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調查類節目發展措施
時間:2022-07-31 01:42:30
導語:新聞調查類節目發展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發展策略,一般是指事物為實現目標而采取的由小到大、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方案集合,是根據形勢發展而制定的行動方針和斗爭方法。這個定義參照了《現代漢語詞典》中對“發展”和“策略”意義的解釋。《新聞調查》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在新聞調查類節目剛開始成長的大背景下,它沒有范例可以參考,只能在發展過程中不斷探索。一路走過來,從欄目的定位到選題范圍的確定,從追逐熱點新聞事件、以報道為主,到以揭示事件內幕、以調查為主線,在不斷調整自身發展策略的過程中,《新聞調查》日漸走向完善和成熟。
一、個性鮮明的欄目定位
“《新聞調查》的成功經驗很多,重要的因素是欄目準確的定位所展現出來的鮮明的個性特色”[1]。其實,任何一檔新的欄目的推出,最重要的是必須明確有自己特殊的欄目定位。而最終節目整體的既定選題、構思都是以欄目的定位為出發點和最終的落腳點的。現如今電視的頻道化、欄目化是電視欄目時空和結構的一次大的演進,是對電視時空的一種一定意義上的規范,從而使得觀眾可以自由地穿行其間,找尋個人最感興趣的內容。而所謂的欄目定位,就是為欄目規范一個大致的內容范圍,以某一特定的社會群體或特殊人群為目標來制作電視節目的。
(一)準確的目標定位“《新聞調查》從開始到現在,目標定位應該說十分明確:就是要把《新聞調查》辦成央視最能代表國家電視臺水準的深度報道欄目”[2]。先宏觀立論,然后找素材印證,《新聞調查》在確立自己的目標后,采取的是主題性調查的方法。它的內容涉及法制建設、公共衛生、“三農”問題、教育、環境保護等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選題也大部分是關于國計民生的重大、熱點、焦點的一些社會問題,比如曾經的一些典型的節目:《國企改革備忘錄》、《明天怎么看病》、《鐵路面臨重大改革》等等。節目到了后來,還進一步涉及到了相對敏感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像北京公開選拔副局級干部等主題。通常意義上來講,主題性調查是從改革開放的大主題來觀照社會現象,結合老百姓最為關心的一些問題,進行積極的理性的探討。諸如此類代表性的優秀節目不斷播出,使得欄目的整體的影響不斷地走向深入、擴展,《新聞調查》已經當之無愧地代表了中國電視新聞調查類節目的制作水平。
(二)強化形象識別標志“《新聞調查》剛誕生之時,無論是題材還是報道方式都比較寬泛,當時節目的廣告語是‘重大新聞事件全面深入,改革話題難點疑點解惑,大時代背景下的人物故事一波三折,正在發生的歷史,新聞背后的新聞’”[3]。欄目的定位緊隨重大新聞。之后,《新聞調查》適時地調整著自己的軌跡,不斷打造自己的形象識別標志。欄目初創時期,調查的形式主要有主題性調查、輿情性調查、歷史解密調查、事件性調查、記錄性調查和內幕調查等。題材范圍和報道方式的寬泛導致了《新聞調查》定位模糊,缺乏自己獨特的個性和相對的穩定性。基于此,2002年《新聞調查》對欄目定位進行了一次調整,更加傾向于注意調查的實質內涵,進一步把自己的調查對象明確定位為事實的真相,推出了“探索事實真相”的宣傳語。