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九三規劃江蘇低碳農業
時間:2022-01-18 11:51:00
導語:省九三規劃江蘇低碳農業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全球變暖背景下,低碳經濟成為熱點話題,涉及到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農業也不例外。
在省政協十屆四次會議上,九三學社陜西省委會在集體提案中認為,我省如果能抓住時機,對低碳農業進行研究,探索總結出可操作的低碳農業發展的技術規程和管理模式,并在實踐中率先推行,對于加快我省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和農業在可持續發展原則下的跨越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未雨綢繆防止優勢農產品遭受“碳壁壘”
何謂低碳農業?它是指通過樹立低碳價值取向、在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的基礎上,在生產、加工、運銷、消費等環節最大程度的減少能源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增強綜合固碳能力,從而實現農業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有機結合的新型農業發展模式。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指出,農業在溫室氣體排放總量中比例大于整個運輸業所占的比例,約占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14%。聯合國糧農組織新近指出,耕地釋放出大量的溫室氣體,超過全球人為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30%,相當于150億噸的二氧化碳。同時估計,如果遵循低碳原則,現代農業系統可以抵消掉80%的因農業導致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所以,在發展低碳經濟方面,農業潛力巨大。
有鑒于此,省九三認為,當低碳成為不可改變的國際標準時,如果不積極應對,很可能在國際經濟事務中失去主動權,比如優勢農產品有可能遭受“碳壁壘”帶來的阻礙。
據了解,低碳農業自提出以來,在全國各地已得到初步響應。江蘇、江西、福建、浙江、上海等省市均有了自己的低碳農業典型村莊和農戶,初步形成了可行的技術規范和推廣模式。江西省政府國內首個低碳經濟白皮書——《江西省低碳經濟社會發展綱要》,提出了以低碳農業、低碳工業和低碳旅游為框架的戰略目標,提出建設以“四大生產區”和“八大生產基地”為核心的低碳農業產業群構想。上海交大運用在碳匯、碳貿易方面的學科支撐和資源積累,成立了“低碳農業研究中心”,旨在建成一個國際先進水平的低碳農業理論研究和技術開發平臺,低碳農業技術人才培訓基地,成為政府和企業低碳農業發展咨詢機構,為上海乃至全國的低碳農業發展提供新技術和新思維。亞太環境保護協會(APEPA)最近將“低碳農業獎”,授予我國著名的生態經濟特色村江蘇常熟蔣巷村、姜堰市沈高鎮河橫村。
搶抓機遇我省應加快發展低碳農業
理論探討不活躍,實踐探索不成體系,各級政府重視不夠——與兄弟省市(區)相比,我省無論理論界還是實踐中對低碳農業這一嶄新領域的反應均較為遲鈍。
我省是否具備發展低碳農業的有利條件?省九三在提案中認為,我省如能利用好三大優勢,以搶抓機遇、占領先機的態度,盡早開展低碳農業方面的理論探索、模式探討和政策研究,定能為推進我省農業發展方式轉變開辟一條獨特的道路。
優勢一:陜西農業自然資源豐富多樣且各具特點,陜北的光熱資源、關中的土地資源、陜南的生物資源有利于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低碳農業發展模式;優勢二:我省過去農業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初步經驗,如陜北水土保持型生態農業模式,關中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的循環農業模式,陜南特色農產品開發型綠色經濟模式等等,可為低碳農業模式構建提供合理元素;優勢三:我省農業科技力量雄厚,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是以產學研緊密結合為辦學特色的985重點農業大學,另有楊凌現代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其大量科技儲備可為我省低碳農業提供支撐。
五條建議為我省發展低碳農業“開方”
在《關于發展低碳農業加快我省農業跨越式發展的建議》的提案中,省九三建議:——重視低碳農業研究、示范和推廣。建議我省盡快組織農業和經濟領域專家學者和相關部門負責人共商對策,并且通過設立專項基金的方式支持對低碳農業進行應急性攻關研究,并出臺專門政策予以示范推廣,建立若干低碳農業示范園區。
——建立低碳農業產銷體系。推廣生物農藥和物理、生物防治等措施進行種植制度低碳化改造。推動畜牧場減廢與資源再利用等措施實現養殖業低碳化。鼓勵農產品和農資的低碳運銷實現加工物流環節的節能減排。在現有“有機產品”、“綠色食品”和“無公害農產品”標準中逐步加入有關碳排放量的參考標準。
——開發應用低碳農業適用技術。通過改進和創新土肥技術,降低耕地碳排放。以秸稈為原料進行新能源開發或轉化節約和替代大量的木材和煤炭資源,減少大量溫室氣體的排放。將沼氣技術作為農業基礎設施加以發展,以提升農業廢棄物的綜合利用水平。在有條件的地方結合設施農業、新農村建設大力推廣使用太陽能、風能、水能等清潔能源技術。
——推動農業碳匯及生態補償。在保持現有林業生態計劃的基礎上完善林業工程經營管理體制,繼續推進植樹造林步伐,開展碳匯造林試點及計量監測,為進一步建立我省林業碳匯市場創造條件。通過草地可持續經營,發展本土化的草種培育、適量放牧、改良家畜品種、荒漠化治理等方式增加草原碳匯,維護草地碳平衡。通過合理的補償機制鼓勵農民進行低碳農業生產,特別是通過完善退耕還林補償機制、荒山造林補償機制。
——加強對低碳農業的資金支持。在增加財政支農的基礎上調整資金使用方向,加強對農業發展特別是低碳領域的補貼和轉移支付力度,對有機肥技術、清潔能源等低碳技術研發推廣提供財政支持;通過稅收杠桿對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型農業生產項目予以抑制。
- 上一篇:民政系統黨委工作打算
- 下一篇:農產品項目管理工作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