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競爭力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25 05:13:00

導語:國際競爭力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際競爭力管理論文

一、我國科技成果的發表現狀

中國加入WTO以后,科技期刊的國際化發展趨勢已成為融入國際科技大舞臺的必然選擇。目前,我國科技期刊有4600多種,無論從數量上還是品種上,都已躍居世界前列,并且,中國科學家積極參與國際學術交流,國家加大力度重點支持原創性研究,科研立題、研究思路和論文質量逐步和國際接軌。據2002年12月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統計分析,與1997年相比,2001年我國國際論文數在《SCI》、《EI》和《ISTP》三系統中由世界排名第11位上升到第6位。(1)2001年《SCIE》共收錄我國科技工作者的論文35685篇,比上年增長17%。就論文數而言,據世界第8位。與1997年相比,5年間我國被《SCIE》收錄的論文數排序上升了4位,被收錄的論文數增長了2倍多,年平均增長17%。(2)2001年《EI》收錄的論文為18578篇,比上年增長32.79%,世界排名穩定在第3位,僅落后于美國和日本。(3)2001年我國被《ISTP》收錄的會議論文10263篇,比上年增長4247篇,增長率為70.6%,由上年的第8位躍至第6位。目前,世界六大檢索系統,如美國的《SCI》核心版收錄我國期刊14種,《EI》收錄107種,《CA》收錄721種,英國的《SA》收錄129種,俄羅斯的《РЖ》收錄493種,日本的《JBST》收錄140種。[1]

隨著中國科學家頻頻亮相《自然》、《科學》等國際權威雜志,中國科技期刊也漸漸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據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2002年12月公布的統計分析數據[2],《細胞研究》、《世界華人消化雜志》等刊物的學術質量開始向世界水平看齊。2001年我國《細胞研究》的影響因子達到2.102,《世界華人消化雜志》達到1.445,兩種期刊均為中國英文版科技期刊。在美國ISI(美國科學情報所)的JCR(期刊引證報告)中,有指標數據的中國科技期刊60種,總被引頻次超過1000次的只有《高等學校化學學報》(中文版)等4個。2001年我國被《SCIE》收錄的數量雖然從63種上升至67種,有60種有計量指標,但期刊的平均影響因子只有0.386。并且,根據美國ISI的2001年的JCR提供的指標計算,所收錄的5667種科技期刊的平均影響因子為1.467,我國2001年按照中國為第一作者發表的論文統計,發表的期刊的平均影響因子為1.093,低于世界平均值。而美國的學術刊物——《免疫學年度評論》和《生物化學雜志》分別以50.340的影響因子、344256的被引頻次,榮登2000年全球最有影響科學刊物排行榜之首。[2]這說明,我國現有的科技期刊中,真正能在國際上有很大影響或是權威的期刊為數不多,這與我國的聲望和綜合國力以及我國科技高速發展的現狀是極不相稱的,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盡快把我國的科技期刊引向世界,真正提高中國科技期刊的國際競爭力

二、我國科技期刊現存的問題

1.學術質量問題。我國科技期刊的學術質量尚未達到國際水平,國際影響力也低。期刊的影響力包含影響因子、總被引頻次、及時率和半衰期等指標。期刊的總的被引頻次是反映期刊被使用和重視的程度,期刊的影響因子是國際上通行的評價指標,是一個相對的統計量,可以公平地評價和比較期刊,影響因子越大,其學術影響力和作用也越大。我國的科技期刊影響因子較低,科技論文被轉載、摘錄、索引較少,進入國際檢索系統的也較少。我國科技期刊的影響因子和被引頻次雖呈上升的趨勢,比前幾年有所改觀,但總的來說還很低。2001年我國科技期刊總的被引頻次最多的是《世界華人消化雜志》,為6468次,影響因子大于1的只有26種,最高的《世界華人消化雜志》也只有3.733;而英國著名的刊物《自然》1999年的影響因子為29.491;著名的《CELL》雜志,1999年的總的被引頻次超過30萬次,影響因子為36.242。由此可見,我們和世界有影響力的期刊相比差距還很大。

2.語種問題。目前科學技術界國際交流中,普遍使用的語言是英語等少數幾種。國際發行的科技期刊都是使用英語,這對于使用漢語出版的中國科技期刊是一道天然的屏障。2001年,《SCIE》收錄中文論文為4151篇,英文論文為21724篇,英文論文的比例雖然比往年大大降低,但也達到83.91%。可見,良好的英文水平是科技工作者進行國際交流的重要工具。而我國科技期刊絕大部分用的是中文,有的期刊還沒有英文摘要,或英文摘要不符合國際檢索系統的要求。這樣,在世界了解我國科技成果方面就存在極大的障礙,妨礙了我國期刊被一些重要檢索系統收錄,這也是我國科技期刊缺乏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原因。

