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新聞報道基層意識

時間:2022-04-28 03:53:00

導語:電視新聞報道基層意識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電視新聞報道基層意識

一、民生新聞發展的背景

“民生”二字最早出現在《左傳•宣公十二年》中“民生在勤,勤則不匱”,“民生”可當做百姓生活生產的意思。關于民生新聞的內涵目前業界與學界尚沒統一的認識,筆者認為,民生新聞應該包含兩個層面:一是源于基層生活觀察與體驗,二是促進解決民生問題的新聞互動傳播活動;另外,民生新聞發展離不開個體話語與媒體結合,民生新聞是民生話語在傳播中的體現,即老百姓在新聞傳播中擁有了話語權。傳統媒體時代,傳播新聞具有專業性與一定的門檻性,傳播者負責傳播,受眾負責接受,可進入自媒體時代,受眾與傳播者角色不再固定,受眾可以通過例如手機等媒體信息而成為新聞傳播者,傳播者的角色不再壟斷,新聞媒體的傳播地位受到挑戰,媒體發展重點由“我要傳播什么”改變為“受眾要接受什么”,新聞傳播格局由“傳者天下”進入“受者天下”,受眾成了新聞的起點與歸宿,民生新聞應運而生。2002年,江蘇電視臺城市頻道推出了《南京零距離》,節目打破傳統新聞傳播模式,以大時段直播或“準直播”為外在特征,以關注本土化市民生活形態為主體內容,迅速得到市民的關注與好評,被認為是電視民生新聞的先河。在媒體市場化發展大潮中,這種立足民生的新聞,貼近百姓生活,報道老百姓身邊的事,因而既能保證收視率又能保證媒體口碑的新聞節目迅速得到擴散,全國上下紛紛模仿并主推民生新聞,一時間,從中央到地方,紛紛推出民生新聞欄目,媒體發展焦點落在民生新聞。

二、從“走轉改”看民生新聞存在的問題

2011年8月以來,、中央外宣辦、國家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中國記協五部門在全國新聞戰線組織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要求要切實將群眾觀點、群眾路線體現在新聞宣傳實踐中,促進新聞單位深入基層、深入群眾進一步制度化、常態化,其實是當前對社會新聞報道存在問題的正面要求。近年來,由于民生新聞受眾反饋效果很好,電視民生新聞保證了電視的高收視率,報紙民生新聞也保證了受眾的購買頻率。筆者從電視民生新聞人手,總結了最近幾年電視民生新聞發展中存在的幾種問題表現。

(一)民生新聞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星、腥、性新聞——基層內容缺失新聞傳播中過分追求星、腥、性新聞,熱衷于追蹤明星大腕、炒作花邊新聞,娛樂受眾眼球,民生新聞節目中大量充斥著交通事故等血腥新聞,媒體傳播只關注眼球,對普通群眾的生活沒有興趣,缺少基層生活,缺少對基層老百姓真實生活的關注,至少在比例分配有失衡,關注度不夠。

2.報道模式化——基層形式缺失報道模式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式,一是內容上的模式化,二是新聞報道方式八股化,沒有創新,由于各民生新聞定位基本雷同,所以呈現出來的新聞也大同小異,幾乎每天充斥時間段或版面的多數是城市中的負面新聞,報道遠離正常生活,民生新聞一大特點就是正面新聞讓步于負面新聞;如縱觀陜西西安幾檔電視民生新聞欄目《都市快報》、《第一新聞》、《直播西安》和《西安零距離》,在內容上幾乎一樣,而在報道方式上也沒有太多差異,幾檔節目看不出欄目特色。

3.表象新聞——基層深度缺失關注老百姓身邊發生的事,更多是將老百姓身邊事進行羅列,缺少對表象性新聞的調查與深入。如在記者走基層新聞實踐中,陜西廣播電視臺的《都市快報》過于基層表象化,只是報道城市中收入不高人群的生活現狀,而缺少對基層生活的親身體驗。基層群眾生活不是通過旁觀就可以得到,不參與其中怎知基層百姓生活辛酸。新聞過于表象描述,缺少報道的深度,進而也就沒力度。

