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編輯素質競爭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31 10:21:00
導語:新聞編輯素質競爭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合競時代”傳媒競爭的新表征
1、市場競爭奏響最強音。在我國,媒體競爭是新時期以來特別是新聞改革30年來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而形成的。90年代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目標確立后,傳媒內部出現了在保持行政性壟斷大前提下的相對自由的競爭萌芽,但這里的“相對”僅指我國傳媒市場準入和退出有嚴格限制、媒介資源在行政體制內部相對開放而言,跟西方媒體市場的自由競爭相比還有很大差別。現在,經過三十年的改革開放之后,尤其是新一輪黨政報刊的治散治濫舉措和管辦分離等政策進一步實施使行政權力正逐步退出報刊經營活動,我國傳媒市場化得到進一步推進。以市場作為資源配置的基礎性機制表明市場競爭在傳媒競爭中奏響了最強音,日趨成為合競時代傳媒市場經濟活動的基本特征。
2、新媒介競爭獨領風騷。就在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介內戰猶酣時,以數字壓縮和傳輸技術為內核牽引的信息通訊技術催生出來的互聯網等新媒介激發并加劇了我國傳媒市場的競爭。傳媒新技術從根本上打破了以往的傳播分業體系,消解了媒介產品界限的技術融合力量,使傳統媒體和網絡媒體的合作競爭成為可能,并使得網絡、手機等新媒體在合競時代的傳媒競爭中占據了領先地位。以互聯網為例,它使信源、媒介和受眾三位一體,減少中間環節,降低了傳播成本,極大地增強了受眾選擇信息的自主性和接觸信息之后的反饋率。與報刊等傳統媒體相比,“第四媒體”互聯網還一網打盡地可以傳輸文字、圖片、圖表、廣播錄象和動畫等多媒體信息,具有明顯的信息傳播優勢。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網民增長迅速。實現了數字化管理和多媒體兼容、跨媒體融合的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介,無疑在“合競時代”的傳媒競爭中具有巨大的競爭潛力。
3、集團化競爭方興未艾。張曉陽指出,“無論是從強化宣傳效果的角度考慮,還是發展信息產業經濟的需要,抑或是國際電視業競爭的角度,中國電視業都應該在保持原有的黨和政府喉舌功能的條件下,進行一次產業大整合,即通過資本運營和資產重組策略,打破條塊分割和地方保護主義,對現有電視資源進行水平、垂直、交叉和異地整合,產生一批上規模、上檔次、競爭力強的媒體產業聯合艦隊,或許這是中國電視業走向新的繁榮的必由之路。”③按照筆者理解,他在這里說的“媒體產業聯合艦隊”實際上就是國內已經組建的報業集團、廣電集團或總臺、電影集團等各種傳媒集團。目前,以集團化建構為主流形式的傳媒集團化競爭正在成為合競時代我國傳媒集團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模式。由于傳媒資本運營對傳媒業的影響日趨強大,傳媒競爭從單張報紙或單個電視臺頻道單打獨斗已經轉向少數傳媒集團寡頭之間的集團化競爭。寡頭市場的競爭結構導致傳媒集團開始考慮合競策略的相互影響,即考慮推測性變量和各種策略博弈。這樣就使我國傳媒市場競爭格局中集團化競爭日趨成為常態和主導性因素,傳媒集團也日趨成為決定未來傳媒市場格局的重要力量。
4、國際化競爭風起云涌。改革開放初期由于市場經濟和傳媒市場都還處在起步階段,我國傳媒競爭也就處在初級階段。加入WTO以后,我國媒體在傳媒物資市場、廣告業和媒介服務業等各個方面都受到了國外傳媒大鱷和游資的沖擊。因此,可以說當下我國傳媒合競時代的競爭其實包含了國內和國際的雙重競爭。以第四媒體等新媒介的崛起為代表的傳播科技的飛速發展和我國加入WTO后國內傳媒面臨的市場格局的國際化競爭,無疑從內外兩個方面“加速度”地推動著我國傳媒產業競爭的發展和變化。④到了今天,“2007年開始實行的取消外媒采訪限制對我們來講必然是空前的新聞競爭”,⑤一位新華通訊社對外部資深記者在分析新華社的“兩會”對外報道形勢時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因此,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推進和中國融入國際社會的全面接軌,傳媒國際化競爭日趨激烈。
