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輿論特征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10 02:22:00
導語:媒介輿論特征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們現在所說的“媒介現實”,是指由“媒介營造”所形成的公眾生活環境和認知世界。具體來講,就是公眾主要是通過媒介的報道知曉外面的世界,而媒介傳播的過程實際上是對事實的一個選擇過程。即通過媒介的選擇,引導人們去關注現實的某些方面,而忽略現實的另外一些方面,從而把輿論引導到媒介所希望的狀態中去。當前的官兵面對的正是這樣一個由媒介輿論營造出來的“媒介現實”,因為我們的官兵不可能親自體驗社會每個角落的每個細微變化,他們只能通過媒介選擇傳遞的信息來形成觀點,進而逐步與媒介所期待的輿論相一致。
隨著大眾傳媒的發展,代表黨和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主流媒體與代表先進科技和商業化利益的網絡和手機短信,使媒介輿論營造的“媒介現實”空間越發拓展,涉及當前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發生在人們周圍的新人、新事、新風尚,社會的正面、側面、負面的事態和問題,都成為媒介輿論所論及的對象。可以說,媒介輿論的觸角,近及周圍事態的發展,遠涉海外發生的重要事件;能觸及事態發展的細微末節,廣獵紛繁復雜的大千世界。主流媒介輿論和第二輿論場都爭相為更多的受眾提供信息,逐步引導受眾進入其營造的“媒介現實”,從而促使媒介輿論對受眾生活的主導地位越來越明顯。
媒介輿論的穿透能力越來越強大
加拿大著名傳播學者麥克盧漢有個經典的論述:“媒介:人的延伸”,意思是說任何媒介都是人的感覺和感官的擴展或延伸。歷史已經說明,媒介在很大程度上是傳統人際交往方式的加強與擴展,是通過人際的變化來實現輿論自身的變化。也就是說,如果輿論只能處于相對封閉的環境,它的變化就會受到人際交往程度的制約而通常只能實現詞句上的細微改變,其深層結構的變化極少;反之,則瞬間變化無窮,且會觸及輿論深層次的結構轉化。而媒介正是為輿論提供了一個瞬間變化的廣大空間,進而推動了輿論深層次的結構變化。當前,對環境變化的不適應使人們產生的各種困惑、迷惘、不安、焦慮、煩躁等情緒都在增加,由此帶給人們的是分裂、浮躁的心態和矛盾的、情緒型的輿論取向,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加上地區、產業結構等的不平衡,社會流動人口的增長,又造成了社會群體的分化和輿論的分散化。
所有這些變化,都直接體現在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群體、群體與群體的交際中,從而直接成為大眾傳媒的關注對象,通過媒介的不同傳播方式,將這些心態與輿論的變化進行總結,給予現實的、理論上的詮釋,同時借助新聞報道、小說、散文、戲劇、電影、電視劇等不同的表現形式,將新聞輿論反饋給社會,從而形成輿論導向,實現從社會輿論——新聞輿論——公眾輿論的循環再現。這種循環真正實現了輿論的交往功效,對社會、對個人都產生深刻的影響,媒介輿論真正反映出社會變革的現實氛圍,增強了自身在人際交往中揭示事實表征的穿透能力。
媒介輿論的兩極化傾向越來越突出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度的把握直接導致了正與負兩方面的不同。目前,雖然媒介輿論關注領域眾多,但可以看到絕大多數可以歸納為宣傳加揭露。宣傳一直是媒介輿論的中心話題,要順應社會發展潮流,緊緊圍繞著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對社會的政治、經濟、軍事發展,對人們的社會、文化生活進行報道,間接地影響著人們的行為方式和價值取向,引導著人們的生活。近些年來,輿論監督的功能也在不斷加強。前者主要是自上而下的宣傳——官方新聞,后者則是自下而上的反映——群眾訴求。宣傳與揭露的兩極化趨勢十分鮮明。從上述的特征可以發現,媒介輿論是宏觀社會控制的杠桿,其積極作用主要表現為有效地抑制社會的不良因素,刺激效能因素,使龐大、復雜的社會生活沿著健康的軌道發展。當今社會發展的迅猛、社會活動方式的日趨復雜化和普通群眾智能的提高以及對人類精神成果占有量的大幅度增加,社會管理者必須在廣泛傾聽人民的聲音,征集人民的意見,集中整個社會智能的基礎上,才能制訂具有深厚的社會根基和巨大的生命力的決策。媒介輿論就必然成為社會決策的自然反饋系統,成為抑揚社會效能的有效手段,激發群眾議政,擴大民主。既然媒介輿論話語對人能產生如此大的影響,那么它又是如何影響處于社會結構轉型和中國特色軍事變革浪潮中的官兵的呢?
