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廣播電視節目現狀論文
時間:2022-09-30 09:07:00
導語:農村廣播電視節目現狀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廣播電視作為現代傳播媒介,可以幫助廣大農民群眾了解科技知識、市場信息。因此如何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對農節目,為農村干部群眾提供更好的服務,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內電視宣傳的一個重要課題。
關鍵詞:對農節目;節目問題;設想建議
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結構的轉變和農業產業化格局的初步形成,廣大農民群眾對科技知識、市場信息的需求日益強烈。廣播電視作為現代傳播媒介,如何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對農節目,為農村干部群眾提供更好的服務,為提前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作出應有的貢獻,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內電視宣傳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我縣廣播電視對農節目的現狀
**縣電視對農節目從九十年代后期開始起步,迄今為止我縣廣播電視臺電視對農節目已初步成為電視社教類節目的重要內容之一。就對農節目總體來看,這些節目本著為農業、農村、農民服務的宗旨,積極宣傳黨和政府的政策,傳播現代農業科技知識和各類信息,介紹勤勞致富和調結構、增加效益的典型與經驗。這一點,各地的政府部門、農民群眾都給予了充分肯定。
在幾年來的實踐中,我們有以下幾點感受:
(一)辦好電視對農節目是做好新時期廣播電視宣傳工作的需要,是縣級廣播電視臺的一項基本職能。在我縣廣播電視系統,廣播對農節目也歷來是廣播社教節目的重要內容,是廣播的優秀傳統強項。隨著農村現代化步伐的邁進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形象直觀、生動活潑的電視在農村越來越普及,這正是近年來電視對農節目應運而生并受到廣大農民群眾歡迎的客觀原因??h廣播電視臺作為地處最基層的廣播電視播出機構,辦好電視對農節目,既有著獨特的優勢,更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必然要求,應該是縣廣播電視臺為兩個文明服務、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基本職能之一。
(二)辦好電視對農節目是廣播電視自身發展的需要。電視對農節目從媒體類別上來說,是廣播對農節目的進一步延伸,是廣播電視拓展節目外沿、擴大節目覆蓋、促進自身發展的可行之道,它將使縣級廣播電視臺的電視社教節目進一步得到拓展和豐富,在內容上更加貼近占當地人口大多數的農民群眾,其潛在的受眾群和收視率不可忽視。
(三)辦好電視對農節目是縣級廣播電視臺進一步提升自身形象、發揮作用的必然要求。辦好電視對農節目能為黨和政府的農村工作和廣大農民群眾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這也必將進一步提升縣廣播電視臺媒體在廣大農村人口中的形象,更好地發揮廣播電視對當地農村兩個文明建設的促進作用。
二、目前電視對農節目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節目定位不夠明確,節目形態不夠妥當。
從我縣情況來看,有的還只是外購有關節目再略作剪輯播出,節目缺乏本地特色、缺乏貼近性也就在所難免;有的則是把對農節目放在某個社會性大欄目中,成為其中的一個專題(話題)類小欄目,或是把長達10分鐘的欄目設置成了一個單一內容的專題報道,以至節目的信息量低下、服務性不強;有的與有關部門聯辦后,由于定位不明及聯辦方式上的問題,運作方式不符合電視傳播的內在規律,使相當數量的節目成了部門的“工作簡報”,可看性和實用性大為降低;有的節目播出時間相隔太長,既造成內容時效性不強,信息服務滯后,又難以使農民朋友形成穩定的收視習慣。
(二)編導、記者創作理念上的障礙。