“合競時代”的傳媒競爭表征對我們新時期的新聞編輯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當前在培養適應合競時代要求的新聞編輯素質方面,必須盡快與時俱進,實現新一輪編輯觀念調適、編輯行為轉型和編輯能力養成。
1、編輯觀念調適。傳播環境的網絡化變遷和傳媒市場競爭的空前加劇使“合競時代”新聞編輯的傳播觀念經受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面臨新一輪改革和調適。
(1)信息觀念調適。在當下新媒體和傳統媒體混合生存的時代,受眾和媒體的關系模式已經在更多時候表現為一種選擇接受的方式。新媒體給公眾提供更豐富、便捷的信息來源,提供可以傳播個人選擇的信息與意愿的工具,提供可以讓個人影響群體與社會輿論的能力。相應地,受眾對傳媒也就有了更多的選擇。受眾甚至還可以通過多種形式互動,可以給傳媒上傳自己選擇的信息。因此,“合競時代”的信息傳播方式發生了深刻變化,傳統媒體將信息推送給用戶,以前的新聞編輯也就常常被動地等待信息發生。而網絡等新媒介出現后,用戶根據需要主動從信源查找、拉取乃至傳播信息,這就要求新聞編輯既能保障快速供給新聞,又能及時對這些信息進行梳理和分類,在新聞編輯角色和功能上實現信息觀念由“信息把關”到“信息管家”的調適和轉變,對用戶進行個性化貼身式服務。因此,“面對越來越龐大的海量信息和越來越多的同質新聞,新聞編輯不僅要成為信息的把關人和整合者,其策劃、整合、取舍新聞的能力和作用,以及各項溝通能力都顯得越來越重要”。⑥(2)受眾觀念調適。傳統的紙質媒體缺乏信息反饋機制,但新媒體出現后,受眾可以通過數字化手段進行及時的反饋,受眾所反饋的信息通過信息工作者的篩選又可以融入新聞信息數據庫當中。在這個過程中,新聞信息資源的價值鏈可以得到延長衍生,新聞價值的內涵可以得到擴展。以往是由報社和媒體從業人員決定新聞產品形態,而現在對于新聞編輯來說應該真正尊重受眾,由市場、讀者來決定新聞產品形態。但是,傳統媒體如報紙、廣播電視等在過去大多以傳者為本位,新聞編輯對待受眾的觀念和態度也就是“我編你看”、“我編什么你看什么”,“合競時代”的傳媒競爭要求新聞編輯樹立大編輯理念,跟廣告、發行、經營等部門協同配合,提倡CRM(consumerrelationshipmanagement)管理等新銳的受眾親近模式,彰顯“以受眾為本”的受眾觀念,從而為傳媒競爭在新聞編輯競爭這個環節中找到增殖點和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3)品牌觀念調適。合競時代的傳媒競爭可以說是品牌的競爭。就媒介來說,品牌是媒介的技術物質產品以及服務等感性條件相融合而形成的一個整體識別標志,是一個媒介區別于另外一個媒介的重要標志,也是媒介本質特征的外在表現,因此,塑造自己的品牌是我國未來傳媒競爭的根本出路。不僅如此,優秀的媒體品牌還與成熟的受眾能夠產生良好的互動,品牌輻射、集聚和提升受眾,受眾反過來認同、塑造品牌,這樣就使得媒體品牌影響力和公信力在不斷的互動中擴大。作為新聞編輯來說,必須及時調適自己的品牌觀念,樹立打造品牌和維護品牌、宏觀戰略和微觀戰術兩者有機統一的新型編輯思路,把以前那種只注意打造某一個名牌欄目、某一個名牌版面的樸素的品牌觀念上升到整體打造媒體品牌形象的高度,把品牌競爭看作是媒體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因素之一。
2、編輯行為轉型。即指新聞編輯在新聞報道過程中的行為方式變化應該主動適應合競時代傳媒競爭模式的轉變和社會轉型時期的一系列特點,及時調整和優化自己的傳播行為和傳播活動。從新聞在轉型期社會的報道過程中的行為方式看,有三種變化:其一是從被動接收新聞線索向主動出擊轉變,新聞策劃行為因此浮出水面。其二是從回窺式報道向前瞻式報道轉變,預測性新聞隨之出現。其三是從純報道型向報道-服務型轉變,與人民群眾的衣食住行息息相關的問題成為媒體報道內容的最大增長點。⑦這三種變化具體落實到新聞編輯身上就是要求新聞編輯首先在宏觀層面要主動當好媒體與受眾之間的中介,加強受眾反饋意見的收集或建議編輯部調整欄目設置、媒體定位等。其次新聞編輯在中觀層面上必須當好總編輯或編輯部主任與新聞記者之間的中介,加強新聞策劃和編輯選題策劃,搞好預測性新聞和解釋性新聞等深度報道,編輯思想和編輯方針上要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和“三貼近”。
