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傳播學視野下網絡輿論暴力現象探究
時間:2022-05-05 03:36:00
導語:小議傳播學視野下網絡輿論暴力現象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網絡輿論監督這一新型輿論監督形式的出現,對我國的民主建設起到了很好的監督作用。近幾年一些網絡輿論以“暴力”的形式呈現,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網絡環境的虛擬性和網絡身份的匿名性、網絡議程設置的隨意性和網絡把關人的失職、部分網民對傳統主流媒體缺乏基本信任等是網絡暴力產生的原因。網絡輿論暴力的現實存在,反映了目前我國網絡道德與法治建設的相對滯后。應對網絡輿論暴力可以從道德規范、法律約束和網絡技術等方面進行控制。
關鍵詞:網絡輿論暴力;議程設置;實名制;媒介素養。
一、網絡輿論暴力的內涵。
網絡輿論是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而形成的,已成為近幾年人們討論的熱點。網絡輿論信息的傳播者是輿論的主要承擔人,他們通過發起議題,提出議點,并對自己的觀點進行具體的闡述,形成“議程設置”模式。網絡受眾通過討論、回復的方式,同信息發起者保持相吻合的態度和共識。一旦達到一定的大眾認同程度,便會形成以文字形式表達為主,以互聯網為傳播載體的輿論。
在網絡上新聞事件和熱點問題,雖然體現了網上輿論的民主特點,但由于者的知識構成以及心理問題等因素,一些網上發言往往缺乏理性甚至過于情緒化。而這些失去理智的言論一旦在傳播過程中得到強化,就會對新聞事件的當事人形成極大的輿論壓力,最終發展為網絡輿論暴力。筆者試圖給網絡輿論暴力下一個定義:在網絡傳播中,部分網民通過網絡表達對某一事件、現象的看法、態度的過程中達成較為一致的意見,而形成一定時期內的主要輿論,這些意見多以道德為準繩,通過激烈的言辭在網絡空間對當事人進行道德審判,并把這種道德審判轉向現實生活,公布事主個人隱私信息等,往往給事主本人或親屬造成強大的輿論壓力,使當事人以及部分參與者受到心理甚至生理上的傷害。
二、網絡輿論暴力產生的原因。
1.網絡環境的虛擬性和網民身份的匿名性。匿名性,使互聯網用戶變得更加輕松自在、更少感覺到限制,并更加開放地表達自己,是網絡媒體有別于其他媒體的顯著特征。人們把這種現象稱為“互聯網的去抑制性效應”。這種“去抑制性效應”在網絡中表現為:網民對現實社會中的黑暗、暴力事件心有憤懣、不滿,但是由于害怕自己遭到壓制、報復,所以很少在公眾面前表露;而網絡環境的虛擬性和匿名性,使網民覺得很安全,網民沒有了顧慮,可以坦然大膽地表露自己的觀點、意見。網民一開始可能只有某種偏向,通過交流使得這種傾向性得到加強、擴大,形成“群體極化”,最終形成極端的觀點和行為。他們甚至通過謾罵、侮辱等方式來發泄自己的不滿并以此減壓。
2.議程設置的隨意性與網絡把關人的失職。網絡就像一個自由市場,誰都可以在里面隨意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和意見,正是因為如此,使得“議程設置”具有很強的隨意性。在一定程度上,與其說網絡議程是由網站設置的,還不如說是由網民來設置的。雖然網絡輿論暴力是網絡公眾的集體行為,但最初的形態基本都是單個網民的“議程設置”,而充當“網絡把關人”的各大門戶網站,不僅沒有盡到“把關人”的職責,相反,為了宣傳站點、增加點擊率,在設置議程時,往往越隱私、越敏感的議題反而越被他們置于醒目的位置。這些議題因為關注度增加而逐漸轉變成公眾議題,進而演變為“網絡暴力”。
3.部分網民對傳統主流媒體缺乏基本的信任。
相對而言,傳統媒體比網絡更有權威性,其報道也更加客觀、真實。但由于某些原因,一些人對傳統媒體缺乏基本的信任,傳統媒體介入的網絡事件,網民就會對該網絡事件進行懷疑,這對傳統媒體的正向引導往往產生負面影響,加之從眾的心理使大多數網民喪失了自己的理性判斷,人云亦云,跟風追擊,最終形成龐大的輿論暴力合力,造成惡劣的影響。
三、網絡輿論暴力的危害性。