(二)民生新聞問題引出的危機

民生新聞的角色應該是“郵遞員”,一是將老百姓的問題呈現出來,讓全社會來關注基層生活難題進而解決難題,二是為管理者與被管理者實現良好溝通提供一個平臺。可是由于民生新聞在發展中一味注重眼球效應娛樂大眾,基層的社會問題得不到良好的社會關注與圍觀,民生新聞的民本思想只停留于形式,加之民生新聞對負面新聞的加重比例報道,民生新聞快速發展的背后,也潛在著嚴重的社會危機。

1.新聞負面化使受眾對社會認知呈現負面化負面新聞過多報道,脫離了社會現實,往往會使受眾在社會認知方面產生一定的偏差,會激發受眾對社會生活的恐懼與不安,社會和諧因素在民生新聞報道中缺失,加之民生新聞中過多報道家長里短,真正的基層民生問題得不到媒體傳播,下情得不到上傳,基層民眾與上層管理者的溝通平臺缺失,導致社會矛盾不斷累積,進而使得部分群眾解決問題的方法呈現極端化發展。

2.基層角色溝通缺失使社會矛盾沖突化發展溝通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群體之間思想與感情的傳遞和反饋的過程,以求思想達成一致和感情的通暢。基層角色得不到媒體傳播,各基層角色溝通存在缺失,表現為各社會角色不理解,每個角色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場去看別人,因為他不了解別人,所以談不上理解別人,這種溝通缺失,將會導致社會不和諧因素在非正式溝通渠道下擴散傳播。將會使新聞傳播無基礎、政黨宣傳無基礎,社會矛盾常態化、升級化發展。

三、民生新聞中基層意識缺失分析

民生新聞從某種意思上講,是將民生意識帶進了新聞傳播領域,更多基層百姓的生存與生活進入了媒體傳播的視野,可隨著各檔民生新聞節目的出現,在市場化發展模式下,民生新聞的發展呈現出“有收視(基層表象)無基層(基層本質)”的現象,究其原因,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1.片面追求市場收視率媒體市場化發展,每檔節目都在追求收視率,在“活著才有話語權”的媒體發展體制下,民生新聞類節目出現了本末倒置的現象,一切為了提升收視率,新聞內容出現現象化羅列,所以每天出現的多數是交通車禍,多數是火災,多數是家長里短,一味追求眼球效應來保證收視。

2.市場化的成本效應新聞強調時效性,所以民生新聞市場出現了“搶”新聞,搶新聞的時效性,只要讓受眾第一次聽聞,新聞才有吸引人的力量,因為搶新聞,所以大量民生新聞出現“少調查或不調查”的局面。另外,星、腥、性新聞最能吸引眼球,一條明星新聞或兇殺新聞不允許太多的成本包裝,新聞本身就是熱的,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吸引最多的眼球,成本效應較好。基層新聞往往比較冷,需要記者去調查,這樣的新聞成本大,時效性也不能保證,新聞眼球不是很高,成本效應不高。

3.民生新聞傳播者培養體系缺少民生新聞關注街頭巷議,媒體經營者只關注新聞量的保證,而忽視對新聞質的提升,記者編輯每天忙于跑新聞趕稿子,而忽視對自身分析能力的培養。另外,媒體管理者只關注每天有新聞播,在跑民生新聞的記者中很少有時間去培訓業務與理論認知能力,導致民生新聞的記者流動性較強,而新進記者往往又缺少應有系統性新聞素養訓練,在這種認識體系下產生的民生新聞必然缺失對新聞深度的把握。

四、民生新聞的基層化發展

基層應該反映社會內在的本質問題。較好的收視率反映電視新聞有很多受眾看,這只能是一種基層表象,有區別于基層本質。筆者認為,真正的民生新聞不僅好看,更應該有用,也就是能讓受眾行動的新聞,能讓人捐款,能讓不遵守交通規則的人遵守交通規則,能讓欲違法者守法。民生新聞的從業者不僅僅是單純地傳遞信息、呈現事件,而應該在報道的過程中讓受眾關注事件,提高受眾的行動能力,促進社會角色間的互動,從而通過新聞傳播解決民生問題。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基層民眾的基礎性支持,所以民生新聞的發展應該更多關注基層民生,筆者認為,民生新聞的基層化發展可以從基層新聞報道層面與民生新聞的基礎建設兩個方面展開。

