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學本科生藥學教學探討
時間:2022-06-28 10:37:00
導語:藥學本科生藥學教學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課堂教學改革
1.1課程安排改革。改革前的生藥學安排在第七學期,是藥學本科專業學生大學四年唯一接觸的與生藥材有關的課程,但由于第七學期也是大部分學生準備研究生入學考試的關鍵時期,學生課堂聽課效果,課堂互動及課堂反饋效果不理想。但《生藥學》不僅是某些學生研究生入學考試或復試、執業藥師資格證考試的必考內容,也是畢業生將來從事醫藥相關工作相當重要的知識及專業儲備。因此,生藥學是一門集理論和實踐為一體的相當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為了提高生藥學課堂教學質量,提高我校畢業生水平,讓更多感興趣的學生更好地學習這門課程,我們將本門課程由第七學期提前到第五學期,保障教學效果。1.2學時及教學內容改革。生藥學課程涉及面廣,內容龐雜分散,知識點多為記憶性的內容,且條目相似容易混淆,歷來被學生視為枯燥乏味、費時費力的一門課程[2]。生藥學基本內容為總論和各論兩大部分。總論主要講述生藥化學成分及其生源、生藥鑒定的一般程序和技術,生藥標準化的意義及生藥的采收、加工、炮制、貯藏的原則和基本方法。各論講述141種生藥(按植物科屬分類)的鑒定特征及分析方法。藥用植物學為生藥學的前導課程,也是學生具備識藥辨藥實踐能力的基礎知識儲備課程,比如:生藥大多來自于藥用植物的根和根莖,如沒有藥用植物學基礎,學生只知道根和根莖都長在地下,卻不知道他們有什么區別,結果只能死記硬背。為了讓學生既有良好的前導課程的基礎,又能抓住課程重點理解難點,本門課程理論學時由30學時調整為45學時,加入藥用植物學組織、器官(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內容,為各論各生藥材的講解奠定基礎。通過學習藥用植物器官的顯微構造掌握各器官的共性,在學習各生藥材的顯微特征時,在其共性的基礎上進一步掌握其特性,即不容易混淆又省時省力。精簡教學內容,重點講述46味重點藥材,其他藥材的學習以自學形式完成,為學生學習提供各種條件和信息,告知學生獲取信息資源的途徑和方法,以作業的形式布置給學生,并根據學習報告情況給出成績,計入平時成績。1.3教學方法改革。增強學生學習的趣味性。教師把自己所學所見的藥材典故及案例引入到課堂中,避免滿堂灌的現象,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又能加深學生對生藥材的全面深入理解與記憶。中藥典故[3]的引入能夠使學生們了解一味生藥的前世今生,賦予藥材生命力而更加鮮活。案例的引入能夠使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如雙子葉植物類生藥星號藥材細辛,我們引入了案例版生藥學的案例[4]:藥監局到某農村藥店抽檢藥品,發現其出售的細辛為帶根的干燥全草,認定該細辛質量不合格,要求立即停止出售。藥店老板不服,拿出2000年版《中國藥典》及一些中醫藥典籍,均表明細辛為全草入藥。我們帶著案例中產生爭議的問題學習生藥材細辛,最后解釋案例是因為馬兜鈴科植物大多含有馬兜鈴酸,能引起嚴重的腎毒性,而細辛中馬兜鈴酸主要存在于葉中,根及根莖中含量很低,所以2005年版《中國藥典》收載細辛藥用部位為根及根莖。由此與學生進一步討論社會熱點問題,17年的馬兜鈴酸事件,同學們雖然了解馬兜鈴酸有腎毒性,但當對中藥毒性持何種科學態度的熱點問題進行討論時,有些學生還會有一些極端的看法,教師應適時引導,避免過于偏激或錯誤的思想,給出應如何對待中藥毒性的客觀合理的觀點,弘揚中醫中藥的正能量。
2實驗教學改革
生藥學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生藥材的基源、性狀、顯微及理化鑒別是生藥學實驗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往生藥學實驗多以驗證性實驗為主,為了使學生完全參與到實驗教學中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創新性實驗技能,我們在課堂上除了展示生藥材圖片、飲片及標本以外還增設了綜合性實驗內容,如準備多種生藥材粉末,混合任意3種,通過顯微理化鑒別確定生藥材種類,同時每次實驗課鑒別8種生藥材飲片,包括生藥材的名稱、科目和入藥部位,根據學生識別種類的多少計入學生的平時實驗成績;開展濱州醫學院本草園藥用植物實地觀察,使學生對生藥的基源及植物形態等有了感性的認識,通過實驗教學綜合改革增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趣味性,培養學生初步掌握藥材識別與鑒定的基本思路與方法。生藥學理論與實踐教學的綜合改革為我們指導學生開展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并參與全國第四次中藥資源普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考試方式改革
生藥學的教學目的是在學生獲得生藥學基本理論知識的同時,能得到相應的基本技能訓練,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根據生藥學的課程特點,我們對考試模式進行了改革,采用形成性評價體系考核方式,包括過程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兩個方面。課程過程性考核占總成績30%,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平時自學成績占總成績的5%,通過交作業完成;生藥材飲片及標本的識別,每節實驗課每位學生識別8味生藥材飲片,占總成績的10%,增加學生學習的壓力和動力;實驗考核,學生通過實驗完成實驗報告,占總成績的10%;實驗過程評價,考察學生實驗態度、動手能力、出勤率及課堂整體表現,占總成績的5%。終結性考核為理論考試,占總成績的70%,本門課程為必修課,閉卷考試,試卷命題嚴格按照教學大綱及考試大綱的要求進行,考試后及時進行試卷質量及試題難易度分析,使考試能夠真實地反映出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
4小結
生藥學是藥學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實踐性較強的專業必修基礎課,同時也是內容枯燥,知識點繁瑣,容易混淆,識記內容多的課程,所以課程要避免“滿堂灌”式的教學模式,根據課程的重要性合理地調整上課的時間及學時,重視前導基礎課程的重要性,結合課程的特點教學過程中使用大量的圖片和實物講解教學,加深學生的理解與記憶。適當地引用中藥典故和案例,增強學生學習的趣味性和課堂的生動性,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加強實踐環節,改進考試方法。通過多種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的趣味性、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基本實驗技能和基本科研思維方式,為后續課程及將來的科研打下良好的基礎,今后我們還將繼續探索適合藥學本科專業生藥學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出高素質的藥學人才。
參考文獻
[1]蔡少青.生藥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
[2]鄭承劍,張宏,韓婷,等.《生藥學》教學體會與思考[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2,10(7):61-62.
[3]張虹.一本書讀懂中藥典故功效及用法[M].中原農民出版社,2013.
[4]李新中,姬生國.生藥學(案例版)[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7.
作者:陳彩云 林鶯 于京平 王櫻霖 單位:1.濱州醫學院藥學院 2.濱州醫學院中西醫結合學院
- 上一篇:衛生士官藥學教學改革初探
- 下一篇:藥學服務臨床評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