不少節目編導認為,從電視業務上來說,做好專題類節目才更見功力,而在介紹某種農業實用技術時,往往又致力于把專業性技術完整地介紹給農民,由此導致了兩種情況:一是專注于把十來分鐘的節目做成一個專題,做得是兢兢業業,從電視專業角度看也還過得去,但農民不歡迎,不愛看;二是即使在一些板塊結構的節目中,傳播技術、介紹經驗的內容也做得拖沓冗長,影響了可看性和信息量的提高。
三、進一步辦好電視對農節目的設想和建議
(一)提高對加強和辦好電視對農節目重要意義的認識,切實增加投入,加強力量。
首先,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歷來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大問題,也歷來是我們廣播電視宣傳的重要方面。在當代農村經濟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農業產業化格局逐步形成,我縣廣大農民群眾響應黨中央號召,努力建設文明、富裕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今天,電視作為現代傳播媒介,應該而且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其次,隨著農村有線電視“村村通”的實現和廣大農民群眾知識水平的提高,農村人口這一收視群體日益龐大,優秀的電視對農節目必然會擁有穩定的收視群體,形成較高的收視率。第三,辦好對農節目,努力為“三農”服務,符合縣級廣播電視臺職能轉換的要求,應是縣級廣播電視宣傳義不容辭的工作職責。
因此,各縣廣播電視臺必須真正做到領導重視,把提高電視對農節目質量放到重要議事日程,糾正“電視對農節目可有可無”、“電視對農節目無非是唱唱‘四季歌’,設個欄目對付著辦就可以了”等模糊認識,采取切實措施加強和改進電視對農節目。一是要加大投入、加強人員配備,確保基本的編導、拍攝、制作力量及必要的經費開支,并對節目(欄目)提出明確的任務和要求;二是進一步改革內部管理機制,合理調整編導、攝像組合結構,適當打通各欄目的人員配備,引入先進的競爭機制和分配機制,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努力達到“1+2>2”的效果;三是發揮廣播對農節目開辦時間長,節目量大、經驗豐富的優勢,采取適當措施,使廣播對農節目的人員力量、資源信息得到充分利用,以彌補電視對農節目人員配備和信息資源的不足;四是要采取措施,充分發揮鄉鎮廣電站及相關部門通訊員的作用,組建好基層信息網絡,盡量增加信息來源,拓寬信息渠道。
(二)明確節目定位,合理設置欄目。
電視對農節目應如何定位?簡單一句話,即要為“三農”服務,農民群眾的需求就應是電視對農節目的定位。當代農民最大的心理需求就是求發展,他們最大的實際需求就是勤勞致富,對電視對農節目最感興趣的就是希望能了解到致富信息、發財之道,看到種什么來錢、養什么合算,這就應該是電視對農節目定位最基本的東西。
(三)轉變創作理念,提高自身素質
電視媒體的自身特點和電視對農節目的定位決定了電視對農節目應該力求“短、新、快”。因此,節目編導也應轉變創作理念,縣臺的電視對農節目應有別于一般的電視社教節目,既然我們的節目是做給本地農民群眾看的,那么就不要去開辦面向“白領人士”的“專賣店”,而應努力經營好面向“大眾百姓”的“大超市”。要致力于提供盡可能多的有效信息和服務,努力形成以大量的各類農科知識、產供銷信息、生活生產服務及致富典型經驗介紹構成的“信息流”,向農民群眾提供各種勤勞致富的“路徑”。這樣,我們的電視對農節目就能精干實用,具有地方特色,受到農民群眾的歡迎。公務員之家
同時,要辦好電視對農節目,編導、記者的自身素質是關鍵。一方面,臺領導要支持編導、記者的工作,為他們創造好必要的學習和工作條件,幫助他們搞好與相關部門的協調和溝通,做到既給“政策”,又壓擔子;另一方面,編導、記者自身要學習農業發展政策和農業基礎知識,與農民群眾交朋友,努力熟悉本地的農情、農時,不斷提高制作節目的主動性、前瞻性、貼近性和服務性,使節目更加切合當地農村的生產、生活實際,辦出自身特色。只有這樣,電視對農節目才能更好地為“三農”服務,才能獲得理想的收視效果,做到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同步發展。
- 上一篇:審計局—懲防體系落實匯報
- 下一篇:黨員電化教育自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