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臨床藥學服務論文

時間:2022-10-06 05:25:56

導語:中藥臨床藥學服務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藥臨床藥學服務論文

1臨床藥學與臨床藥學服務質量評價

臨床藥學是研究藥物防治疾病合理性和有效性的藥學學科,側重于以患者為中心研究藥物與人的關系。自20世紀50~60年代出現后,通過長期的藥學實踐和不斷創新,使得臨床藥學服務獲得突破進展,形成了較為完整的臨床藥學服務模式。隨著其深入發展,藥學服務質量評價成為重要議題。1993年美國臨床藥學協會(AmericanCollegeofClinicalPharmacy,ACCP)設計了用于臨床藥師日常工作評估的經典模板,從9個方面規定了臨床藥師的服務質量評價標準,幾乎覆蓋了臨床藥師的全部工作內容。其中,前4部分概括了從選擇合適藥物到制訂合理方案,再到監測治療效果的藥物治療全過程;后5部分則規定了臨床藥師在藥物評價、用藥教育、藥學信息收集和藥學交流方面的工作內容。美國臨床藥學會認為,此模板不僅能夠促進臨床藥學服務質量的普遍提高,而且能夠用來引導臨床藥學研究項目的發展方向,還能夠以簡單、靈活且統一的評價工具促進臨床藥學服務評價的效率。

2中藥臨床藥學的現狀與特殊內容

中藥臨床藥學是指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以患者為中心,研究中藥及其制劑與人體相互作用和合理、有效、安全用藥及應用規律的一門綜合性的學科。自20世紀90年代始,伴隨著臨床藥學的蓬勃發展,中藥臨床藥學也逐漸起步。隨后,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在北京中醫藥大學等一些高等院校設立了臨床中藥學重點學科,明確人才培養方向。發展至今,無論是醫院處方點評、藥學查房、用藥教育,還是人才培養、學術研究等方面,中藥臨床藥學均占有一席之地。然而,由于中藥的療效評價及質量控制較為復雜,指導其合理應用的中醫藥理論體系也未完全闡明,使得中藥臨床藥學難以沿著西藥臨床藥學的路徑深入發展,并且缺乏規范化和標準化的相關內容。因此,中藥臨床藥學工作必須根植于中醫藥學理論和實踐,在理清中藥治療學特點的基礎上尋找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結合國內醫院中藥臨床藥學發展現狀,中藥臨床藥學工作面臨以下特殊情況:

2.1合理治療方案的多樣性

由于中藥的多功效、復方配伍、藥材選用及劑型選擇方面的原因,對于特定患者的疾病,具有多種合理的備選治療方案。其一,相同性效或相似性效特征的中藥很多,中醫師的處方選藥具有一定的隨機性和靈活性,并隨著復方配伍進一步增強。其二,中醫講究師承和學術流派,不同中醫師很可能對同樣的病癥開出不同的合理處方,均可獲效。其三,配伍組方的過程還會受到醫師對于藥材質量、藥材安全性、藥物喜好等方面的影響。其四,各種民間驗方的存在。綜上,中醫藥治療方案的靈活性較為突出,“同病異治”特色突出。如此之廣的治療思維,為臨床合理用藥評價的規范化帶來難度。

2.2臨床用法用量的多變性

中藥是多種功效并具的復雜藥物,根據不同治療目的可選擇相應的用法和用量。例如,桂枝在桂枝湯中用于調和營衛,而在苓桂術甘湯中則用于溫陽散寒;0.9~1.5g的紅花在補益劑中用于調養氣血,而12~15g則常用于冠心病、心絞痛的治療;1~5g大黃具有常規的致瀉作用,而0.3g口服則表現出止瀉作用。此外,還有先煎、后下、單煎,以及近年的配方顆粒等,均體現了中藥用法用量的多變性。理論上講,任何藥物在不同復方或不同醫生使用時均無恒定用量,根據患者機體狀態和當下病情需要的來加減,也是中藥治療的特色之一。所以,與西藥用法用量的精確化趨勢相比較,中藥用法用量的統一規定有些困難。

2.3現代精確科學方法并非完全適用于中藥質量管控

雖然中藥有效成分和藥理作用正逐漸得到現代科學的闡釋,但現有已知的內容仍然只占一部分。不僅組分療效無法與原有飲片等同,指導有效成分直接應用的理論和方法也尚未成熟。所以,目前治療仍然是以中藥湯劑和中成藥為主,而采用精確化學手段進行的療效解釋和質量管控容易“顧此失彼”。大部分情形下,既難以證實“此”成分含量高的中藥具有更好質量,也無法證偽“彼”成分含量低的中藥具有更低療效,而近些年不斷涌現出的新成分和新活性更是使這種復雜情況雪上加霜。因此,現代精確科學方法并不完全適用于中藥的質量控制和療效評估,阻礙了中藥沿著化學藥物的道路深入發展。所以,傳統中醫藥指導理論的深入挖掘和合理回歸也十分重要。

