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刊經濟新聞寫作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25 07:55:00

導語:報刊經濟新聞寫作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報刊經濟新聞寫作管理論文

【內容摘要】:本文以美國報刊為主,從本質、內容、形式等方面對西方報刊經濟新聞寫作和報道的特點作了闡述,并將這些特點與中國經濟新聞寫作和報道的特點進行比較分析,以期我國經濟報道能從中得到啟發,進而更快的提高。

【關鍵詞】:中西方、報刊、經濟新聞、比較

21世紀正在沖破舊有的時空藩籬,把全球一體化的歷史大趨勢演進成為人類文明發展的科學現實。作為這一劃時代進程的顯著標志,傳播國際化不可估量的起著推進的作用。各個國家和民族的資訊傳播,涵蓋其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發展變革,都將突破地域的限制,走向世界,在全球范圍內接受檢驗和評價。這或許正是近幾年業內人士熱衷比較中西新聞事業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在這個傳媒的時代,經濟新聞是目前報刊的必備“佳肴”。經濟新聞是對受眾欲知而未知的、經濟事實的最新狀態和發展趨向及時、公開傳播的非指令性經濟信息。隨著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體制,經濟新聞在21世紀呈現急速發展的態勢。

鑒于此,本文將以美國報刊為主,從本質、內容、形式等方面對西方報刊經濟新聞寫作和報道的特點作出闡述,并將這些特點與中國經濟新聞寫作和報道的特點進行比較分析。本文所引用的文章都是有代表性和較大影響力的,其中許多獲諸如普利策新聞獎這樣的大獎,這些報道對我國的新聞界應當能產生一點啟發作用。

西方的市場經濟體制確立了幾百年,西方新聞界對經濟新聞的寫作和報道有著豐富的經驗,盡管中西方政治體制、根本經濟制度、文化等各方面千差萬別,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確立和深化的現階段,借鑒西方報刊經濟報道的經驗,改進我國的經濟報道,可以更好的服務于我國的經濟建設。

從體裁上講,西方報刊經濟報道的主要品種有消息、深度報道、特稿、服務性報道、社論、來信等,與我國經濟報道的基本體裁沒有很大區別,但在其他方面與我國經濟報道卻有很大的差別,具體表現在:

1.本質上,西方經濟新聞客觀性與虛偽性并存

對西方經濟新聞進行本質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西方經濟新聞的階級性和虛偽性。西方經濟報道是資產階級經濟利益的反映,有其虛偽的一面。美國的麥克爾.帕倫迪在他所著的《美國的新聞自由》中說:“任何一個在美國新聞界干過幾個月的人都可以舉出大量的例子說明由于來自出版商、老板和廣告商的直接或間接壓力,編輯部要不斷作出妥協”的實情。當然,盡管西方新聞界標榜的“客觀性”有虛假的一面,但西方經濟新聞也大有與市場經濟相適應,作為傳媒符合新聞規律,盡量做到“客觀”,以爭取讀者的一面。如美國《未來學家》在2001年第一期發表《私有化過程重的七種錯誤做法》即對社會主義國家、發展中國家急于“私有潮”的種種問題而寫,可讀性強,也較為客觀。又如1994年初中國開始金融體制改革,此事對香港影響如何,法新社1月27日從香港發回報道《中國金融制度改革對香港有利》,所寫內容也符合實際,西方各大報轉載了這篇文章。又如《美國總統掩蓋其朋友可疑的金錢交易》、《富裕國土的窮人吃不飽飯》、《美國大兵比卡尼克和他的妻子成了住房短缺的犧牲品》等文章也體現了這一點。

2.內容上,西方經濟新聞比較重視信息性、服務性和實用性

西方經濟新聞幾乎沒有諸如“某某市調整產業結構見成效”、“某某企業瞄準市場開發新品種效益大增”之類的經驗報道,而是側重于有新聞價值的消息、要聞、動態性信息,如《美考慮改變對日本的貿易政策》、《美國冬小麥減產》、《福特公司在越南投資設廠》等這樣的文章,或者深度報道,諸如《日本正成為制成品進口大國》、《中國——世界發展最快的廣告市場》等等,獲普利策獎的《城市新問題需要新辦法解決》深入報道了美國城市發展引出的用地、交通、住房等經濟、社會問題,是這種深度報道的代表。另外,企業報道數量很少,并且極少介紹老板政績,而主要報道該企業對經濟活動產生較大影響的最新動態,如公司易人,重大投資,公司裁員、擴員,效益、盈虧等,企業人物報道很少,只在任命、卸任時才作簡單介紹,幾乎沒有介紹某某老板如何扭虧為盈等等的報道。

