腘動脈損傷漏診分析論文
時間:2022-06-19 11:22:00
導語:腘動脈損傷漏診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目的:充分認識腘動脈損傷的危險性,盡早發現腘動脈損傷并早期處理。方法:對5例腘動脈損傷患者的處理進行分析。結果:腘動脈損傷患者盡早進行手術治療,對臨床高度懷疑有主要動脈損傷患者應早期手術探查。結論:腘動脈損傷患者截肢率高,應盡早進行手術治療。
腘動脈損傷在膝部創傷中較為常見。腘動脈在膝部緊貼股骨腘面和脛骨平臺后緣的唇狀突起,與腘靜脈一起被包繞在一個結締組織鞘內。腘動脈膝部的側支,一般與腘動脈一起環抱膝關節,位置恒定,其分支脛前動脈通過骨間膜上的孔道,而脛后動脈為比目魚肌腱弓所固定[1]。膝部受傷,發生骨折脫位或挫傷時,腘動脈及其側支常受到損害。腘動脈損傷后,未及時正確的處理,易發生肢體壞死。據文獻記載,腘動脈損傷患者用結扎法處理腘動脈的截肢率高達72.5%~100.0%[1],因此,多數學者強調,必須認真對待腘動脈損傷。
我院自1988年以來,共收治腘動脈損傷患者5例,本院成功救治3例,另有2例由他院轉入,轉入2例患者因來院時間過晚,最終行截肢處理。該2例截肢患者處理過程中有許多經驗教訓值得我們思考,現總結如下:
1典型病例
1.1病例1
患者,男性,35歲,因外傷致右膝關節腫痛、畸形2h而前往他院就診。患者前去門診時正值中午11∶55,門診醫師正好下班,而患者亦未到住院部就診,在候診廳等至14∶30門診醫師上班。經攝X線片,診斷為右膝關節后脫位,門診醫師簡單行手法整復后于16∶00收入住院。患者入院后出現傷肢血流循環障礙,肢體遠端皮膚蒼白,皮膚溫度明顯較健側低,患肢疼痛,足背動脈搏動明顯減弱,經嚴密觀察,行藥物治療,癥狀無改善,而轉至我院,后患者行截肢處理。截肢后檢查標本見右腘動脈血管床已廣泛栓塞。
1.2病例2
患者,男性,20歲,因井下工作時被鐵桶擠壓致左膝部腫痛,伴創口流血1h而在他院就診。查體見:左膝部腫脹、壓痛,左足末梢血循環尚好。入院后攝X片示:左股骨下端,脛骨上端未見骨折征象。經行創口清創縫合后給予止血、抗感染治療。患者于第2天下午出現左小腿疼痛劇烈、腫脹,末梢血液循環較對側差,足背動脈搏動明顯減弱,急診行左小腿筋膜間室切開減壓術,術中見小腿肌肉鮮紅、有滲血,患肢末梢血流循環似有改善,故送回病房繼續觀察病情變化,手術后第2天患者肢體出現壞死征象,后患者轉至我院行截肢處理,隨訪證實患者左腘動脈廣泛挫傷、血栓形成。
2討論
此2例患者截肢均系醫務人員對該病認識不足所致,特別是第1例,門診醫師責任心不強,患者已有典型膝關節脫位體征,就應該考慮到膝關節脫位患者有約30%以上并發腘動脈損傷。只要及時對膝關節脫位進行復位,盡早解除對腘動脈的壓迫,患肢就有希望保留。第2例患者出現血液循環障礙后,誤以為是小腿骨筋膜間室綜合征,行切開減壓后未能及時探查腘動脈,錯過挽救肢體的機會。因此膝關節外傷合并血管損傷時,無論是缺血或是反射性痙攣,如循環持續受阻,均會引起肢體壞死,應引起足夠警惕。我院成功救治3例腘動脈損傷患者,系患者入院后,患肢出現足背動脈明顯減弱,皮膚溫度下降,皮膚蒼白,即高度懷疑為腘動脈損傷,隨即完善術前準備,急行腘動脈探查修復術,術后患者均恢復良好,得以成功保肢。據文獻記載,腘動脈損傷后在8h內處理得當,有89%可獲得成功保肢,超過8h,有86%的患者需要截肢。
因此,筆者認為處理此類患者,醫務人員除加強責任心外,還必須加強業務學習,對于各種易引起四肢主要血管損傷的骨折、關節脫位的患者,要有清楚的認識。醫護人員對有懷疑為腘動脈損傷患者,即應密切觀察患肢末梢血運及感覺情況,絕不能因肢體遠端動脈(足背動脈)搏動存在即放松對該病的警惕。據文獻記載,四肢主要動脈傷患者中約22.2%遠端動脈搏動仍存在[2]。
對臨床癥狀表明有四肢主要動脈損傷的可能而不能確診的病例,亦應早期手術探查,雖有探查陰性的可能,但漏診或延誤處理則可導致患者喪失肢體或生命。如漏診或延誤處理血管損傷,遠端血管床可發生廣泛栓塞,使血管修復失效,有時修復血管恢復通暢,但肌肉因長時間缺血而廣泛壞死,最終可導致患者喪失肢體或生命,故在急性肢體缺血情況下應盡早手術探查。
[參考文獻]
[1]李營,黃建榮,李衛平.脛骨上段骨折并血管損傷早期診斷與漏診分析[J].中國醫藥導報,2006,3(8):18-19.
[2]陸裕樸,胥少汀.實用骨科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5.
- 上一篇:公路收費站述職述廉工作匯報
- 下一篇:外企大酒店經理述職述廉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