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特新聞的策劃技巧論文

時間:2022-09-30 11:34:00

導語:獨特新聞的策劃技巧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獨特新聞的策劃技巧論文

關鍵詞:獨特新聞

摘要:媒體的擴容、信息的高度透明,尤其是消息來源的趨窄(如新聞發言人制度、新聞會、新聞通稿等),使得新聞同題現象已無可回避而且不可避免。也正因為此,獨特新聞顯得愈加可貴。其實,新聞同題并不意味新聞必然同質,新聞完全可以做到同題不同質。新聞源可能一樣,但新聞的廣度、深度和角度絕對與人不一樣。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獨特新聞。如何才能做到獨特,根據新聞實際運作,我以為主要取決媒體的四個能力:發現能力,追問能力,編輯整合能力和策劃能力。

一、能否通過發現找到獨特

新聞發現力體現在見別人之未見和不能見。

新聞是變動中的事實。發生(起點)、變動(推進)、結束(告一段落),在這三個過程中都存在發現的問題。

獨家新聞要求的是在新聞事實或事件起始階段就能夠發現,即當一個事實或事件剛發生,別人還未發現,你就見人之未見,這樣的報道當然是獨家的。有人將此稱之為“起點消息源”發現,也有人稱之為新聞的“第一落點”。

如果說“見別人之未見”,有某種機會主義成份的話,那么,“見別人之未能見”,就完全是記者和媒體自身能力和素養的體現了。即當一個新聞事件或事實已被媒體廣泛傳播開來后,你能夠有和別人不一樣的獨特發現。

現在全國各省會城市都有五六家報紙,常常會出現大家都在傳播同一事件或事實的現象。但這絲毫不影響我們做出獨特的新聞來。因為任何新聞事實和事件都有其顯性的一面和隱性的一面。顯性的一面,大家一般都能夠發現,是淺度發現,隱性的一面卻不是所有的媒體都能發現的,它是一種深度發現。新聞能否做到獨特,往往就在于對隱性一面的發現和開掘,是深度發現,是見別人之不能見。

這方面的例子很多,舉一個大家都知曉的例子。同樣是大興安嶺火災。中國青年報報道的獨特之處,就在于它不僅僅看到了“水火英雄”和場景,而且從這場大火中看到了官僚主義。與新華社和中央電視臺等媒體比,中國青年報當時報道大興安嶺火災的時效是不占先機的,但他們密切關注中央電視臺關于這場火災的用語由“火災”到“大火災”再到“特大火災”的變化,從中發現了深層的東西,分別以"紅色的警報"、"黑色的詠嘆"和"綠色的悲哀"三篇新聞大特寫,從火災與社會、火與人、火與自然三個方面,揭示了此次火災最本質的信息--那就是官僚主義。

這是“見別人之不能見”的典范報道。

二、能否通過追問挖出獨特

從某種意義上說,新聞就是追問的藝術。做新聞報道,首先在于媒體和記者追問能力的高低,而做獨特報道,更是要問別人之未問,問別人未敢問。前者涉及媒體采訪個性,后者涉及媒體采訪勇氣。

有獨特的、個性的追問,才會有獨家或獨特的新聞報道。媒體和記者必須擁有自己的觀察、思考路徑,并通過此路徑一路追問,尋找事實的真相和答案。很多的媒體在同一新聞事件面前,做出來的大多是同題同質的新聞報道,就是因為大多數媒體沒有做到“問別人之未問”。

北京青年報關于“滴水茶事件”的報道與其他的媒體顯然不一樣,關鍵在于他們問別人之未問。去年五六月間,在一次書市上,幾個貧困山區的小學生到北京擺攤賣茶掙學費,北京市民紛紛解囊,在各家媒體都從愛心的角度對此事進行連續追蹤報道時,北青報記者卻對此提出了質疑:這些小學生怎么來這里的?他們怎么知道用這種方法來籌集學費的?他們又是怎么會知道北京有這樣一個書市,能夠吸引如此多的民眾?是誰告訴他們這個信息的?他們這樣做的背后會不會是有人操縱?如果有,操縱的原因是什么,是善意的還是惡意的?正是由于北京青年報記者對這些隱性的事實提出了自己的追問,他們的報道最終成為獨家的報道。

我們常常能見到這樣的情形,采訪見義勇為的英雄,張口就問“你當時是怎么想的、你當時怕不怕”之類的問題;采訪獲獎人物,開口就問“你現在的心情怎樣、你現在最想說的話是什么”等等,這都是沒有個性的提問,可能已經是別人問了數十遍的問題。如此追問,怎能寫出獨特報道?

問別人之未問,反映了媒體的質疑精神,問別人之不敢問或不能問,卻是一種勇氣的體現。很多獨特或獨家的新聞就是來自記者的勇氣。尤其是當下媒體難免權錢勢力夾擊的情況下,如果還想保持一點“獨特”個性的話,可能最需要的是“敢于追問”的勇氣。

2005年7月底開始,合肥市委市政府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大拆違。對于這一全省及至全國媒體關注的新聞事件,省城各家媒體都浮在表面上進行報道,大多是按照相關部門的調子或通稿開展報道,諸如大拆違的意義、目的或進展情況、正反典型等等。但是,埋藏在普通老百姓心中對“大拆違”的疑問、想法和希望,卻沒有一家媒體有勇氣去直面和關注。在此情況下,新安晚報從百性中收集了許多民間聲音,其中不乏敏感話題,就此獨家專訪了時任合肥市拆違領導小組組長、合肥市市委副書記黃同文,直面和正視“拆違之痛”,問別人之不敢問,發表了《十問大拆違》一文,在所有的大拆違報道中獨樹一幟,讓社會大眾眼睛一亮。