(一)基層新聞報道層面

1.基層新聞常態化報道常態化有兩個方面:一是日常報道的量比例體現常態化,正面新聞與負面新聞的比例。城市民生問題與農村民生問題的呈現比例。在民生新聞發展之始,基本上所有的民生新聞節目都定位于都市市民生活,對于農村新聞的挖掘基本沒有,以致長時間以來,民生新聞中農民形象缺失,農民在新聞中的話語缺失。所以基層常態化,應該讓各種基層角色實現真實比例化,各類題材新聞實現真實化,只有這樣,新聞才能貼近真實,貼近生活。二是報道形式基層百姓化。民生新聞在報道方式應該更加多元化,以普通基層大眾能接受或喜愛接受的方式展開新聞互動,如播新聞、說新聞、聊新聞、論新聞甚至可以讓新聞以活動實現。傳播方式不拘一格,更多元化,如都市拍客,讓受眾參與進來,讓傳播成為一種互動的方式,而不僅僅是信息的單向傳遞。另外,名主播也可以進基層借助名人讓新聞傳播具有擴張力,進而讓新聞有影響力。

2.基層新聞可看性與有用性并重在市場競爭下,強化民生新聞的基層意識應該正確處理好新聞好看與新聞有用兩者的關系。市場化發展,媒體發展就應該遵守市場發展規律,吸引眼球占領市場,存在是為了更好地發展,基層新聞可看性是保證有用性的前提,但可看性不是目的,而是實現有用性的手段。所以說,新聞媒體記者走基層不是目的,最終目的應該是改善基層民眾的生活現狀,讓新聞有用。這一點,民生新聞未來的發展方向應該向公共新聞的方向轉變。公共新聞,在美國又被稱為“公民新聞”(CivicJournalism),其特點是新聞報道與媒介活動相結合,新聞傳播者在報道新聞事實的同時,還以組織者的身份介入到公眾事務中,發起公民討論,組織各種活動,尋求解決問題的對策,使公共問題最終得到解決。事實上,在我國,民生新聞在發展之初也是借鑒了美國公共新聞的思想,如2Oo4年江蘇衛視的《186嘶聞眼》全程直播了江蘇省公推公選22名副廳級以上的干部,但是這種公共新聞的思想也只是停留于嘗試,沒有形成規模與制度。在具體操作層面,筆者認為應做到:“內容安排上旨在實現有用性,形式上旨在實現可看性,形式一定為內容服務”,民生新聞應該注重新聞在解決民生問題的能力上進行探索。

(二)民生新聞的基層基礎建設

民生新聞的基層基礎建設,筆者認為應該從兩個方面人手,一是讓百姓走進傳播世界,二是讓新聞傳播者走進基層的世界,并成為一種常態,成為一種制度。

1.讓百姓走近傳播發展基層傳播者,讓百姓去傳播新聞,邀請基層民眾去傳播自己的新聞,進入自媒體時代,應該鼓勵基層民眾主動參與基層生活信息的傳播,主動傳播關于自己生活的事與人,主動邀請社會的其他層面的人去認識自己,媒體在此過程中,可以有選擇性地傳播有代表意義基層新聞,讓社會圍觀。

2.讓新聞傳播者融入基層筆者認為在新聞傳播環節中應建立一個核心概念“基層觀察員”,讓“在基層成為一種常態,走基層成為一種制度,圍觀基層民生,解決基層最為根本的問題”成為基層觀察員的工作職責。傳統新聞傳播是上情下達,民生新聞應該是下情上傳,讓老百姓的聲音得到擴散。服務好基層新聞,讓記者深入基層調查,讓百姓問題得到全社會的關注,記者走基層,融人基層,感知基層人的生活,讓媒體通達社情民意,基層不一定就存在于農村,而是存在每一個社會角色的工作生活中,如出租車的駕駛位,醫生的手術臺,農民的田間地頭,教師的講臺等,融人角色,才是站在基層,感知角色,才是立于基層。作為傳播者,應該先找基層方向,應該先找準新聞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