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假新聞的危害策略探討論文
時間:2022-12-31 03:11:00
導語:虛假新聞的危害策略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虛假新聞緣于新聞工作者滿足受眾的心理需求,緣于激烈的媒體競爭。也緣于新聞自身容易造假。通過采取完善的用人機制、強化行業自律性以及加強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等措施,避免虛假新聞對社會造成更多危害。
論文關鍵詞:虛假新聞;信息傳播;職業道德
1虛假新聞對社會的危害
2007年7月8日,北京電視臺“透明度”欄目以“紙做的包子”為題.播出了記者暗訪朝陽區一無照加工“紙箱餡包子”的新聞。節目播出后,北京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視,要求工商局立即派人檢查并了解情況。7月l1日一l4日,北京市工商局等單位迅速部署.在朝陽區范圍內組織開展了拉網式專項檢查行動.卻沒有發現包子餡中含有紙纖維及其他違禁成分。隨后調查人員發現,新聞“紙箱餡包子”存在虛構舉報,未對包子和肉餡進行法定檢測等疑點。7月15日,北京市公安局刑偵總隊成立專案組對此進行立案偵查。偵查發現,此節目內容是由北京電視臺2007年新聘用人員訾北佳一手策劃、編造的虛假新聞報道。一度被媒體炒得沸沸揚揚的京城“紙箱餡包子”事件最終以“虛假新聞”收場,導演這起“鬧劇”的北京電視臺聘用記者訾北佳等6人已被公安機關刑事拘留。7月18日晚,北京電視臺為此在“北京新聞”中公開向社會道歉。無獨有偶,假新聞“女兒狀告爸爸的吻”“錯位夫君夜換嬌妻30年”等都在社會上引起了較大反響。假新聞不僅損害了新聞工作者的聲譽。而且影響了黨和政府的形象,對社會造成了嚴重的危害,具體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
1誤導輿論,危害社會。新聞報道具有輿論導向的社會功能,虛假新聞不僅浪費了受眾的時間和精力,更使他們的感情受到欺騙和傷害,直至造成思想行為方面的誤導,有礙整個社會的常態發展。更為嚴重的是,虛假新聞輕則對社會公眾形成誤導.引發公眾思想的混亂。重則可能給社會帶來不安定因素,造成社會的動蕩不安。
2影響形象,喪失威信。虛假新聞影響黨和政府的形象。通常意義上說,新聞是黨和政府的喉舌,是傳播國家大政方針的重要渠道,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陣地。從某種意義上說,新聞傳達的是黨和政府的聲音。代表的是黨和政府的形象。如果虛假新聞不遏制.不僅對社會和受眾傷害嚴重.對于新聞界自身的損害也是不言而喻的。虛假薪聞在破壞了人們對媒體信任的同時,也嚴重影響我們的黨、政府在公眾心中的形象。因此,虛假新聞是把雙刃劍,既害人害己,又害社會。
3形成侵權傷害,造成經濟損失。由于虛假新聞是不真實的,這往往會形成侵權,帶來不必要的新聞官司。而虛假新聞的直接生產者——新聞工作者,輕則要被拉上“社會法庭”聽候審判,重則可能要被追究相關刑事責任。賠償經濟損失。
2導致虛假新聞出現的原因
1虛假新聞是媒體向受眾獻媚的產物。傳播學專家認為,人們通常只接受感興趣的新聞,絕大多數的假新聞是社會新聞,與具體生活中的人沒有直接的利害關系.即使有人懷疑.也很少會與報道者較真。其實從傳播學角度看,受眾應該說在整個傳播過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們有自己的喜好,對于各種信息也會有選擇性地吸收。那些有轟動效應的假新聞屢屢出現,且有愈演愈烈之勢,就是因為這類新聞存在一定的受眾市場。一些受眾的文化水平和素質較低。還有一些人存有“窺私”“獵奇”等心理.這從另一個方面也促成了假新聞的泛濫。
