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難事件新聞報道圖片應用策略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21 10:43:00
導語:剖析難事件新聞報道圖片應用策略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悲劇性新聞攝影作品通過瞬間抓取最富典型的悲劇性事實和人物,不僅可以給大眾傳遞真實感人的信息,而且可以通過畫面產生悲劇性的審美情緒,為了更好地發揮悲劇性圖片的美學效果,新聞圖片可以借用文學創作中的鋪陳、反襯、雜糅等手法來合理地安排各個畫面元素,從而更充分地展示新聞作品的魅力,
關鍵詞:悲劇處理災難報道表現策略
在災難報道中,悲劇性圖片新聞由于其強有力的視覺沖擊力,往往很容易吸引受眾的眼球,同時在受眾心理上形成一股強烈的震撼力量。成為重磅的催淚瓦斯,令觀者淚雨滂沱。絕大多數的新聞媒體也大都深諳此道,在圖片新聞的報道方面不遺余力,為了追求這種視覺沖擊力,通常會不顧一切地去展示各種非人道的圖片。以期營造一種強烈的感染力。在圖片新聞中適度地展示災難中的苦難,可以激發人們的同情心以及對于生存與死亡等方面積極的思考,但是,如果媒體過度地展示災難中的傷痕,則有可能會加劇人們內心的恐懼和反感,從而形成一種災難過后的“再傷害”。
因此,關于悲劇性圖片是否具有審美價值的問題也引發了人們的爭論與思考,本文將從悲劇性圖片的審美價值人手,著重探討悲劇性圖片新聞的運用策略。
一、悲劇性圖片的審美價值
在對現場的解釋上,一幅好的圖片能抵過千言萬語。一幅好的圖片能夠將媒體想要傳遞給受眾的現場情況清楚的表達出來。
傳統的美學范疇的悲劇理論認為:由于命運、性格、宗教、意識形態等等原因產生的激烈沖突。人或美好的事物遭受不應有的卻又無法拯救的苦難或毀滅。人們面對悲慘和苦難時首先產生恐懼、憐憫,而后情緒得到宣泄和凈化,繼而追求一種崇高精神,使人振奮。
人們對新聞作品中悲劇的審美活動的因素是“心理距離”,新聞圖片中的悲劇人物和現象,與我們的實際生活有空間和時間上的距離。但悲劇中人物的命運、情感、災難等等又與我們內心的情感、本能、欲望、經驗那么接近,于是產生了審美活動。因此,為了讓人產生第一瞬間的恐懼也憐憫,災難報道中的圖片大都選取直接呈現的策略,比如通過對苦難、窘境中人物絕望痛苦的表情的特寫。通過對血淋淋傷痕的細節展示。通過對殘垣斷壁的大場面的俯視等手法,為觀眾推陳出一個觸目驚心的殘缺景象,讓受眾對災難有直觀清晰的了解,從而喚起其內心的悲憫與同情。
災難性新聞圖片報道本身還含有獨特的審美內涵。在災難性事件中,人們往往經受著身體和心靈的雙重折磨,在這種殘酷的磨難中人性往往處于沉郁的狀態,甚至被扭曲,因此災難中的人性美就顯得彌足珍貴。比如《南方都市報》在汶川大地震報道中抓拍的陷在公路裂縫里的小鴨子。對小動物的愛心觀照剎那間那間提升了人們的精神境界。
二、悲劇性圖片在使用過程中的失范
災難的發生具有階段性、區域性、族群性等特征。對人類生活影響深遠,但它并不是多數人的生活常態。它只占正常社會生活的極小比例。過多的報道災難會引起人們對現實的不穩定和不安全感。而新聞圖片具有的視覺優勢有時又會變成一種強視覺“恐怖”,災難和恐怖的景象被非常直接地呈現在受眾面前,加重了人們對現實的不穩定感和不安全感。媒體營造出來的這種“擬態現實”會引起人們對整體社會環境的誤讀和錯覺,導致對現實的錯誤判斷和錯誤應激反應。悲劇性圖片在媒體中運用失范的情形很多,歸納起來看,有如下幾種:
1在重大災難和犯罪類事件中,媒體對受害者頻頻采取“緊迫盯人”的方法;
2有些記者對受害人或其親屬進行沒有節制的重復采訪和一窩蜂、轟炸式地跟風采訪;
3一些新聞報道刻意渲染犯罪細節、血腥暴力和災難現場,甚至引人文學手法和個人想象成分;
4冷血調侃,令人觸目驚心。
三、悲劇性圖片的表現策略
新聞圖片具有客觀紀實性特征和視覺形象直觀的特殊功能。然而,多數攝影報道者把客觀紀實等同于新聞攝影,使報紙上司空見慣的圖片報道比比皆是,最終導致新聞圖片質量不高。新聞圖片僅僅停留在客觀紀實印證層次上是遠遠不夠的,而應該在客觀紀實的基礎上具備揭示性與感染力,這是報紙提高競爭能力贏得讀者的重要手段之一。讀者從報紙上“讀”一幅新聞圖片,是從圖片的形象畫面中領悟接受客觀事實的真實性、新聞性和視覺信息。新聞圖片揭示性深,感染力強,新聞價值高,讀者就喜聞樂見易于接受,反之,讀者對那些圖解印證事實、概念化、表面化的圖片報道不感興趣,新聞圖片就不能發揮視覺獨特功能。因此,為了更好地發揮悲劇性圖片的美學效果。新聞圖片可以借用文學創作中的鋪陳、反襯、雜糅等手法來合理地安排各個畫面元素,從而更充分地展示新聞作品的魅力。
