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情對疾病的影響分析論文
時間:2022-11-30 02:52:00
導語:七情對疾病的影響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鍵詞】情志;七情;疾病
七情是人體對外界客觀事物的不同反映,是生命活動的正?,F象,不會使人發病。但突然、強烈或長期的情志刺激下,超過了正常的生理活動范圍,而又不能適應時,使臟腑氣血功能紊亂,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這時的七情就成為致病因素。從七情與臟腑的關系及其致病原因以及對治療的影響論述了七情與疾病的關系。
1七情與臟腑的關系及致病原因
《陰陽應象大論》中說“心在志為喜”、“肝在志為怒”、“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情志活動必須以五臟精氣作為物質基礎,外界的刺激作用于相應的內臟,才能表現出特定的情志變化,故說七情分屬于五臟。
1.1一種情志可以傷及多臟七情通于五臟,喜通心、怒通肝、悲通肺、憂思通脾、恐通腎、驚通心肝。故七情太過則傷五臟。另外不同的情志變化對內臟又有不同的影響。如暴怒傷肝,亦可橫逆,乘脾犯胃,出現臌脹、飧泄、呃逆、嘔吐等癥;思慮太過,不但損傷脾胃,亦能耗傷心血,神失所養,出現心悸、失眠多夢等癥;過恐傷腎,精傷不能上奉,則水火失濟,可出現心中煩、不得臥,或心神不安、心虛膽怯等癥。
1.2多種情志可以同傷一臟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為精神之所舍,主宰精神情志活動,因而七情傷臟,均先影響心神,心神受損必涉及其他臟腑產生種種病變。
此外,由于肝的疏泄功能能夠調暢情志,關系到機體全身氣機的運轉,因而,七情致病導致臟腑氣機紊亂,必然影響到肝的疏泄功能發生太過或不及,所以肝失疏泄也是情志致病發病的關鍵。又由于脾胃為人體臟腑氣機升降運動的樞紐,為氣血生化之源,故各種情志傷臟,??蓳p傷脾胃,導致脾胃納運升降失常。
當人體患病后,不論是急性病還是慢性病,都可導致精神情志的變化,而情志變動反過來又可導致臟腑功能進一步紊亂。怒則氣上,是指過度憤怒可使肝氣橫逆上沖,血隨氣逆,并走于上。臨床可見氣逆,面紅目赤,或嘔血,甚則昏厥卒倒。喜則氣緩,包括緩解緊張情緒和心氣渙散兩個方面。在正常情況下,喜能緩解緊張,使營衛通利,心情舒暢。《素問》說:喜則氣和志達,營衛通利,故氣緩矣。但暴喜過度,又可使心氣渙散,神不守舍,出現精神不能集中,甚則失神狂亂等癥。另外悲則氣消,是指過度悲憂,可使肺氣抑郁,意志消沉,肺氣耗傷。又如恐則氣下,是指恐懼過度,可使腎氣不固,氣泄于下,臨床可見二便失禁;或恐懼不解則傷精,發生骨酸痿厥,遺精等癥。驚則氣亂,是指突然受驚,以致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驚慌失措。思則氣結,是指思慮勞神過度,傷神損脾,可導致氣機郁結。思發于脾,而成于心,故思慮過度不但耗傷心神,也會影響脾氣。思慮過度,則傷心脾,暗耗陰血,心神失養則心悸健忘,失眠多夢;氣機郁結阻滯,脾的運化無力,胃的受納腐熟失職,便會出現納呆,脘腹脹滿,便溏等癥。所以說,情志所傷,又以心、肝、脾(胃)和氣血的功能失調為多見。
2七情對疾病的作用和影響
人是一個極其復雜的有機體,七情六欲,人皆有之,屬于正常的精神變化,有益于身心健康。但異常的情志活動,可使情緒失控而導致神經系統功能失調,引起人體內陰陽紊亂,從而出現百病叢生、早衰,甚至短壽的后果。故善養生者,宜注意情志調攝。而過激的情志,可影響體內功能失調,而累及五臟。
比如怒是較為常見的一種情緒,怒則氣上,傷及肝而出現悶悶不樂、煩躁易怒、頭昏目眩等。亦會誘發高血壓。喜傷心,喜可使氣血流通,肌肉放松,益于恢復機體疲勞。但歡喜太過,則損傷心氣。如《淮南子·原道訓》曰:“大喜墜慢”。陽損使心氣動,心氣動則精神散而邪氣極。出現心悸、失眠健忘、老年癡呆等。《儒林外史》中,描寫范進年老中舉,由于悲喜交集,忽發狂疾的故事,是典型過喜傷心的病例。中醫認為:“思則氣結”,大腦由于思慮過度,使神經系統功能失調,消化液分泌減少。出現食欲不振、納呆食少、形容憔悴、氣短、神疲乏力、郁悶不舒等。憂和悲是與肺有密切關連的情志,人在強烈悲哀時,可傷及肺。出現干咳、氣短、咳血、音啞及呼吸頻率改變,消化功能嚴重干擾之癥。驚恐可干擾神經系統,出現耳鳴、耳聾、頭眩、陽痿,其可致人死亡。在生活中,通過驚恐的語言暗示,而把人真的嚇死的報道,已屢見不鮮??梢?,恐則氣下的危險性。七情致病的原因:它包括神傷和臟虛,還有精虧。
