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傳播學下中國形象研究與趨勢
時間:2022-04-09 10:38:36
導語:跨文化傳播學下中國形象研究與趨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國家形象的主題內涵豐富,對中國國家形象的研究如日方升。文章主要梳理國家形象是詞語的基本概念,形象構成的基本要素,透析西方大國媒體妖魔化中國國家媒體形象,主張跨區域使用不同視角的媒體文化認真研究海外華人西方媒體形象,有效地解構了西方列強的政治話語權和媒體霸權,打消了中國海外國家形象過度受污名化的情況。
關鍵詞:跨文化交流;中國的國家形象;中國文化的國際交流
一、引言
與比較文學,跨文化影像學,國際政治等學科不同,其側重于文學作品中中國形象的研究路徑或其在國際決策中的意義,主要從跨文化傳播學的角度研究中國形象。著重于大眾媒體中中國形象的展現和傳播策略。從宏觀角度看,研究中國形象傳播領域的核心問題涉及中國的媒體形象及其變化,中國形象的“另一形態”與“矛盾”,以及如何克服意識形態對立,跨文化溝通障礙,國際新聞制作系統等問題塑造了中國的形象。經過20多年的積累,已經有了一些在傳播領域具有發展意義的研究。[1]
二、國家形象的整體認知過程
由管文虎教授直接編輯的“國家形象”出版得相對較早。這是一門學術專業,其主要主題是提高整個人民的形象和文化意識,并對其進行深入研究。[2]在這本教科書中,他簡要地分析和組織了這個時代的國家形象的基礎知識組織的結構,并在一個系統中對中國形象更好、更準確地進行了組織。筆者分析并解釋了國家形象幾個歷史時期的具體發展和轉型方法。目前,許多國內專家學者對確定當前國家形象的理論體系和基本結構進行了深入研究,主要研究結合當前國家形象的基礎知識并對其進行深入的思考與分析。利用各種基本概念分析了各種基本憲法機制各個因素與國家形象的關系。(一)當前國家形象的具體定義。如今,整個國家的形象仍然是一個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形象詞,其確切定義是研究整個國家形象及相關問題的起點。國內許多學者將名詞的定義大致分為三大流派:一所高校將新聞國家的主題形象定義為當前國際新聞信息流系統中新聞國家的主題形象,并將新聞國家的主題形象簡化為一種國家新聞主題形象媒介;一個學者的學校堅持“作為一個國際主義社會的國家公眾的形象社會。也就是說,另一個國家的公眾及其國際公眾是對另一個國家的國家形象的認可和價值的評估的觀點”;另一個團體則認為,國家的政治形象應該得到黨和其他人的贊賞和認可。國家形象是一個國家對自己和國際體系中其他行為體認識的結合。它是一系列信息輸入和輸出的結果,是一種“結構非常清晰的信息資本”。美國政治學家博爾丁(K•E•Boulding)認為,國家形象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可以從一個方面反映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和影響力。因此,國家形象的塑造和傳播受到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二)檢查國家形象的整體構成,要素和基本特征。當研究以整個國家形象的局部組成和這些要素的結構為特征時,對于某些心理學家來說,科學技術的發展就更少了,而不是為新的國家形象模糊不清。總體而言,它著重于本地圖像的識別系統。在某種程度上,科學技術觀念和互操作性指標是模糊的知識,也是人們對國家形象的理解,它是一些基本概念,易于被人們所理解。該部門新的國家形象中一片空白。國家形象通過整合所有相關專家學者的基本思想和具體內容,是融入人類社會的基本形式。上述要素分為管理基本要素中的三類:物質和精神的生產、組織管理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控制的基本要素,以及系統管理的基本構成要素。身心狀態和整個人類社會組織構成了整體管理的一個要素,而適應性管理的基本要素則是關鍵。[3]是國家形象宏觀上的主要抽象屬性,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社會的國家形象意義體系,由于它是基于微觀演繹和抽象意義的主題,因此是對國家形象宏觀理解意義的重要基礎。這是一個特征,宏觀主體抽象微觀主體對于宏觀主體的抽象理解具有重要意義。
三、中國國家形象研究的方興未艾
段連成的對外傳播初步研究和陳思錄的對外傳播簡要研究充分表明:它們是當代的,而不是中國兩個當代歷史政治國家中的中國形象數字文化傳統,是歷史的重要基礎和理論實踐。政治和藝術理論研究在中國近現代,不僅簡單系統地梳理了中國當代史和中國當代國際形象的政治現狀,也梳理了中國數字文化傳統藝術史研究及其發展變化,成功地奠定了構建外國當代中國形象的基礎數字文化知識庫是藝術史和傳播理論研究的基礎,也是重要的理論實踐庫框架。到目前為止,在中國已經建立了許多國家級以上的科研和技術組織,作為活動的內容和國家科研形象。國際科研技術合作項目決策咨詢指導服務咨詢,目前尚無人能及時將其全部經國家批準或相繼成立,如中國外文局對外交流研究中心,中國通信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北京外國語大學公共外交研究中心,清華大學與以色列愛潑斯坦外國傳播研究中心等;2019年12月相繼啟動了一批國家級以上各項重大國際緊密戰略合作對策措施,不再部分獲得國家批準或行政部門官員的批準。例如中國外文局的“新形勢下,提高國際交流戰略研究能力”,北京大學的“中國文化傳播的軟實力”,華中科技大學的“中國國家形象建設研究”從事跨文化傳播和新華社《中國媒體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戰略研究》等;從歷史悠久的歷史背景和進行國內外關于省主義主題的學術研究的新經驗開始,一群海外專家學者開始重新開始,并以中國為主題,重新樹立了國際主義的國家形象。[4]
