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病患的營養狀態研究

時間:2022-05-14 11:02:00

導語:腫瘤病患的營養狀態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腫瘤病患的營養狀態研究

【摘要】目的:運用營養評估的方法,探究中晚期腫瘤患者的營養狀況及評定的意義,并對不同的指標進行比較。方法:對99例初診的中晚期腫瘤患者進行身高、體重、血清白蛋白、轉鐵蛋白、前白蛋白、淋巴細胞總數的測定,對患者營養狀況作客觀的綜合評價。結果:99例腫瘤患者中營養不良有69例,發生率為69.7。其中24例為消瘦型營養不良,15例為蛋白質營養不良,30例為混合型營養不良。結論:腫瘤患者合并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的發生率高,營養不良與疾病預后有關。在各項血清學指標中,前白蛋白最為敏感。

【關鍵詞】腫瘤;營養狀況;營養不良

惡性腫瘤是一類消耗性疾病,隨著腫瘤的發展,患者的營養狀況逐漸惡化,而營養狀況又與疾病的進展、預后以及對治療的耐受有密切關系,因而評估機體的營養狀況對惡性腫瘤患者有重要意義,有助于了解營養不良的程度,并且在臨床上合理地進行營養支持。本研究旨在明確腫瘤患者營養不良的發生情況,并對不同營養指標進行評價。

1材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1995年9月~1997年10月,對腫瘤科住院的99例初診的中晚期腫瘤患者進行營養狀況調查。其中男性53例,女性46例,年齡19~78歲。經病理確診肺癌21例,腸癌27例,惡性淋巴瘤16例,食管癌6例,胃癌10例,乳腺癌13例,其他腫瘤6例。

1.2測量指標和方法

人體測量包括體重和身高。體重測定選清晨空腹時,測定前排尿。身高測定選上午10時左右,令患者足跟并攏,足尖呈40~60°角,膝伸直,上肢自然下垂,頭正,眼耳在同一水平(左眼窩下緣至左右外耳道上緣的水平面)。生化指標包括血清白蛋白、轉鐵蛋白、前白蛋白、淋巴細胞總數。血清白蛋白、轉鐵蛋白、前白蛋白使用7170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用透射比濁法測量。根據測量結果計算理想體重及理想體重百分數(IBW)。參考《人工胃腸支持》[1],營養狀況評定標準見表1。

表1本組評定營養不良程度的標準

指標正常值輕度中度重度

IBW>9080~9060~80<60

白蛋白(g/L)35~5530~3521~30<21

轉鐵蛋白(g/L)2.2~4.01.5~2.21.0~1.5<1.0

前白蛋白(mg/L)250~400200~250150~200<150

淋巴細胞總數(109/L)>2.01.2~2.00.8~1.2<0.8

理想體重(kg)=身高(cm)-105

2結果

本組99例腫瘤患者的結果見表2。各類營養不良有69例(69.7),其中消瘦型營養不良24例,蛋白質營養不良15例,混合營養不良30例。

表2本組營養狀況測定結果

營養狀況IBW()白蛋白()轉鐵蛋白()前白蛋白()淋巴細胞總數()

正常45(45.5)72(72.7)90(90.9)57(57.6)36(36.4)

輕度36(36.4)24(24.2)09(9.1)42(42.4)

中度15(15.2)3(3.0)6(6.1)21(21.2)12(12.1)

重度3(3.0)03(3.0)12(12.1)9(9.1)

