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臨床藥學論文

時間:2022-11-07 03:52:06

導語:中藥臨床藥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藥臨床藥學論文

1中藥臨床藥學相關概念、定義始終未有定論,在文獻報道中各有其說,但未見中醫藥權威學術部門給出準確定義。流行2種說法:

(1)中醫藥與現代科學結合,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研究中藥臨床治療安全性、有效性、合理性的科學。(2)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以患者為對象,研究中藥及其制劑與人體相互作用和合理、有效、安全用藥及應用規律的一門綜合性的科學。筆者認為中醫藥理論指導是核心,是靈魂;脫離中醫藥理論指導一切都無從談起。安全有效、經濟合理使中藥在體內發揮最大效用,以確保臨床合理、有效與安全用藥,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都是合理用藥的內容,所以定義中合理用藥4字足夠了,如果要強調這部分內容,可以作為中藥臨床藥學的作用或工作內容。合理用藥是中藥臨床藥學的根本目的和目標。為避免內容重復可以這樣定義:中藥臨床藥學是指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以患者為對象,研究中藥及其制劑合理使用及應用規律的一門綜合性的科學。有人認為中藥臨床藥學是臨床藥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有的稱是中藥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本人傾向于后者,既名為中藥臨床藥學,則應重視中醫藥理論指導,具有獨立的研究框架,講究理、法、方、藥,辨證施治,主要研究中藥的合理用藥問題;中藥與西藥雖同屬疾病預防、治療的武器,均存在安全、有效、經濟、合理使用的問題,但其應用指導的理論體系不同,如果把中藥臨床藥學作為臨床藥學的一個分支,沿用西醫藥理論或診療要求來求證中藥臨床應用的合理性,在邏輯上說不通;容易給人誤導,導致研究走入死胡同。

2中藥臨床藥學的特點:

從古至今,幾千年的中醫藥發展史都是人們不斷探索中藥臨床藥學的過程,人們從事中藥活動究其根本都是為了中藥的合理使用,廣義講都歸為中藥臨床藥學的范疇。由于中藥本身的特殊性導致其研究工作較為復雜,難度較大,目前真正開展中藥臨床藥學工作的廣度與深度均與實際工作的要求和人們的期望有很大的差距。2.1中藥臨床藥學,是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進行的,如果不遵守此原則,就會犯大錯誤。以歷史悠久,使用廣泛的人參為例。各高校《中藥學》教材都把人參歸入補虛藥中的補氣藥。要正確認識和使用人參就應讀懂《神農本草經》,就應參悟仲景立方之法。本經記載,人參主補五臟,明目,開心,益智,久服輕身延年。人參主補五臟,以五臟屬陰也。仲景《傷寒論》中,用人參的小柴胡湯、炙甘草湯等15個方中,皆因汗、吐、下之后,亡其津液,取其甘寒以救陰也。而一切回陽方中絕不用人參。人參生上黨山谷,背陽向陰,其質柔潤多液,置于日中一曬便變色,證明其為陰藥無疑。栽培者也用北坡之地用棚遮陰方能成功。人參應為補陰藥,并非補虛藥中的補氣藥,應用人參產生的很多不良反應多數是由使用不當造成的,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是脫離了中醫藥理論的指導,反以人參為害。應該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合理使用人參,中藥臨床藥學就是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合理使用中藥,如果脫離中醫藥理論指導使用人參就會導致很多不良反應發生。2.2中藥臨床藥學的發展,明確提出“以患者為中心,以合理用藥為核心”的臨床藥學發展方向。中醫院的臨床藥學工作,由于認識不統一,方向不明確,行業和醫院領導重視程度不夠,人才缺乏,經費投入少,發展極為緩慢。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就是廣大中醫藥工作者刻苦鉆研中醫藥理論,使用每味中藥得心應手,所有問題迎刃而解。2.3在質量保證、辨證立法準確、選藥得當、組方合理的前提下,用量的適當與否決定療效。古代醫家對于藥物用量十分謹慎,并根據在臨床用藥中的成功或失敗的經驗教訓,提出了常用中藥的起始劑量和最大用藥量,在現行藥典、地方標準和教科書中也規定了常用中藥的一日用量。但部分醫家總有自己的看法,認為規定用量限制了中醫用藥的靈活化裁,許多病癥不用重劑不能療重病,有用200g黃芪治重癥肌無力,用黃連100g治糖尿病者;有的認為當代人耐藥性強,強調現在藥品質量不好;認為現行的中藥常用劑量,僅從保障用藥的安全性考慮,且受傳統思想影響及條件所限,大多數中藥及處方量的量效關系,未經過嚴謹的試驗研究與大樣本的驗證,多以個人經驗或個案經過歸納而載于文獻中,對指導臨床用藥有局限性,故對典籍、教科書提出質疑。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就是在沒有科學依據的前提下遵循藥典。2.4患者個體差異與用藥依從性:患者個體稟賦不同,對藥物的敏感程度和耐受性也不同。且人有男、女、老、幼不同。故用藥后的療效或副反應則不完全一樣。加之,有的患者不按醫囑用藥,或隨意加大、減少劑量,或不按療程用藥,或不按規定服用方法使用等時有發生。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就是以處方為準。

3中藥臨床藥學研究內容:

有人提出了8個方面的內容,具體為:(1)合理用藥;(2)復方配伍研究;(3)劑量研究;(4)中藥品質研究;(5)中藥不良反應監測;(6)中藥生物利用度研究;(7)服藥時間和服藥方法的研究;(8)處方分析研究。有人提出的研究內容為5個方面,即:(1)信息情報研究;(2)中藥復方配伍相互作用研究;(3)中藥處方應用的合理性研究;(4)中成藥合理用藥研究;(5)中成藥不良反應監測。筆者認為,所有這些都是圍繞合理用藥展開的,所以中藥臨床藥學研究內容就是中藥的合理使用問題,沒有必要具體細化和規范多少方面,各個醫院可以從實際出發,根據具體情況開展工作,為患者實施藥學服務,擔當起識別潛在的或實際存在的用藥問題,解決并防止潛在用藥問題的發生,與醫生一道實現改善和提高人類生活質量的理想目標,體現中藥臨床藥學的價值和魅力。

作者:張保權齊志勇任廣蘭單位:大慶市中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