1.網絡輿論暴力對當事人的危害。網絡輿論暴力的直接受害者是被置于輿論“風口浪尖”的事件當事人。個人信息在互聯網上被網友公開后,他們不僅要承受精神上的重壓,還要遭受現實中的人身以及財產的威脅。例如“銅須事件”中,一位丈夫在網上了一個憤怒的帖子,聲稱他的妻子在一次《魔獸世界》的玩家聚會后,與一位網名叫做銅須的男子發生了一夜情。此后網友們采用跟帖、在游戲中集會、謾罵等方式聲討24歲的在校生銅須。網絡上的討伐甚至延續到了他的現實生活中,有網友還調查出了銅須的姓名、手機號、照片等資料,在網上發出“江湖追殺令”,跟帖者甚眾,群情激昂。不少網友還不停打電話給銅須就讀學校的校長,痛斥學校教育失職,強烈要求將其開除。
2.網絡輿論暴力對網絡媒體的間接影響。錯誤的網絡輿論一旦被揭示公布,網絡媒體的權威性便會遭到質疑。公信力的喪失對建立網上主流媒體的進程極為不利。公眾對網絡媒體的發展給予了很高的期望,作為一個民主的領域,網絡輿論暴力不得不讓我們深思:我們究竟是在表達民主,還是在濫用民主。如果網絡輿論暴力得不到有效控制,就會嚴重威脅到“第四媒體”的發展。
3.網絡輿論暴力對社會造成的影響。錯誤輿論引發的負面效應易造成恐慌,不但會對社會的穩定發展帶來危害,而且還會使政府部門不能及時掌控、引導輿情,妨礙相關工作正常開展。網絡輿論暴力現象屢有發生,必須對其進行適度監管。而如何在網絡言論自由與個人權利保護之間形成制衡機制,尋求民眾訴求與監管政策之間的和諧,既是各級政府面臨的重要課題,又需要每位公民的理性參與。
四、應對網絡輿論暴力的措施。
1.逐步實行網絡實名制。網絡實名制作為一種新型互聯網管理方式,可以成為保護、引導互聯網用戶的重要手段和制度。網絡實名是繼IP、域名之后的第三代互聯網訪問方式。它擺脫了IP、域名的復雜格式,無需記憶過長的網址,只需在互聯網上鍵入實名就可以進行連接與查詢,是更人性化、更便捷的網絡查詢方式。網絡實名制對包括姓名、性別、身份證件、真實照片、聯系方式等真實信息進行驗證。網絡實名制的主要作用就是對網民身份予以確認,使網絡監管部門對網絡違法行為有據可查。網絡實名制一經實施,網民就要對自己的所有網上行為進行負責,甚至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2.建立健全網絡立法。健全網絡法律法規,也是規范網絡道德行為的基本保障。要使網絡輿論步入正規化發展,就必須明確規定網民所享有的權利和要承擔的義務。自2000年起,我國出臺了多部互聯網管理法規,如《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定》等有關法律的實施為清理網絡道德不良現象提供了法律依據,使公眾可以依法運用網絡進行輿論監督活動。
3.提高政府處理網絡事件的能力。網絡媒體傳播速度快、覆蓋范圍廣,容易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尤其是來自民間(草根階層)的關注。雖然網民是分散的,但是匯聚起來的群體意識能量卻不容忽視,因此,需要政府部門和輿論部門的正面引導和疏導。有些政府部門對媒體具有排斥和怕媒體怕網絡怕炒作的畏懼心理,反映出政府部門還沒有做好妥善應對網絡事件的準備。應對媒體突發事件、網絡輿論引導、網絡公關應成為今后各級政府部門的必修課程。
4.充分發揮傳統媒體的輿論引導作用。傳統媒體對網絡輿論的引導相當重要。很多電臺、報紙、電視臺在廣大公眾心中具有較高的公信力。發揮傳統媒體的輿論引導,把握網民所關心的網絡熱點問題,對網絡事件進行認真的調查與采訪,及時對虛假事件進行揭露。對已經引發的錯誤輿情進行及時、有效的報道,可以將錯誤的輿論進行糾正轉化。同時,傳統媒體記者及時發現和關注社會的熱點、焦點問題,積極回應,也可以有效避免網絡造勢。
5.強化網站的網絡把關人意識。各網絡門戶網站要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自覺擔負起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重任,按照國家法律、法規要求和社會的道德準則,建立健全各項制度,加強行業自治和管理,提高從業人員素質,做到依法辦網,文明辦網,把握和引導輿論的走向。
- 上一篇:剖析我國新聞播音風格的演變
- 下一篇:探究中國比較新聞學研究歷史現狀與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