很明顯地,欄目更加強調對重大焦點新聞事件,或社會關注度比較高的事件進行調查,尤其是對那些嚴重危害社會公共利益、腐敗貪污、違法亂紀的一些事件進行詳細的調查,全力探尋被隱藏的、不為人知的事實真相,讓電視觀眾最大程度地盡可能地接近事件的真相,進一步加強了《新聞調查》欄目的輿論監督功能。正是基于這一顯著的定位,以及欄目在這方面所展現出來的高度責任感,從而使得這一欄目有了只屬于自己的獨特個性,最后終于成為一個受觀眾歡迎的典型的品牌欄目。《新聞調查》的欄目特色正式形成。到了2003年,《新聞調查》欄目進一步又提出做真正的調查性報道,把記者獨立調查得來的那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以及被掩蓋和隱藏的那些行為,作為采訪報道的基本對象元素。進一步確立了以調查性報道為關鍵對象的策略,使《新聞調查》欄目的可看性明顯地、大幅度地增加。與此同時,其欄目收視率也有明顯的上升。
二、緊扣時代、人文化的選題
《新聞調查》的選題原則通常是具有新聞性、社會性和故事性。把新聞當故事來講,記者在攝像機前娓娓道來,讓新聞事件以最接近真實原貌的狀態呈現在觀眾面前。不論何種類型的新聞事件,其中往往包含著人文的元素,這既是事件本身所包含的隱性的一面,也是欄目所盡力要表達的。在央視國際網站上,《新聞調查》欄目用這樣一句話來描述其選題原則:“一起駭人聽聞的綁架案也許不會成為我們的調查對象,而一個小人物承包一列火車倒可能引起我們的關注。因為前者可能只是一起偶然事件,而后者則預示著某種體制的變革。但同樣是綁架案,如果它的起因表現了嚴重的社會痼疾,則可能成為《新聞調查》的選題。《新聞調查》的新聞有時并不體現通常意義上的實效性,但一定要有厚重的時代感,可以少一些轟動效應,但一定要耐人尋味”[4]。
(一)選題緊扣社會熱點、難點數量眾多的選題一一在欄目面前呈現,但真正進入調查范圍的,卻是有限的。如此多的選題,讓一個欄目去普遍關注是不大可能的,也是不現實的。每期的《新聞調查》選擇的也只能是那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和與時代背景相適宜的選題。如:每年的11月8日是我國的記者節。2006年的那天,《新聞調查》播出了一期特殊的節目:《記者的故事》,將鏡頭直接搖向新聞的直接面對者———記者。該期節目分別地選取了北京電視臺、《解放日報》、新華通訊社、《重慶日報》、《人民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六家新聞媒體的各一名記者做了一些深入的訪談。而最為巧妙的是,節目中所選的這六家新聞媒體,基本囊括了目前中國所具有的主要媒體形式,涉及到電臺、電視臺、通訊社、平面媒體等,同時在地域上也涵蓋了中央到地方,記者的詳細的工作分工也有一定具體的體現:文字記者、攝影記者、電視記者。這種選擇非常具有概括性和代表性,因而節目整體呈現出一種很深刻的內涵,更有很強的可看性。而在平時實際的新聞業務操作中,新聞媒體也往往會選取國家的一些特定的節日,對新聞節目進行策劃。這種方式,一方面經由媒體的廣泛傳播力,將與這些日子相聯系的特殊信息及時地傳播出去,喚起或加深觀眾,對一些重要事件和時間的記憶和印象;而在另一方面,媒體借助這些重要事件的形式和對時間的熟知性,通過不同的策劃方式來贏得受眾的多數選擇,最終期待可以擴大媒體的影響力和公信力。在記者節的當天,記者群體無疑是最受受眾關注的一個群體,而如何表達這種關注,或者是如何將記者平日中那些不為人知的心理歷程,和一些新聞背后的故事,詳細、生動、真實地展現給那些有了解欲的觀眾,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也具有一定的適宜性。