2新聞造假難度低。假新聞屢禁不止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像“紙箱餡包子”這類新聞容易造假。記者先是想象一個新聞事件。接著找個“托兒”進行所謂的“采訪”或“暗訪”,然后再讓所謂的“事件當事人”講述經過,必要時用馬賽克效果處理“事件當事人”的真實身份。此外,對一些故事性的文字報道,造假就更容易了,無非是任意取個名字(還會煞有介事地宣稱這是“化名”,隨意給當事人安排一個籍貫、年齡、職業、長相,再胡亂編造一個讓讀者都感興趣的故事。例如,“錯位夫君夜換嬌妻30年”就是由湖南省一無業青年想象而成,沒有任何理論依據。
3行業自律的缺失?!凹埾漯W包子”假新聞事件從表面上看是北京電視臺“透明度”欄目組工作人員審稿不嚴、追求轟動效應造成的,但從更深的層次來看,是行業自律的缺失。行業自律不僅僅是一家新聞單位內部的規章制度。還應包括同行業之間的相互監督,只有這樣,才能形成強有力的自律機制。然而就目前來看,我國新聞行業的自律遠沒有發揮其監督功能。
4新聞工作者斷章取義。斷章取義是指不顧全篇文章或談話的內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話或一句話的意思。首先,很多年輕的記者,特別是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記者。對于被采訪人的語速把握不當,造成了記錄上的遺漏(也許這位記者遺漏掉的正是話語中最核心的東西,這就會引起記者對于被采訪人觀點理解的偏差與錯誤,造成斷章取義的不實報道問題。其次,很多記者在采訪過程時對于被采訪者一些重點詞語印象深刻.而對于一些不是很有刺激性的語言往往忽視。比如說2008年年初流傳的所謂“李詠把SHE說成是外國人”的傳言,其實這就是只重視重點詞語,忽視過程的結果,經仔細查閱其中的臺詞。這句話不是李詠說的,而且也沒有引出SHE,所以這個報道的錯誤就是斷章取義。
3消除虛假新聞的對策
1完善媒體的用人機制。媒體應該明確把關人的責任,目前國內的大多數媒體都實行聘用制,這為人才的合理流動提供了良好的平臺,但其中也存在著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就是忽略了人的道德品質和職業素養。所以。媒體人不僅要具備熟練的業務技能,還必須有較高的政治素養和職業道德,這就要求媒體在用人上必須嚴格把關。
2加強新聞法規建設.強化行業自律。新聞法規是依法管理傳播行為的主要依據.它具有法律強制性。加強新聞法規建設,不僅能保障新聞自由,而且還能懲處違法亂紀者,確保傳播行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違法必懲。行業自律是媒體的自我約束,是由內而外的一種自覺行為。因此,新聞法規和行業自律的兩相結合是從法律、政策、制度的高度對媒體的管理與約束,會有力地規范媒體的傳播行為。
3牢固樹立社會效益高于經濟效益的觀念。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效益是企業運轉的核心追求。媒體的“事業性質,企業化管理”雙重角色使得它不可能超脫這一追求之外。所以,媒體對經濟效益的追求是現代社會問題中應有之意,但媒體畢竟不同于一般的企業。它的特殊性決定了它的社會效益永遠高于經濟效益.決不能犧牲社會效益謀求經濟效益,否則無異于舍本逐末。
4大力加強新聞記者的職業素質和職業道德教育。虛假新聞的出現由其現實客觀的社會原因造成.而作為新聞從業人員.應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嚴格遵守新聞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從而為廣大受眾提供最真實客觀的新聞內容,滿足大眾需求。
我國的新聞事業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聞從業人員要以社會效益為最高準則,只有正確反映并引導社會輿論,才能促進社會機體的健康發展。
- 上一篇:剖析農村居住環境財政引導研究論文
- 下一篇:信息時代科技開發與新聞傳播的關系探索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