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參藥理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26 05:35:00

導語:苦參藥理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苦參藥理分析論文

1抗心血管藥理

1.1抗心律失常大量實驗研究表明,苦參堿類生物堿在抗心律失常方面具有肯定而顯著的作用。給小鼠腹腔注射或大鼠和兔靜脈注射苦參總堿、苦參堿均能對抗多種實驗性心律失常,對烏頭堿所致心律失常作用尤佳,認為其作用機制是一種非特異性“奎尼丁樣”作用,即通過影響心肌細胞膜鉀、鈉離子傳遞系統(tǒng),降低心肌應激性,延長不應期,從而抑制異位節(jié)律點。苦參堿能明顯對抗烏頭堿、氯化鋇和結扎左冠狀動脈前降支誘發(fā)的大鼠室性心律失常,也能明顯對抗氯化乙酰膽堿CC1-Ach混合液誘發(fā)的小鼠心房纖顫或撲動。大鼠心電圖實驗證明苦參堿有負性頻率和負性傳導作用。這些作用可能是苦參堿抗心律失常作用的藥理學基礎。有研究報道,烏頭堿可使心肌細胞膜的Na+通道持續(xù)開放,加速Na+內(nèi)流,促使心肌細胞膜去極化而誘發(fā)心率失常;苦參堿可抑制烏頭堿誘發(fā)大鼠左心房自律性作用,延長烏頭堿誘發(fā)自動節(jié)律的潛伏期和減慢其初始率,有效對抗烏頭堿的心臟毒性,認為苦參堿可能有直接抑制心肌細胞膜鈉內(nèi)流的作用。苦參堿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可能是多途徑的,既可能是對心臟的直接抑制作用,也可能延長ERP,提高DET。是否有β-阻滯劑樣作用尚有待進一步證實,對鈣鉀通道電流作用尚無報道[2]。

OMT通過減少TNF生成,抗氧化和減少能量消耗,保護線粒體等發(fā)揮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中的保護作用[3]。尹永英等[4]認為氧化苦參堿可通過降低心肌缺血時MDA的生成、升高SOD活性,保護心肌細胞膜,并同時使NO含量增加、NOS活力增強,其作用機制可能與氧化苦參堿抑制脂質(zhì)過氧化產(chǎn)物生成、增強內(nèi)源性抗氧自由基活性等有關。

1.2強心作用據(jù)李青等報道,氧化苦參堿(0.5,5,50mol/L)能明顯增加正常離體蟾蜍心肌收縮力、心輸出量,強心同時不增加心率;顯著增加戊巴比妥鈉和低鈣離體心衰模型的心肌收縮力、心輸出量(P<0.05或P<0.01);50mmol·L-1可使心肌收縮力、心輸出量完全恢復到心衰前水平,對心率無明顯影響;能不同程度地加強離體豚鼠、大鼠、兔乳頭肌的收縮力,均呈現(xiàn)良好的量效關系,對豚鼠乳頭肌更為敏感;增加大鼠離體右心房心肌收縮力同時降低其自發(fā)收縮頻率(P<0.01)[5]。

1.3抗缺氧、擴血管、降血脂作用苦參總堿能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擴張離體兔的腎及耳血管,但對后肢血管無明顯影響,有一過性的降壓作用,能延長小鼠在常壓下的耐缺氧時間。血脂增加,血黏度增高是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子,用苦參堿50mg/kg能顯著降低大鼠實驗性高脂血癥的血清三酰甘油,升高HDL水平,降低血黏度,使血液流變學各項指標有所改善。另一方面,苦參堿有抑制纖維蛋白原降解產(chǎn)物的作用,表現(xiàn)在能顯著抑制大鼠主動脈內(nèi)皮細胞釋放乳酸脫氫酶及平滑肌細胞的增殖,減少小鼠腹腔巨噬細胞分泌白細胞介素1(IL-1)。因此苦參堿在防治動脈粥樣硬化方面具有一定的意義[6]。

2抗腫瘤作用

苦參抗癌的主要作用在于其所含的生物堿。用復方苦參注射液(每毫升含苦參總堿50mg,黃芪生藥50%)肌注,2次/d,24ml/次,一般用藥2~4周,經(jīng)治療,在化療過程中出現(xiàn)白細胞(WBC)低于4×109/L的l2例不同惡性腫瘤患者WBC有升高趨勢;3例單純白細胞減少癥患者WBC升至正常水平[7]。敖江帆[8]在臨床觀察中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中晚期食道癌,發(fā)現(xiàn)在放療中加用復方苦參注射可有效提高原發(fā)癌癥近期療效,防治放射性食道炎的發(fā)生,其機理可能在于其本身具有抗癌作用。

對小鼠移植性S180肉瘤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據(jù)孔慶志等[9]報道,苦參素具有明顯的抑制S180肉瘤作用,其大劑量組抑瘤率為31.36%。中、大劑量苦參素組的S180、瘤體內(nèi)微血管密度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免疫組化顯示苦參素大劑量組可抑制S180瘤體內(nèi)VEGF、bFGF的表達。

