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要調理經絡分析論文
時間:2022-10-02 09:10:00
導語:養生要調理經絡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養生旨在通過自身的調攝達到防病治病、延年益壽、身心健康的目的。在我國傳統養生理論中,經絡學說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我國傳統養生家們也十分重視經絡對人體的作用。文章從經絡運行氣血、經絡與臟腑的密切關系、經絡暢通等3個方面探討養生應注重調理經絡,以經絡暢通為人體健康的根本。
【關鍵詞】養生經絡
養生,又稱攝生、保生,即保養生命之意。養生就是根據人類生命的發展規律,采取各種方法保養身體,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延緩衰老,以達到防病延衰的一種健身益壽活動。在我國傳統養生理論中,經絡學說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我國傳統養生家們也十分重視經絡對人體的作用。《內經》早就指出:“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既然經脈已被提高到能決人死生,調理人體虛實的重要地位,那么它在養生保健上的重要意義當然不言而喻了。本文主要從以下3個方面來進行探討。
1經絡運行氣血是養生之基礎
氣血是構成人體的兩大類基本物質,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動力源泉。正如《內經》所說:“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氣為陽,血為陰,兩者不可分離,氣血和則百病消,氣血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人因病而衰。故明代《景岳全書》曰:“人有陰陽,即為血氣。陽主氣,故氣全則神旺;陰主血,故血盛則形強。人生所賴,惟斯而已。”中醫稱人有“精氣神”三寶,養生,主要養的就是人的“精氣神”;而《內經》同時又說“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謹養。”可見,氣血與健康長壽的關系非常密切。
中醫認為,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但脾胃所化生的氣血必須依靠經絡運行氣血的功能才能被輸送到人體各部。《靈樞·本藏》篇中說“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靈樞·營衛生會》篇也說:“人受氣于谷,谷入于胃,以傳于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靈樞·營氣》篇更明確地指出了十二經脈是氣血流注的主干,它們內溉臟腑,外濡腠理,循環往復,如環無端。經別則協助經脈將氣血滲灌到臟腑、五官九竅。絡脈、經筋、皮部則將氣血分流到肌肉、骨骼、皮膚。奇經八脈對氣血運行起著溢蓄和調節作用,從而使得氣血周流上下內外而營養全身。人體各臟腑組織器官在氣血的溫養濡潤后才能發揮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使人體處于“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的狀態。經絡通過運行氣血,實現其協調陰陽的作用,保證人體正常生理功能活動的有序進行,為人體的健康長壽提供良好的物質基礎。
2經絡與臟腑的密切關系是養生之關鍵
《內經》把人體看做是一個以五臟為中心的有機整體,臟腑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使人體的功能活動保持相對的穩定,并與外部環境保持統一和平衡。而臟腑之間和人體各部位之間的功能聯系及其動態平衡的保持則是通過經絡實現的。《素問·調經論》曰:“五臟之道,皆出于經隧。”《靈樞·玉版》說“經隧者,五臟六腑之大絡也。”王冰注:“隧,潛道也。經脈伏行而不見,故謂之經隧焉。”強調經絡是臟腑協調的主要通道。《靈樞·海論》說:“夫十二經脈者,內屬于腑臟,外絡于肢節。”《類經》七卷第三中有“經脈者,臟腑之枝葉;臟腑者,經脈之根本”。經絡把人體臟腑、形體諸竅構成一個完整的有機體。《靈樞·經脈》中則詳細論述了十二經分別屬、絡相應臟腑,以及其它臟腑和五官之間的聯系,強調了經絡與臟腑間的密切相關性。以心為例,心為人體的最高司令官,主神明,心神如君主一樣至高無上,人體的一切生命現象都圍繞它進行活動。