(二)選題的人文故事化“對于中央電視臺新聞評論部來說,從最早的《東方時空》開始,人文關懷便是一貫的追求,《新聞調查》也不例外”[5]。《新聞調查》最早的人文故事類節目是1997年的《376小時》。1996年12月30日,遼寧省義縣橋陽鄉發生了一起非常嚴重的煤礦塌方事故,其中四名礦工被封在105米深的井下,長達15天。一方面,當地政府全力組織搶救,同時被困于井下的四名礦工,也把生命的能量和堅韌毅力調動到了生命的極限,與死亡抗爭了整整376個小時,最后終于脫離困境,得以重見天日。在節目中,觀眾可以看到,除了對當事人的采訪外,攝制組為了復原事件的經過,還把攝像機裝到非常危險的礦井洞里,用吊車吊下去到井底,把五個礦工當時塌方的地方拍下來。這深深地抓住了觀眾的心,讓其感同身受,達到共鳴的效果。人文故事調查的特點是自覺地將故事視為生命意義生成的方式。如記錄東北農村基層選舉的《大官村里選村官》,以人物故事為結構生發點。現實生活中充滿了戲劇性,選舉過程中殺出了一匹“黑馬”———一個老村長根本沒放在眼里卻險些爆出競選冷門的前抽水員王臣,使得選舉過程一波三折,頗具喜劇色彩。在敘事結構上,節目用情節劇的方法,使得節目充滿懸念和張力。
三、節目的靈魂———出鏡記者
作為欄目實施的重要發展策略之一,調查記者是其中最為不可或缺的一種因素,他們既是調查行為的實施者,調查過程的表展現者,同時更是一個欄目整體的外化標志和品牌形象。“一個調查節目的完成,需要調動多種電視語匯,但是惟獨調查記者的行為以及由此展開的調查過程,是《新聞調查》最具調查個性和最具優勢的語匯”[6]。“對于調查類節目而言,記者型主持人已不僅僅是一般意義上主持人,作為記者,他必須要親臨現場直接參與整個新聞事件的調查和報道,而且對整個新聞事件的報道完全起著主導的作用;作為主持人,他是整個節目的策劃者、組織者和傳達者,他要把媒體的意圖通過自己對節目的理解和把握傳達出來,從而起到媒體與受眾溝通的橋梁作用”[7]。從《新聞調查》中我們可以看到出鏡記者具有以下特點:質疑的精神,平衡的意識,平等的視角,平靜的心態。《新聞調查》的記者顯現出典型的職業化特征,主要表現在對現場的控制和與采訪對象的交流方面上。
(一)中國調查類節目中當之無愧的第一品牌———王志王志被《新聞調查》欄目的制片人稱為“中國調查節目當之無愧的第一品牌”。在節目中他給人的印象是沉著冷靜,睿智機敏。質疑的目光,探尋的身子,良好的文化修養,這些獨特的個性集于一身,很好地體現了《新聞調查》追求深度、厚度的品質特征。王志在調查中是全身心投入的。他與組織偷渡的蛇頭的斗志斗勇,與敢于打破神話的小人物劉姝威的激烈交鋒,對那個殺死自己親生母親的中學生徐力的內心世界探究,直到他戴上大口罩,來到廣州SARS疫區對病人和醫務人員的采訪,至今讓人贊不絕口。質疑是王志最具標志的采訪風格。他總要探一個究竟,存一點疑問。因為懷疑,努力使對方要表達自己,這種狀態顯然最能調動別人想要談話的欲望,調動別人把心里的話毫無保留地講出來。他采訪時一個最大的特征是:告訴你吧,其實我不相信你所說的。要我相信,你就得經得起我的種種挑刺。他慣于把質疑作為新聞的切入點和出發點,不斷地刺激著被采訪者,也不斷地刺激著觀眾把節目繼續看下去。以質疑的角度切入節目,并在節目中貫穿始終,環環相扣,更符合觀眾的心理,更讓人相信節目的透明度和被采訪者說出的真相。所以,節目中,王志的質疑成了一道風景線,成了節目的靈魂。
