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的幾大優勢剖析中醫科研研討
時間:2022-11-15 05:24:00
導語:中醫學的幾大優勢剖析中醫科研研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們認為中醫學的五大優勢,即:病因學優勢、理論優勢、治療優勢、藥物優勢、經驗優勢是中醫科研的立足點和出發點。
但是,我們應該看到,以陰陽五行為基本理論的中醫學,在很多時候已經穿上了神秘主義的外衣,陰陽五行理論的應用幾乎與陰陽先生的應用沒有區別,或者難以劃清二者的界線,這是目前困擾中醫界的主要理論問題,也是中醫科研中遇到的最大問題。中醫科研要不要涉及中醫學這一基本理論核心?這一理論核心又將如何指中醫學科研及其臨床。只有解決了這一問題,中醫學的科研和臨床才能有進一步的發展,否則中醫學真的會陷入近乎“玄學”的境地,為此,本人提出,還原我們先人的生產。
生活場境,認識中醫學的五大優勢,由此開展相應的科學研究。在中醫學形成之前,我們的先人一定用他們的勞動和智慧觀察、分析了各種自然和生命現象,形成大量的“經驗”,同時進行了相關的分析和理論假設,并用勞動和生命驗證這些理論,其中不乏各種形式的“人體實驗”,部分假設形成了相應的理論,這就是中醫的科學精神之所在。陰陽五行就是其中的成果。它也是《臨癥中醫視角》的靈魂,也將是醫學科學,乃至現代科學的靈魂?!昂畡t熱之、熱則寒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的陰陽應用永不會錯,“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的觀點永遠是我們臨床思維的準則,“五行”關于系統的五個屬性的認識永遠具有指導意義。以陰陽為核心的哲學理論,以五行為基礎的研究方法,在整體觀和辨證論治的指導下,注重整體平衡、注重整體調節、因人施治,這樣的理論在過去、當今和未來都具有相當的先進性和科學性。這就是醫學的理論優勢,把這樣的理論應用于現代醫學研究,這就是中醫學科研的重要內容。在病因學研究中,我們的先人無法明悉細菌及其屬性,但是,他們以“瘴氣”、“疬氣”命名之,這些認識在現代醫學科學條件下已經沒有優勢。但是,我們的先人也同樣認識到了心理因素對機體的影響,也認識到了飲食不當,如過度飲食、飲食失衡等對機體的影響,還認識到了過于安逸等生活方式對機體的影響,并積累相應的臨床診斷和干預方法,所有這些在當今社會條件下都具有特殊的意義。關注生理、心理、社會等方面的所有致病因素,這與現代醫學模式不謀而合。這正是目前中醫學臨床及科研的重要領域。一直基于勞動和實踐的中醫學,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積累了大量的臨床治療經驗和方法,有些是上述中醫學理論的直接演繹,有些則是沒有經過理論的純粹經驗,形成了多樣化的臨床治療方法,中藥、食療、藥膳、針灸、推拿、貼敷,等等,對這些治療方法進行相關的現代醫學研究,規范其臨床應用,明確其臨床適應癥和副作用,這又是中醫學科研的重要內容。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有關這方面的研究更多是在還原論基礎上的科學研究,沒有放在中醫學陰陽、五行理論的基礎之上,使得這樣的研究缺乏了中醫學的靈魂,也失去了中醫科研的意義,這是需要糾正的。中醫科研需要還原論,但不只是還原。中醫學幾千年積累下來的藥物應用經驗是現代醫學所不難比擬的,其范圍之廣、數量之多是當今醫學所不及的,這些藥物一是可以為現代藥理研究提供初選依據,二是,我們要利用陰陽五行理論,對藥物進行陰陽五行的基本分類,在保證安全性的前提下,根據先人的應用經驗,進行大膽的臨床應用研究。
對于后者,我們一方面需要對陰陽五行理論進行重新的認識,另一方面,應制定相應的藥物陰陽五行分類規范,《臨癥中醫視角》初步分類了常見藥物的基本屬性。希望同道進行更多、更科學的研究。面對中醫學浩瀚的經驗積累,有人認為是中醫學進步的蕃蘺。我以為,這些經驗一是基于勞動人民的真實勞動,二是基于我們先人的智慧,三是其中還有大量的“人體實驗”,這些經驗在現代社會條件下是不可重復。所以,我們更應該本著敬畏之心研究這些經驗。當然,我們要承認這些經驗之本挾雜著很多的偶然,也挾雜著很多的隨意,甚至還挾雜著一些故弄玄虛的欺騙。所以整理經驗和發掘經驗是我們當代中醫學科研的又一重要內容。這樣的科研必將帶來中醫學進步。中醫學的科研任重而道遠,它既需要有現代還原論思想的深入,也需要有中醫學整體觀的指導。但是,無論如何,這一定基于勞動和實踐,一定基于物質和科學。在中醫學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由于缺乏各種技術手段的支持,科學研究注重理論上的演繹,甚至出現了人文化的傾向,文字記載注意文字上的優美,漸漸失去科學的邏輯性。為此,我們在中醫學科研中應重提“邏輯”二字,注意語言邏輯和哲學邏輯,最后實現數學邏輯,實現中醫學的現展。
最后,我們借用《臨癥中醫視角》的四句話結束本文的論述,希望中醫學有更大的發展。假如你愛中醫,請把握它的靈魂。假如你愛中醫,請你面對它的不足。假如你愛中醫,請允許我們對它的大膽。假如你愛中醫,請接受或批判這里的觀點。
- 上一篇:簡談中醫對養生抗衰起到的作用
- 下一篇:中職數學教學革新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