獨特報道需要媒體和記者在任何權威面前敢于提問的平等姿態和獨立人格精神,而不是迎合權貴、媚俗趨利、隨波逐流、逢場作戲、任人擺布的提問。

三、能否通過整合彰顯獨特

獨特新聞并不完全是一線記者發現和挖掘的事情,編輯在獨特新聞方面也擔當著重要的角色。

可以這么說,在當下信息高度透明時代,記者抓不到獨家新聞,不完全是媒體無能的表現,但如果編輯不能通過自己對信息資訊的編輯和整合,形成自己的獨特報道,那就完全是媒體的能力問題了。

新聞編輯和整合重要性緣于兩方面:一是信息高度透明和多渠道時代,獨家新聞已幾乎少之又少。如果媒體鉆進這個牛角尖,就會發現自己的路越走越窄。二是現在的信息已經泛濫過剩,甚至出現信息污染,紛紛擾擾的信息讓人目不暇接,甚至望而生畏。讀者如何才能避免雷同信息,并防止重復接受,這個任務自然就交給媒體。

因此,現在媒體真正重要的任務不再是擁有和傳播信息本身,而是對信息進行篩選、整合和深度加工。一個追求獨特的媒體,其重要或主要的精力再也不能一味地指望記者尋找獨家或獨特題材上了,而應著力通過編輯部的策劃,從有用和有價值的共享資源中,尋找獨家視角,并以獨特的表達,獨特的新聞,顯示自己與他人的不同風格、不同品質。

喻國明先生有過這樣的表述:所謂強勢媒體社會影響力的大小,已經不再是看誰擁有更多更勤奮的編輯記者,而是看誰對于資訊的分析整合能力高低。我同意這樣的觀點。這看上去是對傳統媒體記者職業的一種顛覆,但它指出了信息高度發達時期傳媒面對的新的課題。

如果我們不能認識到在同題新聞現象越來越嚴重的情況下,傳媒的獨特性已很大程度上維系于編輯和整合的能力和技巧上,那就真的可能在新聞雷同中不能自拔,以至消亡。

四、能否通過策劃制造獨特

新聞是對事實的客觀報道,但各家媒體都會面臨怎么報道和報道什么的問題,這就有了新聞策劃。

新聞策劃的特點主要有二:1、它是報社有目標指向的新聞籌劃活動,是媒體的一種“議題設定”;2、新聞策劃的強大作用和意義在于它能將一些分散、無形的事實充分調動和集中起來,從而使潛新聞得到開發而成為顯新聞。由于是“議題設定”,是一家媒體的獨謀,而不是所有媒體的共謀,它所制造的新聞必然是獨特的。由于要調動和集中那些分散、無形的事實,媒體的認知程度和事實選擇的差別必然要反映到報道中來,形成媒體的個性。

2007年5月22日,安徽省環保局公布了當年第一批省級掛牌督辦企業名單,所的的媒體都刊登了這一消息。但是,新安晚報根據這一信息對報道進行了策劃,派出記者分赴11家企業,實地調查他們環境違法行為及對環境的危害。推出了大型策劃《他們為何這樣“牛”》的特獨報道,揭露了11家企業的污染狀況。報道內容既有現場探訪、省環保局的表態,也有本報評論員的評論、環保專家和省人大領導的意見,多角度、多層次地探討了可持續發展的主題。由于報道在安徽所有的媒體中獨樹一幟,避免了同質化問題,它在社會上激起的反響自然非同尋常。

策劃的另一個重要意義是能建立自己的“資訊源“。其實,新聞同質化現象就是媒體新聞資源匱乏造成的。有研究者認為,世界上主要“資訊源”是白宮等政治決策地,金融市場中心(如華爾街、東京股市)、科學技術中心(如諾貝爾獎)、時尚娛樂中心(如好萊塢、奧斯卡獎、格萊美音樂獎)、重大體育賽事(如世界杯足球賽、奧運會、美國NBA)等,這些“資訊源”就是世界各大媒體的新聞寶庫。

那么,我們的“資訊源”在哪?有兩種構建方式,要么從別人的“資訊源”去抄襲、復制,但出來的都是大路貨,無法避免同質化現象。要么就是通過本身的策劃來豐富自己的“資訊源”,這是目前媒體競爭的焦點所在。近年來新安晚報許多在社會上產生重大影響的報道如“追蹤油耗子”、“問題捐贈”、“百姓看政風”、“醫療揭黑”、“質疑新民周刊報道”、“抓鬮小哥倆”等策劃報道,都是通過組織策劃產生的,成為新安晚報一段時期的“資訊源”,從這個“資訊源”里制造了很多“獨家新聞”,制造了很多其他媒體爭相轉載、評論和再制造的“材料”。公務員之家

為了避免每天大量的新聞同題同質現象,新安晚報曾開辟有一個“獨家新聞”版。該版大多數報道是從自己創建的“資訊源”而來,這充分證明,新聞競爭的內核變化了?!懊襟w,要在媒體之林中盡快‘探出頭來’,不能依靠越來越少的‘獨家’進行競爭了,而是必須通過策劃來競爭了。”“因為,在特定時間地點,陽光雨露是個定量。你策劃搶走了,他就少了?!?/p>

策劃是制造獨特新聞的重要路徑之一,但新聞策劃一定不是閉門造車,它必須是建立在對大量信息綜合分析的基礎上進行的;是建立在摸清讀者需要、興趣和社會渴求基礎上的;是建立在判斷我們的“議題設置”能夠引起公共輿論的基礎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