四、西方發達國家主流國際媒體對中國國家形象的具體呈現
西方媒體專家學者普遍認為,中國特別愿意密切關注當前西方世界主要媒體政治主流輿論的政治權力和政治決策管理體制模式“西方強我弱”復雜現實情況的變化,世界主要媒體政治和社會輿論及當前西方媒體決策權的權力管理與話語權和發達國家的輿論權力,是現實的媒體政治輿論決策權管理體系的基本理論體系。顯然,西方發達國家的主流媒體傾向于使用系統邏輯思維的舊方法和新方法來刻畫中國,也就是將中國刻畫成沒有邏輯規則的“破壞者”。[5]一些中國專家學者的新聞通過綜合分析傳播到西方發達國家重要的中國傳統主流網絡新聞媒體,用于中國特定時期或特定時期內指定相關領域的重大事件或該國社會的其他相關領域公共安全問題重大突發事件的具體重點是新聞,要進行綜合分析,可以驗證西方發達國家傳統主流新聞媒體在指定時期內新聞內容的整體全面邏輯形象理論框架的重要性,并就新聞內容的整體邏輯進行報道形象表達準確有序,有效地創造中國形象。以西方國家為例,國家新聞媒體經常通過與中國相關的各種形式的形象保護該國的社會生態環境安全,海軍多艘大型軍艦護航、北京奧運會開幕式、關于各種國際政治、經濟和社會事件的新聞報道,以特殊語言形式的相關圖像,圖像內容的具體建構,并加強針對性隱喻的表達,映射了中國的“問題”,揭示了西方新聞媒體的邪惡意圖,西方新聞媒體的形象可能會使中國的形象直接陷入困境,這對各種國際社會和經濟都有負面影響。
五、跨領域文化傳播視野研究中的中國現代國家形象的文化構建
通過研究,我們發現中國國家形象的文化傳播是一系列社會政治問題和文化傳播問題。優化外交和溝通策略比沉迷于各種浪漫化的主觀幻想,客觀地向西方發達國家展示中國的形象要好。要以全球化的形式積極推廣中國的外國新聞媒體渠道和平臺,樹立中國特色的中國形象。毋庸置疑,由于媒體傳播方式的概念不同,國際媒體的公信力和國際市場,非傳統媒體,媒體產業化的英語國際傳播運作以及不同少數民族語言的不同地域文化和地域文化以及非常規的上述各種原因,例如在我國現代化中使用英語,以及用英語簡化中國數字媒體文化媒體,確實使英語在國際傳播市場中的傳播和實際應用中產生了實際效果。[6]但在其他方面,我國的整體宣傳形象有了明顯提高,例如:中國政府在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上充分體現汶川抗震救災的窗口是獨特的風格企業文化的力量和正義中國企業文化品牌的整體媒體影響著公眾和專業服務態度,品牌傳播已成功獲得了行業協會,國際社會和整個社會的普遍認可,并得到了國內外的認可,提升了中國企業品牌的誠信度和全國知名品牌的整體形象。
六、跨文化傳播學視野下對中國形象研究的意義
今天,各國文化的相互影響正在發生,任何一種文化都帶有它獨有的特征。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文化的烙印體現在中國人、中國國家形象中。對于一個國家的印象形成過程就是對一個國家的文化認知和理解的過程,這個過程是人的情感、思維、信仰與態度產生的過程。我們研究的目的就是提升中國國家形象以何種方式才能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產生積極的印象。不論如何變化,塑造積極國家形象的宗旨是不會變的,一個國家的人民所呈現的行為方式,在不同的人眼中,如何產生正面的評價是需要不斷研究的。實證研究可以設定測量指標的變量,進行前瞻性研究,而總結出有規律的東西。根據測量指標,不同的視角也可以得出很多新的結論。因此,這項研究是可以深入持久進行下去的。在跨文化中,文化行為塑造認知觀念,文化差異性會形成不同的觀念。這對于國文化走出去有著積極的作用,與此同時,也能夠更好地塑造中國形象。中國一直是世界關注的對象,中國國家形象的跨文化傳播是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希望有更多的學者和專家參與到此領域的研究中,拓寬研究的視野。
七、結論
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和看到,中國國家形象建設的過程是一個長期的、動態的發展過程。僅僅依靠政府的對外宣傳,試圖改善中國目前的國家社會形象,無疑是一種幻想。如上所述,國家形象的整體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文化、歷史、政治等各個方面。因此,從不同的跨文化視角研究中國形象在各個領域的建構和發展歷程,用全球化的語言和形式來表達中國文化,是中國文化國際傳播中值得不斷研究和實踐的趨勢。
參考文獻:
[1]程曼麗.大眾傳播與國家形象塑造[J].國際新聞界,2007(3):5-10.
[2]管文虎.關于研究中國國際形象問題的幾點思考[J].國際論壇,2007(5):76-79.
[3]胡春艷.中國對國際機制的參與與國家形象的建構[I].國際問題研究,2011(1):11-14.
[4]李彥冰,荊學民.國家形象傳播研究的幾個問題[J].國際新聞界,2010(6):118-122.
[5]張昆,徐瓊.國家形象芻議[J].國際新聞界,2007(3):11-16.
[6]趙雪波,張鍵.對當前階段中國公共外交的再認識[J].現代傳播,2010(6):58-61.
作者:董媛春 單位:電子科技大學成都學院
- 上一篇:廣播電視臺工程中數字音頻技術探析
- 下一篇:傳播學下對電影《八佰》的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