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學類專業微生物學與免疫學融合意義

時間:2022-05-08 11:02:49

導語:藥學類專業微生物學與免疫學融合意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藥學類專業微生物學與免疫學融合意義

【摘要】新形勢下,將藥學類專業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勢在必行的,尤其對民族院校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也對開展民族團結教育、宣傳黨和國家民族政策方面發揮關鍵作用。《微生物學免疫學》作為一門重要的學科基礎課程,是藥學類學生學好專業必修課的前提。因為是連接醫學和藥學的橋梁學科,故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將專業理論知識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的結合,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思政教育,更有利于培養學生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在民族政策的指引下,為民族地區培養合格、優秀的本科藥學類專業人才是民族高校的義務和責任。文章探討了民族院校藥學類專業《微生物學與免疫學》融合課程思政的方法與途徑,為其他課程的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開展提供參考思路。

【關鍵詞】教育;民族院校;藥學類專業;微生物學與免疫學;課程思政;融合;教學

醫藥產業的發展關系到解決人類面臨的重大疾病挑戰和改善全球健康問題。縱觀全世界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都非常重視對本國藥學類專業人才的培養[1]。雖然我國不斷加大扶持力度,但少數民族地區醫藥行業仍比較落后,急需大量相關專業人才[2]。民族院校是我國高等院校的重要組成部分,兼有教育工作和民族工作的雙重屬性[3-4]。故為民族地區培養優秀的藥學類專業人才,為當地經濟的增長與繁榮、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服務是民族院校的義務和責任。《微生物學與免疫學》課程包括微生物學和免疫學兩門學科的內容,是藥學類專業的基礎的必修課程之一。微生物學主要研究各類細菌、病毒和真菌在不同條件下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遺傳變異,以及微生物與人類、動植物、自然界之間相互關系的一門學科[5]。免疫學主要研究免疫系統的組成結構、防御、自穩和監視功能,且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細胞和免疫分子的分化和發育以及免疫與機體內分泌系統等基本生理過程的關系學科。現代免疫學被認為是研究疾病發生與發展的分子作用機制以及防治的重要學科理論基礎[6]。“課程思政”是高校不忘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教育教學初心,并且堅定的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方針。深入探索“課程思政”教學規律,讓開設所有課程都成為思政教育的途徑,增強專業技能傳授與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引領的有機結合,才能堅守立德樹人的基本原則[7]。通過《微生物學與免疫學》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提升學生運用相關知識發現、提出、分析、解決問題的邏輯思維與應用創新能力,通過介紹我國科學家先驅事跡,解讀“諾貝爾獎”等,幫助學生構建熱愛祖國、珍視生命、崇尚科學的價值觀,并強化對藥學類專業學生人文素養和職業道德的培養[8]。使同學們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文化自信,才能最終實現鑄牢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民族地區培養出具有愛國主義情懷、國際視野、創新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9]。

1民族院校《微生物學與免疫學》課程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和意義

對新時代民族工作的重要論述是“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10]。這充分說明民族院校開設課程融入思政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并且對于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邊疆穩定,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具有深遠意義。民族院校的辦學宗旨是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服務、為國家發展戰略服務,且絕大多數的少數民族學生畢業后都愿意回到自己家鄉,如何使其積極投身于民族地區發展和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成為民族地區務實,勤勞,有真才實干的人才,是民族院校的使命[11]。目前我國各地民族院校在人才培養中,雖然開設了思政課程,比如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等課程,但思政教育的各方面投入和思維創新均不夠,并沒有貫穿藥學類專業學生培養的全過程。并且大部分學生對思政教育存在普遍偏見,認為課程思政對畢業找工作和考研的用處不大[12]。但是在《微生物學與免疫學》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比如在教授免疫細胞時,由免疫細胞聯系到每個個體都需要一個穩定的環境,各民族團結一致,各盡其能,才能共同挖掘傳統醫藥的瑰寶,還可以將人類在歷史上抗擊天花、鼠疫、艾滋病、瘧疾等疾病的大流行等思政元素有機引入與細菌和病毒的全球流行病學特點、疫苗和新藥研發等時事熱點直接相關的《微生物學與免疫學》課程中,這樣的課堂設計增強了知識的應用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還幫助學生的建立社會責任感,為民族院校自然科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進行了有益嘗試。

2民族院校《微生物學與免疫學》課程與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

《微生物學與免疫學》既是藥學專業的一個重要分支,也是藥學專業的一個工具,微生物可以用來生產各類抗生素、胰島素等藥物,免疫學可以用于研究疾病的發病機制,尤其近年來針對于不同腫瘤的免疫治療研究,為新型靶向藥物的研制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藥物原料、制劑的存放保存要防止微生物污染以及藥物作用機制的研究等方面都直接與微生物學密切相關。故《微生物學與免疫學》為后續課程的學習和正確理解藥物在人體內的作用機制、代謝途徑以及毒副作用產生機制打下堅實基礎,為新藥研發提供科學思路[13]。只有掌握了微生物性狀、活動規律、致病性、致病機制和耐藥機制,才能進一步認識病原體的診斷及防治措施[14]。《微生物學與免疫學》的授課對象為我校藥學院所有專業的學生,如中藥學(彝藥學)、藏藥學、制藥工程、中藥學、藥學和藥物制劑專業,主要開設在第二學年的第四學期,年均授課人數為280余人。由此可見,《微生物學和免疫學》課程秉承學校辦學宗旨,從知識、能力、素質層面培養服務于民族地區的德才兼備的藥學人才。民族院校《微生物學與免疫學》課程與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是為適應新時期國家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求,秉承整合、多學科交叉的應用人才培養理念。探索思政元素與《微生物學和免疫學》教學共融之路是促進民族師生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多元文化溝通交流、交叉融合,做到《微生物學與免疫學》課程與思政理論的有機融合對于藥學類專業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創新科研思維能力培養具有積極有效的推動作用。