西方經濟新聞經驗報道少,是因為西方新聞界認為:市場經濟的活力在于創新和多元化,任何一個經濟組織面臨的都是復雜的環境、人、財、物因素,經驗在某時某地可能會有用,而換了地點時間也許會完全失敗甚至有害,每一種個性化經營方法可能帶來成功,但若每個企業都采取這種方法則必定意味著失敗,況且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經濟體制下,哪個經濟組織會把真正有用的經驗、商業秘密介紹出去?我國經驗報道一向較多,主要是出于經驗的“指導性”、“工作性”。另外,西方經濟報道服務性內容很多,服務性很強,經濟報道的價值標準取決于讀者。介紹性、服務性、實用性的經濟報道特別多,這在美國俗稱“菜籃子新聞”,如生活報道《節約取暖材料》(刊于《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從“選擇木材”、“小改小革”、“改造壁爐”等方面非常實用的介紹如何節約取暖材料,并在最后告訴讀者最近如何向能源部所取免費的節能小冊子。生活報道《“權利法案”保證你能領到養老金》十分詳盡并有操作性的介紹了如何領取養老金的方法。又如解惑性報道《專家認為:“股災”系投資者自己造成》向讀者娓娓道出“股災”的原因。保護性的報道也很多,如華盛頓《明星晚報》發表的針對商業詐騙的系列報道《買主小心謹慎,車販騙術更強》詳盡介紹車販騙術,督促讀者小心,并促使了全面取締舊車交易活動,還為作者贏得了普利策獎。為經濟界服務的報道也很多,如《華盛頓郵報》在2003年12月10日編輯了20個版面的中國特輯,集中介紹了中國經濟、沿海開放城市,具體投資項目,列舉了中國公司名稱,負責人,電話,當日報紙一槍而空。無論為個人,為經濟界,西方報刊經濟報道均力求強調信息功能,講究服務性、操作性。服務性今年來自在我國經濟報道中得到了較好的體現,但尚待加強。

3.形式上,西方經濟新聞生動活潑、不拘一格

大量運用各種各樣的照片和圖表。以《華盛頓郵報》的經濟報道為例,《華盛頓郵報》的經濟報道很活潑,版面風格也不那么凝重。例如,2003年12月1日其經濟版頭版的重點是一篇關于零售業發展趨勢的報道,配了高達1/3版的電腦制作的彩色畫面,非常搶眼。12月3日經濟版頭版的視覺中心部位也是同樣,報道“漸進的演化(肩題)本地電話公司超越長途電話公司”,配了一組人類演化的圖片(從猿到人逐漸直立行走),相當引人注目。事實上,照片和圖片在郵報的經濟報道中大量使用,而且一般很少四平八穩的照片,往往是非大即小。另外,西方經濟新聞還大量運用圖表。如示意圖,《紐約時報》描述2003年全球發展時,引入一張立體世界地圖,東亞凸出很高,俄羅斯、東歐則深陷,以示全球各地經濟發展的差異;餡餅圖,用來描述1993年世界貿易各國份額;表格圖,2000年4月22日《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的“亞洲地區重大工程”對工程內容、投資、完工時間等以表格形式刊出;曲線圖,用于展示物價波動,就業形式等;其他還有條柱圖等,不勝枚舉。

[page_break]

在描述以示日美貿易摩擦時,《紐約時報》用克林頓、細川拳擊場上對峙這樣一副漫畫,讓人忍俊不禁。圖片、圖表、漫畫等的大量運用反映了圖表化新聞的傾向,體現出現代美國人作為“電視的一代”的形象化手段的依賴。美國發行量作大的報紙之一《今日美國》的老板紐哈斯十分欣賞這種“革命性方式”。數字的運用除了以圖標等形象的手段體現外,或用得“少而精”,或分開多處處理,以免給人以枯燥感。在《每日新聞》上刊登得《鋼鐵價格上漲》把工業產品的價格上漲與讀者的經濟利益直接掛鉤,它這樣寫道“用來制造一臺家用煤氣爐的鋼材將漲價三十二美分,一臺洗衣機所用的鋼材將漲價二十三美分,冰箱為二十美分……因為制造冰箱的機器是鋼鐵的,機器自然也提價……實際上,冰箱將漲價二十到三十美分……”,很生動耐讀。另外,經濟新聞大量使用“你”或“你的”這樣形式的談話體,如《一些股票發行人發誓讓你發財,但這次肯定不行》,《醒來吧,你們這些沉湎于股市上漲想大撈一把的人》等文章,很有親和力。

我國經濟新聞運用圖表等方式雖然得到加強,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但仍大有潛力可挖。

4.采訪客體,西方經濟新聞以市場為主

西方經濟報道采訪的客體以跑市場為主,跑政府為輔,美國市場完善,《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以股票、債券、基金、利率、匯率、期貨、商品、房地產市場等若干個市場分成幾十個非固定或固定的欄目,提供大量信息,顯示了以市場為基準報道對象的特征。《華爾街日報》有3500員工,其中記者600個,政府采訪任務有華盛頓記者站承擔,僅有10多個人,其它眼睛向下,跑市場。因為美國是小政府、大市場、大社會運作模式,主要負責經濟事務的部門僅有美聯儲,商務部、財政部、農業部,白宮,國會,市場是鏡子,是寒暑表,是指揮棒小政府容納不了眾多記者。當然,隨著西方國家對經濟宏觀調控的加強,西方新聞界對政府經濟政策、經濟行為等的報道也會有所加強。中國的經濟生活越來越以市場為基準乃是大勢所趨,因此習慣于跑政府、淘材料的一些記者也要改進作風了。