(二)反應敏捷的“偵探”———楊春蹊蹺的《派出所里的墜樓事件》,神秘的《農民連續自殺案件》,到底是天災還是人禍?撲朔迷離的案情在調查人的調查中一步步地接近真相,有著偵探一般敏銳和細致入微的觀察,使這些案件呈現在大家面前的調查人,就是楊春。楊春是繼王志之后,《新聞調查》欄目又一個非常出色的男性出鏡調查記者。楊春的提問雖然沒有王志的那種鮮明的質疑色彩,但他更像是一個調查者,一個追尋者,引領著觀眾一步步走進新聞現場,更多的憑借肢體語言或者動作語言帶領觀眾去現場,去觀看,去分析,去探究,而不僅僅是發問。因而,楊春更像一個敏捷的偵探,反應異常迅速,卻又在憨厚的外表掩蓋下更容易接近那些狡猾的調查對象,在離奇的案件調查中就顯得更加難能可貴了。
四、不可回避的問題及對策
《新聞調查》自1996年創辦到今天,已走過14年的風雨歷程,如今它已日趨走向成熟和內斂,從最初的借鑒學習美國欄目《60分鐘》發展到今天,可以這樣說,它已經可以毫不遜色地代表電視新聞節目的制作水準。然而,這一切的背后,我們也不可忽略節目自身存在的一些問題。
(一)表達的分散與選題的寬泛性《新聞調查》一些節目的選題有時過于寬泛,包括選題的標準和選題的個性。它的選題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雖然這樣做比較全一些,可以照顧到社會的各個角落,在一定程度上反應出節目平衡的原則。但是過于寬泛則引不起觀眾足夠的注意力,容易讓人覺得節目比較散。其實選題在一段時間內可以相對集中一些,比如兩周或三周關注同一主題,將其做透,這樣既可以給觀眾造成一定時期內的視覺和心理沖擊,在社會中引起廣泛的影響,也可以使節目本身體現出自己獨特的運作方式、視角和風格。如《新聞調查》關注的2011年江西撫州市唱凱鎮的洪水事件,可以做連續調查,從洪水到來到災后重建和各方面的反應等。
(二)敘事視角的全知全能《新聞調查》,作為電視新聞調查類節目的典型代表,在敘事角度上有時會偏向無所不能。很明顯的是,有時它會過于強調和突出故事所謂的完整性,而這無意中卻會弱化新聞事件發生的偶然性和一些不確定性因素,最終直接導致節目看起來是一個出鏡記者個人的有限敘事過程。而在這個看起來非常完整的敘事的背后,觀眾會相當明顯地感覺到存在某種全知全能的聲音。《新聞調查》選題的第一標準是:一定要有故事。在他們看來,對故事性的強調是對觀眾的一種最大的尊重。然而,新聞調查類節目的目的并不是來講故事的,故事化包裝的新聞事件只是一種手段而已,最終是要圍繞著事實真相來展開的。電視調查文體,實際上就是把一些新聞事件,一些跟社會熱點難點緊密聯系的一些事件,進行過程的詳細展示。主要是把這個新聞事件發生的背景,與這個事件相關的互相聯系的脈絡清晰地呈現出來,整合在一起,讓觀眾自己從內心深處更好地把握新聞事件,更好地思索這個事件的前因后果,使觀眾能夠吸取自己需要的各種信息,能夠給自己的發展空間提供一些可供參照的體系。因此,留下適當的空間和提供一些適量的信息讓觀眾更好把握新聞事件,更好地思考這個問題,才是新聞調查類節目故事化建構的方向。
五、結語
《新聞調查》自1996年創立至今,已走過14年的風雨歷程,在民眾乃至決策層中存在著廣泛而又深刻的影響,業已成為中國電視新聞調查性報道節目的典型代表。準確適宜的欄目定位,人文故事化的選題,欄目品牌化的出鏡記者,新穎別致的敘事藝術,以及敏銳的社會觸角等這些一步步完善起來的發展策略,使得欄目取得令人矚目的輝煌業績。盡管它也存在著電視新聞調查類節目自身固有的一些問題,如:選題的寬泛與表達的分散,在敘事角度上偏向全知全能等,但其業已形成的、作用非凡的發展策略依然瑕不掩瑜,值得其他同類節目借鑒。
- 上一篇:電視節目創新途徑與模式
- 下一篇:新型工礦城市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