3.期刊來源國際化程度低。期刊來源國際化包括作者、編委及審稿專家的國際化。一個有影響力的期刊,作者一般都是國際化的,論文由多個國家作者合作完成。論文作者的高度國際化既可以提高刊物的知名度,又可以吸收更多的國際研究人員在期刊上發表文章。編委及審稿專家的國際化,是指必須有世界范圍內的專家對論文進行審稿。世界上許多著名期刊都有一批國際上的知名作者,如美國《科學》雜志,累計有100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此刊物上發表過論文,英國《自然》雜志在過去的40多年里,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60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此刊物上發表過1200多篇論文。[3]中國的科技期刊的作者、審稿專家一般都局限在國內。

4.期刊的出版周期問題。當今,縮短出版時滯已成為科技期刊的追求目標。有效控制稿件時滯,加快出刊的頻率,往往能夠提高期刊的影響力。一般情況,季刊的影響力低于雙月刊,雙月刊不如月刊,月刊又低于半月刊和周刊。國內的科技期刊普遍刊期較長,大部分為季刊、雙月刊,月刊不多,周刊更是少見,出版時滯普遍較長。我國的科技期刊要提高國際競爭力,就必須盡量縮短出版時滯,以便更好地與國際接軌。

5.期刊的發行量小,顯示度低。與國外出版商完備的銷售網絡及先進的促銷手段相比,我國的科技期刊發行工作水平還相當落后,科技期刊的發行量都比較小,顯示度也比較低。這在現有的148種英文版科技期刊中表現得尤為突出。目前中國大多數的英文版科技期刊在國外的訂戶只有十幾份,大部分為贈送或交換,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歸結于海外發行渠道不夠暢通。

[page_break]

三、提高我國科技期刊國際競爭力的策略

科技期刊如何走向世界,怎樣提高國際競爭力是一個重要問題。按照傳播學的原理,任何信息的傳播總是從訊息通過信源傳播給受眾,傳播的整個過程包括傳播者、媒介、受眾以及傳播流通過程四部分,科技期刊信息的傳播也不例外。因此,筆者認為,提高科技期刊的國際競爭力也就要求我們從期刊資源、刊物質量、期刊流通和讀者四方面來入手。具體策略主要是:擴大期刊來源(刊源國際化)、提高期刊質量(質量國際化)、減少期刊流通障礙(流通國際化)、擴大期刊發行量(期刊讀者群國際化)等。

1.擴大期刊來源(刊源國際化)。期刊來源國際化包含作者、編委及審稿專家的國際化。它確保了世界范圍內最高水平的科學家和最高質量的科學論文的有效集中。在國際化的稿源中才能選出國際領先水平的論文,這也表明了世界范圍的作者對期刊的聲望、質量的肯定。如美國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學會編輯出版的近80種科技期刊,均被世界公認是相關專業的核心期刊,該學會會員遍布美洲、歐洲、亞洲、大洋洲等140多個國家和地區。

編委和審稿國際化保證了稿源的國際化,論文評審的公正性,擴大了期刊市場,從而保證了學術期刊的權威性。如英國的《自然》擁有一個數千名專家學者組成的網絡,美國《科學》的編委會1/3的成員來自世界各地。[4]中國期刊的編委和審稿如果都局限在國內,就無法爭取境外稿源,也不可能在國際市場上暢銷。我國的華裔國際著名科學家、留學生、訪問學者遍布世界各地,鼓勵他們到國內的優秀刊物上發表國際上有影響、學術水平高、學科前沿的優秀論文,并通過他們廣泛聯絡世界各國科學家,建立起一個龐大的作者、審稿和編委隊伍。還可以通過在國內舉辦的區域性或全球性學術會議以及業界的展覽會中穿插學術報告會,獲取稿源;參加學術組織或媒體本身的國際交流活動,進行人員的互訪等,擴大刊物影響。

2.提高期刊質量(質量國際化)。期刊質量國際化包含學術質量、編校質量、印刷質量、整體版式設計等方面的國際化。學術質量達到國際一流是期刊質量國際化的核心,它主要指研究水準始終保持世界領先水平,在科技領域具有權威性和指導作用,表現為科學機構、廣大作者、讀者對期刊的認可。其主要指標有:刊物的影響因子、被引頻次、即年指標、半衰期以及能否被國際著名檢索系統所收錄等。像《科學》、《自然》等都在《SCI》收錄之列。保證科技期刊的高質量高水平,必須做到以下幾點:首先,必須有好的選題策劃水平,較高的創新性,鮮明的學術特色和準確的學術定位。其次,要注意審稿人的選擇,審稿人必須先考慮所研究問題的重要性以及研究工作的創新性,然后才是細節。再次,編輯要注重論文的可讀性和論文的結構形式,以及相關論文的集中性、檢索的方便性。