3討論

3.1營養狀況指標及其評價

為了便于評定營養狀況,可將人體成分分成6個部分。熱量主要儲存于脂肪和骨骼肌,體內蛋白質主要分布在皮膚、骨骼、血漿、內臟和骨骼肌,可分別通過適當的參數予以評價[1]。體重是評定營養狀況的一項重要而可靠的依據,IBW的測定包含體脂肪和肌肉兩個方面,可作為蛋白質、熱量缺乏與否的粗略指標。體重作為營養指標的最大缺點是受身體內水分多少的影響,對于水腫的患者需考慮水分潴留的因素。內臟蛋白質的狀態可以通過測定血清中某些蛋白質濃度來反映。常用的血清蛋白質指標有白蛋白、轉鐵蛋白和前白蛋白。血清中白蛋白濃度的降低(低白蛋白血癥)是營養不良最明顯的生化特征[2]。營養不良時血清白蛋白的濃度下降并不是由于肝臟蛋白質的合成能力下降,而是體內提供合成蛋白質的基質缺乏,因此持續的低蛋白血癥是判斷營養不良的最可靠指標之一[3]。白蛋白在肝臟合成,半衰期為20天,因而白蛋白作為營養指標的局限性在于:一是半衰期長,不能反映近期的蛋白質營養不良;二是需排除肝功能不全的因素。轉鐵蛋白半衰期為8天,作為營養不良指標比白蛋白靈敏。但體內鐵缺乏時,如缺鐵性貧血,轉鐵蛋白有代償性增加,因此其可靠性不如白蛋白。前白蛋白的半衰期更短,僅為2天,在蛋白質和能量攝入的短期內即有明顯變化,對營養支持治療的反應迅速,可作為臨床營養不良的早期診斷和營養治療的監測指標[4]。上述人體測量指標及生化指標的綜合評定可全面了解人體的營養狀況和疾病的預后。本研究中可見,體重在正常范圍內的15例患者,血清蛋白質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說明僅用人體測量指標不足以體現腫瘤患者的營養狀況,需加上生化指標方可給予綜合評定。而在血清白蛋白正常的72例患者中,前白蛋白減少的患者有15例,說明前白蛋白的變化最為靈敏,可反映近期營養狀況的變化,提示血清前白蛋白可在營養支持治療過程中作為隨時監測的指標。

3.2機體免疫狀態的評定

營養不良常伴有體液和細胞免疫功能的降低,免疫功能不全是臟器蛋白質不足的另一指標。淋巴細胞總數是反映免疫機能的簡易參數,正常值為2.0×109/L,營養不良時減少。但是在臨床上還應排除多種引起淋巴細胞減少的因素的影響,如心衰、尿毒癥、何杰金氏病及使用免疫抑制劑等。淋巴細胞總數不是營養不良的特異性指標,與預后的相關性差。

3.3營養不良的判斷和分型

營養不良可分為三類[1]:①消瘦型營養不良:主要由熱量攝入不足引起肌肉組織和皮下脂肪消耗,特征為體重及其他人體測量值下降,而血清蛋白維持正常。本組99例患者中24例屬此類型。②蛋白質營養不良:主要由蛋白質攝入不足或丟失過多、而食量攝入正?;蜉^多引起,以內臟蛋白質儲存消耗為特征。主要表現為血清白蛋白、轉鐵蛋白、前白蛋白等濃度降低,免疫功能受損,而各項人體測量指標仍正常甚而高于正常[5]。本組99例患者中15例屬此類型。③混合型營養不良:乃由于蛋白質和熱量均攝入不足造成,表現為低蛋白血癥,各項人體測量指標均低于正常。此型是最為嚴重的一類營養不良,骨骼肌與內臟蛋白質均下降,內源脂肪與蛋白質儲備空虛,多種器官功能受損,感染與其他并發癥的發生率高,預后不良。此型在腫瘤患者中多見,尤其是晚期患者。本組99例患者中30例屬此類型,占營養不良的69例患者的43.5,最后多因出現并發癥而死亡。

3.4腫瘤患者的營養狀況評定的意義

腫瘤是一種慢性消耗性疾病,尤其是晚期惡性腫瘤患者,處于一種惡性營養不良狀態(惡病質)。本組99例患者中有69例營養不良,發生率為69.7。因此對腫瘤患者的營養狀況評定是有必要的,可了解其機體免疫功能狀態及對抗腫瘤治療的耐受性,并進一步評價患者的生活質量,估計其預后[6],在另一方面,也為我們合理實行營養支持提供依據[7]。

作者單位:李宇清(廣州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腫瘤科廣州市510260)

江素華(廣州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腫瘤科廣州市510260)

周濤(廣州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腫瘤科廣州市510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