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學下民族間交往交流交融研究

時間:2022-11-16 08:24:23

導語:傳播學下民族間交往交流交融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傳播學下民族間交往交流交融研究

交往是馬克思唯物史觀中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在馬克思看來,交往體現了人類總體活動的關系性。這個關系包括兩個層面:一是與物質生活資料生產相對應的物質交往;一是與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等精神生產相對應的精神交往。馬克思的交往理論尤其是精神交往理論與傳播學互動理論有著緊密相關性。互動是人類傳播的本質特征,沒有互動,就沒有傳播,就沒有社會。這為我們從傳播學視閾研究新疆高校民族間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出發點。

一、交往交流交融的前提:共通意義空間

人類通過象征性社會互動保持彼此之間的聯系。社會互動的過程就是交往交流交融的過程,就是彼此意義分享和交換的過程,也是相互達成共識的過程。然而在傳播過程中要“達到意義交換,交換雙方必須要有共通意義空間的存在。”①共通的意義空間是互動傳播得以成立的前提。共通的意義空間包含兩個層面:一是“傳受雙方必須對符號意義擁有共通的理解,否則傳播過程本身就不能成立,或傳而不通,或招來誤解”②;二是“人們大體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經驗和文化背景”③。由于受到語言、文字、地域等多樣化條件限制,每個個體或者民族的意義空間不會完全相同。但是由于共通意義空間(如下圖所示)的存在,使得個體或者每個民族之間交往交流交融成為可能。從鴉片戰爭開始,中國經歷了近百年的屈辱史。中國近百年歷史也是中國尋求民族解放和民族獨立史。在尋求民族解放和獨立過程中,中華民族實現了從自在向自覺的轉變。但是,作為民族實體,中華民族的形成經歷了幾千年過程。幾千年以來,中華民族是由“許許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單位,經過接觸、混雜、聯結和融合,同時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個你來我去、我來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個性的多元統一體”。④經過幾千年的“接觸、混雜、聯結和融合”,各民族單位的共通意義空間不斷拓展,逐步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奠定基礎。首先,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過程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離不開對漢字符號及其意義的理解、掌握和使用。中華民族家園“西起帕米爾高原,東到太平洋西岸諸島,北到廣漠,東南是海,西南是山……形成一個地理單元。這個地區在古代居民的概念里是人類得以生息的、唯一的一塊土地”⑤,就是這塊土地一直是中華民族的生存的物理空間。各少數民族之間以及少數民族與漢族之間經濟、政治等往來需要促使了先秦各民族之間文字符號借用和兼用現象出現。隨著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從秦漢到明清各民族語言符號互學已經成為一種實際需要。新中國成立以來,“民漢語言間的影響已從詞匯層面擴展到語音、語法層面”。⑥自古以來,中國各民族之間語言符號相互借用是非常普遍的。“漢字是表意體系的文字,字形并不具備精確的表音功能,這正好彌補了拼音文字的弊端,可以在不同方言區之間起到統一的交際作用”,⑦漢字符號以其獨特優勢被各民族所共同理解、掌握和使用。隨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需要,作為中國56個民族共同財富的漢字符號“就擔負起承載中華文化的重任,幾千年來與中華文化相伴而行,盡管飽經滄桑,卻能同舟共濟,共同譜寫了中華文明的不朽篇章”。⑧在共通意義空間建構方面,文字符號的統一是各民族得以交往交流交融的物質基礎。其次,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過程中,中華各民族逐漸形成了大體一致的生活經驗,進而形成了統一的文化背景——中華文化。“中華文化是一個多元的統一體”⑨,與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相伴而生,又與中華民族獨特的生存空間緊密相連。中華民族所依托的生存空間西部是帕米爾高原、西南是青藏高原、北面是廣漠、東南是大海。這樣的生存空間使得中華民族很難受到外部影響,在“四周有自然屏障,內部有結構完整的體系”⑩內自成獨立的地理單元。這個地理單元南北和東西跨度較大,造就了農業文化、游牧文化、漁獵文化和狩獵文化等多元區域性文化。中國各民族在相對獨立而內部自成體系的生存空間里就可以實現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的交往交流交融。在交往交流交融過程中,各民族之間共通意義空間不斷擴大,逐漸形成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中華民族文化的同一性是中國各民族生活經驗分享的結果,是中國各民族文化交融的結果。第三,統一的文字符號與共享的社會經驗和交融的中華文化之間互為因果。文字符號不僅承載文化,更是思想交流的工具。在共同生活的家園里,有些少數民族除了使用本民族文字符號,還使用其他民族文字符號。漢族主要使用漢字符號,有時也會使用其他少數民族的文字符號。文字符號的統一促進了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促進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的形成。同時,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在不斷形成的過程中,必然促進各民族之間互相借用彼此文字符號,從而促進了文字符號的統一。文字符號統一和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的形成是各民族生活交往交流交融所決定的,也是各民族經濟、政治、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所決定的,更是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格局所決定的。