2.1教學過程中融入時事政治

將時事政治融進民族院校《微生物學與免疫學》的教學過程中,主要是基于民族地區生源的基本學情,因材施教,形成以啟發式和探究式的分層教學,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和高階思維。根據我校課程教學目標的設置,引導學生設計自主性實驗。將“免疫學之父”愛德華·琴納立志解決世界重大醫學難題天花的防治研究,利用可以產生免疫這一人體自身的機能,實現了對疾病的預防,不僅征服了天花,還給人類指出了征服其他危險疾病的道路。琴納用牛痘接種不僅戰勝了肆虐歐洲的天花,而且還帶動并激發后續科學家向人類各個疾病展開研究的事件引入課堂教學,鼓勵學生學會從自身或環境中分離、培養微生物的技術和方法。讓學生動手制作細菌培養基,把自己的口腔以及教室環境中的細菌進行接種培養,并進行觀察、分離和鑒定。通過實驗操作,學生不但了解到了細菌培養鑒定方法,而且明確了機體和環境中都有細菌的存在,提高了學生對消毒滅菌的重要性認識。理論結合實踐的方法,可以收到非常好的教學效果。免疫學理論雖然生澀抽象,但是免疫學理論都與人類的健康密切相關,所以只要把免疫學知識與學生所熟悉的免疫現象聯系起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就會得到提高。比如,通過利用學生對腫瘤免疫治療的好奇探究心理。導入抗原和抗體的這些章節的學習,最終使學生理解掌握免疫應答的機制。同時將科學家攻克防疫難題和本課程的重要知識點進行結合并穿插在課堂教學中,并聯系相關的藥物知識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探索欲,進一步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2.2教學過程中融入馬克思主義哲學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統一,為自然科學專業課程教學提供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15]。《微生物學與免疫學》是一門滲透著豐富的唯物辯證法的自然科學,在教授的過程中需要緊密結合哲學思想。如細菌的生長與繁殖需要多種營養物質,當需要體外人工培養細菌時,配置培養基過程中添加的成分則是固定的必要成分,加入過少則不能滿足細菌的生長繁殖,導致營養物質缺乏,還有細菌的革蘭氏染色法,每個染液加入的順序,以及染色時間對最終的結果呈現都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在免疫學中,人體的免疫防御系統,先天性免疫和適應性免疫反應之間的不利相互作用可能會誘發免疫應答過度,進而引發“細胞因子風暴”,導致流感病毒感染致命,這些事例都體現了唯物辯證法中度的問題。不斷拓寬學生的學術視野,引導學生的科研思維和科研素養的養成,只有不斷加強對正確的思維方式的訓練,才能更好地讓少數民族學生服務民族地區。

2.3優化課程思政教學方法

民族院校的課程思政實施過程中,根據少數民族學生的特點,堅持正確的立德樹人導向;充分挖掘新的思政元素;運用分層教學的創新方法,充分提高思政教育的成效,是課程思政應把握好的重點。“課程思政”并非“課程思政化”,務必在不影響專業教學的前提下,將相關的思想政治因素合理地融入到專業知識的教學中[9]。(1)課程教學融入職業素養和責任擔當意識教育:例如,在課程學習早期,《緒論》介紹了《微生物學和免疫學》的發展過程。在向學生介紹其發展過程中的主要科學成果時,要引導學生感謝前任科學家的杰出貢獻,并培養其專業性和責任感,以屠呦呦發現青蒿素,并獲得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為例,她不畏艱難,不斷探索,最終從中草藥中發現新的抗瘧藥。通過查閱大量的古代醫學書籍和民間的藥方,在艱苦的科研條件下完成青蒿素的分離提取,由于她的發現,過去二十年瘧疾的致死率降低了一半,數百萬人的生命得以挽救[16-17]。通過事例,引導藥學類專業學生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職業素養和責任擔當意識。(2)課程教學融入誠信教育:誠信是最為重要的品質,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無論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秉承誠信原則,尤其是在當今社會飛速發展的時期,誠信一旦缺失,不但個人失去立身之本,而且還會影響一個國家民族的生存和發展[18]。作為藥學類專業學生將來要面對的是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誠信尤為重要。以細菌學概論、常見病原性細菌、真菌學、病毒學和醫藥學實踐中有害微生物的控制等相關章節的教學為例,培養學生的誠信意識,在今后的工作、生活、學習、科研等活動中,把人民群眾的生命和健康放在首位,堅守誠信道德,將所學專業知識真正運用到實際工作中。(3)課程教學融入法治教育:執業藥師不僅要具備藥學專業知識,也要具備相關的法律知識。在醫藥學實踐中有害微生物控制的章節中介紹《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同時,使用案例數據,例如與藥物安全相關的新聞事件,圖片和視頻可以加深學生對相關法律法規的了解,例如長春長生公司在疫苗生產中的造假行為,為降低疫苗的生產成本,違反標準的生產工藝,對社會造成了極大的惡劣影響,不斷培養學生的法律法規意識。

3總結

擔當起黨和國家在新時代賦予民族院校的新使命新要求,不僅在于教給學生專業的知識,更在于重塑學生的民族團結意識和提升學生對道德、法制、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認識理解。身為民族院校的《微生物學與免疫學》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學識,更應該充分挖掘專業課中的思政元素,做到二者的有機融合。不忘立德樹人初心,不斷加強思政理論的學習,做到以學生為主體,了解學生實際狀況,提升學生主動學習能力,才能培養出有責任感、有家國情懷的高素質藥學類專業人才,更好地服務民族地區。

作者:邵曉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