3抗肝纖維化

目前認為,肝臟慢性炎性損傷是肝纖維化過程的中心環(huán)節(jié)。細胞因子在炎癥反應和肝纖維化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而苦參中提取的苦參堿類成分具有抗肝纖維化功能。胡彥武等通過對小鼠實驗發(fā)現(xiàn)氧化苦參堿干預可以降低TGF-D,mRNA的表達,顯著減輕小鼠肝臟組織內(nèi)炎癥活動度和抑制肝內(nèi)膠原纖維增生,推測氧化苦參堿抗肝纖維化的作用是通過下調(diào)TGF-D基因表達水平實現(xiàn)的。甘樂文等發(fā)現(xiàn),氧化苦參堿抑制肝組織炎癥與肝纖維化的機制,可能與下調(diào)血清TNF-α水平與抑制巨噬細胞和肝KC分泌TNF-α、IL-1和IL-6有關。胡彥武等[10]認為苦參堿類成分抗肝纖維化作用的機制是全面且廣泛的,包括抗炎、抗病毒、保護HC,抑制ECM合成,促進ECM降解,減少ECM沉積,以及綜合作用機制等。

4治療慢性乙型肝炎作用

郭景梅[11]采用苦參堿和干擾素在臨床上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結果顯示HBeAg,HBV-DNA陰轉(zhuǎn)率為43.48%。張偉東等[12]對159例慢性乙肝患者分兩組,治療組86例用苦參素600mg靜脈滴注,對照組73例用甘草酸二銨(甘利欣)150mg靜脈滴注,兩組均1次/d。療程為2個月。分析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乙肝病毒DNA(HBV-DNA)恢復情況及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情況。結果顯示,兩組的丙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復常率分別為81%和84%(P>0.05),而在血清總膽紅素復常率上治療組(76%)高于對照組(63%)(P<0.05);在乙肝e抗原(HbeAg)陰轉(zhuǎn)率治療組和對照組分為15%和l1%(P>0.05),在HBV-DNA陰轉(zhuǎn)率治療組(43%)明顯高于對照組(12%)(P<0.01)。

5抗驚厥作用

苦參與廣豆根、苦豆子3種藥中所含的苦參堿有明顯鎮(zhèn)靜、鎮(zhèn)痛作用,能抑制小鼠自發(fā)活動,拮抗苯丙氨所致興奮,加強戊巴比妥、水合氯醛和氯丙嗪等的中樞抑制作用。對化學、熱刺激有明顯鎮(zhèn)痛作用。

另外,苦參還有鎮(zhèn)痛、平喘作用,治療濕疹、調(diào)節(jié)免疫系統(tǒng)功能也有一定作用。

苦參有廣泛的藥用價值,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尤其是氧化苦參堿和苦參堿的藥理作用則更是引起人們的興趣。相信苦參必將有一個廣闊的前景。本文主要對苦參的部分研究成果進行綜述,以便研究者的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劉偉,唐金花,王亞娣.苦參的研究進展[J].時珍國醫(yī)國藥,2006,l7(5):829.

[2]韓向東,陳長勛.苦參堿的心血管藥理研究進展[J].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2006,17(1):72.

[3]余志華,馮義柏.氧化苦參堿對實驗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保護作用[J].中國藥學雜志,2006,41(4):272.

[4]尹永英,張善鋒.氧化苦參堿對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損傷生化指標的影響[J].鄭州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6,41(4):752.

[5]馮曉,湯煥梅,沈烈行.苦參堿的藥理學研究概況[J].藥物流行病學雜志,2005,14(6):331.

[6]韓向東,陳長勛.苦參堿的心血管藥理研究進展[J].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2006,17(1):72.

[7]程劍.苦參的臨床應用進展[J].中國藥業(yè),2000,9(6):63.

[8]敖江帆.復方苦參注射液聯(lián)合放療治療中晚期食道癌近期療效觀察[J].實用預防醫(yī)學,2006,13(3):743.

[9]孔慶志.黃濤,黃冬生,等.苦參素對小鼠移植性S180肉瘤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J].中國藥師,2003,6(12):769.

[10]胡彥武,孫罡.苦參堿類成分抗肝纖維化作用機制的研究進展[J].食品與藥品,2006,8(7):14.

[11]郭景梅.苦參堿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療效觀察[J].中華腹部疾病雜志,2006,6(7):510.

[12]張偉東,李繼友,葉曉斌,等.苦參素治療慢性乙型肝炎臨床療效分析[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毒志,2006,5(6):737.

【摘要】苦參是一種有著多方面藥理活性和多種臨床用途的傳統(tǒng)中藥。文章主要對苦參的部分藥學研究成果進行綜述,為深入開發(fā)研究提供借鑒資料。

【關鍵詞】苦參藥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