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面報道前景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10 01:36:00
導語:負面報道前景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負面新聞報道的提法在中國由來已久,作為一個具有濃厚中國特色的概念,其是是非非長久以來存在于新聞從業者的爭論中。
學者張威在其著作《比較新聞學:方法與考證》中,曾這樣定義負面新聞報道:負面報道聚焦于那些與現行社會秩序和道德標準相沖突的事件以及一切反常現象。一般說來,犯罪、性、丑聞、事故以及自然災害等類事件往往是它報道的重點。對于具有社會內容的負面報道來說,它的目的不在于歌頌光明,而在于反映和暴露社會敏感灰暗的一面,以使公眾矚目、震驚、警醒。它強調變動、反常和沖突。從這個定義中,可以看出所謂的“負面”更多的是聚焦于事件本身的性質,而不是事件的結果。但眾多學者仍然認為,這種關于負面報道的籠統提法有失嚴密性。他們認為,討論負面新聞報道,必須脫離一種簡單的,泛泛的思維模式,代之于具體的、微觀的、分類的分析。這樣,才能更準確地進行理論定位;在政策的制定上以及相應的媒體實踐中,才不至于犯簡單“一刀切”的毛病;傳播效果也才有效。
我國的媒體比較認同后者的觀點,他們把負面報道分為批評揭露性報道、社會危機事件的報道、黃色煽情新聞的報道三大類。
二、我國負面報道發展的困境
建國后很長一段時期,負面報道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塊禁區,新聞界和學術界都慎于提及。盡管九十年代以來,中國新聞的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但以正面報道為主仍然是媒體報道的主要方針。據統計,在2001年至2004年近四年中,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新聞縱橫》中百分之六十到七十為正面報道,負面報道僅占百分之三十左右,甚至更少,而且在報道力度和報道篇幅上也相對較弱;央視的《焦點訪談》,1998年輿論監督的內容在全年節目中所占的比例是47%,到了2002年下降為17%;一向鋒芒畢露的《南方周末》也被逐漸磨得沒有了棱角,批評揭露性報道的比例只占辦報初期的70%左右。
三、我國負面報道廣闊的發展前景
(一)媒體的市場化經營和民主制度的發展給負面報道的發展帶來契機
進入90年代以后,受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媒體的市場化經營體制逐步形成。負面報道在我國蓬勃發展起來,市場需求為首當其沖的因素。媒體希望建立廣泛的讀者群以吸引各方面的廣告客戶。為了抓住讀者,它們從枯燥的哲學、金融、政治轉向對暴露社會陰暗面事件的報道,采用煽情手法,描寫有關性丑聞或犯罪以最大限度地吸引讀者。另外,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民主政治制度的不斷完善,媒體“受眾本位”的傳播理念逐步形成,也是負面報道蔚然成風,長盛不哀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繼問世的中央電視臺的《焦點訪談》和《新聞調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新聞縱橫》、《中國青年報》的《冰點》、北京電視臺的《第七日》等名牌欄目,將報道的焦點對準一些敏感的社會問題,節目中有大量引起各界人士關注的負面報道。
(二)負面報道的積極效應為其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負面報道會帶來負面效應,這正是我們日常奉行的指導思想。按照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觀點,要認識事物的本來面目,必須要有一個感性向理性飛躍的過程。對新聞報道是正面還是負面的認定,不能光看表象及顯示的色彩,而要透過現象看到本質。
媒體必須以受眾這個客觀主體感應傳媒信息程度為依據來判別新聞的思想內涵及其對社會是否有啟迪、預警、教育作用;對社會公眾的釋疑解惑有無幫助;能否使受眾獲得心理上的認同和精神上的安慰。實踐證明:社會現象含有負面信息,但取材于負面信息的新聞報道,并非必然對社會產生負面效果。這是因為新聞采訪報道是傳媒的理性行為,蘊含著正確的是非曲直和道德價值的判斷標準。記者采寫新聞的目的,就是通過報道事實,傳遞新聞信息,在為受眾傳遞信息服務的同時,將正確的立場、觀點、傾向,寓于事實之中,使受眾受到啟發和教育。通過對負面信息的過濾、篩選、剖析,體現傾向性,思想性,引導受眾冷靜而理性地思考。媒體的責任在于如何把消極影響減少到最低限度,并促使負面效應向正面轉化。