1“以悲言悲,直指人心的悲慟”——直截了當的鋪陳策略
所謂鋪陳,原指文學創作中的一種修辭手法,它由豐富絢麗的詞藻和一組或多組排比句組成,使要敘說的中心鮮明、突出地呈現出來,而且以節奏感充分體現了語言形式能夠造成的心理鼓動作用。如果再加上感情的渲染,得宜的夸張,可以輕而易舉地達到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
新聞攝影是一門藝術,它講究畫面的構圖、光線的強弱、色彩的冷暖等諸多元素合理的配置。一幅優秀的新聞圖片,不僅是真實的再現新聞本質原貌的圖片,更應該是一幅直指人心、讓人心靈產生震撼的藝術品。新聞圖片的鋪陳策略,即通過對大量細節的陳列,從而突出敘說的中心內容。比如汶川地震中的殘垣斷瓦、漫天的塵土、裸露的鋼筋,這時畫面的中心聚焦于一只僵硬的伸出墻外的小手。還比如齊膝的泥漿、穿著雨披的軍人攙扶著呼天搶地的婦女、癱軟的雙腿、幾縷濕漉漉的頭發胡亂搭在前額,畫面的中心是滿臉滿眼淚水的特寫,更加讓觀者頓生悲憫之心。
2“以喜言悲,黑鏡頭里的微笑”——對比反襯的修辭策略
所謂“黑鏡頭”,是指以表現死亡、流血、疾病、貧窮等人類苦難的內容為題材所創作的鏡頭。其色調多為低沉陰冷的灰黑色,并伴隨著審美過程中的沮喪、壓抑、痛苦、絕望等情緒。災難新聞本身的性質決定了悲劇感是災難新聞圖片的基調。公務員之家
在圖片新聞的報道中,如果說對悲劇進行直截了當的鋪陳手法是對“黑鏡頭”赤裸裸的展示的話,那么反襯的修辭策略則是用樂觀的微笑來言說悲痛的力量。反襯是烘托得基本形式之一,指用相反或相異的東西來襯托。從襯體與主題的關系而言,反襯包括有動靜反襯、虛實反襯、景情反襯、色彩反襯等形式。在詩歌中,這幾種反襯手法常常兼用,從而使感情起伏跌宕,結構變化多端,避免了平鋪直敘和單調古板。
2008年5月12日汶川發生8,0級強烈地震,一霎時,大地被撕裂,大山被移位,房屋倒塌,生命也命懸一線。在突如其來的災難面前,每個人似乎都手足無措,災區民眾的生存現狀更是令人擔憂。但是我們也意識到,太過悲哀和壓抑會剝奪人類的希望,沉重得讓人喘不過氣來。長此以往,當人們看多了直白的“黑鏡頭”之后,一方面可能會產生麻木不仁的免疫效果,另一方面也可能會造成人們對死亡的畸形心理。所以,在災難報道中,還要講究新聞的平衡策略,通過對生的贊揚來表現災區民眾的堅忍不拔。新聞攝影家賀延光也曾經說過,“在面對災難的時候,我們要傳達給讀者的,不應只是對死亡的恐懼,還應有對生的信心。”為了減輕受眾的心理壓力,圖片新聞報道一方面既要尊重新聞紀實,另一方面,也要充當為受眾的減壓的閥門。比如,有一張圖片被網友們稱為“最美的小女孩的微笑”就是通過反襯的手法來禮贊人們在面對災難時的堅強,這張圖片也為觀眾傳遞了一種不屈不撓的堅強精神。
3“以悲言喜,劫后余生的驚喜”——悲喜交集的雜糅策略
如果說前面兩種策略是一面訴求的話,那么以悲青喜,悲喜交集的雜糅策略則是兩面訴求。這種雜糅策略的運用使得圖片中表面的悲痛形象更加有力,令觀者看完后不只覺得悲,更能覺得喜,喜從悲來。比如有一則新聞配圖的題為《兄弟,抱住你的瞬間我淚流滿面》,講的是2008年5月15日,在四川安縣,三位困在大山里三天的災民翻山越嶺,艱難跋涉三十多公里終于走出大山后,情不自禁地抱頭痛哭。這幅圖片細致入微地向人們展示了男兒有淚也輕彈的瞬間,讓人為三兄弟的執著求生的堅韌所感動,更為他們的劫后余生而歡喜。
四、結語
讓微笑超越死亡,可以讓我們更深層次地理解災難新聞攝影的意義。災難報道呼喚人文關懷。災難報道并不是感官刺激和災情展覽,惟妙惟肖地再現“悲劇”,只能使人感到痛苦、恐慌、絕望,但若能站在人類生存的大視角俯視這些災難,跳過暫時的、具體的悲慘,以具有人性關懷、啟喚希望、感召生命力的角度進行報道,以喚起人們的安全意識和倫理道德意識,媒體除了在技術上全面而細致的報道外,更應以悲天憫人的情懷關照受害者,從實際上和道義上扶危濟困。
注釋
①羽田:《災難照片中的道德情感》,《中國新聞出版報》,2004年7月20日第7版。
- 上一篇:以和為貴的美學文學思想研究論文
- 下一篇:美媒體公布使人隱私的法律思考演技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