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桿菌腦膜炎治方法論文
時間:2022-08-01 04:26:00
導語:流感桿菌腦膜炎治方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流感桿菌腦膜炎絕大部分(95%)由B組流感桿菌引起,80%~90%病例發生在3個月~3歲,高峰易感年齡是7~12個月,占70%。5歲以后由于體內抗體增高,很少發病。發病率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少,主要是人體體液免疫逐漸增強之故。本病全年均可發生,但以秋冬季節最多,11月~1月份較其他月份發病率高。2/3病例在發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1/3患者繼發于支氣管肺炎。
關鍵詞:流感桿菌腦膜炎
一臨床表現
前驅癥狀多為上呼吸道感染,也可以是中耳炎,臨床表現與其他化膿性腦膜炎相同,通常發生在年幼兒,成人少見。一般有頭部外傷史或腦外科手術后及鼻旁竇炎、中耳炎的病史。流感桿菌腦膜炎在新生兒比較少見,早期易與B礦鏈球菌感染混淆。最常見的表現為發熱和中樞神經系統功能改變。但年幼兒幾乎無明顯體征,包括頸項強直和昏迷,在疾病進展過程中,則表現出許多典型的臨床表現,諸如抽搐或昏迷。暴發型腦膜炎可能在數小時內死亡。此型多發生在1歲以下兒童。普通型的表現往往為1周左右的上呼吸道感染,在不足量的抗生素治療后,嬰兒則會發生前囟飽滿、抽搐(局灶性)、偏癱或感覺障礙等。年長兒可有視乳頭水腫和精神改變。流感桿菌腦膜炎的病死率<5%,但往往有長期的后遺癥。回顧性調查46名兒童顯示聽力和語言障礙者約31%,精神遲緩約11%,中樞麻痹約7%,持續癲癇5%,僅50%的人無后遺癥。并發癥有硬膜下積液、腦積水、腦膿腫等,以硬膜下積液為多見,占30%左右,多發生在1歲以內前囟未閉的嬰兒。有下列情況時應考慮硬膜下積液之可能:①經合理治療4~6d后,腦脊液已好轉,體溫持續不退或退而復升者;②一般癥狀好轉后又出現原因不明的嘔吐、驚厥或其他神經系統癥狀者;③腦脊液已正常而前囟明顯隆起、頭圍增大及顱骨透照試驗陽性者。重癥病例可留有后遺癥如共濟失調、癱瘓、失明、耳聾、智力障礙等。流感桿菌腦膜炎的并發癥除中樞神經系統并發癥外,也可以出現骨與關節的并發癥。如拇指關節炎、肘關節炎、肱骨遠端骨髓炎、膝關節炎、髖關節炎等。
二治療
未經治療,感染流感桿菌b型菌的病人可迅速死亡,尤其是腦膜炎和會厭炎者。氯霉素療效較好。常為首選。然而,病原菌對氯霉素已出現耐藥,其耐藥發病率>50%,故需進行藥物敏感檢查。過去,氨芐西林療效尚可,最近發現25%的產β-內酰胺酶細菌對氨芐西林耐藥。
在國外,最近傾向用第3代頭孢菌素作為最初治療。流感桿菌對頭孢菌素敏感,該藥易進入腦脊液,兒童用量為頭孢噻肟每日200mg/kg,分次使用,6h1次。頭孢曲松每日75~100mg/kg,分2次使用,12h1次(不超過4g/d)。
但美國兒科協會則推薦已知或高度懷疑流感桿菌腦炎的病人初治應當聯用氯霉素或氨芐西林,最初的氯霉素劑量為每日75~100mg/kg,6h1次,氨芐西林每日200~300mg/kg,6h1次。如果菌株對氨芐西林敏感,可不用氯霉素。治療應持續到血培養和腦脊液培養陰性,退熱、無臨床和實驗室感染證據后3~5d,通常療程為7~10d。對氨芐西林敏感的病人,如細菌未清除,在停止治療后會出現新的癥狀和體征。臨床上,氯霉素導致骨髓抑制不常見,但對新生兒和肝病患者,可能有嚴重不良反應;對于某些過敏體質者,可發生再生障礙性貧血,但發病率較低。
應用氯霉素還可出現血白細胞減少及胃腸道反應。
抗生素治療僅僅是治療的一個方面。其他方面如在腦膜炎病人必須保持氣道通暢,補充血容量,糾正酸中毒等。另外,大腦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多可并發少尿、顱內高壓。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可減輕腦水腫和相應的病理生理反應,與抗生素聯用,其腦脊液生化改變和退熱效果顯著。
該病還可能有抽搐,原因可能與電解質失衡或體液滲出有關,故須行抗癲癇治療。
三預防
(1)主動免疫從1974年起,國外已有生產純的b型多糖疫苗,在3個月~5歲兒童使用,有效率達90%以上。1985年,疫苗被正式定為易感兒童的常規疫苗。公務員之家:
(2)被動免疫先天性或獲得性低丙種球蛋白血癥患者易發生流感桿菌感染,肌注丙種球蛋白對免疫缺陷患者效果好,每3周肌注1次。
(3)化學預防與患者同一家庭中的年幼兒易再感流感桿菌。家庭中繼發感染率比一般人群高2~3個百分點,抗生素治療可降低繼發感染率。利福平(每次20mg/kg,最大量600mg/d)口服,共服4d,
對清除鼻咽部攜帶菌有效,但若對利福平耐藥,則預防失敗。
當流感桿菌腦膜炎病人出院回家,家中有4歲以下兒童時,兒童可在病人出院前服用利福平20mg/kg,(最大量600mg/d),共4d,以消除病原攜帶狀態,并預防激發感染。
- 上一篇:黨員學習三查三看心得體會
- 下一篇:教育教學改革學習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