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訪談理念與實踐
時間:2022-07-11 04:17:23
導語:新聞訪談理念與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聞采訪理論的形成和發展,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這段歷史經歷了一個從表層到里層,再到立體的過程。何謂表層、里層、立體呢?武漢大學新聞學博士生導師羅以澄教授對此進行了闡述:表層指的是采訪者的直感體驗,多為采訪者的經驗匯集,就事論事,以表面現象代替對本質問題的考察;里層指的是研究者開始擺脫對采訪活動直觀、樸素的認識,進入到對采訪活動內在特性與規律的探索和研究,比較系統地闡述了新聞采訪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立體指的是現代新聞采訪學變靜態研究為動態研究,由單一思維走向系統思維,由局部思維轉向整體思維,其眼界更加開放,研究的角度更為宏觀[1]。羅以澄教授準確地概括了新聞采訪理論從傳統到現代的演變過程。今天的現代采訪學理念較之于傳統采訪學理論,具有更加廣闊的視域和更加開放的理性思維,對現代社會傳播活動中的新聞采訪具有更加科學的指導作用。
一、傳統采訪理論的幾個關鍵點
在傳統的新聞采訪理論中,理論框架顯示出強烈的應用性特征和實踐性特征,呈現幾個關鍵點:一是采訪的基本環節和基本方法極具經驗性烙印;二是對一些理論點的質疑始終處于回避狀態;三是內向型微觀性的理論特征十分明顯。
(一)采訪的基本環節和基本方法極具經驗性烙印
傳統新聞采訪學的組成重點是采訪的基本原則、基本環節和基本方法。我國早期的新聞采訪專著《實際應用新聞學》[2]主要根據作者本人多年的采訪經驗提煉而成,其中不乏作者邵飄萍對采訪的獨到見解和精辟論述,為業界所推崇。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我國研究新聞采訪的專著漸次增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新聞采訪學》[3]。該書出版后,反響極好,先后印刷、發行10余次,累計達到30余萬冊。通觀全書,作者系統地對采訪活動進行了概括和提升,對記者應具備的綜合素質進行了準確的闡述,該書對記者的實際操作具有相當大的指導作用,所以在當時使用面頗廣,影響頗大。同樣如此,在國外,從20世紀初美國人休曼的《實用新聞》到20世紀七十年代美國新聞學經典教材《新聞報道與寫作》[4],作為美國新聞采訪的經典著作,與我國國內這方面的著作一樣,仍以鮮活的個案為主進行闡述,正如作者梅爾文•門徹在序言中說,該書的宗旨是“傳授從事各種媒介工作必須的技術”,當然同時也涉及到新聞報道所需的背景知識和價值觀。由此看出,無論國內國外,傳統采訪理論的經驗性烙印是很明顯的。
(二)傳統采訪理論對一些理論問題的回避
在傳統采訪理論中,新聞的客觀性、準確性、新聞價值等理論問題爭論較多,但爭論歸爭論,這些問題又是中外新聞界堅持的新聞原則和基本理念。譬如新聞的客觀性問題,它是新聞報道和新聞職業道德的一個準則,復旦大學李良榮教授在他的《新聞學導論》一書中,對客觀性做了詳細闡述,認為客觀性體現在記者對事實選擇不帶偏見,新聞只提供事實,評論才提供意見。這種新聞理念提倡對事實的尊重,是一種負責任的傳媒態度。在西方新聞界,也曾對客觀報道進行過肯定。但是,在新聞實踐中,客觀性原則實際上是受到挑戰的,原因是記者不可能脫離自己的主觀意識和價值觀念來進行超脫的報道,客觀性在實踐中受到報道者主觀意識的限制,即使不是有意地歪曲事實,也有可能由于報道者自身原因而無意誤讀了事實。