(三)促使負面報道的效應向正面轉化,媒體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我們可以大體總結出促進負面效應向正面轉化的幾個要素,也可以用六個字來概括即:敢、實、公、遠、幫、果。
敢,就是要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敢講真話。由于片面理解宣傳方針政策;由于沒有真正掌握馬列主義辯證法;由于怕來自上面和下面的壓力,怕惹禍,怕砸了自己的飯碗等,有不少新聞工作者,不敢面對社會的丑惡現象,遇事繞道走,高帽子滿天飛,有的甚至為一已私利而弄虛作假,文過飾非,這樣的記者不是好記者,好的記者要堅持黨性,有堅強的責任心,無私無畏,剛直不阿,甚至舍生取義也在所不惜。
實,就是唯物論,實事求是,不夸大,不縮小,在深入調查研究弄清事實的基礎上進行批評,這樣既可以使受批者口服心服,也不至于在廣大群眾中產生不良影響。
公,就是站在公正立場上。新聞工作者是人民的代言人,輿論的代表,言而不公,自然會對輿論產生誤導,這就會產生負面效應,因此記者反映社會問題必須深入采訪,反復核實,嚴格篩選,認真編輯,突出一個“公”字,才能受公眾歡迎。
遠,就要眼光放遠。寫新聞一開始運作,就要考慮社會效應。有位記者寫了篇文章,批評一座大橋設計高度不夠,影響大噸位船舶的通過。從道理上說,這一批評是對的,教訓應該吸取,但無多少實際意義。因為事實已無法改變,徒增讀者的埋怨心理。記者寫報道,應善于抓苗頭,眼光放遠,看得遠,才能產生良好的社會效應。
幫,揭露批評社會上的丑惡現象,其目的是根除這些現象,所以一定要牢固確定“幫”的觀念。幫領導做工作,幫受眾了解情況,幫受批評者改正錯誤。不能給黨的工作添亂摸黑,助長牢騷,煽動埋怨情緒。
果,就是要有結果。為使批評報道發揮作用,記者必須關注批評報道的全過程,重視反饋,力求徹底的解決問題。
四、正確的立場和媒體的責任感是負面報道發展的動力
趙啟正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他在一次報告中提到了關于怎樣看負面報道的問題。《新京報》照錄如下:“說我們的不好就是負面報道嗎?不是。判定報道的正面,負面問題,應該從是否有利于我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他的話可謂是一語中的。
在不少人尤其是某些官員的眼里,對新聞報道一直有這樣的邏輯概念,報道壞消息就一定是負面報道,而負面報道就一定是在找事添亂,所以不能有負面報道。所謂新聞,就是對新聞事實的客觀報道。已經發生的事實,按照辯證法的原理,有好的就一定有不好的。不好的消息,是一種客觀存在。允許對好消息進行報道,也就應當允許對不好消息的報道,什么該報,什么不該報,關鍵是一個評價標準問題。趙啟正認為,辨別什么是正面,什么是負面的標準是:是否有利于我國人民的根本利益。這個評價標準不僅僅在國內報道中有效,放在國際上也同樣正確。任何新聞報道,只要是有利于人民的根本利益,就算報道內容為壞事,也不可簡單理解為負面報道。
事實上人民對適量的、適度的壞消息的報道是歡迎的。人民越重視自己的生存發展環境,越需要通過新聞報道來關照身邊存在的各種已現和未現的危機,從而避免壞事的發生。之所以有些官員不喜歡負面報道,并千方百計地對類似報道進行限制,正是因為他們沒有徹底站在人民的立場上,看重的是自己的職務、地位、利益。在一定程度上,是否允許負面報道的出現是一面鏡子,從中可以看出一個人的胸懷和立場,一個國家的胸懷和立場。
媒體要站在公眾的立場,理性客觀地充當社會公正的“記錄人”這一神圣角色。如果記者純粹出于一種迎合受眾的目的,肆意渲染一種陰暗的氣氛,新聞報道將削弱它在社會變革中應有的力量。直正懷抱社會責任與良知的媒體不會一味地揭丑,他們更強調這類報道的建設性,長遠性意義,也正是在這一點上媒體的真正品質才能顯現出來。
參考文獻:
[1]耀魁.《西方新聞理論評析》.新華出版社,1998,1:181.
[2]鄧利平.《負面新聞報道的特征及傳播功能》.《新聞界》,2002(1)
[3]鄧利平.《審美視野中的新聞傳播》.新華出版社,2002.
[4]芮必峰.《鼓吹者、旁觀者、參與者——論新聞工作者的職業觀》.《新聞界》,2004(6)
【摘要】隨著民主政治的發展和媒體市場化經營的完善,負面報道作為一股不可遏制的力量蓬勃發展起來,沖擊著傳統的以正面報道為主的傳播理念。媒體的責任在于以為人民謀利益為根本出發點,在負面報道中注重利的權衡,度的把握,理的探索,把消極影響減少到最低限度,并促使負面效應向正面效應的轉化。
【關鍵詞】負面報道發展困境發展前景
- 上一篇:電視新聞評論論文
- 下一篇:體育新聞報道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