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紙中的醫藥廣告論文

時間:2022-09-15 11:50:00

導語:報紙中的醫藥廣告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報紙中的醫藥廣告論文

廣告是一種經濟手段,也是市場經濟發展的晴雨表,即“為商業發展之史乘”,(P220)我國近代報紙是廣告的主要媒介,而在報紙廣告中有大量的醫藥廣告。筆者根據1895-1935年間,每隔5年的7月1日的《申報》廣告的數量和行業情況進行抽樣統計,從中發現醫藥廣告的數量幾乎一直占最大的比例。醫藥廣告的大量存在,其根源是醫藥市場的形成和繁盛,是醫藥的供給和需求雙方共同存在和促進的結果。

(一)從供給方看,即醫藥的經營者,主要是西醫藥的經營使醫藥市場異常活躍。在近代醫藥市場上除了有傳統的中醫藥(即國藥)外,又有進口的西醫藥,在廣告中大多是宣傳西醫、西藥的。據統計,到1859年西藥的進口值27712關兩,到1895年激增至711424關兩。經營西藥的藥房多由外商開辦,采用的是近代化的經營模式,其中專營藥房是1841年英商屈臣氏(A.S.Watson)在香港開設的,1860年在上海開辦分店,后在國內開設多處分店,規模較大。到1894年在上海有14家,這時的華商西藥房只有6家。

由于利潤的驅使,西藥的市場競爭是很激烈的,“不僅有外商和華商的競爭,而且有來自不同國別的醫生、留學生處方、用藥不同,故品種頗繁雜,同一藥種,英制、德制、法制均須備辦。清末估計,上海華商藥房經營的藥品在200種以上。但以銷售額計,則以戒煙藥和營養滋補藥為大宗,約占55%,治療性藥品和家用成藥約占20%,制方藥約占5%。面對這種形勢,外商主要依靠投入巨資做廣告來促銷商品,尤以報紙廣告為主,這成為西藥商業的特殊傳統,有異于其他商業,即后來國藥業之重視廣告,也是仿西藥業競爭而來的。”

(二)從需求方看,即醫藥的消費者,主要是中等以上收入的城市居民,他們的收入水平提高、消費結構的變化及消費觀念的更新是醫藥市場活躍的重要原因。首先,由于西方商業貿易的刺激和近代工業的發展,中國進入近代社會,經濟有所發展,國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在整體上都略有提高,特別是城市居民中的中等以上收入的家庭,生活相對寬裕,這成為醫藥市場消費的原動力。

其次,近代國民的消費結構出現了多元化的趨勢,特別是城市居民,除了衣、食、住等基本生活消費外,他們的各種雜項費用與雜項支出項目增多,用于交通、娛樂、教育、醫藥方面費用增加,這表明城市社會的發展直接使居民的生活觀念、消費方式發生變化。

再次,隨著居民收水平的提高,消費觀念也開始更新。以上海市民為例,他們已經開始多維地思考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且講究實用效果,不再固守傳統的觀念,心靈得到一定地解放,對待洋事物不僅能欣然接受,而且有“崇洋”的傾向,同時,由于城市生活節奏的加快及競爭壓力的增大,使一些居民的生命意識增強,享受生活成為一種時尚;另有一些人會明顯感到自己處在“亞健康狀態”,為了保持生命力的旺盛,開始越來越注重身體的健康和保養,于是調理、保健方面的醫藥也就有了市場,各大藥房也就紛紛利用廣告宣傳來滿足人們的這些需要。據統計,1933年的《申報月刊》全年81條廣告中,居首位的是治療性藥品廣告,共34條,占總量的43%;其次是保健品廣告,共14條,占總量的17%,[8]其大多是源自西方的維生素、補血品等,以此來滿足大都市忙碌者們強身健體、精力旺盛的迫切需求。

近代報紙上的醫藥廣告無論是創意還是表現上都已有了自己的特點。

首先,廣告創意針對消費者的心理,言語有很強的誘惑力,增強了其宣傳效果。如《申報》中的一則聲稱能根治梅毒的廣告,標題是“后嗣問題,亟宜研究”,內容是“娶妻傳后,人盡皆知,使有良田千頃,家產億萬,而無一子女承歡膝下。則不幾等于虛生一世乎…”,這是針對人們封建的傳宗接代、求子心切的心理。另有一些廣告則依據人們崇洋的心態,在宣傳中強調“外國老牌名貨”、“從外國進口”等,以此來表現藥品的品質。醫藥廣告中的名人廣告也很多,經常是“名醫”、“專家”坐診的廣告宣傳,其次,廣告表現手法簡單,設計講究。報紙廣告在設計上由于色彩、印刷等原因往往比較平淡,缺少吸引力,但近代的醫藥廣告在設計上十分講究。一是充分利用版面資源,加大注目率。二是廣告內容常常圖文并茂,形象醒目。廣告中的畫片或照片,多做背景,有的是表現患者痛苦尋醫的表情,有的是說明用藥的過程和效果,這些圖片與文字內容交錯排列,增強了視覺沖擊力。三

首先,它促進了西醫、西藥業在我國的傳播和發展,繁榮了我國醫藥市場,也使人們的生命和健康得到更多的保證,并為其后的醫藥學發展做出了貢獻。其次,醫藥廣告的大量存在是我國近代廣告業發展和繁盛的一個重要內容,為我國廣告事業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從而促進了廣告業的發展,這是它的積極意義。當然,近代醫藥廣告中也存在著許多弊端。特別是“西醫廣告,肆意夸張療效,繪聲繪色,成為風氣。”在廣告措詞上大多是“包治”“秘方”“靈藥”等字眼,不僅明顯夸大了藥效,也失去了吸引力,導致產品信譽的降低。

注釋:

[1]戈公振.中國報學史.北京.三聯書店.1955

[2]吳承明、許滌新.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張東剛.中日經濟發展的總需求比較研究.北京.三聯書店.2005.

[4]何一民.近代中國城市發展與社會變遷(1840-1949年).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5]熊月之.上海通史第5卷晚清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