神來源于父母之精媾合。當胚胎形成,生命之神也就開始孕育,藏于腦中,靠后天飲食營養物質不斷地滋養,因而保持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狀態。《黃帝內經》將神分屬5類?!吨嗅t學概論·神》說:“所謂神,魂、魄、意、志,在名稱上有所不同,實際上都是神的類屬,所以五臟亦名五神臟?!比襞K、精、氣、血、陰、陽虧虛,不能上營于腦,供神明之用則神虛,神虛則病發情志病變?!夺t方類聚·諸虛門》說:“神虛則心志顛倒?!薄端貑枴ふ{經論》說:“神有余則笑不休,神不足則悲”。又如情志刺激,亦首傷神府,發生病變。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思、憂、恐。”五臟的大小直接關系著精氣的儲藏和情志變化。如《靈樞·本神》說:“五臟皆小者,少病,若遶心,大愁憂;五臟皆大者,緩于事,難使以憂?!庇终f:“心高則滿于肺中,忄免而善忘,心下則臟外,易傷于寒,易恐以言?!睆纳砩现赋隽饲橹居晌迮K精氣化生,五臟大小高低與情志病變密切相關。
人體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都是人體神志生成和情志變化的重要物質。如《靈樞·本神》說:“故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薄鹅`樞·平人絕氣》說:“故神者,水谷之精氣也。”指出精是神志的生成物質,神是由精氣反映出來的。
“氣虛”的影響也是重要的方面之一,氣是神的生成物質,直接關系著情志生成和情志變化。如《醫方類聚·諸虛門》說:“氣乃臟腑之大經,為動靜之主,故曰神機。”氣盛氣衰都直接反映在情志變化上,如心氣不足,心神失藏,多表現神志恍惚、悲傷;心氣實則神氣內動,多表現無故喜笑等。若肝氣不足,肝魂失藏多表現疲乏無力,善驚易恐;若肝氣實則肝氣內動,肝魂不寧,多表現急躁易怒等。
3七情對疾病治療的作用
我們知道,人是一個極其復雜的有機體,七情六欲,人皆有之,屬于正常的精神活動,有益于身心健康。但異常的情志活動,可使情緒失控而導致神經系統功能失調,引起人體內陰陽紊亂,從而出現百病叢生、早衰,甚至短壽的后果。故善養生者,宜注意情志調攝。而過激的情志,可影響體內功能失調,而累及五臟。中醫認為情志生于五臟,而五臟之間有著相生相克的關系,情志療法主要根據“五行相勝”之法,巧妙地運用心理作用,用一種情志去糾正相應的過激情志,有效地調節這種情志所產生的疾病,從而達到“以情勝情”的治療目的,故又稱為“情志相勝法”。
中醫認為,情志因素對疾病的發生、發展和康復的全過程均有極為重要的影響。以情勝情指的是情志失調可以致病,而得病之后又可以應用精神療法予以治療,即以情勝情的方法治療。在治療時,重點應放在對原發病的治療上,審證求因,屬氣機不暢者,調暢氣機,屬痰瘀實邪停積者,攻逐邪實,往往氣機一暢,邪實一去,情志癥狀必除。七情傷臟,情無所主,最多見氣機紊亂之變,故當依臟腑氣機的升降、順逆而加以調之。負性情緒致病西醫治療主要采用激素替代療法,激素可以控制癥狀,長期使用會有副作用。而中醫的心身同治、個體化治療,在治療過程中隨證變化及時調整用藥,對更年期綜合征等需要一定治療過程的慢性病無疑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廣東省中醫院的四步療法:了解癥結所在,由醫生做心理治療,然后誘導宣泄,讓患者觀看經過精心選擇的錄像片,利用喜勝悲憂的道理,放映一些國外家庭滑稽錄像或國產喜劇、小品、相聲等,引導患者發自內心地笑出來;組織同類患者定期座談交流治療的心得體會,防止反彈。辨證服用中藥治療,同時定期監測激素水平的變化情況,應用國際通用生存質量量表以及中醫證候量表進行監測和追蹤觀察。
中藥側重了癥狀的改善,心理治療側重情緒的改善,中藥和情志對兩大系統癥狀均具有改善作用,并且療效最佳。
【參考文獻】
[1]正坤.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3:17-26.
[2]許又新,呂秋云.現代心理治療手冊[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出版社,2001:136.
[3]魯龍光.心理疏導療法[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3-21.
- 上一篇:交通跨越式發展的啟示
- 下一篇:腦血管病人護理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