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女產后康復分析論文
時間:2022-06-19 05:39:00
導語:婦女產后康復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壯醫藥是民族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許多方面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如原始保健方法“導引”就可振作精神、健身防病[1],用楓葉和糯米制成的糯米飯具有消積、祛寒氣、助消化的功效[2]等,其中產后康復保健也積累了不少的經驗和知識,并且具有鮮明的壯醫特色。
關鍵詞壯醫產后康復預防保健
壯醫對產后康復保健的認識
產婦分娩后耗傷氣血,處于“多虛多瘀”的生理狀態,可表現為①產后氣不足而血亦虛、津液耗傷;②產后多瘀血;③產后損傷花腸;④產后谷道、氣道、龍路、火路功能低下,易出現消化、吸收欠佳,氣機或血液運行不暢,抵御外“毒”能力下降,故產后身體虛弱,“致疾之易,而去疾之難,莫甚于此”。基于防病保健的原則,采取具有壯族特色的方式進行產后康復保健。古時壯醫民間醫生喜用油炸三七燉肉,治療產后虛弱、預防產后惡露不下、惡露不盡等。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了壯藥三七“生于廣西南丹……亦主產后惡血不下……產后服之亦良”。有記載,凡有婦女分娩,待其產后必在產房中焚燒蒼術,在產房門楣插一根柚子樹枝等以袪邪氣、防外感。清代的一些地方志和縣志中還記載有壯族先民重視婦女產后防病保健的產育風俗。
產后康復保健方式
婦女產后體質虛弱,應加強對其起居生活的調節,其中衣著應寬松保暖,飲食要營養豐富,住地要干燥通風、空氣新鮮、陽光充足、噪音小,不可過于疲勞,房事不宜過早。為了預防產后乳汁缺乏癥,以帶有乳汁多的食物,如花生仁湯,配用補血通絡的藥物通乳效果尤良[3],依據“以白治白”的思想,婦女乳汁為白色,乳汁不通,藥用白漿木瓜燉豬腳服之等。對于產后惡露淋漓不盡,在常規處理基礎上,可用龍眼葉嫩苗30g,黃砂糖20g,立即煎水服1~3次。龍眼葉味微苦性涼,能清熱涼血,活血祛瘀,有預防瘀積的作用。壯醫藥線點灸療法是極富壯醫特色的外治法,在廣西民間廣為流傳,是一種使用苧席制成藥線后浸泡運行血氣的壯藥,按穴位隨癥點灸的獨特醫療技法,可取腰2~5夾脊、腎腧、膻中、乳根、少澤、足三里穴,施灸,對改善產后腰酸、腰脹,預防腰痛有很好的作用。
產后用藥特色
壯醫理論中,咪花腸相當于中醫學的胞宮,產后應補益花腸虛損,清熱解毒不宜過寒、過苦,常用土黨參、萬壽菊;補氣補血不宜過辛、過溫,常用黃花倒水蓮,龍眼肉、大金香爐健運氣道、谷道,民間也多用血肉有形之品補之,如山雞。血肉之品能調養氣血,調理陰陽,為扶正平和之藥;祛風除濕不宜過于妄動、走串,常用大力王、大風艾;止血不留瘀,常用飛龍掌血、雞血藤、紅絲線,可止血通經、健運龍路;化瘀不宜過于攻逐,常用七葉蓮、九龍藤,可祛除瘀血、通龍路火路,野牡丹子祛瘀止血、通經下乳;行氣不宜過于耗散,常用十八癥、走馬風;用藥必須顧及氣血,顧護谷道胃氣,注意通調水道,合理調整氣道,積極恢復龍路、火路功能,循循調整,緩緩補益,因人施治。
總之,壯醫對產后康復的認識與中醫有相同之處,但也其獨特的見解,認為婦女產后氣血骨肉多虛,谷道、水道、氣道的化生、調節和交換功能低下,而龍路輸送營養功能欠佳,火路傳送信息和刺激功能尚在恢復中,要想實現“三氣同步”的生理平衡,必須進行合理調理,生活起居上注意食補、防寒、怡情、適動;藥物調理上適宜補虛祛瘀、防邪避晦,并提倡使用壯醫外治療法,恢復“三道二路”的功能,逐步實現“三氣同步”的健康狀態。
參考文獻
1龐宇舟.壯醫藥起源初探.陜西中醫,2006,27(6):697-698.
2楊美春,方剛,湯紅麗.圍絕經期婦女亞健康狀態的壯醫辨證及調理.中國民間療法,2008,16(2):37-38.
3藍毓營.壯醫預防醫學研究概述.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06,(2):8-9.
- 上一篇:組織工作例會及遠程教育工作的講話
- 下一篇:胃大部切除術治療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