2.4西醫師開具中成藥處方的情形日益增加

非處方藥制度的發展和大量有效便捷的非處方中成藥的上市,催生了患者廣泛使用非處方中成藥的心理,而其中很大一部分中成藥由西醫師開具。據統計,北京市綜合性醫院西醫醫師開具中成藥處方的比例,最高為91%,最低也有67%。而大部分西醫師未系統接受中醫學和中藥學相關教育,對辨證施治、治則治法、復方配伍了解較少,也缺少中藥藥物警戒理念。因此,臨床處方用藥時容易造成藥證不符、失當配伍、超劑量使用等問題。所以,對于臨床中藥師,尤其是在綜合醫院和中西醫結合醫院工作的臨床中藥師來說,開展針對西醫師的中藥合理用藥教育十分重要。

2.5中藥現代研究結果的臨床轉化存在障礙

近年來,國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開展中醫藥現代化研究,在闡釋中醫藥理論實質、尋找中藥有效成分、解讀中藥作用機制等方面取得一定可喜成果。但是,怎樣將這些研究成果及時向臨床轉化,怎樣開展與臨床實際密切結合的科學研究,此類問題仍未解決。所以,中藥臨床藥學工作還需辨證地看待傳統中醫藥理論與現代研究成果的關系,既要保證傳統中醫藥理論在指導中藥臨床使用時的主導地位,并不斷地去粗取精;又要嘗試將現代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為能夠指導臨床的有效信息,并不斷地去偽存真。有學者認為,中醫師對于傳統中醫藥理論更為熟悉,臨床藥師不易干預,而現代研究可能是醫藥結合的主要切入點。

3中藥臨床藥學服務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設想

中藥臨床藥學服務質量評價體系對于中藥臨床藥學工作具有導向作用、規范作用和評價作用,應積極開展中藥臨床藥學服務的質量評價研究。對比ACCP的臨床藥學服務內容模板,中藥臨床藥學服務的內容也基本涉及藥學服務、藥物監測、用藥教育等諸多方面,其質量評價也可從這些方面展開,但需要調整增加中藥臨床藥學的特殊內容。例如中藥材質量的管控、強調辨證論治在處方遣藥中的主導地位、關注無指征濫用補益劑等,構成了中藥臨床藥學服務質量評價的特色。結合國內學術界一般認識,在ACCP的臨床藥師藥學服務評價模板基礎上,筆者系統分析中藥臨床藥學服務的特點,細化了臨床藥學各環節面臨的特殊問題(表1),初步構建了中藥臨床藥學服務質量評價體系。應用此評價體系,可以對中藥臨床藥學服務的開展情況進行評估,并可進一步形成細化的操作規范和評價標準。

4討論

經過多年向發達國家的學習和借鑒,我國的臨床藥學工作已經起步并逐漸步入正軌,與此相應,中藥臨床藥學應運而生。理論上講,中、西藥臨床藥學的目的均是保障臨床用藥的合理和有效,是“以患者為中心”的醫療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中、西臨床藥師,均應盡可能參與到患者的治療活動中,與醫生、護士一起組成個體化用藥團隊。但是,現階段的中藥臨床藥學發展顯然較為緩慢。例如,

(1)在理論基礎上,西藥臨床藥學是藥理學、毒理學、藥劑學、治療學、藥代動力學等藥物相關知識的綜合和發展,每一學科的新成果和新發現均可以快速轉化為臨床實踐;而中藥臨床藥學更像是中醫藥醫療體系與現代臨床藥學的“組合體”,學科體系和知識范疇有待進一步完善。

(2)在日常工作上,中藥合理使用似乎不如抗菌藥、麻醉和精神藥品等的合理使用更受重視,中藥臨床藥師參與臨床治療的機會和頻率也較小,在藥歷書寫、治療指南學習、藥物治療效果評價方面的工作也較為初步。

(3)在人才培養上,近年來衛生部先后批準了近100家西藥臨床藥師培訓基地醫院和相應專業,臨床藥師的規范化培訓方案也越來越精細和全面;而中藥臨床藥師的培訓多由各醫療機構依據經驗開展,缺少統一標準。本探索借鑒臨床藥學服務質量評價標準,從中醫藥治療學特點出發,綱舉目張地分析了中藥臨床藥學在藥物治療方案審核、藥物治療效果評估、用藥教育等方面的藥學服務內容和特點,“以評促建”,為醫院開展中藥臨床藥學提供思考。同時,根據不同醫院的實際情況,可以選擇強化或弱化其中的一些項目,形成符合醫院不同階段要求的藥學服務內容及評價標準,以及規范化的臨床藥師工作職責,推動中藥臨床藥學的發展。

作者:金銳王宇光曾蔚欣孔祥文孫路路單位: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院藥劑科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藥學部