到底就是“創優”和“創收”的深度結合。平湖市傳媒中心堅持打造優質的內容,暢通廣泛的傳播。拓寬渠道,與多家國資企業宣傳合作,通過媒體的專業策劃采寫,打磨出優秀的、深度的產品,在紙媒刊發的同時,借助微信公號和APP移動端等新媒體再加工,推出移動傳播產品,實現了“讓新聞長上翅膀,讓傳播更有營養,讓服務釋放價值”的良性循環。創優和創收并不是矛盾的,而是內在的統一。平湖市傳媒中心嘉興日報·平湖版策劃推出《深1度》深度報道欄目,聚焦接軌上海、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中心工作,以主題報道的視角切入,以重大、重要、重點題材,做深、做精、做強、做透,既生產出了高品質的新聞創優產品,又實現了廣告營收的豐厚回報。當然,需要強調的是,創優和創收目標的實現,都需要一支專家型、穩定型隊伍來支撐。反之,版面的影響力就會下降,權威性就會削弱,吸引力就會消弭。縣級融媒體建設是一項全新的深層次改革,是一次“破冰”之旅,需要全面深入地研究探索,不斷掌握新知識、熟悉新領域、開拓新視野、想出新辦法,從實際出發,腳踏實地,守正創新,把傳媒中心建設成為適應現代傳播體系的新型主流媒體。
作者:周謐
- 上一篇:完善動物防疫體系建設工作意見
- 下一篇:新形勢下融媒體新聞采編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