很多記者在職業生涯中都提出了這個問題。但傳統采訪理論始終沒有給出令人信服的解釋。對于新聞的準確性和新聞價值,在新聞實踐中也同樣受到挑戰。在“搶新聞”“拼速度”下,為爭奪時效性,往往以犧牲新聞的準確性為代價。在中外新聞實踐中,搶先報道的不準確新聞不勝枚舉。同樣,在傳統新聞價值體系中,也有一些問題被提出來討論。西方學者在談到新聞價值要素時,都或多或少地提到了它的缺點,原因是這些要素使新聞更容易趨向異常性,更容易導致新聞報道偏愛戰爭、暴力、色情、饑荒等。上述傳統新聞采訪理論中的一些缺陷和問題,在它自身的理論體系中基本得不到完美的解決和釋疑。
(三)傳統采訪理論內向型微觀性特征十分明顯
傳統采訪理論整個體系,是通過大量實證研究來對新聞采訪進行闡述。從解剖一個個采訪案例,到分析一個個采訪對象,再到采訪者本人的一次次自我總結,盡管其間分析了不同時代背景、環境條件、自身修養等等,但其基點都建立在大量實踐操作上,著眼于提升和總結這些經驗,因此我們看到的傳統采訪理論才具有了很強的實用性。但是,眾所周知,新聞采訪活動只是新聞傳播活動中的一環,它與新聞傳播活動的其他環節,以及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乃至關系,傳統采訪理論幾乎都沒有涉及,即便有所參照,也是零星的,不系統的。研究方面,傳統采訪理論很難將研究視野投向這些領域。所以說,傳統采訪理論的研究視野受歷史條件限制,是微觀性的,角度呈內向型特征。當然,傳統采訪理論的價值仍然是巨大的,它給新聞采訪這一社會職業活動奠定了理論方面的基礎,無論是過去還是未來,它都是新聞采訪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優點是總結性強、概括性強、具體指導性強;其弱點是封閉性和微觀性,缺乏系統的眼光和宏觀的視角。
二、現代采訪理念的突破和采訪活動的變化
歷史進入到二十一世紀,不僅僅是傳播環境,整個世界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在我國,由于新聞管理體制與市場經濟的雙向作用,我國傳媒環境已大不同于以往。我國媒體既要服從黨和國家的法令和管理,又要在市場競爭中自謀出路,生存發展。在這種環境中,新聞傳播活動已不再是簡單的政治宣傳活動或純市場性質的追逐利益的活動。傳播環境發生的諸多變化,加之西方傳播學思想的傳入,使我國新聞采訪的理念和實踐發生了很大變化。
(一)學科背景推動現代新聞采訪理念的突破
現代新聞采訪理念突破了傳統視域,首先表現在大量吸收了其他學科研究成果上,如傳播學、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統計學及美學等學科知識,其次是廣泛使用了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成果,采訪方式和手段躍上了一個新高度。傳播學的導入,使新聞采訪理念轉為從整個傳播活動的全過程來思考問題;社會學的導入,能夠提高記者對社會、群體的認知,可以幫助新聞采訪更深刻地解釋和理解社會;心理學的導入,不但豐富了對采訪對象的心理分析理論,更重要的是將采訪者自身的心理素質作為研究對象而開辟了一個嶄新的領域;經濟學的導入,使新聞采訪不再僅僅站在政治和社會角度看問題,而可以更多地用經濟學觀點來看待傳播活動和社會現象;統計學的導入,使記者在搜集材料和分析材料時能夠更加準確和科學;美學的導入,更是加強了新聞的藝術表達,使新聞在傳播文明和文化方面更具品位。諸如此類等等,今天的新聞采訪研究的視域在打破自身壁壘,吸收其他學科知識上,無論是在實踐方面還是在理論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變得更加廣闊,著眼點不再僅僅向內只重視采訪過程及個人體驗,而是將視野放在一個大的學科背景下,從單一走向多維,從局部轉向整體,研究角度更為宏觀。
