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數字鴻溝的個案研究論文
時間:2022-01-31 08:21:00
導語:網絡數字鴻溝的個案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問題的提出
“數字鴻溝”又稱“信息鴻溝”,它是指當代信息技術領域中存在的差距,簡言之就是對信息的掌握、擁有、控制和使用能力上存在的差別。它既存在于信息技術的開發領域,也存在于應用領域,特別是由網絡技術產生的差距。美國商務部1999年的《定義數字鴻溝》報告說,收入、教育和種族都是造成“數字鴻溝”的因素。因特網、無線通信等新興信息通信技術出現,使各國信息擁有和使用的不對稱更加明顯,他們在全球范圍內的發展是極不平衡的,國家之間以及一個國家內部不同地區、不同人群之間出現了差距,也就是“數字鴻溝”。據統計,全球70%因特網用戶在占世界人口16%的最富裕國家,而占世界人口40%的最貧窮國家僅擁有全球因特網用戶的5%。新興信息通信技術在開發、普及和應用方面的不平衡,意味著落后的國家、地區和人群面臨著“知識貧困”和“信息貧困”,缺乏發展的能力。此前,關于“數字鴻溝”的諸多研究大都涉及關于一種產業或行業的差距問題,或涉及關于全球化背景下的南北差距、先進國家與落后國家差距等。然而,筆者認為,由于“數字鴻溝”所顯示的社會階層性特征,使得我們有必要從社會階層角度對其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此外,先前的研究大都在理論上對“數字鴻溝”問題進行意識形態層面的探討,實證研究似不多見。因此,筆者試圖以實證分析,來厘清“數字鴻溝”的問題性和此視角下各社會階層之間的關系。近幾年來,互聯網作為一種新興的傳播媒介,異軍突起,正憑借著自己技術方面的優勢和傳播模式方面的優勢,逐漸打破了報紙廣播電視三大傳統媒介三分天下的局面,在競爭激烈的傳播領域中占據了一席之地,并隱然有后來居上之勢頭,這無疑引起了傳播學界,新聞學界的極大關注,各種關于對互聯網媒介發展現狀和問題作闡述的著作和文章不斷的出現,無論是從理論還是實踐方面都對互聯網在整個中國的生存和發展現狀作了系統深刻的闡述,但是對互聯網在少數民族聚居的農村地區的發展關注并不夠,因此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網絡研究具有一定現實意義。
二、數字鴻溝的表現形式
課題組在2006年7月和2007年2月分別對鄂西民族地區,主要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洲展開調查,恩施是湖北唯一一個少數民族自治州,恩施州下設8個縣,均為少數民族聚居地區。我們最終選定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為本次的調查對象。
鄂西民族地區不同群體之間的數字鴻溝,主要表現為有無能力使用電腦和互聯網,使用的熟練程度,以及信息處理能力的差異。網民與非網民是衡量數字鴻溝的重要內容,網民的上網頻率也應該是測定數字鴻溝的重要內容。數據顯示,因年齡、學歷、文化程度、收入等因素的不同,網民之間也存在著上網頻率的巨大差異。
從我們統計過程中上網和不上網兩個群體的對比中,我們發現,經濟收入狀況是區分網民與非網民的一個重要指標。所謂網民,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對網民的定義為:平均每周使用互聯網至少1小時的6周歲以上中國公民。一般來說,網民通常為家庭經濟狀況較好有足夠的經濟能力去接觸和使用網絡媒介的受眾,而非網民則為家庭經濟狀況較差沒有足夠經濟能力去供給接觸和使用網絡媒介的受眾,由此可見,經濟狀況在網絡媒介發展過程中所起的突出性作用。網絡媒介的使用與發展是與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分不開的。我們這里主要針對少數民族貧困落后地區,因為在這些地區制約網絡媒介發展的種種狀況表現得尤為明顯。具體表現在三方面:
1、互聯網使用的整體水平比其他地區低。通過綜合調查顯示,鄂西民族地區被調查對象中每天都上網的為18%,一周上幾次的占16%,一個月才上一次網甚至從不上網的高達70.2%。在巴東野三關的調查中,數據顯示,上網的人數比例為45%,而在另一個經濟較發達的平原地區沙洋的李市鎮的調查顯示,我們得出的比例是68·3%,在巴東地區進行了網吧數量的調查發現在巴東縣城的網吧數量不超過10家,而在野三關鎮有網吧5家,而在沙洋縣城的調查發現網吧數量不少于15家。
2、互聯網使用受眾單一。網絡媒介的接觸和使用的受眾狀況與人們的職業有關,在通常情況下,教師,政府工作人員,企事業人員,新聞從業者等這些職業的人們具有穩定的經濟收入,較高的文化教育程度,具有使用網絡媒介的客觀條件,在主觀上,學習、工作的需要也促使他們去接觸和使用網絡,成為網民。而非網民的職業分布則集中于農民、個體工商業者等,文化程度較前者相對較低,沒有穩定可靠的收入來源,他們的經濟收入受外界環境等諸多社會因素的影響較大,他們或者由于經濟條件的限制沒有經濟能力,或者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對網絡媒介缺乏足夠的認識,因此,在接觸和使用網絡媒介,成為網民的客觀條件上略有欠缺。在主觀上,他們的生活、工作單一,在現有的社會機制下,他們還沒有必要去使用網絡,而在時間上,他們則受到較為嚴格的限制,沒有時間去使用網絡。這一部分人主要分布于農村地區。
