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光果蕕多酚物質抗氧化藥效特性
時間:2022-01-19 09:05:00
導語:分析光果蕕多酚物質抗氧化藥效特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的建立光果蕕不同部位中多酚的含量測定方法,研究其對羥自由基的清除作用。方法采用索氏提取法以95%乙醇為溶劑提取光果蕕不同部位的多酚物質,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測定各部位多酚含量及對羥自由基(OH?)的清除作用,以IC50值為參考指標評價了多酚物質的抗氧化作用。結果光果蕕花、葉、莖多酚含量分別為:1.44%,2.08%,0.49%。在試驗濃度范圍內(0.05~0.2mg/ml),光果蕕不同部位多酚對羥自由基(OH?)均有不同程度的清除作用,在濃度為0.2mg/ml時,光果蕕葉多酚的清除率達93.8%,與陽性對照VitC的清除率98.0%相當,其IC50值為0.07mg/ml,小于VitC的IC50值0.08mg/ml。結論光果蕕葉多酚抗氧化活性最強,是一種天然有效的自由基清除劑。
【關鍵詞】光果蕕多酚;抗氧化;清除自由基;半數抑制率濃度
多酚類化合物是高等植物中普遍存在的次級代謝產物,具有廣泛的生物活性,多酚具有抗腫瘤、抗病毒、抗衰老等方面的生理活性。多酚的這些生理活性與其具有的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性能密切相關。研究表明,多酚的抗氧化能力很強,它在阻止血脂升高的同時,還可以增加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因此,多酚可用在保健食品中,起到強身健體的功效,也可用于食品中,以延長食品的貨架期。
光果蕕CaryopteristanguticaMaxim.為馬鞭草科蕕屬植物,在秦巴山區資源豐富,可用于治療因酗酒過量所致的酒瘡和濕疹等。本實驗對光果蕕多酚進行了測定,并對其清除自由基活性進行研究,為其資源合理的開發利用及質量控制提供理論依據。
一、器材
1.1材料
光果蕕于200710初采自陜西省太白縣,經陜西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田先華教授鑒定為馬鞭草科蕕屬植物光果蕕CaryopteristanguticaMaxim.。
1.2試劑
沒食子酸,陜西省藥檢所提供;VitC,福林酚,Sigma公司產品;硫酸亞鐵,雙氧水,水楊酸,95%乙醇,均為國產分析純。
1.3儀器
FZ102微型植物粉碎機,黃驊市中興有限責任公司產品;索氏提取器;HH8B數顯恒溫水浴鍋,國華電器有限公司產品;旋轉蒸發儀-RII,瑞士步琪有限公司產品;SHB?并笱?環水式真空泵,鄭州長城科工貿有限公司產品;101型電熱恒溫鼓風干燥箱,上海躍進醫療器械廠;SL202N型藥物電子天平,上海明橋精密科學儀器有限公司產品;UV1600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北京北分天普儀器技術有限公司產品。
二、方法
2.1光果蕕不同部位多酚的提取精密稱取一定量的光果蕕花、葉、莖粉末用石油醚作為溶劑于索氏抽提器中回流8h除去脂類,然后再用95%乙醇回流提取3次,合并提取液,減壓濃縮后并定容至250ml容量瓶中備用。
2.2沒食子酸對照品的配制精密稱取沒食子酸對照品10.0mg,用95%的乙醇溶解后定容至100ml的容量瓶中,得終濃度為100μg/ml的標準品溶液。
2.3標準曲線的繪制精密吸取濃度為100μg/ml沒食子酸對照品溶液0.1,0.2,0.3,0.4,0.5,0.6ml于10ml的容量瓶中,并分別補充適當95%乙醇至1.0ml。再分別加入0.5mlFRC溶液(0.25mlFRC溶液+0.25ml的蒸餾水),3min后,再分別加入1.5ml的Na2CO3(0.2g/ml)溶液,然后各補充7.0ml蒸餾水,振蕩混勻后靜置2h,以95%乙醇作為空白,調零,于760nm處測定其吸光值。繪制標準曲線,得回歸方程為:Y=21.829X+0.0469,R2=0.9987。其中Y為吸光度,X為沒食子酸對照品溶液濃度(mg/ml)。結果表明,沒食子酸在0.001~0.006mg/ml的范圍內呈良好的線性關系。
2.4方法學考察精密吸取100μg/ml對照品溶液,其他實驗步驟同“2.3”項下,同一樣品做6個重復,得RSD=0.9673%,所得數據的重現性較好;同一樣品溶液反復測6次吸光值,得RSD=0.3962%,表明儀器精密度良好;在8h內對同一樣品溶液每隔30min測1次吸光值,RSD=1.7756%,表明該實驗體系在8h內基本穩定。
2.5樣品溶液的制備將“2.1”項下所得光果蕕各部位乙醇提取液濃縮至浸膏狀,50℃干燥至恒重。精密稱取干燥后的花、葉和莖的乙醇提取物各25mg于10ml容量瓶中,用95%乙醇溶解并定容,得終濃度為2.5mg/ml的樣品溶液。
2.6待測樣品溶液多酚含量測定采用Folin酚法,精密吸取待測樣品溶液各1ml,按照“2.3”項方法對樣品進行含量測定,每組實驗重復3次。在標準曲線中查找質量濃度,計算光果蕕多酚含量。
2.7光果蕕不同部位多酚對羥自由基(OH?)的清除作用取7支具塞試管,分別向各試管中加入2.0mmol/LFeSO43.0ml,1.0mmol/LH2O23.0ml,振蕩,搖勻。再分別加入6.0mmol/L水楊酸3.0ml,搖勻,于37℃水浴加熱15min。加熱完畢后,以蒸餾水調零,應用紫外分光光度計于510nm處測定吸光度Ai,然后分別向7支試管中加入樣品溶液0.2,0.3,0.4,0.5,0.6,0.7,0.8ml,用蒸餾水補充各試管溶液至1.0ml,繼續水浴15min,待加熱完畢再次測定其吸光值Aj,其樣品溶液自身顏色的吸光值為Ablank。抑制率按如下公式計算:抑制率(%)=(Ai-Aj+Ablank)/Ai×100%
