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類電視新聞應對受眾需求策略

時間:2022-06-04 11:43:00

導語:消息類電視新聞應對受眾需求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消息類電視新聞應對受眾需求策略

隨著現代傳媒技術的發展,媒介之間的競爭也異常激烈,面對激烈的競爭市場,電視新聞節目如何穩定其收視人群,成為當下電視媒體發展過程中需要認真思考的一個問題。有鑒于此,本文擬從當下受眾的需求進行一些探索和研究,以期為電視新聞工作者提供一些參考。

一、受眾對電視新聞節目的心理需求

根據有關部門的統計,在我國每天電視受眾大約有9億,在這9億受眾之中,如何吸引更多的受眾關注新聞,了解受眾對電視新聞節目的需求應該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朝聞天下》調查信息:

1.從年齡結構來看:21歲到60歲之間占樣本人數的99.1%,其中,26歲到40歲之間的占67%。

2.根據收入結構來看:喜歡看新聞的主要集中在2000元到8000元的人群,占了樣本人數的88.7%,其中,3000元到5000元的人群最多,點了樣本人數的40.6%。

3.從學歷結構來看:喜歡看新聞的主要集中在大專和碩士研究生之間,占了樣本人數的94.3%,其中大學本科生最多,占46.2%。

4.從工作行業來看:最多的是教育、培訓、大專院校、科研機構,其人數占樣本人數的15.1%;其次,是非營利機構、政府占樣本總數的10.4%;再次,是媒體、藝術、廣告、保險、金融等行業。

5.從內容方面來看:關注最多的是國內、國際時事,分別占樣本人數的73.6%和61.3%;其次,是國內、國際財經情況,分別占樣本人數的42.5%和37.7%;再次,是國內社會民生和文化體育新聞,分別占樣本人數的38.7%和23.6%。

6.從收看的目的方面來看:及時了解國內發生的重大事件,占樣本人數的79%以上;其次,是國家最新的方針政策,占樣本人數的50.9%;再次,是獲取有關事情最權威的解釋評論和知識性信息,分別占樣本人數的39.6%和29.2%。

7.從是否貼近生活方面來看:滿意度占樣本人數的26.4%。

8.從節目的趣味性方面來看:認為非常有趣的只有7.5%,認為趣味性需進一步提升的占樣本人數的64.2%。

9.從新聞的時效性方面來看:滿意度為33%。

二、受眾的心理需求

《朝聞天下》這檔新聞節目,是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的一檔早間新聞節目,這檔節目在新聞節目方面應該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根據以上調查信息進行分析,可以得出受眾對電視新聞節目心理需求方面的一些結論,具體內容如下:

1.文化層次相對較高,對知識和有關信息渴求從以上調查信息可以看出,新聞的受眾群體主要集中在21歲到60歲之間,其中又以26歲到40歲之間的人最多。這個年齡段剛好是人生中精力最旺盛、充沛的時期,也是他們人生奮斗、大展事業宏圖的時期,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是大學本科以上學歷,有較高的文化層次。同時,由于現代社會的發展日新月異,新生事物層出不窮,受眾將面臨各種各樣的新困難、新問題,借助電視新聞這個平臺了解、認識新生事物,并從中得到答案加以解決就成了他們迫切的需求。所以,他們對電視新聞的關注往往高于普通群眾,他們更希望從新聞中了解有關政策變化、市場信息、行業動態等。他們把電視不再當做只是一種簡單的娛樂工具,更多的是作為他們獲取商業等有關方面信息的一種渠道。

2.新聞要“新”和“獨”相對于其他媒體而言,電視信息的真實性在受眾的心里形成了最權威的地位,所以,也就形成了新聞收視群體相對穩定,他們期望借助電視新聞平臺,一方面,了解當天國際、國內發生的重大事件;另一方面,也想從中了解與他們從事的行業有關的、最新的政策變化、市場信息、行業動態等,所以,新聞的“新”和“獨”就成為受眾理所應當的心理需求,這種“新”和“獨”很難從其他方面很快就能得到的信息,哪怕是在其他方面得到了信息,也希望在這里得到進一步確認和新的解讀。

3.貼近百姓生活新聞是否貼近生活,一直是受眾所關心的一個問題,根據調查反饋的信息滿意度只有26.4%,應該說是比較低的,離受眾的要求還有較大的差距。所以,貼近百姓生活,適當增加一些與百姓切身利益相關的內容,也是受眾的一種需求。貼近百姓生活,不是單指適當增加一些與百姓有關的內容,更重要的是要站在百姓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4.有趣味性從節目的趣味性方面來看,認為非常有趣的只有7.5%,認為趣味性需進一步提升的占64.2%。這兩個數據,一方面說明了受眾的滿意度相當低;另一方面,說明了大部分受眾期望節目有所改進,提升新聞的趣味性。現代社會競爭激烈,工作生活的節奏很快,在承受巨大社會壓力的情況下,受眾對信息的趣味性就變成了一種心理渴求。

三、應對受眾需求的措施

當我們搞清了現代受眾對消息電視新聞的心理需求之后,也就明確了節目改進和努力的方向,下面談談具體的應對措施。更新消息類電視新聞節目的制作理念:每一種電視節目都有其自身的價值,這是電視節目能夠吸引受眾“眼球”、引起受眾關注的重要基礎,消息類電視新聞節目要想吸引受眾,也必須以其自身價值的實現為基礎,這就要求,新聞工作人員必須擁有與消息類電視新聞節目的價值相適應的制作理念。