5.會議報道,西方經濟報道往往跳出會議,抓信息,抓實質

在西方,會議報道往往跳出會議,抓信息、抓觀點、抓實質內容。如2004年1月4日美國經濟協會召開年會,討論上年經濟形勢,當年政府政策及經濟走向。5日,《紐約時報》發表消息,標題為《經濟學家對惡化的經濟政策諷刺有加》,導語為:沒有一屆年會不是在達成對現行經濟政策一致評價后才結束的,但是今年召開的本屆年會卻爆發惡劣不尋常的火花。正文分三部分介紹了支持、反對總統的不同意見。又如,同年4月24日七國財長在華盛頓召開七國集團經濟討論會,當日,美聯社對此事報道的導語為:世界上最富有的七個工業國家的財政官員今天對全球經濟發展表示了樂觀態度,認為今年的發展速度會更快,盡管最近長期利率上升。導語中無“會議”字樣全文僅在第三段極簡短的介紹了會議的名稱,人在會議中出于次要地位,引述某人觀點才帶出某人,會議報道很少雷同,無固定模式。在我國經濟會議報道程式化、空洞化等弊病還較多的存在,亟待改進。

6.經濟類社論,西方報道分量重、影響大

享有80年代“最有影響力的社論作家”之稱的R..L巴特里是《華爾街日報》的著名記者,他通過連篇累牘的報道和社論,呼吁大幅減稅,終于讓里根采納了這一政策,里根還采納了他關于限制貨幣發行、緊縮銀根、控制通貨膨脹等許多建議。社論的角度、利益、語氣均較貼近讀者,少空話、套話、官話,讀者來信、專欄文章等也常在社論版刊登,基本反映報社傾向,影響力較大,獲普利策獎的社論《麥金尼備忘錄》則無情抨擊了蓋恩斯維爾市市長在公眾住房問題上的不力,直接推動了該市社區居住條件的改善。

在這一點上,我國經濟類社論與西方存在的差距是不言而喻的。

其他小的方面,西方經濟報道也較有特點。比如,西方經濟新聞有較多的預測性報道。這源于讀者的需要,每逢新年、新季度的開始或有反常現象,便有大量預測性報道。2004年1月3日《紐約時報》的《每日經濟》專欄完全打破了平常的版面安排,從頭到尾幾乎全是“Outlook2004”報道經濟、金融、國際問題專家的預測,《華爾街日報》更是幾乎每天都有一些預測性報道,滿足讀者“我怎么辦”的需求,觀點性強,我國對經濟預測性報道也可多加嘗試,可滿足讀者對未來的一種知曉欲望,而這是一種普遍的心態。

又如,西方經濟報道重視揭露性的報道。它們經常發現一件事就扭住不放,作連續、深入的報道——就像當年《華盛頓郵報》報道水門事件一樣。12月1日該報經濟版頭版就美國的一起共同基金交易丑聞作了報道,在隨后的一周內,每天都對這一事件的進展進行跟蹤報道,而且每天都放在頭版的醒目位置,這樣的深入調查正是世界級大報的風范。從總體來看,郵報更青睞負面性的報道,其經濟版的頭版常常把黃金位置留給揭露性報道。除前面提到的基金丑聞外,還有對紐約證券交易所的專家成員構成提出質疑的報道,以及“出售克萊斯勒公司存在不公平交易”、“感恩節市場沒有給零售商帶來預期收入”等許多報道。從讀者心理學來講,負面報道要比正面報道更能滿足讀者的好奇心。美國媒體因為走的是純市場化的道路,看重揭露性、調查性的報道自然不難理解。同時,美國讀者對負面新聞的承受能力也遠高于中國讀者。

在西方的經濟報道范圍內,技術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領域,《華盛頓郵報》和《紐約時報》都專門有一個技術版。美國的報紙把技術和經濟緊密結合,而且將科技報道劃為經濟報道的一個分支,這是和美國技術成果產業化的高度發達密切相關的。事實上,大多數重要的技術突破都出自大公司,技術和經濟早已融為一體。IBM、英特爾、GE、AT&T等大公司都是技術報道的重點對象。而我們現有的經濟報道中,技術仍然是一個相當弱的角色,這和我們整個體制上的分割有關,科研和經濟脫節的現象仍然在相當程度上存在著。

……

在對中西報刊經濟新聞的觀照和比較中,可以看出我國經濟類報道與西方的差距;在反思和總結中,更可以轉換話語,架構開放的平臺。但愿我們在認識自身不足、吸收西方精華的沖撞與交融中,能夠始終風帆高揚,直濟滄海!

【注釋】

[1]姚里軍著:《中西新聞寫作比較》,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2年1月

[2]陶涵著:《比較新聞學》,文津出版社,1994年。

[3]顧潛著:《中西方新聞傳播:沖突.交融.共存》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

[4]李良榮著:《當代西方新聞媒體》

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6月

[5](美)弗蘭西斯·迪利(FrancisX.Dealy,Jr.)著張連康譯《新聞事業史華爾街日報》1998年

[6]王蕾著:《外國優秀新聞作品評析》,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