軍人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兼有社會性和特殊性,在這個群體中占絕大多數比重且成為軍隊人力基礎的是年輕人。面對社會變革,新世紀的官兵由于知識含量和道德素養的普遍提高而一改過去完全受教育的被動客體地位,成為軍隊現代化發展的生力軍,其主體地位日益受到關注。但隨之而來也出現了一些新的矛盾與不平衡:理想與現實、依賴與獨立、封閉與開放的矛盾在現代軍人身上的表現非常突出,作為軍人整體,他們有共同的責任和義務,作為官兵個體,他們又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和需求。加上作為軍隊基礎人力的年輕人特別容易受到周邊環境的影響,矛盾和心理失衡現象尤其明顯。在大眾媒介技術日益發達的今天,官兵們,特別是年輕官兵汲取外界變化的主要渠道越來越傾向于媒介,其心理變化不同程度都受到了媒介輿論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1、官兵的價值觀受影響:民族文化熏陶。
傳承民族傳統文化是大眾傳播媒介最基本的功能之一。媒介向官兵提供的“媒介現實”并非外部客觀世界的簡單映像,而是經過生產者仔細選擇與判斷并精心建構的產品,反映的是中華民族的文化與價值觀,并將這些滲透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與思維形式的產品通過媒介選擇不斷地向外傳遞。批判學派學者提出:任何一個國家的大眾傳媒信息產品中,都會反映出這個國家的社會價值系統。就如西方的媒介產品總是極力夸大資本主義社會的繁榮、民主和自由,灌輸資產階級的價值觀,以求取受眾對資本主義制度的向心力。因此,通過媒介的宣傳,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價值觀念進入到官兵的頭腦,使之更好地認識、了解我國的文化與傳統,進一步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捍衛民族文化的責任感。
2、官兵的是非觀受影響:媒介榜樣示范。
如今,英雄人物、榜樣人物的宣傳已成為媒介輿論的重要內容,大眾媒介宣傳社會的價值觀念,道德風尚往往習慣于借助典型報道、影視作品、文學作品等形式來弘揚榜樣人物和優秀事跡,或直接通過《東方時空》、《焦點訪談》等節目對丑惡人物和事件進行揭露批判以形成自己的輿論觀點。媒介的榜樣傳播對官兵的價值觀、道德觀的形成和改進有著重大影響。好的人物形象、人物事跡能滌蕩官兵的心靈,而對諸多社會腐敗、道德淪喪等事件的批判,則又為官兵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敲響了警鐘。大眾傳播社會學界經過長期的研究發現:人們會從接觸媒介信息中模仿新的行為方式。作為社會特殊組成群體———軍人,尤其是作為其人力基礎———青年官兵,處于第二次心理成長期,可塑性強,好的輿論導向,好的榜樣的力量,會直接通過官兵的認知層面進入行為層面,有助于官兵健康人格的培養,良好行為習慣與處事態度的養成。這就啟示有志于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的傳播工作者在進行輿論宣傳、關注社會整體的同時,應主動樹立官兵觀念,考慮到官兵的特點,為官兵心理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3、官兵的現代觀受影響:生活方式指導。
在改革開放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當代軍人,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他們能高度認同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共同的理想和濃厚的愛國主義激情;能站在集體價值基礎上追求個人價值,積極向上,務實進取;能接受世界軍事變革浪潮現實,自覺培養自立意識、競爭意識、效率意識;能在訓練之余追求健康有益、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學習熱情高漲,視野更加開闊。雖然不能說這些特點的形成都是媒介輿論的作用,但確實與媒介輿論的導向分不開。
變革中的社會會迷茫、有矛盾,媒介輿論在這一背景下傳播價值取向和生活追求,既會有傳統文化沉積的傳統性,又要面對現實紛繁社會的真實反映,因此,在為官兵發展帶來極大益處,產生良好的影響的同時,其負面影響也日益顯現。如媒介輿論在對社會職業及成功人士宣傳時,容易形成一種事業上的偏頗,注重利益,導致拜金主義及金錢至上,誤導官兵對軍人的職業產生疏遠感,不利于進步青年從事國防這項奉獻性的職業。同時,也會導致官兵在部隊學習時,更注重選擇實用性,能對將來走向社會用益的熱門專業技術(如計算機、駕駛、廚藝等),忽視基礎軍事知識的學習,同時,傾向于去繁榮的城市當兵的思想也漸多。又如媒介輿論大肆渲染消費社會的物欲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官兵不健康、不合理的消費觀念和行為的影響,盲目攀比,講究名牌,重物質輕精神消費,導致一定程度上的道德滑坡。
從上可見,媒介輿論對官兵的心理影響巨大。軍隊是國家的鋼鐵長城,是軍事變革的主力軍,是柱石,是希望,如何引導官兵健康發展,更好地投身中國特色軍事變革,是我們每個人需要面對的社會責任,為此,我們必須積極利用好媒介輿論,運用其有益的影響效果幫助官兵正確調適心理,全身心投入軍事變革的大潮中去。
- 上一篇:輿論傳播研究論文
- 下一篇:基層廣播電視編輯業務水平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