(二)現代采訪實踐活動的變化
“不與采訪對象見面,在QQ群里可以完成采訪嗎?”,“網上隨意發表的意見可以作為素材嗎?”,“不在一個點上蹲一段時間就能寫出深度報道?”這些問題如果用傳統新聞采訪理論來回答,得到的幾乎都是否定的答案。這種采訪方式和作風在傳統新聞采訪理論中是被批評和禁止的,因為它沒有深入現場。然而今天的很多新聞就是這樣“煉”成的。現代社會中采訪實踐活動確實發生了很多變化,為了加深對這些變化的認識,我們以2011年甬溫線“7.23”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為例,嘗試對當前傳播活動中的這些變化做一些探討和分析。
1.采訪環境和采訪對象發生了變化今天的中國,社會構成復雜,而各類媒體在其中非常活躍。作為新聞的前沿陣地,新聞采訪的環境已不再是過去那種單一的以政治為主的社會背景了,而是已然成為各種力量與因素綜合作用、相互制約的社會大背景。這個大背景包括政治背景、經濟背景、科技背景及社會輿論背景等等。2011年“7.23”動車重大事故所涉及的背景可謂錯綜復雜:有承建單位趕工期、搶速度的背景;有科研部門設計審查不嚴、監督管理缺失的背景;有鐵道部在項目招投標、技術審查、上道使用把關不嚴的背景;甚至還包括了大自然對人類社會的影響背景等等。報道這樣的重大新聞,任何對復雜采訪環境認識不足或采訪不到位都可能造成新聞報道的偏頗和片面,任何一點考慮不周或被忽略掉,都可能造成嚴重后果。采訪對象也變得更加復雜和多元,有的采訪對象具有很強的自我保護意識,有的采訪對象顧慮重重,有的采訪對象文過飾非,有的采訪對象態度消極。所有這些表現,都是人在復雜社會中的反映。“7.23”動車重大事故的采訪對象包括政府管理部門、高鐵線路管理者營運者施工者、事件當事人及目擊者、現場救援組織和人員、國務院事故調查組等等。而每一個采訪對象出于自身目的和利益的考慮,都會對媒體采訪有所顧忌,“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采訪對象已不多見。很多時候,即使媒體只重事實的描述而不發表觀點意見,也會在探索事實真相上遭遇困難。這給記者的準確報道和正確分析提出了挑戰。
2.媒體在報道同一事件上態度不再統一今天的媒體,話語權較之于改革開放前,其自主性與開放性要大很多,因而有了不同的聲音。市場競爭使我國媒體在很大程度上擺脫了過去那種千報一面的局面,特別是在市場經濟下自謀出路的媒體,更傾向于接近“地氣”,接近受眾。“7.23”動車重大事故發生后,《人民日報》第二天在二版報尾登出該消息,內容簡短扼要,更多地涉及到事故發生后的政府動態和救援工作;《新京報》評論《盡快查清事故原因是重中之重》,直接提出疑問“動車追尾是否存在人為因素?”,其尖銳性由此可見一斑;鳳凰衛視則推出長達30分鐘的紀錄片,再現事故發生的情景、細節,盡可能讓人們了解和接近災難現場;還有《中國青年報》對“高技術決定論”的質疑,《京華時報》對鐵道部的質疑等等。這些不同來源的信息,給公眾提供了更多選擇空間和信息渠道,有利于公眾全面了解事件真相。同時也說明,我國媒體在今天可以從不同視點、不同角度、不同語境和場景切入新聞事件,這給各類媒體的具體操作提供了更大的空間。