如同《素問·靈蘭秘典論》所說:“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靈樞·邪客》篇:“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從養生方面來說,可以說心為養生之大主,“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但從經絡系統的角度而言,心發揮君主之官的作用、體現養生之大主的作用則是通過經絡與其它臟腑器官的聯系體現出來的。據《靈樞·經脈》篇記載,手少陰心經“復從心系卻上肺”;手太陽小腸經“絡心,抵胃屬小腸”;足太陰脾經“其之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足少陰腎經“從肺出絡心”。另外,心包乃心之外衛,代君行令,代心受邪,手厥陰心包經“屬心包”;手少陽三焦經“散絡心包,下膈,遍屬三焦”。通過經脈的溝通聯絡,使得心與脾、胃、腎、膀胱、小腸、肺、三焦等臟腑發生了聯系。此外,手少陰心經還“起于心中,出屬心系”,通過心系加強與其它臟腑的聯系。心系[1]是指心與肺、脾、肝、腎相聯系的脈絡。《類經》七卷第二注:“心當五椎之下,其系有五,上系連肺,肺下系心,心下三系連脾、肝、腎,故心通五臟之氣而為之主也。”心的君主地位還通過經別的聯系體現出來,足三陽經別進入體內后,均聯系同名經脈屬絡的臟腑,然后上行到心。其中,足陽明經別“上通于心”;足少陽經別“上貫心”;足太陽經別“當心入散”。足三陰經別中,足太陰合足陽明,足厥陰合足少陽,足少陰合于足太陽經別,也上達于心。此外,手少陰經別“入于心中”,手太陽經別“內注于手少陰心經”。心通過經脈、心系、經別,聯系其它臟腑,從而為臟腑之主,行君主之令,調節人體的生命活動,發揮養生之大主的作用。由于經絡和臟腑密切相關,協同合一,共同連接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因而通過調理經絡可以達到調理臟腑的功能,從而達到養生的目的。
3經絡暢通是養生之根本
經絡是臟腑相互聯系的重要通道,經絡不通暢,臟腑失去正常聯絡,臟腑的功能不能正常發揮,則氣血陰陽失調失和,便會影響健康、傷害形體,這是疾病產生的常見原因和內在依據。故《醫論三十篇》強調:“人之經絡不通,則轉輸不捷。”《素問·靈蘭秘典論》則說:“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這里所說的十二臟相使的“使道”就是經絡。經絡運行氣血,《素問·生氣通天論》謂:“氣血以流,腠理以密,……長有天命。”強調氣血運行流暢對人體健康長壽的重要性。“氣”作為構成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具有活力強勁且不斷運動的特性。循經絡運行之氣,簡稱經氣,是一身之氣分布于經絡的部分,是經絡自身的生命活動。《素問·離合真邪論》謂:“真氣者,經氣也”,指出真氣即是經氣。真氣的組成,在《靈樞·刺節真邪論》中作了解釋:“真氣者,所受于天,與谷氣并而充身也。”這里的“天”即指先天之氣;“谷氣”即指后天飲食水谷所化生的精微之氣。兩氣合并而能充養身體則是真氣,也就是經氣。經氣在體內呈雙向運行[2]。眾所周知,經絡有4大功能:網絡周身,聯通整體;運行氣血,協調陰陽;抗御病邪,反映病癥;傳導感應,調整虛實。這4大功能的發揮,離不開經氣的正常運行,如果經絡不暢,則經氣運行紊亂,嚴重者甚至達到《素問·示從容論》所說:“經氣不為使,真臟壞決”的程度,導致生命危殆。疏通人體經絡,使全身氣血運行流暢,陰陽協調平衡,則“陰平陽秘,精神乃治”。中醫治病歷來重視通調經絡,《素問·調經論》曰:“以通其經,神氣乃平”,唐大烈《吳醫匯講》曰:“用針通其外,由外及內,以和氣血;用藥通其里,由內及外,以和氣血。其理一而已矣”。《醫論三十篇》:“庶絡通而病解。”臨床實踐中,中醫針灸用藥選穴、氣功運氣,推拿按摩均非常重視保持經絡暢通。
在養生實踐中,中醫總結出養生防病要順應自然界四時陰陽氣候變化規律、保持樂觀開朗心情、注意飲食和生活起居、適當進行勞動和體育鍛煉,其中特別強調動靜結合、勞逸結合,其原因就在于促進和保持氣機通暢,經絡通達,這是養生防病、延年益壽的根本。
【參考文獻】
[1]河北醫學院校釋.靈樞經校釋,第一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23.
[2]趙嫻,張衛華.經氣運行方向探析[J].陜西中醫,2006,27(7):862.
- 上一篇:臟腑經絡與天癸研究論文
- 下一篇:天癸的物質基礎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