此外新聞編輯在日常編輯事務工作的微觀層面上還要善于整合、分析和解讀那些看似無關卻實為相關的新聞資源,為受眾提供經過精確制導和深度加工了的且具有高品位、高含金量的新聞產品,使受眾在體驗經濟時代能夠享受到經過充分競爭、有效競爭后的新聞消費。對此,喻國明認為,“信息時代人們需要新聞,但更需要對新聞的解讀。而專業的視角、專業的分析工具與方法將幫助受眾更加真切地了解這個世界的真相。所謂強勢傳媒社會影響力的大小已經不再是看誰擁有更多勤奮的編輯記者,而是看誰對于資訊的分析整合能力強。誰對于資訊的分析整合能力強,誰就擁有更多的社會話語權及傳媒影響力”。⑧可見,整合分析資訊,獨具慧眼地從記者稿件或其他新聞來源中敏感地發現獨家新聞,已經成為合競時代新聞編輯展開傳媒競爭的重要手段。
3、編輯能力養成。此處說的能力養成不僅指新聞編輯應該培養和具備勝任編輯角色的能力,而且更著重強調這種能力素質的長期積淀、內化和培養。目前,從大眾傳播環境的網絡化變化、數字化管理和跨媒體聯合傳播等新趨勢看,新聞編輯除了具備傳統媒體新聞編輯該具備的采寫編評各種能力外,更應該具有多媒體傳播能力和勝任跨媒體聯合傳播競爭的復合能力。
長期以來,“受媒介品種嚴格區分的行業觀念影響,在我國媒介組織里這種發展態勢建立的是‘口’字型單一傳播能力類型,而西方發達傳媒則受雙媒體報道等機制作用基本形成了‘呂’字型擴展式模型”。⑨為此,合競時代的新聞編輯應當學會網絡化生存,養成現代傳播意識,掌握現代傳播技能和信息處理技巧,能夠熟練使用多媒體技術采編、制作和傳遞信息,在能力模式上及時養成職業傳播者必須具有的傳播能力即“呂”字型擴展式模型。具體來說主要有:一是掌握多媒體計算機的操作方法;二是掌握因特網的使用方法;三是熟悉網絡閱讀方式,包括超文本閱讀和高頻率檢索;四是熟悉新型寫作方式,包括電子輸入技術、超媒體的寫作構思、超媒體的表現形式、閱讀與寫作的一體化技術;五是具有良好的信息判斷和處理能力。⑩這些能力養成已經成為合競時代新聞編輯隊伍素質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及傳媒展開新一輪激烈競爭的趨勢和要求。
注釋
/2006/sxym//system/2006/03/31/000607421.shtml
林念生:《論宣傳: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對臺灣廣播為例》[J],《中國傳媒報告》,2006年第15期。
魯曙明,洪浚浩主編:《傳播學》[M],北京:人大出版社,2007年第289期。
[美]約翰·費斯克:《關鍵辭典:傳播與文化研究辭典》[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年第38-39頁。
《三峽移民精神:新時期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體現》,《人民日報》2006-04-10。
《三峽移民精神贊—用生動的實踐詮釋和諧社會的精神內涵》,《光明日報》2006-12-5。
《回顧三峽移民十余年移民百萬譜寫中華正氣之歌》,.2006-04-06。
[美]默頓:《社會理論和社會結構》[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6年,第762頁,第786-787頁。
[英]奧利弗·博伊德-巴雷特:《媒介研究進路》[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年第175-177頁。
《三峽人講述移民故事北京人聽哭了》,.2006-04-14。
《“三峽移民精神唱響全國”的專題報道》,。
《嘔心瀝血為移民——記優秀紀檢監察干部張蘭權》,《人民日報》2006-04-10。
《三峽百萬移民報道第一人用生命記錄歷史》,《中國青年報》,2006-06-10。
《三峽移民精神報告會北京首講現場實錄》,《重慶日報》2006-04-14。
[英]露西·金-尚克爾曼:《透視BBC與CNN》,《媒介組織管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63頁。
黃宗智:《中國研究的范式問題討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第233-234頁。摘要:合競時代市場競爭奏響最強音、新媒介競爭獨領風騷、集團化競爭方興未艾和國際化競爭風起云涌等表征對新時期的新聞編輯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即必須盡快實現新聞編輯素質的新一輪編輯觀念調適、編輯行為轉型和編輯能力養成。
關鍵詞合競時代新聞編輯素質
- 上一篇:新媒體定義分析論文
- 下一篇:三峽移民報道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