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報道特色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27 05:18:00

導語:地震報道特色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地震報道特色管理論文

【論文關鍵詞】:地震;災難報道特色

【論文摘要】:5.12災難報道是我國新聞報道的重要轉折點,它突破了以往災難報道的模式及其帶來的負面影響,具體特色體現為:準確呈現災害實情,滿足公共知識情;"正面宣傳為主"是我們必須繼承的新聞遺產;體現"以人為本"媒介價值追求;為中國的公共危機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啟示;為中國政府和媒體贏得了良好的國際形象。

2008年5月12日,是全體中國人永遠不能忘記的日子,四川汶川發生里氏8.0級強烈地震,地震波及大半個中國,四川災區死傷慘重,經濟損失巨大。災難發生后,作為社會信息系統重要組成部分的我國大眾傳播媒介,無論是對災區的救援還是對災后的重建等方面者發揮了強大的社會影響力,它必將被載入我國新聞傳播史。透過這次災難報道,我們也深刻感受到了此次災難報道的特色。

一、準確呈現災害實情,滿足公眾的知情權

汶川大地震發生后,中國政府勇敢正視建國以來最慘重的自然災害,迅速通過官方媒體將災害事件實情告訴人們,并通過大眾傳播媒介在災區的持續采訪報道將災區的實情呈現給公眾,它溝通了政府與公眾之間的關系,使公眾的知情權得以實現。知情權是社會成員獲得有關自身所處的環境及其變化的信息、保障社會生活所需要的各種有用信息的權利,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它也是人的生存權的基本內容之一①。國務院2007年4月24日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根據條例,中國公眾有權依法獲知除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以外的政府信息。條例明確規定行政機關對符合下列基本要求的政府信息應當主動公開: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切身利益的;需要社會公眾廣泛知曉或者參與的;反映本行政機關機構設置、職能、辦事程序等情況的;其他依照法律、法規和國家有關規定應當主動公開的②。

汶川大地震是涉及國人自身環境變化、人生安全的重大事件,對于公共來講,這就是他們的生存權之一,他們有權知道客觀環境發生的變化,有權要求我們的政府準確、及時、全面公開地震災害信息,并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而在當今信息社會,公共知情權的傳達主要是通過大眾傳播媒介實現的。我國2008年5月1日實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為實現公民的知情權提供了法律保障。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生后,對災情的及時、準確正是為實現公民知情權的具體表現。反之,對以前的災難等突發公共事件,我們的報道策略通常表現為“堵”、“捂”,原因就是我們對災害報道認識的不足,擔心災害報道會影響社會穩定等。它產生的影響也是比較嚴重的,侵犯了公共的知情權,喪失了公眾對媒體的信任。在以前的一些災難報道中,很多公眾通常把注意力轉向了鳳凰衛視等媒體,而反觀這次災難報道,公眾首選的是大陸媒體,發現中央電視臺、四川衛視等的信息量不僅大,而且全面、客觀、真實,大陸媒體在公共心目中樹立了良好的形像。另外2003年“非典”初期,由于對疫情信息“堵”、“捂”,造成的社會恐慌至今人們還記憶猶新。2005年“禽流感”的爆發,我們采取的是疏導的策略,將疫情如實告訴公共,沒有引起社會恐慌,正常的生活秩序得以保持。

二、“正面宣傳為主”是我們必須繼承的新聞遺產

“我們所說的‘正面’,所說的‘為主’,就是要著力去宣傳報道鼓舞和啟迪人們發展社會生產力的東西,鼓舞和啟迪人們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往的東西,鼓舞和啟迪人們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的東西,鼓舞和啟迪人們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東西,鼓舞和啟迪人們熱愛偉大祖國和弘揚民族文化的東西,鼓舞和啟迪人們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東西??傊磺泄奈韬蛦⒌先藗優閲业母粡姟⑷嗣竦男腋:蜕鐣倪M步而奮斗的新聞輿論,都是我們所說的正面,都應當加以報道。”③實行“正面宣傳為主”方針,并不是不要、減少、并不是排斥輿論監督和新聞批評。這里的關鍵在于正確處理好正面宣傳與批評報道的關系,處理好歌頌與揭露的關系。新聞既要謳歌偉大的成就,也要對存在的問題展開批評;既要贊頌時代的壯舉,也要對消極丑惡現象進行揭露。這里,正面宣傳必須占有主導地位,批評與揭露性的報道只能占次要位置,并且要注意把握分寸④。

5.12災難報道就是對“以正面宣傳為主”的新聞方針的繼承。所有的新聞報道都是圍繞“團結一心,眾志成城”這一主題進行的,謳歌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致,心連心、手拉手抗震救災的感人場面。歌頌解放軍戰士冒著生命危險解救群眾,黨員干部舍小家、顧大家,一些普通人因災難而表現出的偉大壯舉,華夏兒女奉獻愛心等等。一處處感人畫面的呈現,讓全體國人經歷著心靈的激蕩、洗禮,體現出了“災難無情,人間有愛”的真情實感。無論對于集中全國的人力和物力進行救援和支持災區建設,還是倡導華夏兒女奉獻愛心,“正面宣傳”為提升中華民族凝聚力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這對于我們國家的精神文明建設將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正如我們對“正面宣傳為主”的正確理解那樣,我們也要對抗震救災中的丑陋的現象加以揭露,如黨員干部的瀆職、發國難財的不法份子等,當然,這些不是主體。