二、交往交流交融的途徑:建構互動空間

中華民族的形成歷史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交往交流交融有助于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由于語言文字的使用、宗教信仰等因素,新疆少數民族人口存在高度集中現象。新疆維吾爾族、漢族、哈薩克族人口的分布格局為“以天山為界,南疆以維吾爾族聚居為主,北疆以漢族聚居為主;哈薩克族主要聚居于阿勒泰地區、塔城地區的邊境縣市”。􀃊􀁉􀁓根據楊振等學者對2000~2010年新疆人口分布調查,維吾爾族人口高度集中于南疆三地州的縣域,哈薩克族人口高度集中在新疆北部。維吾爾族人口和哈薩克族人口的空間分布呈現集中連片;漢族人口與回族人口則是在天山北坡經濟帶與北疆西部地區高度集中,漢族人口與回族人口集中程度低于維吾爾族人口和哈薩克族人口分布,呈現出不連續的分布狀態,分散分布較為明顯。􀃊􀁉􀁔新疆各民族這種集中現象導致一個民族與其他民族之間在物理空間上的隔離,進而導致文化空間隔離、心理空間隔離,不利于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這種空間隔離容易造成信息閉塞,從而被疆內外暴恐分子利用。疆內外恐怖分子利用暴恐活動和歪曲社會事件造成各民族之間的心理隔離、社會隔離和空間隔離。空間的隔離不利于共通意義空間的建構,不利于各民族之間交往交流交融。因此,建構互動空間是促進交往交流交融的有效途徑,也是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需要。2014年,提出通過“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從居住生活、工作學習、文化娛樂等日常環節入手”􀃊􀁉􀁕,為新疆各民族群眾創造你來我往,我來你往的共居、共學、共事、共樂和共享的社會條件。生活在共同社區的各民族群眾可以協同做事,相互學習,共同參與文化娛樂活動,實現共同分享新疆穩定團結的幸福生活和“一帶一路”發展的成果。幼兒園、中小學及高校實施民漢合校、民漢合班、民漢合宿等形式,讓各族青少年從小到大都一起玩、一起學、一起生活、一起成長。通過建構互動空間,實現各民族群眾之間的互動交流,實現各民族的自我認同和相互認同。

三、交往交流交融的目的

五個認同交往交流是一種社會互動的傳播過程,既有物質層面的,也有精神層面的。其主要功能在于擴大交往交流雙方共通意義空間,加深彼此的認知和理解。而交融“則是指不同的民族通過相互間的長期相處,在語言文字、風俗習慣、民族心理、生活方式等方面取長補短,民族交往交流的廣度和深度都不斷加強,是一個各民族間相互接近并彼此認同的穩定狀態和過程”。􀃊􀁉􀁖這個過程就是各民族之間在互動中實現統一的社會自我的過程,也是個人社會化過程。完成社會化過程的個體自然會積極主動地作用于社會,參與到保障社會秩序和社會整合的社會協作關系中去。通過建構互動空間,讓各民族之間互相學習語言文字符號成為一種現實需要,成為分享社會經驗和文化的需要,從而夯實共通意義空間建構過程中的物質基礎和精神基礎。通過建構互動空間,各民族群眾在共居、共學、共事、共樂和共享過程中加深彼此了解和理解,加深彼此感情,縮短彼此心與心之間的距離,從而更好地實現各民族自我認同和相互認同。各民族的“認同是團結的前提,沒有認同就沒有團結;認同是團結的根基,沒有認同,團結就是無本之木”。􀃊􀁉􀁗各民族自我認同和相互認同有助于增強各民族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從而有助于鞏固民族團結的成果,有助于實現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

作者:王忠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