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傳播學中文學表現分析論文

時間:2022-12-11 02:01:00

導語:新聞傳播學中文學表現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聞傳播學中文學表現分析論文

摘要:綜觀中外新聞史,新聞作品大多數都運用了文學手法。新聞報道為了向深度和形象化發展,不得不借助文學手段。本文分析了新聞與文學的區別和聯系,同時表述了本人對文學手段如何在新聞中運用的一點淺顯的認識。

關鍵詞:文學敘事新聞語言文學語言文學手法

一文學敘事在新聞報道中的應用

伴隨著新聞事業的不斷發展,于上世紀60年代在西方社會出現了新新主義,強調用小說的筆調來寫新聞故事,這深刻地影響著新聞報道方式,“為沖破傳統新聞報道觀念與寫作手法,在報道方式上人為融合小說的創造想象力,及新聞記者的采訪技巧……強調寫作的風格及描述的品質”。雖然新新聞學重點突出的是主觀色彩,其諸多理論與方法也不能承擔真實反映客觀世界的功能,似乎不符合“新聞”真實、客觀的要求,但新新聞主義的初衷也是為了更準確、更真實地向受眾反映事實,傳遞信息。

我國的新聞工作者也特別重視新聞報道方式的變化與創新,穆青先生就提倡用散文的筆法來寫新聞,蕭乾先生曾自謙地說過:“縱觀我一生,可說是介于文藝與新聞之間的兩棲動物。”

今天,用文學的敘事手法寫的新聞稿、小說化的新聞、散文化的新聞等多種形式已屢見不鮮。“各報的記者們使出渾身解數,想方設法讓‘實話實說’的新聞借助文學的手法去‘實話巧說’,使之更為深刻、精致、感人并富有文采,達到思想性與藝術性的統一”。

《南方周末》向來以深度報道為特長,其中經常能夠看到記者作為一個敘事者,深入事件中心去探詢真相。在故事敘事過程中,往往會借用各種文學的敘事方法,比如文首設置諸多懸念,為了增加文章的可讀性,大量使用直接引語,通語言來凸現人物的性格與心理活動。文章也一般遵循著發現矛盾、沖突,尋找原因,最后如何去化解矛盾、沖突這條軌跡發展下去。

二新聞語言與文學語言的一致性

從語言學角度來衡量,文學語言與新聞語言具有同一性。兩者都具有語言的一般特征,都是對客觀經驗世界的文字表述。作為新聞寫作的主角,也有可能同時成為創作文學作品的主角,兼有新聞寫作主角和文學創作主角的雙重身份。

在講到語言的運用時,對語言的要求普遍認為語言要“準確、鮮明、生動”。從新聞的功能上看,新聞要“傳遞信息溝通情況”,所以“新聞語言必須要準確,概念明確,論斷正確,就是要恰如其分地反映客觀情況,報道事實,描寫人物容不得半點含糊不清,說一是一,是二就說二”。同樣,文學語言也必須準確。它的準確是藝術意義上的準確,就像福樓拜說的那樣“我們不論要描寫什么事物,要把它表現出來,只能用唯一的名詞;要賦予它運動,只有唯一的動詞;要賦予他性質,只有唯一的形容詞,我們要苦心探索,非找到這個唯一的名詞、動詞、形容詞不可,僅僅找到這些名詞、動詞、形容詞的相似詞千萬不要滿足,更不可以因為搜索困難隨便使用一個來搪塞了事”。

鮮明性也是所有文體的共同要求。新聞媒體是社會的嘹望哨,媒體應通過那些新近發生的或正在發生的,有典型意義的和有新聞價值的事實報道,使用生動鮮明的語言去維護公眾的切身利益和疏導群眾的情緒。而文學語言的鮮明性,則主要表現在形象和意境的創造上。

生動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切敘事性作品具有藝術魅力的基本特征。新聞語言的生動要求使用典型、準確、簡潔、具體的語言,而且不斷地從事件背后提供出盡可能多的價值和材料,而從挖掘新聞事實本身所包含的生動因素,也能反映客觀事實的本來面目。“新聞是新近事實變動的信息。”文學語言的生動,主要表現在細膩描寫客觀事物時,以合理的想象聯想和夸張來抒發主觀情感。

三新聞中運用的文學手法

適當運用文學表現手法是增強新聞可讀性的根本途徑。新聞幾乎對所有的文學表現手法(虛構除外)都可采取“拿來主義”,但最應當掌握以至運用純熟的是描寫、對話、議論三種。

新聞尤其是消息,要不要有描寫,至今仍有不同的認識。但隨著新聞改革的深入發展,突破公式化、概念化的種種束縛已成共識,描寫已被廣泛采用。恰當運用描寫,可以把新聞寫得生動形象、富有文采。其主要作用有:能夠再現環境,創造氣氛,引人入勝;它可以用實景代虛言,剔去空洞無物的陳述,增添新聞的形象美;它可以托物寓意,形成含蓄的意境。

新聞(主要指消息)中的描寫是從屬服務于導語的整體設計的,它必須把新聞的五要素容納進去,描寫的本身必須同時是對新聞事實的報道,或者是對新聞事實不可少的襯托。需要注意的是,新聞中的描寫不在多,而在準;不在細,而在精。好的描寫著墨不多,三五個字,幾個詞組,一兩個短語,讓讀者略有所感便戛然而止。

在新聞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名篇佳作中,有不少正是以嫻熟的對話藝術贏得了讀者。看來這也是一種很好的題材,是應該予以采納的一種方法。新聞中的對話,是交代情節、傳遞信息的重要手段,更是展現新聞人物的內心世界,展示時代精神,深化新聞主題的有效方法。

新聞中要掌握的議論,一般為直接議論和間接議論兩大類。前者就是對新聞所傳播的事實,直接進行闡述、評論,指明意義,揭示本質;后者則是通過第三者之口,間接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態度和見解。不論哪一種,運用得當,均能收到“縮尺成寸,一語中的”的良好效果。[論文網]

參考文獻:

[1]芮必峰、姜紅:《新聞報道方式論》,安徽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2]曾月華:《談談新聞與文學的“雜交”優勢》,《新聞與成才》,2002年第7期。

[3]李元授、白丁:《新聞語言學》,新華出版社,2001版。

[4]王鏑、李偉:《談談新聞語言的準確性》,2001年6月版。

[5]李良榮:《新聞學導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本文關鍵詞:文學敘事新聞語言文學語言文學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