1.善于從“平凡”的事件中尋找“不平凡”從“平凡”的事件中尋找“不平凡”,是求“新”的一條重要途徑。作為新聞媒體來說,都希望獲得獨家新聞,都希望新聞事件發生時,他們的記者在現場,但是,媒體的人力、物力畢竟有限,要做到這一點是相當困難的,所以,作為電視新聞媒體來說,除了盡可能地做現場新聞之外,還應該從內功方面下工夫,要善于從“平凡”的事件中挖掘有價值的新聞。如何才能從“平凡”事件中發現有價值的新聞呢?首先,需要新聞記者加強文化知識和黨的方針政策的學習,提高記者自身的文化素質和思想覺悟。一定水平的文化知識和黨的現行方針政策的把握,在很大程度上是判斷一個新聞記者是否有新聞敏感的標準,直接影響到一個人看問題的深度,因為“內功”差的記者只能看到問題的表象,“內功”深的記者則可以看到問題的實質;其次,要關注社會動態發展,從中發現新聞。社會是復雜的,要善于從復雜的社會現象當中梳理出一些有代表性、問題突出并可能給社會帶來重大影響的社會現象,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事件作為新題材,也是發現有價值新聞的重要方法之一。

2.“立意”要“深”新聞報道的目的絕不僅僅是告訴受眾什么,更重要的是要告訴受眾為什么。從新聞的受眾群體來看,文化層次多集中于大專到研究生學歷的人群,所以,他們所關心的不單是所發生的新聞事件,更希望獲得新聞事件背后深刻的解讀,能夠得到有關專家的權威解釋和評判。所以,這就要求新聞報道不僅選題要“新”和“獨”,而且立意要深,力求反映的思想主題得到升華,可以說,沒有明確的主題思想或者沒有主題思想的新聞,不是好新聞,也一定是不受受眾歡迎的新聞。新聞記者要善于從所選擇的新聞題材當中,挖掘出事件背后隱含的主題思想內涵,以增強新聞內容的思想性,努力實現讓受眾由感性思考向理性思考的轉變。在內容上注重本土化,貼近百姓生活:在我國,電視媒體可以分為中央電視臺和地方電視臺兩大類,地方電視臺根據其輻射的地域范圍大小又可分為省級電視臺、地市級電視臺和縣級電視臺三種。新聞報道內容的本土化也會根據電視臺輻射范圍大小之不同而存在差異。對于中央電視臺,新聞節目的本土化,指的是在國內新聞和國際新聞的比例上,應以國內新聞為主,重點報道國內新聞。地方電視臺新聞節目的本土化,則要求在本地新聞與外地新聞(包括國際新聞)的比例上,應以本地新聞為主。這是電視節目“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必然要求,只有多報道發生在百姓身邊的事件,才能真正發揮電視新聞的輿論導向功能,滿足受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我們的新聞報道從制作環節上看,存在這樣一些情況:一是只求完成任務;二是求數量不求質量;三是記者本身素質較差等。

由于這些原因,真正深入社會實際調查采訪的記者不是很多,所以,最后傳給受眾的新聞怎么可能貼近百姓?又怎么可能是老百姓最關心的問題和老百姓想說的呢?新聞要做到貼近百姓生活,這就要求新聞記者深入社會體驗百姓生活,實實在在地融入百姓生活當中,只有這樣,才能從中發現百姓所關心的問題,報道的內容也一定是百姓想說的,節目最終也會受到受眾的喜愛。例如,很多地方電視臺推出了帶有濃厚地方色彩的電視新聞節目,如河北唐山電視臺推出的《直播五十分》、江蘇電視臺推出的《南京零距離》,在節目的創作理念上,均堅持“三貼近”要求,對本地區老百姓關注的事件和問題進行深度報道,這種新聞報道思想深受觀眾的好評。當然,注重本土化不是說完全排除對國際新聞或外地新聞的報道,而只是強調在比重上要向本土新聞傾斜。事實上,隨著國際交往的密切和不同地區人員流動的日益頻繁,受眾了解國際事件和外地事件的需求也日益強烈,因此,對國際新聞或外地新聞進行適當報道也是必要的,切不可顧此失彼。在節目的趣味性上適當下工夫:由于現代社會的競爭激烈,使人們工作生活的節奏加快,在承受巨大社會壓力的心態下,受眾對信息的趣味性就變成了一種心理渴求。新聞的趣味性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新聞事件本身的趣味性;二是新聞創作的趣味性。新聞事件本身的趣味性,是指選擇題材的時候,除了注意它的新聞價值之外,兼顧考慮其趣味性,對于具有較高新聞價值又有一定趣味性的題材,不要輕易放棄。新聞創作的趣味性,是指在后期制作的過程中對新聞題材做一些技術處理,使其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比如,在新聞解說詞中適當加入一些詼諧幽默的語言,改變呆板嚴肅的報道方式,使受眾聽起來更輕松、更容易接受,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結語

受眾是節目接受的主體,重視受眾對電視新聞節目方面的心理需求,有利于提高新聞節目的質量;有利于受眾與傳播者之間的互動,從而體現受眾的主人翁地位;有利于傳播媒介的社會效益最大化。當然,在明確了受眾心理需求的基礎上,對節目進行一些必要的改進,不等于一味地放棄自己的原則,迎合受眾的需求。媒介有自身的責任,要著眼于全局和長遠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