三、體現“以人為本”媒介價值追求

“以人為本”,說到底就是以人為基礎,以人為前提,以人為動力,以人為目的,即一切以人為中心,一切為了人;“人為本”是一種尺度、一種原則、一種要求、一種需要、一種體現、一種目的⑤?!耙匀藶楸尽钡拿浇閮r值追求在新聞傳播實踐中,它具體表現為尊重人、關心人、了解人、一切為讀者、觀眾、聽眾著想,努力滿足他們精神上的需要。透過這次災難報道,我們看到更多關注的是災區中人的命運、人的生存狀態、以及人與災難的搏斗和抗爭。在抗震救災的第一階段,我們的媒體更多呈現的是救人的感人場面。為了一個個還有生存可能的幸運者,救援人員在鋼筋和水泥廢墟下夜以繼日地工作。鏡頭對準的是救人的感人現場,它體現的是“人的生命高于一切”的時代精神,顯示的是我們對生命的尊重。報道那些為了他人,舍己救人的優秀個人;那些與災難進行抗爭從而創造生命奇跡的個人。新聞報道唱響了一曲曲生命的贊歌。媒介還追蹤報道那些受災群眾災后的真實生活,那些轉移到外地治療傷員的康復狀況,到外地求學學生的生活、學習等情況。當然也包括災區的救援隊伍、志愿者的報道。體現的是黨和政府對受災人民的關心和關懷以及“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四、為中國的公共危機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公共危機管理是任何國家和政府都不可回避的,對于很多西方國家而言,他們積累起了很多公共危機管理的知識,在真正應對突發公共危機時,他們能夠應付自如。我國目前正進入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階段,人民內部矛盾出現一些值得重視的新問題,如果處置失當,有可能出現社會公共危機。另外,我國很多地區自然環境破壞嚴重,潛在的危機隨時可能爆發。新中國成立以來建設的大量基礎設施,年代久遠、老化嚴重,缺少及時的維護和更換,安全隱患非常多。因此,在今年很長一段時間,我國都將受到突發公共危機的影響。目前,社會警覺性較差,市民缺乏自救、救護的防災意識和能力,是我國危機管理中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與發達國家差距很大⑥。透過這次災難報道,我們可以發現我國的危機管理機制才初步形成。5.12救災報道,它給我國危機管理的啟示是:應該充分利用大眾傳播媒介進行公共危機管理教育,廣泛宣傳相關法律法規和應急預案,特別是預防、避險、自救、互救、減災等知識,增強公眾的危機意識、社會責任意識,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形成全民動員、預防為主、全社會防災減災的良好局面⑦。另外還有一點就是,當公共危機發生后,應該通過大眾傳播媒介及時對把危機真實情況告訴公共,避免緊急事態之下流言、謠言的傳播給正常社會秩序帶來的危害,有利于社會和安定團結、有利于組織全社會與危機事件作斗爭。

五、為中國政府和媒體贏得了良好的國際形象

瀏覽西方新聞媒體網站,我們可以發現他們報道中國政府和媒介對四川災難的反應用了很多褒義詞,如“全面”、“公開”、“透明”等。加拿大華文報紙發表了題為《震災救援彰顯現代中國能負起相應的責任》,美國《紐約時報》發表了《地震后中國經濟無大礙》,美國《華盛頓郵報》發表了《地方官員為人民服務》,路透社發表了《地震引發青年愛國熱情》這樣的評論,而這一切在以前是難以想象的。由于種種原因,西方媒體以前更多地是用一種批評、教訓的口吻對中國進行報道。海外媒體廣泛采用中央電視臺國際頻道的節目信號。另外,在西方世界擁有強大影響力的CNN、BBC等大量引用新華社、中央電視臺、四川電視臺等相關國內媒體的報道。這些說明,中國媒體呈現的信息是真實、全面、可信的。災情信息的真實、全面、透明和公開折射出的是中國社會的文明與進步,同時也為中國政府和媒介贏得了良好了的國際形象。今日的中國已不是西方媒體眼中改革開放前或者改革開放初的形象。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今天的中國是一個開放、發展、民主、進步的中國,是一個能肩負起國際重的一個負責任的東方大國。中國災難報道已經突破了舊有模式,新聞報道中體現出了傳播全球化,“以人為本”的新局面。

注釋

①郭慶光.《傳播學教程》,1999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第178頁.

②中國公布首部政府信息公開法規確保公民知情權,

③《新聞工作文獻匯編》,1版,新華出版社,1990.第202頁.

④童兵.《比較新聞傳播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第118頁.

⑤徐龍福.《以人為本的文化內涵及現實價值》,湖北日報(理論周刊),2004-02-05.

⑥⑦中國的危機管理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