3、互聯網使用目的單一。調查結果表明,具有較高文化水平的少數民族受眾在信息接受渠道、信息選擇與認知、受傳效應的多元化以及對于大眾傳播的影響力等接受傳播的具體方面,都能在較高的層面上運行,體現著較強的主動性。而文化水平較低的少數民族受眾則往往在這些方面呈現出某些被動與盲目,接受傳播的目的往往集中在滿足娛樂需求這種單一的淺層次上。從調查中看出,民族地區的農村當地無論是網民還是非網民,網絡媒介在當地的發展處于起步并有初步發展,人們對于網絡媒介的認識尚處于初步階段,人們利用或者期待利用網絡媒介更多是利用網絡玩游戲、聊天、娛樂、收看影視,來滿足自己不同的初步需求。
三、應對策略
數字鴻溝的存在,為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帶來了一定的障礙,少數民族地區與城鎮的數字鴻溝,也有不斷擴大的趨勢,并由此對中部地區的經濟發展產生負面影響。我們還在此次鄂西網絡受眾調查的一個題項中問到:“您沒有上網的原因是什么?”,在巴東地區有46.03%的受眾選擇了“感覺沒必要”,這種受眾對于網絡的態度,也是互聯網普及工作在少數民族地區難以展開的一個重要原因。基于這些問題的存在,我們嘗試提出幾點應對之策:
1、大力開展互聯網的普及和教育工作。首先就是要大力發展當地的社會經濟,提高經濟水平,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從而使當地人們擁有上網的基本經濟支撐。其次,重視信息化的宣傳,開展媒介的基礎素養教育。為人們使用和接觸網絡媒介奠定物質基礎之外,民族地區人們的受教育水平也不容忽視,還要努力發展民族地區的教育,提高民族地區人們受教育的程度和文化水平,降低網絡媒介的接觸和使用對人們的文化程度的門檻要求,并為網絡媒介受眾接觸和使用網絡媒介提供基礎設施和技術支持。
2、借助民族文化策略推動網絡的個性發展,從而帶動民族經濟的發展。2006年9月,大型土家風情歌舞比茲卡在北京首演及獲得巨大的成功,接著比茲卡全球巡演冠名權成功拍賣,新浪網,鳳凰衛視等多家具有重大影響的華人媒體都對比茲卡給予了極高的關注,土家族文化利用網絡互動平臺已經成功地邁出了“引進來與走出去”的第一步。文化是人類有意識地作用于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一切活動及其結果。少數民族文化是少數民族在長期的社會生產生活中創造出來的,是這個民族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是少數民族共通的文化精神。民族文化理所當然要成為信息時代“地球村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作為信息時代的強勢媒體——網絡媒介理應成為傳播民族文化的一個主流媒介。而且,各民族文化借助于網絡媒介向外傳播,有助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與發展,促進“地球村文化”的發展,加快經濟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和傳播全球化的步伐,進而發展人類自我。在少數民族地區,網絡傳媒的專業人員中,少數民族所占比例還是比較高的。以我們調查的巴東地區為例,在長江巴東網記者中,95%以上的人都是來自本地區的少數民族同胞。這些不同民族的傳媒從業人員與本民族文化有著天然的聯系與深厚的感情,無疑是傳播少數民族優秀文化的有生力量,而這種民族文化勢必為網絡的發展注入個性化的元素,為該地區的經濟發展帶來新的契機。
3、發揮高校和科研機構的作用。由于地理因素,中部地方高校和科研機構較為靠近中部少數民族地區,是最能對其信息觀念產生影響的,并且由于高校擁有眾多的信息人才和完備的信息設施,因此有條件成為中部少數民族地區消除數字鴻溝的中堅力量。中部地方高校可組織科技信息傳播服務隊伍,通過向本地的貧困民族學校和民族地區農業技術推廣站贈送計算機、贈送計算機應用和網絡知識教育光盤、錄像帶等措施,提高少數民族地區人員的信息利用能力;動員和吸引社會各方面力量積極參與縮小數字鴻溝的行動;在距離較近的民族地區,以鄉鎮中學或村中心小學為基地,對在校學生與老師進行大規模培訓,并以這些學校為中心輻射到周邊地區,對民族地區的基層領導、黨員干部、鎮村信息員、各類農業協會等進行現代信息技術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培訓,推動實現鄉鄉能上網,從而加快“金農工程”建設;對民族地區信息服務實行優惠政策,降低信息資源的使用成本,扭轉我國少數民族地區信息化水平較低的局面。
摘要本文分析了鄂西民族地區數字鴻溝產生的原因和數字鴻溝的表現形式,指出跨越數字鴻溝的必要性,并對鄂西民族地區應對數字鴻溝現象提出了相應策略。
關鍵詞民族地區數字鴻溝策略
- 上一篇:涉農報刊農業科技新聞報道探究論文
- 下一篇:網絡發展探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