不斷提高學術期刊編輯的素質和期刊的編校、印刷、紙張及裝幀質量。為此,首先要求學術期刊編輯必須掌握研究領域的最新動態和發展趨勢,積極約稿、組稿,加強對稿件的三審工作,確保稿件質量。其次,在編輯工作過程中,不能單純限制論文的篇幅,壓縮必要的圖表,造成單篇論文的工作量太少。再次,應當認真貫徹文稿編排的國家標準和國際標準,語言、符號、數量、單位標準化、規范化;英文詞法、語法、時態、語態等要符合國際要求;中文期刊應附有較詳盡的英文摘要、關鍵詞和圖題。復次,要重視印刷質量、刊物設計和裝幀,使其與國際接軌。如《JAMA》雜志,每期封面均刊有精美的名畫,并配以相應的文字說明。這種做法不但可以從藝術角度吸引讀者,而且使本來枯燥的專業刊物變得活潑、高雅,使人過目不忘。

3.減少期刊流通障礙(流通國際化)。期刊流通國際化包含國際化的流通語言及科技信息傳播迅速、及時。世界上有50多個國家普遍使用英語,大約有1/7的人能夠使用英語。而漢語及小語種與國外的情報交流語言障礙就比較大。調查表明,英國的科技工作者能閱讀俄語者只占6%,能閱讀日語者則只有1%。中文科技期刊基本上限于國內交流。

為了克服語言上的障礙,我國應盡快籌辦英文版學術期刊。目前,世界各國的英文學術期刊占學術期刊總刊種的70%以上。日本編輯出版英文學術期刊1000余種,而我國僅151種。我們也可以通過與國外出版公司聯合創辦英文學術期刊,將我國的科研成果推向世界,以擴大在國際上的影響。日本以前的學術期刊國際化程度較低,1989年他們進行了學會志國際化實驗,與荷蘭、英國、美國、德國等出版公司合作出期刊,效果很好。[5]這些期刊由世界一流科學家組成編委會,由世界上有影響力的出版社出版發行,期刊質量高、銷路好,用戶和讀者多,國際化程度也比較高。

出版周期是當前國際學術期刊之間競爭的主要參數之一。因而,用最快的速度讓新理論、新技術、新觀點與讀者見面,才能吸引優秀的文章。英國的《自然》,常規出版時滯為12天;《美國醫學會雜志》在60-90天內把重要文章刊出;《生物化學》對重要來稿只需40天左右就能刊出。而目前我國國內的許多學術期刊出版周期太長,時間少則半年,多則一年多,因此很難征集到好的文章。期刊從審稿到出版的許多環節大有改進的余地。例如:可以建立自己的審稿人網,并嚴格規定審稿期限;縮短排版、校對和印刷的周期;注重期刊的網絡化發展等。[6]我們必須采用編輯流程的現代化管理,實現編輯出版手段的現代化,積極鼓勵作者用電子郵件投稿,網上討論修改以節約郵寄時間,使“在紙編輯”向“在機編輯”轉變,從而有效降低出版周期,提高時效性,吸引大量優秀稿件,確立期刊的權威性。

4.擴大期刊發行量(期刊讀者群國際化)。期刊讀者群國際化也就是讀者遍及世界各地,發行量大。《自然》的讀者遍及220個國家與地區,《科學》有16.5萬訂戶,《JAMA》在全世界的發行量近40萬冊。期刊要做到讀者國際化就必須使期刊發行向市場化發展,市場化是期刊國際化的重要平臺。目前,我國許多學術期刊還存在相當深的“計劃經濟”的烙印。新形勢下的科技期刊應充分重視海外的宣傳和發行工作,樹立遠程服務、全程服務的理念;必須在加強成本核算的同時,努力開拓多種營銷渠道;必須適應市場運作規律,接受市場的檢驗。要想做到這些,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要建立Internet網站,特別是要建立英文版網站,信息,拓寬國內外讀者群。利用網絡向世界宣傳和展示自己的期刊,打破傳統的傳播交流局限性,實現科技信息資源共享。第二,積極向國外同行、著名文摘數據庫、國際重要檢索機構推薦,并贈送樣刊,擴大國際影響。第三,在世界主要地區建立期刊銷售網點,進行海外宣傳,邀請有影響的學者在國際知名刊物上發表刊評,在國外同類刊物上刊登征訂廣告等。第四,刊登廣告。學術期刊可以靠自己的知名度、發行量來吸引廣告業務,降低成本。同時在此基礎上提高稿酬吸引優秀稿件,降低期刊價格以吸引訂戶,形成良性循環。如英國的《自然》雜志社廣告收入占總收入的50%-60%;美國的《科學》雜志社、德國的施普林格雜志社等年收入在數千萬甚至數億美元。[7]

【參考文獻】

[1]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2001年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R].北京: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2002.

[2]中國科技水準有待提高[N].科技日報,2002-07-01.

[3]續維國,包廣后,王現.英美兩家“百年老刊”給予我們的啟示[J].編輯學報,1998,(3):179-181.

[4]劉建超.科技期刊國際化的內涵與實現[J].編輯學報,2001,(1):216-217.

[5]劉繼榮,史寶娟.語言障礙與科技期刊情報國際化[J].河北科技圖苑,1997,(4):56-57.

[6]向颯.新形勢下中國科技期刊的國際化定位和實現策略[J].編輯之友,2003,(2):60-62.

[7]任勝利,梁平,祖廣安.中國科技期刊迎接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