2.8半數抑制率的計算IC50為半數抑制率濃度,也就是指自由基清除率為50%時的自由基清除劑的濃度,根據不同濃度抗氧化劑的清除率作曲線求出。IC50值是評價自由基清除劑效果的常用指標,其值越小,表示達到50%自由基清除率時,所用的自由基清除劑的濃度劑量越小,其自由基清除效果也就越好。
三、結果
3.1OH?體系的生成根據Fenton反應體系模型,二價鐵離子在過氧化氫存在的條件下,能夠迅速產生OH?,反應生成的OH?存活時間短,若在該反應體系中加入水楊酸,它將能有效地被水楊酸捕捉并同時生成有色物質,該有色物質在510nm處有一強吸收峰,但若在該體系中加入具有清除OH?的樣品溶液,則會與水楊酸競爭性的與OH?結合,而使水楊酸與OH?作用下生成的紫色物質減少,最終導致反應體系的顏色變淺,吸光度減小。
3.2沒食子酸標準曲線的繪制。
3.3光果蕕不同部位多酚的含量實驗結果表明,光果蕕葉中多酚含量最高,花次之,莖中含量最低。各個部位的含量見表1。表1光果蕕不同部位多酚的含量(略)
3.4光果蕕不同部位多酚對OH?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別在反應體系中加入濃度為2.5mg/ml的樣品多酚提取液0.2,0.3,0.4,0.5,0.6,0.7,0.8ml,測定不同體積樣品溶液在該體系下對OH?自由基的清除活性。實驗結果表明,光果蕕花、葉和莖多酚提取物對OH?自由基均有不同程度的清除作用,其中清除作用最強的是葉,花次之,莖最差,這和它們提取物中多酚含量百分比是一致的,其中光果蕕葉多酚提取物在加入體積0.8ml時,其清除羥自由基的活性與Vitc不相上下,達到93.8%以上,由此說明,高濃度的光果蕕葉多酚具有很強的抗氧化活性。其實驗結果見圖2。
3.5不同部位光果蕕多酚對OH?自由基清除作用的IC50值不同部位光果蕕多酚對OH自由基清除作用的IC50。從表2中可以看出葉多酚提取物的IC50小于花、莖多酚的IC50值,具有較好的抗氧化活性,但與Vitc的IC50比較,還存在很大的差距,有待于提取并純化光果蕕多酚,進一步分離出有效的單體成分。
四、討論
植物多酚因具有很強的抗氧化作用而備受人們的重視。植物多酚的抗氧化能力使它能夠有效地清除人體內的過剩自由基,減緩人體組織器官的衰老。此外,植物多酚還具有明顯的抑菌、抗癌和抑制膽固醇上升等功效。wWw.gWyoO
本實驗發現樣品多酚測定的穩定性較好,含量以光果蕕葉多酚含量較高,達2.08%.采用體外產生活性自由基系統,通過對自由基的清除作用實驗證實,光果蕕多酚在試驗質量濃度范圍內對羥自由基均有一定的清除作用,尤以光果蕕葉多酚的清除作用最強,達到93.8%,與Vitc的清除作用相當。由此表明光果蕕葉多酚是一種較好的天然抗氧化物質,有較好的開發和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宋立江,狄瑩.植物多酚的研究與利用的意義及發展趨勢[J].化學進展,2004,5(2):162.
[2]李雪瑩,王文杰.植物單寧的生理作用及經濟價值[J].內蒙古林業科技,2004,4(4):22.
[3]西北植物研究所.秦嶺植物志[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3.
[4]鐘國躍,秦松云,鐘延渝,等.羌族民間藥用蕕屬植物的生藥學鑒定[J].中國中藥雜志,1993,18(7):392.
[5]WZheng,S.Y.Wang.Antioxidantactivityandphenoliccompoundsinselectedherbs[J].JAgricFoodChem.2001,49(11):5165.
[6]曹煒,陳衛軍,陳紀蓉,等.不同種類蜂蜜總酚酸含量測定和抗氧化作用的研究[J].食品科學,2006,26(1):48.
[7]吳德玲,金傳山,劉金旗,等.益智仁中總黃酮含量的測定[J].安徽中醫學院學報,2005,24(5):38.
[8]于敏,彌宏,焦連慶.蜂膠總黃酮中阿魏酸與總酚酸的含量測定[J].中藥材,2005,28(12):1116.
[9]石碧,狄瑩.植物多酚[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19.
[10]邱金東,湯昆.DPPH和ABTS法測定核桃仁的體外抗氧化活性[J].中成藥,2008,8(30):1215.
[11]丁利君,周圳輝,林燕如.芒萁中總黃酮物質的提取及抗氧化研究[J].食品科學,2005,26(8):77.
[12]Z.Z.Xiang,Z.X.Ning.ScavengingandantioxidantpropertiesofcompoundderivedfromchlorogenicacidinSouth-Chinahoneysuckle[J].LWT-FoodscienceandTechnology,2008,41(7):1189.
[13]劉運榮,胡健華.植物多酚的研究進展[J].武漢工業學院學報,2005,12:63.
[14]朱桂勤,李建科.茶多酚的功能研究進展[J].食品研究與開發,2005,26(1):33.
- 上一篇:小學校長個人年度總結報告材料
- 下一篇:個人教學工作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