3.記者采訪目的、主題、態度、技術技巧方面發生了變化在新聞報道中,并不是任何新聞都需要刨根究底的,有些新聞受眾只注意發生了什么而不需要知道為什么會發生,這就形成信息性新聞。這類信息性新聞一般會將速度放在第一位,往往開門見山,直奔主題,少見空話套話,只告訴公眾事實,而無評論。而分析性、預測性報道則以深度挖掘為主,按照客觀、科學、多元來寫,它一般不會順風倒,且富于思辨色彩,更加接近于事實真相。在采訪技巧技術方面,通過互聯網采訪、搜集資料、善于利用各種現代化通訊和交通技術等等,已普遍為記者們所接受,成為記者的工作常態。為了時間上的快捷和便利,很多時候記者沒有到現場。作為一種新型采訪樣式,互聯網采訪在現今已得到廣泛利用,且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當然,這里并沒有否定傳統采訪中腳踏實地的采訪,過去的采寫技巧與今天的點擊鼠標一起,共同構成了現代社會采訪必須具備的方法和手段。今天的媒體和記者都需面對海量信息進行甄別和選擇,由于對信息的時間要求,也由于依賴網上搜集材料,所以容易以訛傳訛,媒體和記者比過去更容易出錯,這也是現代媒體傳播活動的一個特征,“誤報”、“錯報”的新聞屢屢被公眾詬病。最典型的一個例子是2012年2月發生在武漢的一個日本人丟車事件,率先報道此事的湖北衛視一開始就出現錯誤,稱河源啟一郎已經環游了十幾個國家,沒想到在武漢丟了車,但事實上中國是其第一站。從后來媒體和記者對這一事件的連續報道,可一窺當今媒體應對錯誤報道的方法。媒體和記者事后根本無暇對此錯誤進行深入探究,但糾錯的行為還是清晰可見,就是持續不斷地披露事實,讓公眾在不斷披露的信息中自己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這種對錯誤報道的反應極具時代特征,就是信息的最初公布并不一定確切,而準確的信息需要在不斷的信息傳遞中逐步加以完善。這種情況在西方新聞界也是常見的。
三、記者新視域
今天的信息傳遞過程中,信息可以根據需要在形式上做靈活“變身”——可以是極度的延展或極度的“瘦身”,這是今天對信息處理的一種常見方法。所謂信息的極度延展,完全得益于網絡的普及,例如有關留守兒童新聞,新聞本身只涉及某一具體留守兒童生活,但打開網絡,可以搜索到留守兒童現狀、留守兒童問題、留守兒童公益、留守兒童建議、留守兒童立法等等,網絡強大的超級鏈接給信息的極度延展提供了強力支撐,只要媒體愿意,這一新聞事件就可以多角度多層次地無限延伸下去;所謂信息的極度瘦身,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多媒體的發展和社會的快節奏,例如報道一次車禍現場,有的媒體可能會進行延伸報道,有的媒體可能會進行高度濃縮,可以用一句話進行概括。而媒體決定某條信息是延展還是濃縮,直接取決于各自的受眾需求,受眾的關注度在這里起決定作用。當然,受眾對信息的關注度并不是永恒的,即使是重大新聞事件,其關注度也不會持久不變,媒體和記者只有隨時將受眾的訴求和信息處理直接掛鉤,才能取得較好的傳播效果。今天的記者高度重視受眾的需求和信息的處理方法,比之于傳統采訪記者更多地關注新聞事件本身,視域更加開闊。
此外,今天的媒體和記者在報道方面都更加包容,例如在題材的深度挖掘上,更加注意從人性方面和人文方面來進行開拓。一個為了饑餓的孩子而偷食品店面包的母親,傳統采訪可能只注意這種行為本身的錯誤,會對這位母親進行道德批判,而現在的媒體和記者則可能從人性的角度來看待這種行為,能夠從社會層面給予弱勢群體關懷和援助現代社會的復雜造成了人性的復雜,人與人之間、階層與階層之間是需要溝通的,這需要媒體和記者通過持續不斷的信息交流來進行,這在我國傳統采訪理論中是不曾有過的命題,然而卻是今天的媒體和記者不能繞過的命題,可以說,今天的媒體和記者已經開始認識到這一點,并已開始實踐這一點。
- 上一篇:全鎮生育關懷工作意見
- 下一篇:全鎮農民教育工作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