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與西醫比較優勢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22 02:48:00
導語:中醫與西醫比較優勢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鍵字:慢性?。粊喗】?;養生;保健
摘要:中醫源自民間,源自生命體驗,中醫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她的健康理念早在《黃帝內經》中就已明晰形成,而在兩千多年后的今天看來乃極具先進科學性。中華傳統醫學在促進和維護生命健康中所使用的技術方法在今天看來更是綠色、環保、天然、無公害。在臟腑功能達到和處于正常狀態的情況下,亞健康所表現出的各種生理或心理的不適癥狀就會自然消失。減緩各臟腑功能普遍地、逐漸地降低速度,就是延緩衰老,就是延年益壽。
時至今日,并非是中華傳統醫學迎合了世界潮流,而是世界在回歸自然,是現代醫學模式在向傳統醫學模式回歸,人類需要反撲歸真,人類的生命健康需要傳統中醫的呵護,我們已看到博大精深的傳統中醫在日趨贏得世人的敬仰,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21世紀是自然醫學興盛的世紀。
中醫源自民間,源自生命體驗,中醫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中醫是自然的產物,她以順應自然的方式方法在悠悠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為中華民族的身心健康和繁榮昌盛做出了重要貢獻;她的健康理念在《黃帝內經》中就已明晰形成,而在兩千多年后的今天看來仍極具先進科學性,這就是“恬淡虛無,真氣存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毒藥攻邪,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和而服之,以補益經氣”,“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
“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氣血正平,長有天命”等防治和養生思想;中華傳統醫學在促進和維護生命健康中所使用的技術方法在今天看來更是綠色、環保、天然、無公害,這就是中醫特色的針、灸、刮痧、按摩、拔罐、導引和對自然界動、植、礦物的外敷和內服,中華傳統醫學在促進和維護生命健康中已呈現出三大優勢。
一對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治療優勢
隨著科技發展、社會進步以及人類生存環境與生活方式的改變,疾病譜亦發生了變化,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如高血壓、心臟病、癌癥、腦梗塞、腦溢血、糖尿病、尿毒癥、氣喘、結石、痛風、關節炎等發病率在逐年上升的同時且向低齡化發展,我們已看到慢性病大多是系統病,如糖尿病多是由脾、胃、肝、腎、肺功能失常,特別是脾、腎功能失常,導致胰島素分泌紊亂或活性降低,從而表現出高血糖;高血壓多是由重要臟器如肝、脾、腎、腦微循環障礙、血質改變、管壁彈性降低或氣體交換失常,致使心臟加壓;癌癥和白血病則是全身疾病的具體臨床表現,是內環境惡化情況下的外因及情緒作用,局部細胞基因突變并異常分化,幼稚細胞無限增生;功能性心臟病和中風的主要根源在肝、脾、腎。因此,要想徹底治愈而非只是控制這些慢性病,就必須恢復各臟腑正常生理功能,并使臟腑之間功能協調,絕不能為治療肝、腎而損傷脾、胃,為治療脾、胃又損傷肝、腎,臨床實踐為實現和達到這一目標,多功能的中醫診療技術有著獨特優勢。
中醫的多功能性首先表現在中草藥的多功能上,如草藥中的大黃有瀉下作用,主要有效成分是蒽醌衍生物的番瀉甙A、B、C及大黃酸葡萄糖甙,經細胞或酶分解成甙元,刺激大腸蠕動,減少水分吸收而至瀉,在瀉便的同時瀉出經絡中的“毒氣”、“邪氣”,特別是脾經、胃經、肝經、心包經和大腸經中的邪氣,邪氣出正氣生,從而達到一種健脾、和胃、養肝、清心包、活大腸的作用。大黃中所含的蘆薈大黃素、大黃素及大黃酸還有很好的抑菌作用,大黃可殺滅阿米巴原蟲、滴蟲,有較強的抑制病毒作用,即大黃有清熱解毒、消炎殺蟲的功能,大黃還有抗腫瘤作用及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和改善脆性作用,也就是大黃有涼血、止血、活血化淤和抗癌的功能。眾多的天然動、植、礦物都和大黃一樣有其多功能性,可以同時對幾個臟腑、系統進行調理,方劑則是中醫高深技藝的體現,是中醫精髓之所在,一個方劑可同時調理幾個臟腑或系統,不同的方劑還可以調理同一個臟腑和系統,同病異治,異病同治是中醫特點,其中的關鍵就在于組方,組方的關鍵在于辯證,辨證的關鍵在于醫者對四維以上時空觀的中醫理論的正確認識和掌握,即對宇宙、自然、生命、陰、陽、精、氣、神及經絡系統功能的正確認識和掌握,科學的組方配合針、灸、刮痧、按摩、拔罐、導引已成為治療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最安全、有效的途徑。
二.對亞健康(未?。┑恼{理優勢
亞健康是機體處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第三狀態,可以看作是古人說的“未病”,主要表現為身體的不適和心理的不良反應,是指無器質性病變的一些功能性改變,也被稱為“不定陳述綜合征”,是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潛狀態、過渡態。
亞健康的形成有多方面原因,我們認為其主要原因就是污染,是空氣、水、食物、化學藥物、輻射等污染降低了各臟腑正常的生理功能,其次就是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不良情志和心態、不良宇宙生命場、遺傳和稟賦等因素。
亞健康的形成并不是某一臟器發生了病變,而是整體功能減退的結果,主要是五臟六腑生理功能的普遍降低及其動態平衡的失常;解除亞健康的根本原則就是整體調節、整體治理,調理的主要任務就是恢復、增強五臟六腑正常的生理功能并使其功能之間相互協調,在臟腑功能達到和處于正常狀態時,亞健康所表現出的各種生理或心理的不適癥狀就會自然消失,根據這一理論,我們通過飲食各種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在生命體得到全面調理后,恢復并增強了各臟腑正常生理功能,這時亞健康所表現出的各種生理或心理的不適癥狀就被徹底解除,這也意味著“治未病”得以實現并完成,更意味著從跟本上、源頭上解除了各種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生,意味著疾病預防和控制的“瓶頸”
被突破,同時實現了“消未起之禍,治未病之疾,醫之于無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所以說,中醫在調理亞健康(治未病)時所具備的優勢無與倫比。
三.對養生保健的優勢
養生保健,顧名思義就是養護生命,保持身體健康。良好的心態、充足的睡眠、適量的運動、均衡的營養、優良的生活環境、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等養生保健思想已被普遍接受,但是要把它們具體落實到日常生活中卻并非易事,單就高質量充足的睡眠,對相當一部分人來說就不易做到;有均衡營養物質的攝入卻不能被均衡消化和均衡吸收已成為一部分人需要解決的問題;“眠、食二者養生之要務”,“能眠者,能食,能長生”;骨質疏松癥用補鈣、補鎂、補VD的方法不會起到多大作用,腎功能健全情況下的吸收良好是關鍵,如果消化、吸收功能障礙,食用大量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不但對健康無益反而會增加消化負擔,甚至會導致重要臟器的功能降低或喪失,如軟骨及臟器的鈣化等;空氣、水、食物、藥物、輻射等污染對生命的威脅更大,污染對生命造成的傷害是每個人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如果不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解除其危害,養護生命、保持身體健康將會成為空談,因此生命需要調調理,調理好神經系統可得到高質量充足的睡眠,同時也是獲得良好心態的保障,調理好消化系統可得到均衡營養的消化吸收和利用,調理好免疫系統,對體內毒素的及時清理就得以實現,等等;所以,養生保健的重點在于調理。公務員之家
提高生命質量、改善生存狀態、保持身體健康、延緩生命衰老是養生保健的最終目標;生命體各臟腑功能普遍地、逐漸地降低過程就是衰老,減緩各臟腑功能普遍地、逐漸地降低速度,就是延緩衰老,就是延年益壽;為實現這一目標,首先要實現各臟腑生理功能保持正常,而且相互協調,這種狀態就是“陰陽平衡”態,《內經》中指出“氣血正平,長有天命”,“平”,就是平穩、平順、平和、平衡;“氣血正平”,就是經絡系統中各經脈之氣保持正常的動態平衡,因為只有生命處于正常的動態平衡時,各種生理功能才能正常發揮,細胞才能正常分裂并發揮其正常生理功能,各臟腑功能普遍地、逐漸地降低速度才能被減緩,生命才能完成自然生長;“天命”即天定之命,也就是人的自然壽命;由于人的胚胎細胞分裂50次以上就會出現死亡,平均每分裂一次為2.4年,人的自然壽命就應該是50次X2.4年/次=120年(歲)以上。完成50次以上細胞分裂,“氣血正平”是基本前提,也是可靠保障,實現“氣血正平”就需要整體調理和調節,通過中醫技藝我們完全可以把生命調整到這一最佳、最理想的平衡狀態,這是中華傳統醫學的最大特色優勢。
中華傳統醫學在治療、預防和保健方面的優勢得天獨厚,我們知道,最好的醫學不是治好病的醫學,而是使人不生病的醫學;世界衛生組織早在《迎接21世紀的挑戰》報告中就已經指出:“21世紀的醫學,不應繼續以疾病為主要研究對象,而應以人類健康作為醫學研究的主要方向?!贬t學發展趨勢已由“以治病為目的的對高科技的無限追求”,轉向了“預防疾病與損傷,維持和提高健康水平”,時至今日,并非是中華傳統醫學迎合了世界潮流,而是世界在回歸自然,是現代醫學模式在向傳統醫學模式回歸,人類需要反撲歸真,人類的生命健康需要傳統醫學的呵護,我們已看到博大精深的傳統醫學在日趨贏得世人的敬仰,我們更可以說,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21世紀是自然醫學興盛的世紀。
- 上一篇:10月寫作老師信用分情況
- 下一篇:口腔醫生提過醫治水平再培訓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